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湖心巳久 有幸赴扬州―扬州瘦西湖(十一)

作者:杖乡游 显示图片

从水云胜概景区出来去北门途中,途经万花园景区的静香书屋,静香书屋是瘦西湖这幅山水长卷中的收笔之作。
静香书屋重建于1992年,书屋坐北朝南,为三间开的青砖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993年,以静香书屋为蓝本设计的“清音园”参加德国斯图加特博览会“中国园”展出,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营造构思,荣获“金杯奖”,在德国当地永久保存。
静香书屋原来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景点,它为乾隆时瘦西湖边的著名园林水竹居一部分。当年水竹居和倚虹园、净香园、趣园并称瘦西湖“四大名园”。这四大园林几乎代表了清代扬州园林的最高成就,而其中以水竹居因奇巧而著称。
水竹居原在五亭桥北岸,为当年盐商徐士业所建,乾隆南巡时,赐名“水竹居”。这个园辇巧石、磊奇峰、泻泉水。其石峰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剑利,山顶峭壁摩空,泉水从石缝间,匹练悬空,挂岸盘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这淙流,是众水攒聚在一起,由高向低冲击,形成瀑布。其悬瀑下落如风快,声响似惊雷,临水时水花向四面飞溅,终年不绝,故又名“石壁流踪”,蔚为壮观。此这里水石声势壮观,泉水环绕,曲径透迤,而水竹居最奇巧的是奇思妙想的内部空间。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十四中有一段善于水竹居内部的陈述:“(碧云楼)北小室虚徐,疏棂郞,盖静照轩也,静照轩东隅,有门狭束而入,得屋一间,可容二三人,壁间挂梅花道人山水升幅―――推之,则门也。门中又得屋一间,棹之而开风竹声,中有小飞罩,罩中小棹,信手模这而开,入竹间阁子, 一窗翠雨,着须而凝。中置圆几,半嵌壁中,移几而入,虚室渐小,设竹榻,榻旁一架古书,缥缃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自画中入,半步幽䆳,扉开月入,纸响风来,中置小座,游人可憩,旁有小书橱―――开之,侧门………”。
这种 一步一机关,曲折迷离的设计着实会让游人不断的惊喜。著名的红学者周当汝昌先生曾将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与红楼梦中怡红院中的景物作了比较,周先生得出的结论认为红楼梦中的怡红院是以扬州水竹居为创作蓝本的。


瘦西湖的环境是极好的,满眼都是绿树和草地,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心情舒畅。这一段游客并不多,旅游团的线路都是固定的,通常不会来这里。


 


沿景区步道前行没多远,来到“静香书屋”


 



  一条短廊,连接石舫与静香书屋,近书屋处,廊间有“天然桥”,白石桥栏,桥廊对联:天上碧桃和露重,门前荷叶与桥齐。



这里围以黛脊粉墙,画舫是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打破了旧园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


   建筑多以“半制”取胜。即舫为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但这一个个的“半”又以廊、墙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旧式园林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给整个园
区增添了几许灵魂的气息。


 


正门两侧的对联为八怪之一名人郑板桥所题:“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







 步行其间,主厅面水而建,厅前置一池,池中静静地躺着睡莲,一艘画舫卧在水间,周围亭廊环绕。黄石假山上有亭翼然。


在静香书屋主厅的安台前,有松竹梅图案的雕木罩格,其上方有金农的“静香书屋”漆书字体匾额。漆书,融汉隶与魏楷于一体,为金农独创。由于金农学问渊博,书法功底深厚,被列为“扬州八怪”之首。


书房内,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令人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
“静香书屋”是金农的漆书,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金农擅画梅花,“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这里围以黛脊粉墙,画舫是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打破了旧园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正门两侧的对联为八怪另一名人郑板桥所题:“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书房内,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令人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



 在美丽的瘦西湖畔,向西瞭望一座高塔映入眼帘,这即是扬州的千年古塔―――大明寺塔。





 在瘦西湖观大明寺宝塔
新建成的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向北拓展,并和蜀冈上的大明寺、唐城遗址联成一片,形成了扬州北区连绵不断的绿色走廊,恢复了当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迹。
最初的瘦西湖北大门(又称五亭桥门),原在长春路拐弯处,进去便是主景区,没有铺垫,不太合理。从2004年1月14日起关闭,游客改从万花园门进入,就是今天的瘦西湖东门。




瘦西湖北大门有楹联一副:
丹青照眼有逢即画原非笔,
意蕴当胸所见皆诗本不言。
此联主体内容出自宋代洪炎的《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上下联各增加四字而成,由当代书法家言恭达先生题写。
原诗是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朋友们在郊野散步时,骋目所见、所闻和所想。这里借用颈联,稍加改写,来描绘瘦西湖的风景: 从北门进入,犹如一幅丹青画卷,到处都是画景和诗意,天然自成,简直无法用笔墨语言描绘出来。可见无论是瘦西湖的经典美景,还是万花园的新增景观,所逢所见,风景十分秀丽,处处充满诗情画意。
全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采用夸张、衬托之语,直接抒发感怀,充满悬念,激发游人的兴趣。瘦西湖景色有多美?万花园里究竟有多漂亮?艺术家想要表现,却无法用笔墨和言语把这些大自然的杰作描写出来。这一联诗人用空间艺术的画跟时间艺术的诗进行对照,进一步彰显瘦西湖之美。所逢所见,处处皆是画意诗情,这天然的美景,无需彩笔点染,也是笔墨和言语难以刻画和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