走马观花之省会篇 -- 星城•长沙

作者:linkway 显示图片

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是综合交通枢纽,京广高铁、沪昆高铁、渝厦高铁在此交汇。长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湘江穿城而过。长沙辖6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长沙市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和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
长沙是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有高校58所,独立科研机构97家,两院院士52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5个;有杂交水稻育种、“天河”超级计算机、国内首台3D烧结打印机等科研成果。

橘子洲头


爱晚亭


岳麓书院


毛泽东和第一师范纪念馆


超级文和友


火宫殿


此前,LZ曾多次去过长沙,或出差、或游玩,但那都是多年以前的回忆了;而近年长沙的网红旅游城市的形象,让LZ忍不住再赴长沙,去看看网红的模样。


D1:岳麓山、岳麓书院、肖劲光故居、橘子洲头

LZ是自驾,第一站到了岳麓山。


临近滨江大道的路口,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校门。
原大门在二战中被日军炸毁。


路旁,有朱熹观西山怀岳麓以为莫能相上下也聊赋此云的《怀岳麓》。
《怀岳麓》:
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
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
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
悠然一长啸,妙绝两无伦。


求索广场


湖南大学大礼堂
湖南大学大礼堂由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柳士英教授设计,李达主持审定兴建。 建筑手段上有所改进:采用大跨度木屋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以国漆红黑色为主调,点缀金饰;外墙粉刷以普通水泥掺和颜料、石灰、碎玻璃等。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的九栋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红广场
这里是湖南大学极其珍贵的地标性建筑:毛主席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巍巍岳麓山下滚滚湘水河畔,主席将双手背在后面远眺高高升起的东方日出,深情地凝望着他熟悉的土地。


自卑亭
自卑亭位于东方红广场东北角,为清咸丰11年(公元1861年)建造。
自卑亭亭名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迩”,近也,“卑”,低矣。意说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好比长途跋涉,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高峰,须从低处开始。


湖南大学科学馆
湖南大学科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胡庶华校长任内兴建,由蔡泽奉设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竣工,耗资14万元,占地86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55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41间,红砖清水外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科学馆竣工。此建筑为当时湖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动工时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亲自参加了典礼,并题字“学以致用”,刻石刊于大楼入口门厅的墙上。科学馆原为两层,后由柳士英教授设计,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加建一层,由平屋顶改建为青筒瓦坡屋顶。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的九栋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位于岳麓山下,在爱晚亭到岳麓书院间的途中的一幢小楼。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体性研究机构,成立于2009年3月。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依托湖南大学人文社科院系,下设九个研究所: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软实力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研究所、舆论引导研究所、廉洁与信用文化研究所、教育文化软实力研究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文化产业软实力研究所、和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所,九所均单独建制,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
位于岳麓山下,在爱晚亭到岳麓书院间的途中的一幢小楼。
湖南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于2021年9月设立,下设经学与文献研究所、书院与儒家文明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方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等四个特色研究所。


岳麓山山门
穿过湖南大学校园,来到了岳麓山山门。
岳麓山是南岳72峰之一,景色秀丽,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5A级旅游景区。
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
杜牧《山行》有诗赞岳麓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过岳麓山山门,前行数分钟,来到了清风峡。
爱晚亭掩映在枫林中。


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


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
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额,系毛泽东题字。
爱晚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晚亭整体构造古朴典雅,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深远,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
1913年到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并在这一带登山露宿。


岳麓书院创立1020年纪念碑


岳麓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前门


赫曦台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题额。

毛泽东与赫曦台
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离开长沙近30年之后,回到湖南调研考察,在周小舟、周世钊等人的陪同下,重游湘江,重返岳麓山,游白鹤泉、云麓宫、望湘亭、岳麓书院。此后,周世钊兴致盎然,夜不能寐,作《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寄到北京:“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当年10月,毛泽东给周世钊回信,并附上《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诗作一首:“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大门
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初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由此奠定了书院讲学部分的基础。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书院建筑的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制形成。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院长)周式,并颁书赐额,“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保持了原有规制。刘珙延请张栻主持教事。随后朱熹自闽专程来访,与张栻论学,首开书院会讲先河。至绍兴五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书院“更建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其时,“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书院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元明一代屡有兴废,阳明心学和明代实学相继发扬于书院。据志载元明大小修建活动达廿多次。明廷几次令毁书院,尚未受直接影响。其中修建规模较大而有所发展的:正德年间守道吴世忠重新规划,“以风水未美,迁正学基”,更书院向,迁大成殿于书院左,并形庙制,拆毁道林寺,以其材修建书院。”因此形成了现存书院前部的基本布局。
清代两百多年间,修建更密,志载大小修建活动达数十次之多,且多有朴学大师掌院,传书院经世致用之风。其中较为突出或有所创建的: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巡抚周召南倡修,基本承明遗制。康熙廿三年(公元1684年)巡抚丁思孔再修,次年得康熙御书“学达性天”额及十三经等赐书十六种,便成现存书院中轴后部规制。乾隆年间对环境风景建设又多有所创。院长罗典辟院旁隙地为园池,栽花木,标以“八景”。清代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是在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巡抚刘昆重振书院,留下书院的最后形制规模,现存书院古建亦多经此次重修或重建。
清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学制,诏谕各省“于省城市改设大学堂”,因此次年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学堂仍以此为校舍,仅将“东西斋舍悉改新式”,而自大门以上,讲堂,文昌阁、藏书楼及周程朱张等祠堂,保留不变。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学堂,乃迁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高师停办,又迁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仍就书院基址扩建,并创辟实习工厂(今址),从此麓山开始了工科教育建设。1926年2月1日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国立)在书院正式成立。


二门
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额,们的两侧有楹联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讲堂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额。


学达性天
清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给岳麓书院的匾额。


指路牌标识清晰


书院历史陈列馆
历史陈列位于半学斋,展示面积约550平方米。

以岳麓书院发展脉络为轴,展示岳麓书院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和讲学、藏书、祭祀的基本规制,突出体现书院制度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书院作为湖湘文化发源地,在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贡献;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学脉传承。



以岳麓书院发展脉络为轴,展示岳麓书院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和讲学、藏书、祭祀的基本规制,突出体现书院制度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书院作为湖湘文化发源地,在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贡献;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学脉传承。



岳麓书院历史陈列馆分6个部分:“序厅”“北宋书院”“南宋书院”“元明书院”“清代书院”“湖南大学”“尾厅”。


北宋书院四大书院的不同说法,但岳麓书院均在四大之列。


北宋书院分布图


毛泽东与岳麓书院/湖南大学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
“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


毛泽东寓室
1916年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就曾数次寓居书院的半学斋。


某学校组织了参观并在书院门口合影留念。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这是中国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于2012年6月14日开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则通过现代化陈列手段,展现丰富多彩的书院文化。该博物馆建筑总面积4768平方米,陈列总面积2180平方米。

楼层索引图


馆内分为展示中国古代书院千年发展历史的弦歌千年展厅、陈列学习用品和教学方法的书院教育展厅、介绍“名院”和代表人物的书院学术展厅,以及书院祭祀、藏书、刻书展厅等。
馆内展品也极为丰富,除古代应试教材、各类匾额和教条、珍贵古籍、文房四宝外,还有北宋真宗亲笔题写的“岳麓书院”石碑,明代代表性书院东林书院丽泽堂、韩国陶山书院典教堂、白鹿洞书院明伦堂、清代学海堂的复原场景,以及明万历朱应台镌朱文公先生真像碑拓和清代朱子造像等。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肖劲光故居,位于岳麓山下赵洲港天马山东边的坡地上,是清末典型的土木民居。
1903年1月4日,肖劲光出生在这里。


故居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坐北朝南、单层土木结构、呈长方形布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分为正堂屋、退堂屋、两侧厢房和杂屋,共14间房舍。朱漆格扇雕花大门,青瓦双坡屋顶,门额上方堆绘图案装饰。


肖劲光,新中国十位“开国大将”之一、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


故居一侧,有中国海军装备主题展馆。


近现代海军装备主题展,展馆


海军发展史


人民海军初建时的舰船家底
134艘大小不一、型号各异的舰艇,总排水量仅4万多吨。
其中32艘主要舰艇改编为3个舰队:由“井冈山”舰、“黄河”舰等登陆舰及江防炮艇计16艘组成第五舰队;由“南昌”舰、“广州”舰等8艘护卫舰组成第六舰队;由“延安”舰、“瑞金”舰等8艘炮舰组成第七舰队。


舰船发展史


出岳麓山,LZ前往橘子洲头。
前方的大桥就是连接湘江两岸和橘子洲的橘子洲大桥。


橘子洲地处湘江之中,四面环水,绵延十里,是全球城市中最长的内河绿洲,素有“天下第一洲”之美誉。在橘子洲,春来,明光潋滟,沙鸥点点;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
1913年到1923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工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期间,曾多次和挚友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搏浪击水,横渡湘江。游到橘子洲头上岸,累了,大家就坐在朴树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8次重游橘子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925年深秋,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历史叩问,让“橘子洲头”在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中有了独特的地位。

橘子洲头景区导游图


地铁在橘子洲设有站点:地铁2号线到橘子洲站


进入景区,先是经过一段美食区,然后来到一座新诗词碑亭,有毛泽东的著名诗作。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在这期间,一场大雪使秦晋大地银装素裹,壮丽的北国风光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于是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尽显伟人风格。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在1956年再次视察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这首词就是在畅游长江之后写下的。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美孚洋行旧址
美孚洋行旧址是一座两层美式建筑,红砖、红瓦、清水墙,始建于1924年。
现为长沙市新华书店下属的乐文书店。


乐文书店,这里的图书涵盖湖湘经典、政治历史、学术文化、生活态度等大类,并设立湖湘主题定制的精品文创、小型的文化沙龙区、咖啡吧台、剧本演绎馆、“乐之艺境”艺术展览空间。


公园内的一栋小楼。


服务站,有小超市、洗手间。


唐生智公馆
唐生智公馆是一座带八角楼的两层中西合璧的公馆式建筑,建筑面积653平方米,建于1926年,系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唐生智所建。


《谁主沉浮》群雕(从左至右):向警予、蔡和森、毛泽东、何叔衡、肖三。
他们是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成立的新民学会的主要发起人。
新民学会初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后确定“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在五四运动前后,新民学会发起了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领导湖南学生寻找革命真理,联合各界人士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新民学会中的核心成员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创办了文化书社,筹组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0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代表中国共产党长沙组织参加了中共“一大”。新民学会对中国的事业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被誉为“建党先声”。中共“一大”后,学会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自动停止活动。


继续南行,来到了《沁园春·长沙》诗词碑。

1925年为躲避赵恒惕的第二次抓捕,32岁的毛泽东又回到长沙,独立橘子洲头,凝视湘水滔滔北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橘子洲头碑


橘子洲头纪念碑
在公园中央,有巨型汉白玉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背面是《沁园春·长沙》。


背面是《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
该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型,突出表现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由广州美术学院黎明创作,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基座3500平方米,由8000多块采自福建高山的永定红花岗岩石拼接而成。
32米的高度,则象征着毛泽东32岁时在这里挥写出了《沁园春·长沙》的不朽诗篇。


望江亭


指点江山
1911年少年毛泽东来到长沙求学,直到1932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多年之久。期间,曾多次和挚友蔡和森、罗学攒、张昆弟等人搏浪击水,横渡湘江,来到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长株潭都市圈展示馆
展示馆为红砖建筑,古朴又摩登,共两层,分序厅、强省会战略厅、都市圈建设厅、都市圈体验厅等4个展厅。全面展示长株潭都市圈规划发展、人文底蕴和区域活力。
免费开放。


一处临水建筑


D2:烈士公园、湖南博物院、第一师范、坡子街

湖南博物院上午九点开放,烈士公园开放时间比较早,计划是先去烈士公园,再赶九点的博物院。
一早,地铁到“烈士公园南”下车。
从烈士公园南大门进入(烈士公园在湖南博物院的南侧,从烈士公园南门进、西门出,到湖南博物院大约二分钟的样子)。


烈士公园是长沙市最大的公园,位于长沙城东北部东风路1号,是座集纪念、游览和娱乐的综合性公园。


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于1959年建成,高58.7米,由2932块白玉石和花岗石砌成,塔上镌刻着由毛泽东同志亲笔提写的碑铭:“近百年来特别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


下为纪念堂,平面不等边八边形,出抱厦,堂四角为壁龛,后祭堂。


东、西为陈列厅,陈列有先烈郭亮、夏明翰、杨开慧等等157位烈士遗像、简介及8.2万余名湖南烈士名录。


远处的建筑是湖南省博物院


游览区


公园内的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公园内的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烈士公园西大门
西门外的北侧有小卖部。


湖南博物院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院舍总面积110556.3平方米(其中本院陈列大楼91252平方米,南院10408平方米,在建博物院汨罗基地8896.3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


湖南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57万余件(套),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湖南博物院设有二个基本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以及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以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观众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是什么样的?即第一部分“家园”;



接着展示这里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的?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然后诠释湖南人是如何获取生活资源的?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最后提炼总结出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即第五部分“湘魂”。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十分自然地做到展览要“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目的。

展厅中,参观者众多。


商代豕形猪尊
商代豕形猪尊高40,长72厘米,于1981年在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今湘潭市雨湖区)出土。猪尊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


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文物,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约1958-1959年于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镇胜溪村出土。人面纹方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
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皿而全”铜方罍
商代(前1600-前1046年)文物,1919年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出土,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回国入藏湖南博物院,得以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马王堆汉墓陈列


一号墓:辛追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为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


T形帛画
T形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通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中间是一长条整幅的绢,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帛画的顶端横裹着一根竹竿,画在单层上,上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挂着用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总带。
1972年4月25日晚上,发掘人员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从北京请来的王予专家连说此帛画价值连城。2000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帛画的画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难度较大。最后经过研究,还是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到第二天再动手取起。


青瓷对书俑
西晋永宁二年时期,高17.2厘米,1958年出土于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


玉壶春瓶
元代酒器,1956年湖南常德出土,高30厘米,口径8.4厘米。
此瓶造型优美,撇口,细长颈,圆腹且下垂,圈足,形体秀美,饰釉下青花。内口沿绘如意头,圈足为卷草纹、腹部主纹为人物故事。
中间头戴凤尾高冠、身着甲袍的武将是蒙恬。


锡涂陶器
马王堆出土了一批生活用陶器,表面附着一层很薄的黑色物质--锡,局部呈银灰色金属光泽。


祭祀用品


庙街城(五一广场店)


天气不大好,网红的“茶颜悦色”门前队伍也不太长。


庙街城,是美食城


五一广场的另一家美食街


从五一广场沿五一大道往西,大约五分钟就到了太平老街。


太平老街是长沙市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以太平街为主线,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其中重点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


新华书店
繁华区域的书店,在表述着长沙城的文化底蕴。


贾宜故居,贾宜故居位于太平老街28号,贾谊故居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西汉初文帝时期,长沙王太傅贾宜就寓居于此。贾宜是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贾宜出任长沙王太傅三年期间写出《吊屈原赋》和《腾鸟赋》等著名文章。
贾谊、开湖湘文化之滥觞,太平老街因贾谊故居、贾太傅祠等,被称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


太平粮仓
太平粮仓(乾益升粮栈)始建造于清咸丰年间,原为晚清长沙富商朱昌琳经营谷米的场所。
坐西朝东,前店后宅式布局,占地面积592平方米,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由商铺、天井和住宅等部分组成。前栋商铺为砖混结构,两层四进,小青瓦屋面,后栋住宅为三层砖混结构,十字形四面坡屋顶,上覆小青瓦。


马家巷


老街上的美食店


出太平老街往湘江,从湘江中路沿江向南。


江堤上,有杜甫诗词碑文。



杜甫江阁
位于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处,临湘江。
杜甫江阁建成于2005年,是湖南最大的仿唐木质结构建筑,园林区占地1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40平方米,主阁高32米,共7层。


换个角度看,杜甫江阁


湘江中路劳动路口有一幢楼,以为是老教堂,走近了发现是酒吧


杜甫江阁到第一师范约一公里。
从杜甫江阁沿湘江东岸往南、转劳动西路往东,再转书院路往南,就到了第一师范(城南书院校区)。


第一师范,又名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第一师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第一师范现有城南书院、东方红和黄花三个校区。


第一师范始于城南书院,城南书院建于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由张浚、张栻父子创建,已有近千年历史;故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之说。


校园


1913年春至1922年冬,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求学、执教以及从事早期革命活动长达八个春秋。


第八班教室,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的教室。



下图最右侧的一排,从前数第四个座位,上面放有标牌。


第一师范的历史


第一师范的历史


第一师范的历史


纪念馆是全国规模最大、以宣传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为主的专题性纪念馆。
以“一代伟人从这里起步”为主题,设有反映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执教及从事早期革命活动史实的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尊师结友、勇于实践”等6个基本陈列展厅、4个辅助陈列展厅。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这是1950年毛泽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题写的校训。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常拿着书到离第一师范不远的一个叫南门的地方,在嘈杂喧闹的大街边看书,以此作为考验,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毛泽东的亲笔书信
毛泽东在1917年”游学“返校后,致信老师黎锦熙。


群星灿烂,名人辈出: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李达,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民主革命者陈天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以及一大批杰出人物如蔡和森、李维汉、王先谦、杨昌济、徐特立、田汉、谭延闿、黎锦熙、谢觉哉、周谷城、张国基、何绍基等曾在此学习或工作。
包括城南书院校区的师生中,载入《辞海》的就有48人。


超级文和友位于湘江中路海信广场。
海信广场总面积近13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七层;是青岛海信东海商贸有限公司与知名地产开发商北京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顶级购物中心项目,为长沙最高端的城市综合体“华远·华中心”的裙楼部分。


超级文和友是在现代的商业综合体海信广场里打造了一座微型的城中城。


2018年,在解放军八一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等专业场景策划机构协助下,一座20世纪70-80年代的老长沙街景在海信广场落成。


超级文和友跨越7层楼高,5000平方米的面积,300米长的复原街道,高度浓缩了30年前的街景。


超级文和友,美食网红打卡地,无数的市民和游客来此拍照打卡,颓败的建筑、熟悉的灯牌、旧式的缆车缓慢的在空中滑行


坡子街,拥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标志性商业文化街。


坡子街还是一条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民俗名食街。


雨中的坡子街


火宫殿是湖南长沙集传统民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特别是火宫殿的臭豆腐。


火宫殿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分前坪、后院,前坪包括古牌坊、戏台、火神庙,后院包括财神庙、弥罗阁、普慈阁三个寺庙。形成南通坡子街、东通保安巷、西通三王街的大型庙群格局。


1958年4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黄克诚将军和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视察火宫殿,毛主席向公方经理何炳炎详细询问了营业情况,品尝了火宫殿风味小吃,连声称赞:“火宫殿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坡子街东起黄兴南路,西至湘江大道,全长640米。


三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