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泉访古

作者:苏州游子 显示图片

无锡惠山多泉。提起惠山,上些年纪的无锡人大多都知道“九龙十三泉”。十三泉并不是确数,也没有实指,只是形容泉多。实际上惠山的泉水何止十三口,单是史志上记载的有确定名称的山泉就有四十处左右,而且这些泉相当一部分至今犹存。但毫无疑义,惠山诸泉中最有名的必须是“天下第二泉”,它原来的名称“惠山石泉”反倒很少有人提起了。泉水本就清冽甘爽,加上有茶圣陆羽品而第之,众多古代名人为它加持,名曲《二泉映月》为它传扬,二泉想不出名都难。


天下第二泉庭院虽小,文化遗迹不少,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全国1658方古代名碑名刻,庭院内独占其二。套用东坡居士的语气,说一声“游惠山而不到二泉,乃憾事也”也不为过。
出发,探访天下第二泉。
天下第二泉庭院在无锡惠山古镇锡惠文物古迹区内。到惠山古镇的交通比较方便,地铁4号线,还有好几条公交线路都直达惠山古镇站或惠山站。
乘坐地铁到惠山古镇站,穿过广场,走绣璋街,到古华山门。这是惠山寺头山门。惠山古代曾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古华山门的名称由此而来。


穿过古华山门,跨过秦园街,前面就是金刚殿。这里是锡惠文物古迹区的入口,要寻访二泉,这是必经之路。殿门上方有“江南第一山”的匾额。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惠山的评价,可见他对惠山的喜爱。他一直认为“惟惠山幽雅闲静”,对惠山情有独钟。


金刚殿是文物古迹区的检票口。殿内哼哈二将守护着惠山寺,也守护着与惠山寺相邻的二泉庭院。但人们往往急着检票入内,而忽视了殿内的一副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以教孝寺教忠”。好大的气魄!好大的名声!“天下第一泉”有四五个地方相争,而惠山泉的“天下第二泉”称号却是公认的。这副名联是清末无锡知县廖纶所撰。他的政绩不太清楚,只知道曾得到曾国藩、左宗棠、沈葆祯、李鸿章等封疆大吏赞赏。他的书法、诗文功力很深。至今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他留存的摩崖石刻真迹,鼋头渚的“包孕吴越”、“横云”,惠山的“石门”……还有镇江焦山寺老山门的门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大有颜柳之风度。


惠山寺天王殿之前,有两座牌坊,南面的是“观泉”牌坊,北面的是“听松”牌坊。两座牌坊都是久经风霜雨雪,饱受曝晒严寒,显得很是沧桑。季春初夏,牌坊上爬满了枝枝蔓蔓,层层叠叠的绿叶,向过往的游人香客顽强地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绿叶如此,石坊如此,泉水何尝不是如此!听松牌坊后面是二泉书院,而要寻访二泉庭院当然要走观泉牌坊。二泉庭院和二泉书院一字之差,但完全是两个概念,两处所在,分居惠山寺左右,注意不要混淆。


从观泉牌坊下走过,前面就是华孝子祠。也就是廖纶誉以“祠以教孝”的那座宗祠。祠堂的祀主是东晋时期的华宝。华宝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他八岁时父亲华豪跟随后世被誉为“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北伐。临行时华豪嘱咐儿子,等我回家,为你行成年礼并娶妻。华豪最终效死疆场。华宝没有等到父亲回家,但没有忘记父亲的嘱咐,终生不冠不娶,七十岁时以侄子为嗣。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种“愚孝”不足为范,但在“父为子纲”的封建社会,却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于是就有了南齐高帝赐予的“孝子”匾额,有了祠堂门楼上等级最高的庑殿顶,有了祠门前立着的那座四面牌坊。



华孝子祠就是建在华宝故宅的基础上。据说现在二泉后面的石平台上,在东晋至南齐时期,就是华宝的居所,这地方也被称为华陂。他们的用水,就来自惠山石泉,意思是石缝中流出的泉水。惠山泉水在山中流淌了千万年,华氏家族要算是最早在此取水饮用的大家族了。惠山泉的名声也许从这时候就开始传扬开来。


从华孝子祠往南再折西,就是通往二泉庭院的大路了。路边有石凳可供游人休息。名泉就在前面,人们怎能不快步向前,先睹为快呢。但大多数人都会错过了欣赏路边的一块诗碑。诗是北宋大文豪苏轼所作七律《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由当代书法家沈鹏书写。其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更是成了二泉的绝妙宣传语。句中“小团月”是御赐贡茶“龙凤团茶”,十分珍贵,价值比两倍重量的黄金还要高。用这么名贵的茶,来试二泉的水,可见苏轼对天下第二泉的青睐。这两句诗的影响之大,以致明代将无锡城厢通向惠山必经的西城门,就命名为“试泉门”。



前面就是二泉庭院。高高的院墙,粉墙黛瓦。粉墙并不是雪白,年长日久,粉壁被水汽所侵,水痕霉迹,斑斑点点,恣意在素壁上挥洒,加上投射在墙壁上的阳光树影,虽非着墨,已有画意。蔓生墙上,垂垂蒙翳。藤蔓交织缠绕,微风起处,轻轻摇曳,将人间的喧嚣隔在院外。


一块太湖石直立在粉墙的东北角,虽然远远达不到“瘦漏皱透”的名石标准,倒也亭亭玉立,给足下的草地,给背后的院墙,给院内的二泉,给院后的惠山,增添了几分清新,几分幽静。


如果你细细观察这座石峰,会发现石上的题刻“拥螺”二字,这是这座湖石的大名。我想,“拥螺”二字应该是出自明代诗人王冕的《开福寺》诗。这首诗赞美了长沙古开福寺天然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王冕恬静安谧的心情。诗中描写了开福寺周围山色碧青如同田螺。用来描绘惠山古寺和惠山山景是不是也十分贴切?


一座典型的砖雕门楼,是出入二泉庭院的主要通道。尽管它的形制规模、精细繁复程度还及不上江南园林的一些高等级门楼,但这座门楼的砖雕水平还是不错的。门楼两侧分别有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铭记。但“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却没看到有关的标志,不知是我眼拙还是什么原因。


门楼字牌上是“二泉”两个精美的金色大字。这种字体是铁线篆字,贴金。这样的篆字美观大方又很规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字体,想来这是对古代篆体的艺术性创新吧,应该为它点一个大大的赞!遗憾的是字牌上面的挂落看上去有点缺损,让楣刻减色了,不知何时能够修复?


朱漆大门上镶嵌着铜铺首,给二泉庭院的门头又增了几分古朴。


跨进院门,迎面就是一组湖石假山。挡住了院内的大部分风景,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看见一座厅堂的飞檐翘角。这座假山当然是园林建造艺术中所谓的障景。与遮住全部园景的障景相比,半障给出一部分园景,提起游人的兴趣,吸引他们进一步寻幽探胜,而全障则给游人柳暗花明的惊艳感觉。方式不同,作用相似。



从晋末华氏在华陂取水,到唐大历年间敬澄疏浚筑井,宋代的扩建,清代的继承弘扬定型,虽然屡有毁建,兴废,但格局大致不变。一千多年的风雪霜雪,打磨出今天的二泉庭院。庭院面积不大,文化底蕴却深。在805平方米的面积中,有名泉名碑,假山湖石,厅堂亭台,再加上古树藤蔓,有机地组成了清雅古朴的天下第二泉庭院。


只要你稍加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这小小的庭院中,主要构筑物明显地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泉亭是中心,亭内有上池和中池,泉亭之上为陆子祠,泉亭之下是漪澜堂,堂前为下池。上池、中池和下池构成了自成体系的二泉正流。中轴线两旁,假山嶙峋,花木扶疏。更有名碑刻石,装点着庭院处处。


既然是寻古天下第二泉,我们直奔庭院的核心景观,天下第二泉泉井而去。
二泉之水天上来。无锡属于亚热带季风带,每年降水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为惠山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降水在山体乌桐砂岩的裂隙中流动,经松根浸淫,岩层涤滤,水色清纯,甘冽可口。应该说,季风和惠山共同孕育了天下闻名的惠山泉。


惠山泉在庭院中分为上、中、下三个泉池。其中上池和中池同在二泉亭中。上池的池身近圆形,井口是八角形的石栏;中池是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是古代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阴阳学说的“阴阳平衡,动静互补”。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比比皆是。
苏轼说过:“泉在亭中,二井石甃相去咫尺,方圆异形,汲者多由圆井,盖方动圆静,静清而动浊也……”可见他早就分辨出两池水质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分析。


上池泉井深约2米,这里的泉水是惠山泉的本真,泉水出山,这里就是出口。这口泉井中的水,是最纯真的惠山泉水,清冽甘醇。据说上池的泉水倒入杯中,水可以高出杯口数毫米而不溢,可见泉水之醇厚。很久以前,人们到惠山取水,都会从上池汲水。你只要看上池井口护栏被汲水的井绳磨出的一条条很深的勒痕就可以知道了,而北面井栏上的绳痕尤其如此。井壁东部中间有孔与中池相通,上池的泉水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溢出,流到中池。


中池深约1米,承接上池溢出的泉水,偶尔也会有地表水渗入,所以中池的水质显然不及上池好。但虽然水体清淡,倒也别有风味。
池底有薄薄一层硬币。这是人们为了祈福而将硬币投入泉水。不少人认为这个习俗由西方传入。不过这也难以作为定论,毕竟中国传统的吉利文化可是源远流长。也有一些游客借此检测泉水的质量。没有清代乾隆皇帝特制的银斗量水、校水,就往泉水中投掷硬币来判断,一般认为硬币在泉水中飘浮时间越长、落下的速度越慢为好,其实测定的是泉水的表面张力和水质的醇厚。不知他们检测的结果如何?二泉泉水是不是还像原来一样优质?
如果没有亭子周围的铁艺栏杆阻拦,为祈福投入的硬币会更多。好在泉井有护栏,还有园林管理者的定期清理,从而保护了泉水的水质优良。


自从茶圣陆羽品定惠山泉水为天下第二以来,惠山泉声名鹊起,深得帝王和士大夫的青睐。但终究还是山野中的石泉,无遮无拦,经历着风霜雨雪的侵袭。直到靖康之耻,康王南渡,偏安江南,康王赵构成了宋高宗。据传他驻跸惠山寺时,不但品水,还要用泉水酿酒。他见惠泉露于山野中,暴殄天物,就下令筑亭护泉,并设栏卫护,还题额“源头活水”。这就是二泉亭的始建缘由吧。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二泉亭是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的四角方亭。亭子的三面敞开,西面是亭壁,四根细长的亭柱支撑着翼角飞翘的亭顶。亭子虽然十分敞亮,但早已不是南宋始建时的模样,“源头活水”的匾额也无处寻找,泉井的护栏也是明代的遗物。原来的亭子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现在的二泉亭是清末时重建的,近年来又经过“修旧如旧”的精心修缮,恢复了同治年间重修时的面貌。二泉亭被誉为中华名亭,声名远扬。北京陶然亭公园里也有一座二泉亭,就是仿建的惠山二泉亭。
亭顶正脊的脊饰是“二龙戏珠”,据说就是因为二泉亭是由宋高宗赵构始建的。


亭周围铁艺栏杆上的图案整齐又美观。很多人根据图案的形状认定是鱼,理由是游鱼戏水。我不这么想。结合二泉庭院门楼上的铁线篆体,可以认为这个图案实际上是“二泉”两字的组合。这些图案与二泉泉井,二泉泉亭,亭壁上的二泉刻石浑然一体,极有文化气息。



二泉亭西壁上排列着碑刻和刻石。千万不要把这些碑刻和刻石当作是点缀或装饰。
第一排是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天下第二泉”碑刻。下面的四方小横帖分别是明万历年间周天球所书的《修泉亭记》刻石、明末清初宋之晋《天下第二泉说》刻石、清雍正年间顾皋《天下第二泉碑记》刻石和清雍正年间杜诏记王澍书《重修慧山泉亭记》刻石。这些碑刻和刻石详细记述了天下第二泉泉名、泉亭的变迁和天下第二泉碑刻的由来,是当时名人怀古感怀之作,也是后人研究二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泉亭内西壁上方正中的“天下第二泉”碑刻列为我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元人书法,清代镌刻。原碑由元代赵孟頫书写,清嘉庆年间复刻。字大20厘米,正楷字体。左侧有小字落款“赵孟頫书”。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是地地道道的宋代皇室后裔,却被元世祖忽必烈搜罗入朝得到重用。但他确实是一个书画大家。蒙古灭金后,他作为降臣来惠山品泉访古。也许是追念先祖的爱泉遗风,书题了“天下第二泉”匾额。流年似水,岁月沧桑,几百年后,到清代康熙年间,他题写的匾额已无踪无影。直到清代嘉庆八年,秦容庄觅得此碑拓本,复刻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碑刻。但当时这块碑刻镶嵌在现在“伴月”月洞门的位置,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文人不屑于赵孟頫的变节,也许是与二泉下池相对应。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将这块碑刻移到现在的位置,可能是觉得名泉配上名人题名才相称吧。


二泉庭院中另一块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的是《清雍正六年王澍“天下第二泉”石刻》。王澍是清代书法家,曾任吏部员外郎,辞官后寓居惠山。他见当时泉亭中没有赵孟頫的题字,深感遗憾,于是写下“天下第二泉”五个擘窠大字,银钩铁划,笔态雄浑。每个字高95厘米,宽65厘米,刻在漪澜堂北边墙上的青石上。碑后有跋有颂,西侧还有一块较小的刻石,上刻《修漪澜堂记》。这一系列碑刻是一个整体,全面反映了二泉庭院的历史和文化。王澍的“天下第二泉”历来是游客必打卡之地,成千上万的人曾经在此留影,纪念他们的二泉之行。


中轴线上,泉亭和漪澜堂中间,有一石制水槽,看起来也是古物。石槽外壁上有荷鹤图案的浮雕,虽然看起来比较粗犷,但也不失生动。底部有一孔道连通槽内外。不知石槽与自成体系的泉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查了不少资料也没看见提到这件石槽的。


石槽以东是二泉庭院的主体建筑漪澜堂。这是一座敞轩,面阔三间,歇山顶,四面出廊。二泉伏流流出中池,从漪澜堂建筑的下面流过,通过下池池壁的螭首流入池中。
漪澜堂始建于北宋,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战火,现存的建筑是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进行了翻建。


门联出自苏轼的一首诗《次韵完夫再赠之什》,将原诗中的两句稍加改动,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楹联“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用惠山泉水煮宜兴(古称阳羡)的雪芽茶才是绝配。此地此泉此联,相得益彰。
匾额“漪澜堂”是由苏州著名书画家费新我先生书写。如果你认真端详的话,会发现下款有“左笔”两字,也许会产生疑问。但这里绝没有“作秀”之意。费老先生早年成名。不幸的是当他55岁时突患腕关节结核,右手病残。但他没有气馁,以坚强的毅力,非凡的智慧,苦练左笔书法,终于取得成功。


苏轼曾在《游惠山诗》中提到过漪澜堂:“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霜。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许多人认为漪澜堂之名就出于苏轼的这首诗。但细细考察诗意,应是先有漪澜堂,后有这首诗。至于“漪澜”之名,很可能出自南唐冯延巳的《清平乐》词:“冰散漪澜生碧沼,寒在梅花老”。


漪澜堂内现在已是出售旅游周边的商铺。原有的民乐表演也撤掉了,在这里再也听不到悠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好在原来展示的十一位名人事迹和两幅刻漆画屏还在。这些图文好像是一部厚重的二泉文化史册,让游人穿越时空,看到来过二泉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看到二泉的历史沉浮,岁月沧桑。


唐代陆羽来到惠山。他曾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号称“茶圣”。他在惠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实地考察,写下了《慧山寺记》,文中对惠山泉及其周围景观不乏赞美之词。他还亲自煮茶品泉,对天下二十种宜茶之水品而第之:“庐山康王谷谷帘水为第一,常州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 这是惠山石泉“天下第二泉”的最早由来。今天,天下第二泉的影响力如此之大,茶圣陆羽实在是第一大功臣!


唐代诗人李绅在惠山苦读二十年。他是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人们对此所知甚少,但他的两首“悯农诗”却是妇孺皆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家喻户晓。人称“悯农诗人”。但他后期名声并不好,一改写《悯农》时的书生意气,变得奢侈浮华,刻薄寡恩。很少有人知道“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李绅。


李绅对惠山,对惠山泉始终情有独钟。他写过一首优美的诗《别泉台》,诗的自序是“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含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真是绝妙好辞!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一篇优秀的广告文案。一句“人间灵液”,让惠泉水驰名天下。以至于当时的宰相李德裕檄令地方千里迢迢从无锡运送二泉水到长安。劳民伤财,史称“水递”。唐末诗人皮日休还将李德裕的“水递”与杨贵妃嗜食岭南荔枝相提并论,作诗讽嘲“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北宋大文豪苏轼多次来惠山,到惠山必到二泉汲水煮茶。他对惠山二泉恋恋不舍。即使公事繁忙,暂时无暇到无锡,也要请当时任无锡知县的老朋友焦千之给他寄一斛惠泉水:“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一斛是多少,在宋代,一斛足足有50升,可见苏轼对二泉水的喜欢。当时的苏轼,因与主张变法的官吏们政见不同而“自请离京”,仕途坎坷,心中未免失落。到惠山试名泉,烹名茶,登惠山绝顶,眺浩渺太湖,心胸顿时开阔,所有的失意都变成旷达,所有的愤愤不平都化作超然物外。以致他颠沛游离,历尽挫折时,也能豁达地调侃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山二泉抚慰了苏轼的心灵,苏轼的诗文扩大了惠山二泉的影响。



宋室后裔、元朝高官赵孟頫来惠山品泉。追古抚今,想必是感慨万千。他的先祖宋徽宗赵佶钟爱二泉水,认为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中泠、惠山为上”,并下旨“月进百樽”,二泉从此列入宫廷贡品;他的另一位先祖宋高宗赵构即使在山河破碎,南逃途中也仍有雅兴“幸”惠山泉品茗,并下令筑亭护泉。也许是追念先祖珍爱惠泉的遗风,他题写了“天下第二泉”碑刻,并作《留题惠山诗》:“南朝古寺惠山前,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倪瓒,倪云林,与黄公望、吴镇、王蒙齐名,是为“元四家”。他首创了中国画的“一河两岸”图式。除了画得好,他对茶道上也有高雅品位,尤其喜欢到二泉汲水沏茶。他清高孤傲,常以“虚舟”“孤筏”自喻。倪瓒曾创出一款“清泉白石茶”,而清泉白石正是用来形容二泉美水的词语。他用“清泉白石茶”招待宋朝皇族遗少,可对方并不赏识。倪瓒认为他俗,就此与他绝交。倪瓒的洁癖堪称 当时的“天花板”!人道他不近人情,安知这正是他的风骨。


明初大画家王绂,隐居在九龙山,自号九龙山人。我认为他就隐居在惠山,因为惠山又称为九龙山。他作画潇洒自如,纵横飘逸,人称“明代画竹第一人”,在绘画史上,是吴门画派先驱。王绂也有一种文人的骨气,作画全凭自己的性情,别人出高价买也不画。明初高僧性海请竹工制作“竹炉”,以二泉水煮茗待客。王绂为此作画《竹炉煮茶图》,并题诗:“寒斋夜不眠,沦茗坐炉边;伙夫煨山栗,敲冰汲洞泉;瓦铛翻白云,竹牗出青烟;一啜凤生腑,俄警骨已仙”。他的画和诗是著名的《竹炉图卷》的一部分。


邵宝,曾任明朝的南京礼部尚书。他曾长期居住在惠山,并且先后在二泉之畔建了尚德书院和二泉书院,因此人们称他“二泉山人”、“二泉先生”。邵宝为人耿直,为政清廉,在无锡也是个传奇人物。惠山山上有廖纶书写的摩崖石刻“石门”,民间有谚语:“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无锡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条谚语。邵宝曾参与疏浚二泉,也留下颂扬二泉的诗。“清知流水山中出,远见云飞海上浮”就是其中有名的诗句。


苏州才子文徵明也与惠山二泉很有渊源。文徵明号称诗、文、书、画“四绝”。在诗文上,与祝枝山、唐寅、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明四家”。为人清高又宽厚。他仕途不顺,书画却极富盛名,但他平生有三戒:不为宦官作书画,不为藩王作书画,不为外夷作书画。实在是个有骨气的文人。


明代正德十三年,文徵明邀请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到无锡惠山游览,在二泉亭品茗赋诗,十分相得。事后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惠山茶会图》。画中八人,五主三仆,人物形神兼备,仪态洒脱,与周围景色构成一个整体。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泉亭还是草亭,就是上中二池只画了八角形的上池,没画中池,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是为了化繁为简。而漪澜堂中的这幅漆画更是省略了两位童子。这幅纸本设色画原画现在由故宫博物院收藏。1997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弘扬中国茶文化的特种邮票,其中第四枚的图案就是这幅画。不仅如此,文徵明一生还写下吟咏二泉的诗作十多首,其中不乏“寒夜清谈思雪乳,小炉活火煮溪冰”等名句。


康熙皇帝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南巡江南,当然是为了进一步奠定清王朝安定、统一、强盛的基础,但也不会错过了亲自体验一下江南美丽的山山水水。他六次下江南,七次到惠山,可见他对惠山景色的喜爱。他作有《雨中幸锡山》诗,并多次品尝二泉,对二泉清冽的泉水赞赏有加,并御题了“品泉”匾额,命当时的寄畅园主人、秦观后裔秦松龄刻匾,并将匾悬挂在漪澜堂。可惜这块匾额久已遗失,要不用在牌坊上应该比“观泉”更有意味。


王澍,康熙年间进士,曾经官居吏部员外郎。他常居无锡,深爱二泉,自署“二泉寓客”。雍正年间,“天下第二泉”题刻缺失,王澍应常州太守所请,题下“天下第二泉”五个擘窠大字,笔力雄浑,从书法角度来看,不亚于赵孟頫的题字。他还为惠山的松泉题写了泉名。从王澍自号“虚舟”,不禁联想起倪瓒常以“虚舟”自喻,也许他们是一样的清高孤傲,一样的特立独行。


清代乾隆皇帝效法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七幸惠山,品泉赏茗。他计量各地名泉,量得惠山泉水为每量斗重一两零四厘,仅比北京玉泉水稍重略微。认为惠山泉天下第二名副其实。乾隆在漪澜堂设御座品茗,又书写了“漪澜堂”和“淙云”匾额。二泉的漪澜堂始建于宋代,而乾隆十六年在北京北海也建了漪澜堂建筑群,不知两者之间与素以“复制粘贴”见长的乾隆又有什么关联?


乾隆曾作一百多首赞美锡山惠山美景的诗句,其中有不少与二泉有关。这些诗碑散布在惠山各处。惠山寺御碑亭中御碑正面的那首《登惠山寺作书竹炉第二卷》就是赞美惠山的,其中的颈联“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写的就是天下第二泉。


无锡市中心有个二泉映月广场,二泉映月广场的南端石雕是一本打开的书,书上雕刻着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乐谱。这首被指挥家小泽征尔称作“应该跪下来听”的乐曲感人肺腑,扣人心弦。而二泉也随着这行云流水般的旋律,成为旅游者心驰神往之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首曲子还是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晚上的结束曲。


在无锡,知道华彦钧大名的人不多,但知道他外号“瞎子阿炳”的人绝对不少。他一生坎坷,少年失恃,中年失明,做过道士、当过吹鼓手,最后沦为流浪艺人。他的故居就在二泉映月广场的一隅,原来的雷尊殿里。破烂不堪的蜗居,佐证着他艰辛的生活环境。


当年,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中,时常会听到悠扬的乐曲,这是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出的乐曲。在乐曲中你会听到什么?凄苦、愤怒、不甘,还是宁静、悯人、放下……?他不是完人,但确实是个有天赋,有才华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但只保存下来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幸亏抢救及时,否则连这六首曲子也湮没了。抢救性录音后没几天,阿炳就溘然长逝,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专程到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曲名,阿炳说:“这首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他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于是,在阿炳这句话基础上,再加文字修饰,《二泉映月》的曲名就定了下来。


华彦钧如今安息在春申涧畔,离开二泉只有几百米。二泉与阿炳墓之间虽有高墙相隔,但音乐是隔不断的,不是吗?
墓的主体呈现音乐台格局。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教授书写。墓前有他拉二胡的立像,栩栩如生。人们走过,难免感到几分感慨,几分唏嘘。每到春季,墓地四周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从唐代大历年间无锡县令敬澄凿泉筑池算起,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了。一眼看千年,但也只能窥其一斑。除了陆羽品泉、苏轼题诗、王澍刻石这“二泉三绝”外,还有许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们也在为二泉文化注入活力,增加底蕴。
陆羽那份品泉排名表也在不断更新。唐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载了唐宪宗时的刑部侍郎、评水大家刘伯刍的评论:水之宜茶者七:扬子江中泠泉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第二,苏州虎丘寺观音泉第三……,这可以说是泉水名次表的2.0版了。第一虽有争议,第二却是共识。
古往今来,还有数不胜数的诗词,不计其数的画卷,连篇累牍的文章,为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锦上添花。


二泉通过漪澜堂下的暗流,流入下池。下池位于漪澜堂南侧,是一个5.7米宽,8.6米长的长方形水池,凿于宋代明道年间。我们可以看到,苔蔓立壁,鱼翔浅底。给下池增添了无限生机。


西侧池壁镶嵌石螭首。螭首以无锡阳山石雕刻而成,形制古朴,稳重厚实,双爪前踞,龙颈弯突,口吻大张,清流不绝。成为二泉一景:“螭吻飞泉”!池中锦鲤悠游,好不自在!这尊螭首是明代弘治年间杨理所为。有人说这螭首是杨理亲自雕刻,我认为似乎不大合理,因为杨理当时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更有可能是由他出资请人雕刻。杨理又名杨叔理,是“碧山十老”之一。碧山吟社最初由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秦旭召集,由十位布衣老人组成。形式上是诗社,其实更可以说是当时文坛上的精神乐园,他们宣称“务以德义相劝,过失相规,言毋妄诞,行毋诡随,期不愧于古人,无惭于后进”。碧山吟社也十分重视慈善和公益。杨叔理建螭首就是为了方便乡民取水的慈善公益行为。


下池四周,围着雕刻精美的石栏,图案不一但无不寓意吉祥,有“福寿双全”、“双龙戏珠”、“一统山河”……,等等。有人说这是明代遗物,有人说这是清代为了迎接乾隆南巡而制。咸丰十年,太平军与淮军在惠山激战,这一带的砖木房屋全部毁于兵火,只有这些石质构件得以劫后余生。


“二泉映月”固然是一首优美的二胡曲的名称,但这四个字也反映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二泉赏月的期待。上池、中池上有亭顶,映月美景也只能在下池重现。据说每年初秋的望日亥时,月色溶溶,一轮冰壶似的明月,会倒映在下池的清泉中,是赏月的最好时光。很多诗人都赞美二泉月色,留下千古名句。唐代诗人李绅留下诗句“微动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北宋诗人王禹偁有诗“惟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南宋诗人杨万里也留下名句:“山上泉中一轮月”;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赋诗“青蒻小壶冰共裹,寒灯新茗月同煎”……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文人墨客们煮茗品泉,吟诗作画。参与这样的雅集,也是一件人间乐事。


与漪澜堂隔池相望,有一组太湖奇石。主峰为观音石,像极菩萨低眉,亭亭玉立在形似鳌鱼的底座上,慈悲地看着芸芸众生。左右辅峰,一座好像“善财童子”作揖,一座貎似“窈窕龙女”舞袖。当然,相由心生,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观音的形象。


在观音石下端,刻有隶书四言铭文。时在明代嘉靖十八年。它是江南园林中唯一刊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太湖石峰,既有观赏意义,又有研究价值,因此十分珍贵。这柱石峰,原是惠山顾可久别墅中的遗物,清代乾隆十六年迁移至此。


人们对顾可久不会熟悉,对海瑞可是耳熟能详。明嘉靖年间,被誉为“骨鲠之臣”的顾可久在任广东观察史兼督学政,十分注意培养人才,海瑞就是他选拔的人才中最著名的一位。现在惠山古镇顾可久故居中有顾可久勉励海瑞的塑像。


观音石背后就是二泉庭院的院墙,看起来好像是漪澜堂的影壁。它将二泉庭院与外界隔离开来,使庭院保持幽静优雅的环境,不受外界影响。
墙内,是泉茶风流,墙外,是人间红尘。


二泉庭院的东北角有个角门。说是角门,但也有门楼,尽管门楼的形制比较简约。门外就是华孝子祠。这是华孝子祠的最后一进“成志楼”,为二层式样的阁楼。北侧的墙上镶嵌着重刻的自元至清华孝子祠碑石9通。


二泉庭院竟然有曲水流觞!从二泉亭开始,流到王澍题写的“天下第二泉”碑刻下的一条石涧,据说这就是传闻中清代形成的曲水流觞。资料上极少提到,实地观察才能发现。曲水流觞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民间为了祈福免灾,文人墨客用于诗酒唱酬。最有名的当数晋代的兰亭雅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名扬天下。没有历史记载,不知二泉的曲水流觞有过什么活动,也没见有“二泉集序”流传于世。


从王澍的“天下第二泉”碑刻右侧有磴道可上“竹炉山房”。这里本来是惠山寺的弥陀殿,明万历年间遭火灾后,由愚公谷主邹迪光重建,并更名为“竹炉山房”。
竹炉山房之名当然是因竹炉而来。以前,我对所谓竹炉嗤之以鼻,认为竹子怎么能做成茶炉呢?一点火竹子就烧掉了。想当然地认为是民间传说而已,不会有实物。事实证明了我的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真是万万要不得。


明代洪武年间,惠山寺性海和尚,没错,就是手植洪武古银杏的那位高僧,普真是他的号。他请湖州竹工精心编制了一具精美的竹茶炉。这具茶炉上圆下方,高不盈尺。外壳为竹,里壁为泥,炉心铜栅,竹叶燃火,烹煮泉水。名茶配名泉,一时传为美谈。王绂为其作画吟诗,侍读学士王达为其记铭,海内名家风起响应,为竹炉题诗作文。这件书画盛事绵延数百年,《竹炉图卷》就是这场盛事的结晶。
竹炉外形寓意天圆地方,材料包含阴阳五行,出于道教的宇宙观,自然观;竹子在儒教中被赋予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格;在佛教中象征空、静、不争和放弃。小小竹茶炉,竟然融合了儒佛道思想!
乾隆南巡,对竹炉爱不释手,请苏州竹工仿制两只带回京城,原竹炉还是保存在惠山寺。据说他在北京的玉泉山庄,还仿造了一座“竹炉山房”,里面摆上仿制的竹炉。几百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原始的那只竹炉早已不知所踪,乾隆带走的那只高仿竹炉还好好的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下图就是网上发布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只竹炉。


从二泉亭北步级而上,这是去竹炉山房的正道,石阶两侧林木葱郁,生机勃勃。湖石假山仍是旧物,山房却已不是邹迪光所建的山房。竹炉山房也是命途多舛。好不容易浴火重生,却又被咸丰十年那一场战火焚毁。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清代光绪末年重建的竹炉山房,包括门厅和雨秋堂。门厅面阔三间,前有卷棚轩廊,山墙却是观音兜型式。


现在的竹炉山房匾额是1979年由李苦禅大师重题。楹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出自明代秦夔所写《代听松庵戒宏访求真公(性海)竹炉原疏》。将“织”字改为“编”字后,由近人朱家骥书大篆体抱柱联。大篆字体辨识有点难度,但对联意思不错,对竹炉的喜爱溢于言表。



竹炉山房大门的两侧,安置着一对抱鼓石,乾隆二泉诗御题石刻分列东西两侧。诗碑呈长方形,下有碑座。乾隆的二泉诗作于乙酉年仲春,一共四首,分别是《圆池》、《明亭》、《暗窦》和《方池》。四首诗紧扣二泉主题,但没提下池。由此可见,他对下池可能也有点不以为然。诗写得很通俗,我想也许白发老妪读了也能理解。


康熙,乾隆两位清代皇帝都曾六下江南,留下了大量诗篇。特别是乾隆,仅在锡山惠山一带就留有一百多首诗。也留下了好几座御碑。光竹炉山房就有三座乾隆御碑。竹炉山房正中正对大门的御碑,正面是乾隆首次来惠山写的《咏惠泉》,背面是乙酉年仲春《泛舟游惠山即景》四首。


竹炉山房东边一块诗碑刻的是乾隆第二次游惠山所作的诗。诗中不仅描写了惠山的美景,还感叹了二泉的人文:“题名乍尔怀苏轼,肆业还应忆李绅。笑我匆匆催骑去,岂云潇洒个中人”。正是情景交融啊!


右边的一块诗碑则是乾隆《惠泉山房作》。其中“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很有意思。在乾隆的心目中,北京的玉泉水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两句诗是钦定了惠山泉老二的地位。



竹炉山房门厅后,是一个雅静的庭院。再后面就是雨秋堂。堂名来自王绂的诗句“气蒸阳羡三春雨,声带湘江两岸秋”。现在的雨秋堂是光绪末年重建的。堂匾“雨秋堂”由近代书画家张辛稼书于1980年。


中堂有乾隆题写的匾额“顿还旧观”。为什么匾额上要有这四个字,事出有因。《竹炉图卷》集海内名家唱咏竹炉的诗画而成。乾隆很喜爱这件珍品。数次南巡,数次借阅,并作题咏。1779年图卷被焚毁。乾隆很是伤心。他仿王绂笔意亲补竹炉首图,并命人补绘补写全部图咏,重新装订在卷。功德圆满地解决了失火事件,乾隆很是欣慰,御笔亲题了“顿还旧观”四字,表达自己如释重负的心情。这就是这块匾额的来历。
可惜的是《竹炉图卷》原件终究还是没有避过劫难,毁于咸丰十年的那场兵灾中。


因乾隆曾经在竹炉山房设宝座品茗,所以室内装饰了三架镂雕双龙戏珠图案的楠木落地飞罩。两旁楹联据说出自明代秦夔诗意:“冰雪清姿,岂受缁尘点污;岁寒贞节,何妨劫火焚烧”。


室内粉壁上镶嵌着38方劫后余存的竹炉山房石刻。其中少数是明代图卷原迹,大部分是清代摹刻。
堂内壁中间是乾隆御笔《竹炉煮茶图》。两边的《晴竹》、《雨竹》则是明代王绂所作。


二泉亭后面的山坡上建有护坡石驳岸。唐代它的名字叫“华陂”。这里是南北朝时期南齐大孝子华宝居住过的地方。
宋代在华宝故居的遗址上建了陆子祠,奉祀让惠山泉声名远播的“茶圣”陆羽。元代这里是三贤祠,祀晋代长史湛茂之,唐相李绅、桑苎翁陆羽,三位与惠山关系非浅的名人。明代以后,祀主越来越多,三贤祠先后改为十贤祠,尊贤祠。清代乾隆年间,这里成了皇亭,供奉康熙、乾隆所赐的御书。清代咸丰十年,与惠山的其他许多建筑一样,这里毁于兵火。1929年,在此遗址上建了景徽堂,1993年,景徽堂改称陆子祠。这里建筑的名称在历史中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处。


现在的陆子祠是一座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有廊轩的建筑。檐下悬着的匾额上是“陆子祠”三个金色大字,署名董其昌。从年代分析可能是集董其昌的字而成。门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由清代文人王成瑞撰联,今人王能父书写。联中文字分明出自苏轼的诗意,还引用了乾隆皇帝吟咏二泉的两首诗的诗题。
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作诗清新自然,他为陆子祠题诗“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生动塑造了陆羽爱茶爱泉的形象。对于当时惠山寺僧管理陆子祠,他也作诗“一瓣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妙趣横生。


景徽堂的堂匾依然高悬,也许是为了纪念一段历史。“景徽”二字可能出于明代书画家徐渭,大家也许更熟悉他的另一个称呼:徐文长。他的字号就是“景徽”,他建造的“景徽堂”是一处文艺交流和创作的场所。二泉庭院的景徽堂在那个年代是不是也是一处文艺交流的场所?再加上二泉水、阳羡茶?
景徽堂原来的堂额是集清书法名家何绍基手迹制作。现在的堂匾是当代书画家葛介屏重书。


堂额下面,是巨幅漆屏《陆子品泉图》。陆羽是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画面中陆羽安靠在山石之上,左有煮茶炉,石台上放文房四宝。仿佛正在凝思《茶经》的写作。图上再现了“茶圣”陆羽的当年风采,为今人的纪念提供了可触摸的历史形象。邵宝曾经题诗“纵有茶经无陆羽,空教煎白老僧头”,对陆羽的评价可不是一般的高。
画的背景是陆羽《茶经》中第五部分“煮”中讲水的一节,也是他对宜煮茶的好水的评价标准。陆羽不但著有《茶经》,写下名篇《惠山寺记》,并把惠山泉列名为天下第二。甚至有一种说法,连“茶”字也是陆羽创造的。据说,《茶经》之前,无“茶”字,陆羽将“荼”字减去一横,创造了一个新字“茶”。也就是说,世界上本没有“茶”,有了陆羽,才有了“茶”。一笑!


陆子祠现在辟为茶座,供游客在此品名泉,赏佳茗。厅内、廊下、平台上,都是茶室,环境不同,各有特色,但处处都氤氲着茶文化的气息。
特别在厅内,各种古典的茶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墙上几幅国画,虽是摹仿,但每幅都讲的是茶事。这些画的原件,你也许在收藏原作的博物馆也不一定能见到它们的真面目。
墙边小方桌上的茶炉,乍看似乎是竹茶炉,不禁一喜。仔细端详,却是电器,形似而实非,于是期望变成失望。看来再要喝到用竹叶煮的茶很难了,即使水是二泉水,也绝不会是陆羽、苏轼他们所品的茶的味道了。


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图》摹本,原作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这是文徵明自绘与友人陆子傅在林中茶舍品茗的场景。图中草堂环境优美,小桥流水,苍松高耸,堂舍轩敞,几榻明净,堂内两人对坐品茗清谈。画面清幽淡雅,表现出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


明代沈贞的《竹炉山房图》摹本,原作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沈贞是沈周的伯父,传世作品极少。《竹炉山房图》已成沈贞作品的大陆孤本。整幅画展现了宁静优雅的山林风情,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画家高雅严谨的绘画风格。这幅画曾被清代乾隆皇帝收藏。从画中的自题可知,这是沈贞过竹炉山房时,应大和尚普照索画而作。图中的老和尚也许正是普照。


明代陈洪绶,又叫陈老莲。陆子祠里悬挂着他的《停琴啜茗图》的仿作。这幅画的主角是陈老莲和当时号称陶庵老人的大才子张岱,地点则是青藤书屋,徐渭的旧居。图中画了张岱抚琴一曲后,两人清谈品茶的情景。老莲坐在大大的蕉叶上,张岱则端坐在玲珑石上,边上是瓶插的荷花,做足了消夏的气氛。不知原画现在何处?与豆瓣网站介绍的原图相比,左下角原来还有一人,在这幅仿作中似乎失踪了。


在浓浓的茶文化的氛围中品茗,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当涌泉连珠样的水中,放入一小撮明前碧螺春茶叶。碧绿纤细的芽叶在水中沉浮,此起彼伏,上下翻腾,犹如翩翩起舞的精灵。俄而香气扑鼻而来,轻轻地呷上一口,沁人心脾。茶人们放下外界的喜怒哀乐,心情变得如此平静。连说话也变得平心静气。


春秋时节,在前面的平台上,在古树的浓荫下,饮茶也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松风拂身,口噙茶香,放下一切疲劳和烦心,只觉得心旷神怡。
这里是二泉庭院的最高处,俯瞰,左边是竹炉山房,右边是万卷楼,正下方是天下第二泉和漪澜堂的重重高翘的飞檐。远眺,深深浅浅的翠绿一直延伸到愚公谷,延伸到锡山,顺便把锡山上的龙光塔也借来二泉庭院作为外景。


有人认为二泉庭院的建筑排列规规整整,少了一点曲线美。其实庭院中的曲线比比皆是,除了弯弯曲曲的曲水流觞,庭院南北两边的边墙都是云墙,如水波,似浮云,曲折优美,活泼轻盈,充满动感和活力。


两边各有一段云墙蜿蜒曲折,美化成龙的形象,是不是受了上海豫园龙墙的启发?常见的圆洞门在这里变幻成椭圆形。门楣上有近人王能父题写的篆书砖刻。一面是“闻淙”,另一面是“瀹茗”。出门登山,可达惠山头茅峰。


在二泉下池南侧,有一幢被称为“万卷楼”的古建筑,这里是尤文简公祠。奉祀南宋名臣,诗人尤袤。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他还是大藏书家,藏书多达3万多卷,不乏善本、珍本、孤本。他编的《遂初堂书目》开中国书目著录版本之先河,《书目》中有五十多本著作专门注明了版本,这是在此以前绝对没有的。尤袤原在锡山和惠山山麓建立的锡麓书堂和遂初书院早已湮没,他后裔在乾隆年间设立的尤文简公祠也已毁于咸丰兵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他二十五世孙尤桐在光绪年间重建的尤袤祠,解放后又经过多次整修。


无锡城内原有墅园乐溪居,墅园中建有万卷楼,是尤袤读书和藏书的地点。二泉畔的万卷楼是移用旧名,以作纪念。尤文简公祠的山墙高处还有“尤氏锡麓书堂”刻石,也是为了纪念尤袤重视教育的功绩。要知道无锡的第一个状元蒋重珍就是尤袤的学生。据说现在的万卷楼过去曾经是锡麓书堂。


顺便说一下,此尤桐非彼尤侗,重建文简公祠的尤桐是清末的尤桐,不是清初那个“真才子”、“老名士”尤侗。
人道万卷楼的门额就是尤桐题写的,可细看门额的落款分明是“子贞”,我猜测这门额是集何绍基的字而成的。何绍基号子贞。


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随势卜筑,因泉成景,占尽了地理上的优势。但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里曾一度作为惠山小吃油酥饼的小卖部,不闻书墨香,只有葱油味,未免有点煞风景。现今的万卷楼,宗族祭祀时是祠堂,不是祭祀时辟为茶室,供游人喝茶休息。南北立面的长窗设计,显得十分雅致。在这里沏上一杯香茗,静静地坐着,凭窗观赏二泉景色,任轻风吹面,大可放松自己的身心。



第二进是享堂。堂名“遂初堂”,源于宋光宗赵惇赐给尤袤的御书堂匾。现在的堂匾由尤袤的二十六代孙尤巽照重立,朱孔阳书。中堂画是一幅木版漆画,画的中心内容是一位古人在观水。根据尤袤故居在城中束带河边,别墅“乐溪居”在西水关梁溪河边的事实,也许这幅画的主人公正是尤袤本人。
值得细品的是堂上一副称赞尤袤的楹联:“依然锡麓书堂,南渡文章,上跨萧杨范陆;允至龟山道脉,东林弦诵,同源濂洛关闽”。这副对联由顾可久的后裔,清代顾光旭撰句,对得工整合度,并且用典众多。上联赞尤袤文名,说他的学问文章在南宋名列前茅;下联说理学渊源,说他继承了杨时的学说,是理学正脉。评价极高。
虽然这里是享堂,但也有不少是茶社该有的布置。看来大部分时候还是用来招待游客喝茶。


万卷楼东侧,有一个月洞门。门的两侧各有一块砖刻门额,一面是“伴泉”,一面是“映月”。月洞门正对着二泉下池。从二泉庭院穿过月洞门,里面是一个院子,众多茶客在这里品茗。在院子里往北看,月洞门外是二泉景色。院子西边是万卷楼的高墙。院子东边是造型优美的“垂虹廊”,缀着锡麓书堂。


万卷楼门口是一条蜿蜒的古山道,行走在山道上,穿行于松林中,可到达惠山头茅峰的老君庙,再沿着山脊可到达惠山绝顶三茅峰的三官殿道院。这条山道至今仍是人们步行登山的一条常规线路,但已不是主流线路,只有游过古迹区接着还要登山的游人才会从这里上山。
想当年,苏轼与钱道人在二泉试泉品茗后,是不是从这里上惠山、登绝顶、观太湖。是否借浩渺太湖,浇胸中块垒?
五年后,苏轼与苏门学士秦观、诗僧参寥同游惠山,是不是也由此上山。他们每人作诗三首,赞惠山之美。当时谁能想到婉约词宗秦观秦太虚最终竟安息在这座他喜欢的山上。如今在惠山二茅坪上还可凭吊秦龙图之墓。


惠山九龙十三泉。有一种传说,九龙就是惠山二泉正脉上的九个螭首。二泉下池中的螭首就是九龙之首。二泉之水,流经华孝子祠,流经二泉书院,流经寄畅园,经过人杰地灵牌坊边龙头下的第八个螭首,流入寺塘泾、大运河。当年康熙、乾隆二帝到惠山游玩就是循这条水道在龙头下登陆的。至于第九个螭首,据传在古芙蓉湖附近。古代辽阔的芙蓉湖,早在宋代就逐渐淤为耕田,只剩下黄埠墩附近一片水面,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二泉的涓涓细流,最后汇入了浩浩荡荡的大运河。



二泉庭院很小,甚至比不上城市中大户人家的深宅。但它很古老,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二泉的泉水不大,比不上济南趵突泉那样喷涌奔突。但它活水细流,澄澈可爱,源远流长。
邀三五好友,来二泉庭院,对二泉水,饮一壶茶,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