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秦蜀古道,凝望历史悠悠

作者:萱草的眼泪 显示图片

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因为哪一句诗而去一座城”?我会选择李白的《蜀道难》,去寻找诗中的古蜀道,去体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难限,更想去探索古道背后的历史,跟着人文地理大咖筱溪老师去探索古蜀道风云变幻是一种极大的诱惑。恰逢人间最美四月天,由此开启了一场“细雨寄驴入剑门”古蜀道探秘游学之旅。


古语说“取蜀道、得巴蜀则常王天下”意思是说在中国历史上,若能取得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经常能成就“王霸之业”,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如,
秦国攻占巴蜀,最终吞并六国;
楚汉相争,刘邦依据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作为大后方,最终在屡战屡败中,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反而攻灭项羽,建立汉朝;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则以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为根据地,多次北伐,创造了以攻为守的军事奇迹;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晋阳、夺取关中后,正是迅速南下攻占汉中和巴蜀、荆襄地区,最终奠定了唐朝的开国基础;
而北宋也是先取四川,最后再攻取江南、统一全国。
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要王天下,就一定要取汉中和巴蜀;而要夺取汉中和巴蜀,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崛起于黄河流域的军事政权来说,就一定要开凿从北向南、连通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四川盆地的蜀道。


蜀道,从广义来说,所有可进入四川地区的道路,都可称为蜀道。
狭义的蜀道则是秦蜀古道的专有名称,指古代历史上翻越秦岭、巴山,连接关中与四川盆地等一系列道路的统称。数千年来蜀道基本沿袭着“北四南三”的七条主要线路。
以汉中盆地为中心,划分成南北两段。北段以西安等地为起点,穿越秦岭抵汉水盆地的汉中,从西向东有四条线,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南段则从汉中开始,向南穿越大巴山、米仓山,最终到达四川盆地的成都等地,从西向东有三条,为金牛道、米仓道与荔枝道。
在这些主干道之外还有一些将其联系起来的陆路及水路支线,共同构成一个网状的系统。
和其他通往巴蜀的大道相比,褒斜道全长249公里开辟时间最早、路程最短,且中间无需翻山越岭,从长安利用渭水运兵至褒斜道经金牛古道直取成都是最快最便捷的,且金牛道上的勉县与汉水交汇,广元与嘉陵江交汇有水运的便利,曾经是“南三”中文人商旅最多选择的出川之路。
我们古蜀道探秘之行选择从汉中市开始,沿褒斜道、金牛道翻越秦岭越过巴山至成都平原。


褒斜道-金牛道从先秦开始就有了许多故事:
秦恵文王派遣大军,沿金牛道南下灭蜀,
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诸葛亮出师褒斜,北伐曹魏
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经蜀道入川避难……
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古道上还遗存了各种先秦的古栈道、唐代的石窟寺、蜀汉时期古关隘、元明清古建筑、古碑石、明代古壁画、三国名人墓等,波诡云谲的历史将在眼前一一展现。

七天蜀道探秘行程
day1、汉中博物馆→褒斜道萧何追韩信处→留             坝县张良庙,宿汉中
day2、石门栈道→阳平关遗址→武候墓,宿广元
day3、明月峡古栈道→千佛崖石窟,宿广元
day4、皇泽寺→剑门关→剑溪桥,宿剑阁县
day5、翠云廊→剑门72峰观景台→鹤鸣山道教石窟→金牛道拦马墙,宿普安镇
day6、觉苑寺→七曲山大庙,宿绵阳
day7、平阳府君阙→绵阳市博物馆

汉中盆地和成都平原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心,这里留存着大量的三国遗迹和传奇故事。


距汉中市45公里的留坝县马道镇北侧的凤凰山下,现存有嘉庆十年和咸丰五年两通石碑,记载着汉初三杰中的两位: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韩信,三国时期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据说出身韩国王孙(不可考,但他有剑伴身,识字,读过兵书,肯定不是平民),秦未天下大乱时带着学过兵书的脑袋和一把剑投奔项梁,项梁死后又归属于项梁的侄子项羽,做了项羽的执戟郎中(近身侍卫,主君的心腹幕僚,能参与决策的制定),见证了项羽指挥巨鹿之战等战役。而韩信说项羽对他“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弃楚投汉之初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也未受重用仅赐他做了个仓库保管员,用现代话说“情绪价值得不到满足”,不辞而别撒丫子又跑,独骑北上,是夜寒溪夜涨道路受阻,萧何星夜追至,力劝韩信回返汉中。
萧何在刘邦面前称韩信“国士无双,得之则得天下,失之则失天下”,终说服刘邦“择良日,设坛场,具礼。”筑拜将台点韩信为大将。

“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典出于此。
“成也萧何”也出于此。


韩信出任大将军后,提出来著名的“汉中对策”,为刘邦制定了北上还定三秦,进而东进争夺天下的战略,提出“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反攻三秦的具体计划和按“申军法”整编军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灭三秦;瓦罂渡黄河灭西魏、代国;越太行山灭赵国;隔空迫降燕国;过济水灭齐国;垓下之战十面埋伏破项羽,无敌于秦末汉初。从军事上说,韩信是汉朝建立的头号功臣。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立国,迫于西汉初期的形势,分封了七大异姓诸侯王,韩信封为楚王,后又贬为淮阴侯。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御驾亲征,平定陈豨叛乱。此时,有人上书告韩信与陈豨通谋,吕后得书后决定趁机铲除韩信。
留守京城的萧何就向吕后献计,可派人扮成军人入城,诈称陈豨已破,命满朝官员入宫庆贺,将韩信诱骗进宫。结果,韩信一跨入宫门就被擒拿,随后命丧长乐钟室。
吕后联手萧何设计用酷刑杀韩信并诛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物是人已非,寒溪流水依旧


距汉中市101公里的留坝县马道镇,处秦岭腹地紫柏山中,初汉三杰之首张良选择的修道归隐之地。
“汉张良留侯祠”,是张良十世孙张鲁做汉中王时所建,东汉三国时代的东西早已湮没了,现在的张良庙是明清建筑。


大殿内,殿堂两侧及门楣上遍布历代文人墨客称颂的匾额。“一代谋圣”、“运筹帷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溢美之词目不暇接


院内还有冯玉祥将军所立的石碑:“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消遥游。”


米芾“第一山”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出身名门是韩国贵族,其先人曾“五世相韩”。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并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再加上对故国浓厚而深邃的感情,故而他心存国仇家恨,立誓灭秦。倾家财求客刺秦王,博浪沙阻狙击秦始皇未遂,隐居下邳,后“带兵加入刘邦集团”,辅助刘灭秦亡楚,扶汉保太子,立下不世之功。



《留侯世家》记载了张良的每一条计策,几乎都关系到汉朝国运:
教刘邦烧毁栈道,韬光养晦;
教刘邦销毁六国印信,集中权力;
教刘邦重用黥布、彭越、韩信,与项羽决战;
教刘邦封赏雍齿,平衡派系;
教刘邦定都关中,为后来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奠定战略优势;
教刘邦以萧何为相,管理国家行政;
教吕后聘请商山四晧,保住太子之位;
可以说,张良每一个计策都是战略布局,都左右着历史的进程,影响到汉家江山的安危。这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一代谋圣。


私下以为一代谋圣最成功的谋划应该是洞察人性,知刘邦“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及时抽身退步得以善终。
穿过二进大殿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园。上百年的紫柏在雨中格外苍翠


紫柏,树皮是罕见的紫色,紫柏山也因此而得名


静谧小园,确是修道好去处


洗心池


沿青石板拾阶而上,竹夹道,蜿蜒盘旋




依山而建的张良庙,以庙藏碑,清道光前庙有碑林,几经劫难,今仍存碑刻39通、摩崖
题字51块,有些字迹已模糊不辨。部分被移至园中碑廊。


至山顶,是一座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授书楼,取自“黄石公授书”的典故,阁楼两层,重檐八角展翅,巍然挺拔,凌空欲飞,尽显神仙福地之妙。


雨后秦岭腹地,烟雾缭绕,山峰时隐时规




登楼远眺秦岭,秦岭腹地的山脉不再像巨壁那般耸立,从东而西越来越低,沿着川陕公路西出就是大散关,意为“秦岭自此而散”。张良庙地处褒斜道和散关道的连接点,东边的公路则是褒斜道。


张良生性多病,晚年闭门不出,常居留坝紫柏山中。公元前186年,张良逝世,谥号文成侯,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善始善终的人。


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谷口的石门栈道,是褒斜道南边起点,在1961年宣布为首批国保。


现今石门栈道景区是1970年左右修建石门大坝后,以旅游为目的在褒斜道原址上方抬高70米修建而成 ,虽不能再见千年栈道的原貌,此处却是我们剑门蜀道之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点。


褒斜道这一名称中的“褒”和“斜”其实是两条水道的名字。这两条水道都发源于秦岭的太白山:一条向北,流入眉县,最后注入渭河,名曰斜水;另一条则向南流入褒城县,最后汇入汉水,名曰褒水。这条褒斜道傍着这两条水道的河谷而行,是蜀道中开凿最早的一条线路。上世纪50年代因为上流汉中市用水需求、汉中农业浇灌需求,修建了石门大坝。石门一带千年以来众多摩崖石刻那些传承千年的国家文化瑰宝,除了抢救性的挑了一些其余巳全部被淹没在水中了,包括老石门遗址(老石门,网图)


从东汉永平年间开凿石门开始,南来北往的客商文人墨客,从长安出发到斜谷口进入秦岭历经十八天(按十八驿计算)翻越秦岭到达褒谷口时,秦岭山势已经到头,南边就是汉中大平原,又看到了人间烟火,他们自由自在、欢呼雀跃地在此留下题记,那些字体带着非常之奔放非常自由放荡不羁的意向,当之无愧可称为“中国书法石刻的巨大宝库”,在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绝大部分已经被淹没水下了。


仿建的栈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栈道


阻断褒水的石门水库,两边的山势正好在这里形成一个天然的石门




类似这种河谷,在秦岭北边是非常多的,有“秦岭72道峪”,也就是秦岭有72到山口,72道山口可以进行联通,每一个峪里都会流出一条小溪,大一点称为大河一共有8条,“八水绕长安”是关中盆地兴建都城长安市的一个基础。
秦岭很多水系因为大山阻隔没有办法南北相贯。要在南边水系和北边水系中间寻找间隔最短的地方将它打通使之联贯,最短的距离就是南边褒水和北边的斜水这条山谷里边,所以2000多年前就开凿了褒斜道并且成为了官方主干道。



褒斜道建筑年代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310年,秦惠文王为把蜀国纳入秦国的版图扩展关中地区,于是有了开金牛道的故事。
古人为什么要费尽千辛万苦把这个秦岭给打通?非要从关中千里迢迢进入四川?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段,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诗经“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王朝从陇东高原下山,发现了第一片平原,就是今天的关中平原。
秦朝的先祖是七国之中最为弱小,后来成为了诸侯七国里边最强大的一个,历史上都归功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忽略了社会制度的改变是需要有足够的生产资料进行支撑,这个资源向何处寻找呢?秦惠文王采用司马错之策打通秦岭古道伐蜀,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李冰开凿都江堰有了完善的水利系统,沃野千里成为秦国粮仓,为六十年后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战役——长平之战提供了充实的粮草保障。
可以说开通秦岭古道,是秦国一统天下最正确的决策。后来历代的王朝需要一统天下都按这个套路走,汉朝的刘邦,隋朝的杨坚莫不如此。赵匡胤去跟契丹作战之前,先派王全斌通过剑门关拿下四川;元朝灭宋也是希望通过先拿下四川才能够逼迫宋朝投降,只不过四川抵抗比较激烈罢了。

另一方面当中原政权面临危险的时候,比如说北方少数民族胡人入侵了,王朝开始寻找他的避难所,会发现四川同样是一个非常好的所在。历史上当在关中撑不下去,皇帝就往四川跑,安史之乱唐玄宗奔蜀,泾原兵变唐德宗翻秦岭入汉中,唐朝晚期黄巢起义,唐僖宗同样翻秦岭往汉中跑。直至抗日战争,南京可以丢,武汉可以丢,重庆绝对不能丢,面临危机一退,再退,最后的一步还是会去到四川。1934年10月,蒋介石下令由成都平原向北打通大巴山,将公路修进陕西汉中,与正在赶工的西汉公路衔接,就成了凿通九百里蜀道的川陕公路。
可以说,秦蜀古道伴随着整个中国的历史,逐鹿中原它是争霸的根基,外族入侵则成为最好的庇护所。


说起中国古道,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丝绸之路,而蜀古道跟丝绸之路的概念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丝绸之路是个外向型的概念,是与外邦进行沟通的桥梁通道,而秦蜀古道是一个内生性的通道,沟通中华民族政治中心和经济命脉的通道。


石门景区的栈道是按照先秦时期进行复原,它有好几种不同的型制,根据山体不同支撑类型不同、廊屋类型也有不同。
依山崖悬挂而建的道路,古代有专门的术语称为阁道,褒斜道就是典型阁道模式。由于四川地区雨水丰沛,行人需要有屋顶挡雨与休息,山上时有落石落下,所以阁道在修建时上面也就会加盖廊屋。同时也可以保护栈道木料,阁道建在岩石上,在岩体上打卯眼后把横梁给打进山体,靠一根根横梁把栈道悬挑起来,横梁大部分是木梁。秦蜀古栈道的样式是后世风雨桥的一个雏形。




石门水库,就这样突兀地,蛮横在褒水之中


栈道上石门的历史可以追到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诏书开斜。凿通石门”。
石门,标准概念是“世界上最早的可以通行车辆的人工隧道”,石门长14米多,宽度4米,按照汉代的车辆大概宽1.5米,即双车道。
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诏书开斜。凿通石门”。
隧道内岩石裸露,但表面平顺,无斧凿痕迹,以“火烧水激”法开凿




“一座阳平关,半部三国史”,赫赫有名的阳平关在汉中平原最西边汉中市勉县莲水村。


在阳平关郁郁而终的马超,五虎上将之一。


古阳平关城门


踏上城墙,感受一下阳平关的地势地形,它处在整个汉中盆地的最西缘,面向东边汉中县城的方向,北望是秦岭重重山脉,南面是大巴山脉,临汉江上游,卡在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上。是汉中盆地的西边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也就是说勉县县城在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从关中要通向四川中间节点是汉中市,从四川想前往汉中或关中沿金牛道北上,进入汉中盆地第一个到达的点也是阳平关,所以有“失阳平关则失汉中不保”的说法。
北望秦岭山脉


南依大巴山。
两条截然不同的大山脉,在汉中盆地南北对峙,中间有一块东西走向平地,长度达到100公里,南北方向最宽的地方是20公里。形成了这么2000m²的一块空地,这就是汉中盆地,汉中平原到此为止。
三国时期几场重要战争就发生在这


1,东汉未期,四川的军阀刘焉任张鲁(张良的十世孙)为督义司马,派其会同别部司马张修一起率军沿剑阁栈道出古百牢关,从阳平关打开缺口,南渡沔水(今汉江)占领定军山,杀死汉中太守苏固,占领整个汉中长达二十多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政教合一政权,成为汉中和川北一带的最高领导人。
张鲁的祖父张道陵早年在四川鹤鸣山修道,所传授之道主要是给人治病、教人修炼、串联发展、互帮互助,凡入道之人,一律交五斗米即可,所以称为五斗米教”。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续行道义传承并光大五斗米教”。发展到后来的天师教又称正一教。张鲁割据汉中和蜀地,成为了东汉朝廷无力管理的地方。


2,同时期的曹操要一统中国选择的进军方向也是首选汉中,与张鲁之间主要战役就发生地在阳平关,只要打通阳平关,后面就是一马平川的盆地了。张鲁派出他的大将死守阳平关,双方僵持不下,最终曹操使用计谋最终拿下阳平关,宣告张鲁政权的失败,于是张鲁向曹操投降。曹操占据汉中。


3,公元215年曹操占据汉中盆地后,下一步准备进军四川,统一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刘备集团希望从益州出发北上中原,于是双方都把目光投向汉中,这就是从公元216年到219年期间,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之间发生的汉中攻防战。汉中攻防战以刘备占据汉中、曹操汉中统帅夏侯渊被黄忠斩于马下退守关中结束。
刘备占据汉中是离“光复汉室”北伐理想最近的时刻也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成为现实的高光时刻,却被“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集团彻底失去北伐统一的唯一可能性。


4,荆州失守,导致诸葛亮“隆中对”钳形攻势的战略无法实施。之后,诸葛亮改变战略,只能选择从四川出发进军北伐,就有了后来的“五出祁山”。而从四川出的话,已经没有任何悬念,所有的出路“北四南三”都落入对手算计之中,北伐已经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了。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一命呜呼,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首脑人物,直到他去世的十二年时间内,至少有八年他的丞相行辕就设在勉县。勉县成为诸葛亮北伐的核心基地、前进基地,这就让整个蜀汉始终保持那种紧张的状态。蜀汉太过于弱小,他只有靠这种紧张感的刺激,才能够跟曹魏保持一种相对的战略动态平衡。所以勉县对于诸葛亮来说非常重要,对于蜀汉的北伐来说也非常重要。



阳平关航拍图,秦岭山脉,大巴山山脉,汉水地理地貌一览无余


汉水上游



汉中市勉县的西南







为四角攒尖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公元1573-1620年)间,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2年)重修。















当旅人沿褒斜道翻越秦岭入蜀第一个能停下脚步休整的广袤之地是广元(古称利州),进入广元之前要先进入朝天区的明月峡谷,这里是金牛道必经之站。




明月峡是嘉陵江在秦巴山地之间切出的一条峡谷,十分险峻。


明月峡,又被称为“立体的交通博物馆”,在漫长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共有六条不同时期的通道都要从这里穿过,是必经的交通枢纽。也就是说,历朝历代在修不同路线的时候,没有其他线路可选的,始终要从这个狭窄的峡谷中穿过。


最古老最古老没有任何道路的时代,嘉陵江在广元的水域已经有了可以通航条件,古人开辟了嘉陵江水道,现在还可以依稀看到悬岸绝壁上纤夫道一个个台阶,这个是保留下来不多的一段遗迹了。(下图有块崩塌的石头掉在江里的上方)


半山腰上传说中古蜀人“五丁开山”的金牛古道已湮灭在厚厚的植被之中。
秦灭巴蜀之后秦人循水而行,随行就势,沿嘉陵江开山凿洞,插木成栈称“先秦栈道”。栈道在北宋初年就已经被破坏而改走朝天岭碥路翻山了,现在看到的沿着江边仿古栈道是在先秦栈道原址上新建的。


当朝天岭碥路不适应工业化时代汽车通行时,在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开辟了民国的公路,就是现在被辟为景区的川陕公路(原108国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交通大动脉。(图为川陕公路上的“老虎嘴”)
(山的背面则是现代的京昆高速公路)


再后来有了硬生生从崖壁中穿过去的宝成铁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穿过了这个峡口,才算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四川平原,在这个明月峡之前还是属于在大巴山山区。


除了区位概念、交通枢纽外,明月峡还有一个非常精彩看点是它的地质构造,这个会被很多游客忽略掉的。明月峡崖壁裸露,可以欣赏到一种地质特征。
提到地质,最常听到的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那种痕迹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从地质年代来讲,叫新生代时期,距今大概5000到7000万年前。如果想看到更古早的地质环境则比较少见了。老的地质层可能会被叠压到下面,新生的地质层会堆积,所以往往在更古老的地质层,更难看到地面上的痕迹。
但是在明月峡谷,则可以看到比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要古早的多得多的秦岭大巴山造山运动时期非常鲜明的地质遗存。
下图的崖壁上,呈45度斜切岩石堆层,是2亿4千万年前秦岭造山运动时候形成的,比喜马拉雅早1.8亿年,非常非常古老的遗存。
秦岭造山运动时南方的杨子板块和北方的华北板块发生对冲,杨子板块冲到下面,华北板块冲到上面,最终华北板块就顺着杨子板块叠压上去,北商南低,最终形成的这样地质构造样式——逆向推覆。
大家都知道岩石有地层时代,越原始古老的地层在最下面新地层在最上面。当发生了两个板块对冲以后,处于最下面的老地层叠压到了新地层之上叫“逆向”。


板块运动的过程中不是一个简单层积叠加概念,它有一个推动力,就会造成这种斜向,不是一个垂直的走向。“覆”,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不同的地质叠压关系,所以这种这种构造叫做“逆向推覆”。


秦岭造山运动时期,它会有大量的地质遗存。但是,由于秦岭植被非常茂密,在秦岭很难看到这种地层关系,在明月峡延非常经典的逆向推覆完全裸露出来了。


当“逆向推覆”发展到极致,两方地质在推进过程中,最后的力完全聚集到一起,就会形成如下图马鞍形的曲线,曲线越高,说明力的碰撞越聚集,这种形状称为“背斜构造 ”。
在明月峡短短一段崖壁上,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国南北方的交汇碰撞。


金牛道从古至今都是国家主干道,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从秦惠文王到诸葛亮,从唐玄宗到李白……沿着景区内原108国道(川陕公路)漫步,犹如在历史穿梭。


明月峡景区危岩锚杆,“5.12”地震后,为防止岩石滚落而加固的锚杆。


《蜀王本纪》记裁的“五丁开道”。
传说终归是传说,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金牛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古蜀北上助周灭商,很有可能就是走这条路。


秦惠文王灭蜀


唐明皇幸蜀


川陕公路(原108国道)的艰苦卓绝


沉浸在渺渺茫茫历史中又被对岸传来火车的轰鸣声惊醒



景区尽头有个小型博物馆,可以看到一幅一点都不准确的蜀道示意图,也可以看到高山峡相伴的金牛道从朝天峡——剑门关——梓潼七曲山为止,虽然金牛古道现在被改得乱七八糟的但我们蜀道的行程会沿着最原始的川陕公路去探索。


参观完博物馆回程时可以走走仿建的“先秦栈道”


先秦古栈道的孔眼
向岩壁内下斜,插入木梁稍稍向上。底部有插入横梁的栓眼,防止横梁从栈道孔眼滑落。全峡现存历代开凿的石孔400多个。



悬崖搭架式栈道
在陡直的悬崖处,因无法于水中立柱,便凿两层或三层孔眼,第一层横梁下支撑柱立于第二层横梁上,第二层支撑柱立于第三层横梁上,且横梁越到下面越短,这样既可分解受力,又可减弱洪水的冲力。



石钟乳


依坡搭架式栈道
在倾斜山坡凿孔架梁,下面利用斜坡凿孔或平台置柱托梁,在梁上铺木板成路。




金牛道上最为险峻的地方就是剑门关。李白在《蜀道难》中留下了“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古名句,这“一夫当关”的关就是剑门关了。一张航拍图足见剑门关之险要:延绵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直刺天空,其中就仅有那么个狭窄的缺口形成了天然隘口——“剑门关”(网图)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181-234),率军 北伐曹魏,在剑门关垒石为关,驻尉守险,从此剑门关成为历代军事要塞。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正面从未被攻破”的奇迹。


剑门关山体最大的特点是北高南北,就是在明月峡看到“逆向推覆”而成,所以从北边入剑门关是悬崖峭壁奇险无比,从南面的蜀地看来剑门关既不高也不陡,平淡无奇,易守难攻。
明智的人呢会选择从剑门关景区南门进入


又见“逆向推覆”的地质构造



剑门关前的峰火狼烟,最著名的应该是蜀汉后期公元263年,曹魏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举十八万兵派钟会、邓艾、诸葛诸分三路伐蜀。姜维以三万之众,凭借剑门关的天险,抵御钟会的十三万大军,守险三个月双方对峙不下,因粮草不继钟会萌生退意。

在曹魏大军无法正面攻破蜀军情况下,曹魏大将邓艾最终率领三万大军,穿越700多里渺无人烟的甘肃与四川交界的山肠绝路,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在最危险的地段,邓艾甚至只能用毛毯裹着自己,从山下翻滚直下,在粮食几乎用尽情况下,邓艾的军队最终神奇地从人迹罕至的阴平道穿越而出,进入四川盆地,并绕过姜维,进入江油、绵竹,迫使刘禅将锦宫城拱手相让。
前方浴血奋战,后方失守投降的消息传来,姜维守军的茫然被定格在这一刻。


剑门关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
现在的仿古关楼建于汶川地震之后。


登上关楼北望,群峰林立间仅有一条蜿蜒小道。



关内有一条溪流,名曰“大剑溪”




开始爬升,幸亏我们从南面上去似乎没有《蜀道难》那么难



这一路上弯弯曲曲,上坡下坡也非常频繁,可想而知这要是没有如今的公路,古蜀道的艰难程度。
回望夹在悬崖峭壁之间的关楼




关下仅有一条狭窄的弯曲小径,皆为居高临下的斜道,最大倾斜度将近七十度。


战战兢兢有没有?


一线天




一路攀登来不及细细品味摩崖石刻






石笋峰近在眼前




气喘如牛,登顶了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原剑门关古道太过险峻,景区开辟了“猿猱道”和“鸟道”供游人体验。
远观一下就好了嘛!





1937年民国时期开始修建的川陕公路,大部分是在古蜀道基础上扩、改建,古道保留下来的遗迹并不多,金牛道上存留的桥梁仅有两座,其中在距剑门关南门2公里处的大剑溪上有一座明代石桥,剑溪桥。


历史上金牛蜀道大规模的修筑是在战国时期,主要原因就是秦蜀两国较大规模的攻伐战争。





金牛道在这里穿过小桥沿着溪水方向一直通往剑门关。川陕公路修建时有意绕开了这段,把剑溪桥、部分古道、拦马墙、古柏保留了下来。



一千多年古柏


从志公寺路口远眺剑门七十二峰


翠云廊是金牛蜀道的一段,以剑阁为中心分为西段(至梓潼)、北段(至昭化)、南段(阆中,下图所示),这三条蜿蜒三百里道路两旁古柏林立,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精华部分在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翠云廊景区内。


十万柏树经历朝历代多次大规模种植而成。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高速公路”,并在道路两旁种上成排的柏树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史书有「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记载。后人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并将这条路称作“皇柏大道”。现翠云廊胸径2米以上树龄 2000多年的古柏都是秦人所植。


第二次在翠云廊大规模植柏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他曾在离剑州不远的巴西(今阆中县)任太守。当时,军政往来频繁,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了不误羽书传递,张飞命令沿途植柏为记。后人将蜀汉张飞所植柏树称为“张飞柏”,现今胸径1.8米左右的古柏是蜀汉时期所种。


东晋、北周、大唐、宋代都有大规模植柏。

















感受一下柏林蝉静

古柏夹道,森森林海







特意保存的108旧址



作为景区以游览为目的的翠云廊经过整修,除了道路两旁古柏外,已经失去了古道原有韵味,将先秦古道风貌完整保存下来的是在连接剑阁县剑州古城西8公里的拦马墙。
广元市剑阁县,有新、老两个县城,老县城叫普安,紧挨着剑门关,因为剑门关山体地质不稳定,2003年将县城迁到了广元市下寺镇,也就是把剑阁县县城从剑门关之外(北)迁到了剑门关之内(南)。
新老县城之间有个剑门72峰观景台,尽览剑门山的峭壁绝立壮丽雄浑。


这里是被中国国家地理选入最美观景点的地方——挡马墙


在这段长达五公里的青石古道,时间和岁月仿佛被挡在了古道外,一切都如同瞬间静止了,参天的古树,见证了2300年的日月轮回。






挡马墙


先秦版的高速公路减震带




古树参天,隔绝尘世纷纷扰扰,领悟到大自然浓浓的禅机禅趣了吗?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



















平阳府君阙,位于绵阳市科技馆门前。


根据文保碑上的简介,它建于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约公元150-250年),因阙上刻有“汉平阳府君叔神道”的铭文得名。
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陵墓、祠庙两建筑两侧的礼制性建筑,起到表明身份、地位等级的作用,按所处位置分有宫阙、墓阙、城阙、庙阙。苏东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尤其是李白“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1800年过去了,平阳府君阙茕茕孑立,还是那样的萧瑟与孤寂。


目前国内尚存保存较完好的汉阙仅剩29处了,大部分在川渝一带,“平阳府君阙”因其体量最大、并保存一对完整的子母阙而成为其中佼佼者。
平阳府君阙属于墓阙,肃立在“墓道”两侧,汉代的宽26.2米的早已湮灭,仅留下形制为子母阙墓阙。


既然是墓阙,必然有墓主人,而墓主人身份的认定大多是以中国古建筑大家梁思成先生所命之名的“平阳府君”——东汉末年涪县人李福。《华阳国志》《三国志·蜀志》对李福均有记载。李福,字孙德,名福,梓潼涪人(即梓潼郡涪县人),刘备定益州后,其为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后主刘禅时,迁巴西太守,为江州都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就是那个跑到五丈原诸葛亮病榻前询问“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的那个李福啊!
仔细辨认一下,枋檐的枋头上“平”字清晰可见


阙身由条石和板石堆砌而成,有数十幅刻画精美的图案,表述着古人世俗生活场景及升仙思想——去往仙界寻找长生不老的神明西王母。


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点,体现在这些象征人间建筑的斗栱,枋,枋头


转角栌斗位置上属于仙界的角神


九天玄鸟


羽人戏飞马


朱雀


汉以后三百多年的南朝梁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佛教徒铲平了阙的铭文,开凿佛龛和礼佛图。
依稀辩出“大通三年闰月,观音大士”
有准确纪年的南朝佛造像,现在也很难见到了




浅浮雕的礼佛图(图中间层),褒衣博带典着肚子,是非常典型的南北朝时期贵族的仪态,所有这些人物,高低错落,形成这种队列前行最终向着中心进行礼佛活动。


礼佛,是南北朝特别流行的一种题材。


古朴稚拙的捕兽图,充满了肌肉的大力士拼命拉住猛兽的腿“不许跑”!




“事死如事生”,他们对于死后的世界是充满了想象力的。中国的思想源流有儒释道各种宗教,但是就想象力而论的话,只有道教,给予了充分的想象空间,道教的神仙谱系可以给无限的想象空间,无限地延展,永远没有尽头。尤其是在道教起源地四川地区,有打开通往天界之门,有昆仑山的神仙体系。
“启门图”,打开通往天界之门意思,在宋代的墓葬里面经常看到,但是它的源头在汉代。图案上有一个人半遮半掩把门打开,就有了一个魂灵与仙界沟通,西王母居住的天宫沟通的可能性。所以汉代墓葬,不是一个永恒的居所空间,仅是一个中转站,灵魂暂时停留在这里,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梦想中的天国,会有这种开门的打开。汉朝人的想像非常可爱


残缺的菩萨像,衣着是非常经典的南北朝样式,削肩,整件衣服披挂长长下来,呈燕尾型垂挂到地,经典褒衣博带的样式,


袒胸露背的力士承托屋檐,后代建筑也经常可以见到


猛兽捕兔














沿口,平沿南边,花沿北边



石门十三品



















































































1鄱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年),汉中太守部君受诏承修褒道,时人为文记其事,镌刻于褒石门南之险侧断崖中。世称《开通褒斜道摩崖》。
据《金石萃编》引《两汉金记》所载,南宋晏袤发现此摩崖有159字,但详辨其文则共有!字,其近拓可见者仅有98字
在150字録文中,其末尾尚……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师,去就安稳”之句,这说明东时的栈道是自京都洛阳通往益州要道,这对研究汉代交通史、提了可靠的资料。
此摩崖的笔画平直,无波磔字形扁平,富有早期隶书的特色以古拙见长。其分行盪白尤有独之处,在古今书法界中倍受推崇








石门摩崖

此摩崖镌于石门隧道北口之西壁,源于《石门颂》中“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之句。此处的石门,即指隧道之义。是汉明帝诏书中有此称谓的。“石门”二字笔力遒劲,前人曾以为是东汉永平六年隧道完工之后所镌,而其笔意与《石门颂》中“石门”二字相似,应是东汉桓帝建和二年之后所镌


隋唐时期金牛道作为长安入蜀的官方驿道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跻身长安辐射全国的七大驿道之列。“剑阁千里、通于蜀汉”的盛景就在这个时期形成,留存了大量古代遗存。



广元市4公里,嘉陵江畔广元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千佛崖临江而建,在悬崖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


























安史之乱,唐玄宗到四川避难,石窟造像的火种就随着纷纷而来的官绅、工匠带入了四川广元、巴中经过梓潼,然后邛崃、 蒲江、夹江千佛崖和乐山大佛,再往安岳、大足走。所以巴蜀石窟就延续了中国石窟史。如果中国石窟是一部史书的话,北方石窟是上半阙,下半阙就在巴蜀。















































广元市














它还是有北方过来的唐代初年早期石窟的影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邑县鹤鸣乡


东汉末年,爆发了动摇汉室根基的黄巾起义,趁蜀地大乱,从祖父张陵时代就在巴蜀开始经营的张鲁以五斗米教为号召,在汉中建立政权,在汉末群雄中得以割据一方。张鲁占据汉中后,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断绝斜谷”,切断了由西北通往西南的官道褒斜道。



有唐代三绝:一绝: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二绝:《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三绝:摩崖道教造像。





































剑阁县武连镇,以前叫武连驿。觉苑寺在小镇正北方。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避开了武连沿线的一些古迹得以保存下来。



觉苑寺与蜀道相伴相生。蜀道在先秦时期开辟,到了唐朝玄宗幸蜀以后,蜀道更加繁华,大量中原人沿着这条路南来北往的迁移到四川,觉苑寺的诞生差不多就是在唐玄宗幸蜀之后。记载在北宋元和年间武连驿郊外就有寺庙。宋代以后,寺庙名为“觉苑寺”。在明英宗天顺年间,寺庙进行了最后一次的重建,也就是今天见到的风貌。


大殿前面有个石登台,石登台有一则明代弘治年间题记,记载了英宗时期这座大殿最后的修缮,英宗时期修缮完工之后寺院基本上就没有大的改动。今天看到的主殿的面貌,建筑、壁画、塑像、佛坛上的主尊,都是明朝时期的1457-1464的作品,距今大概是550年。
大雄宝殿内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泥塑三手佛像、木周二十四诸天、镂空石刻香炉、四壁绘制释迦牟尼年谱壁画,以及森音殿内遗存的淋埌满目古代碑刻等驰名中外。
释迦牟尼年谱壁画以沥粉堆金、工笔重彩技法结制,计209个佛本生故事,面积达174平米,场面宏大。



觉苑寺庙我们最大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大殿的一组壁画,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壁画。寺观里绘制壁画是古代寺庙的常态,但凡是个寺庙一般都绘制壁画,但因为墙体的原因,中国的木构建筑,木架构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主体,但是墙体可能会不断的维修,不断的粉刷,所以壁画很难保存得比较完好。
觉苑寺的壁画之所以非常厉害,不仅在于它的保存情况非常完好,技法非常的优秀,更在于他有一个之最,就是中国所有佛传故事壁画里,它的佛传故事是最详尽。佛传故事就是释迦牟尼的传记,讲述释迦摩尼一生。这种佛传故事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远到西北的石窟,近到山西的寺观都能看到。但是释迦牟尼生平传记,





明朝建筑虽说没有那么高古,但还是有一些特特征的。大雄宝殿是一个五开间的建筑,使用了经典的减柱造,殿中礼佛的区域非常宽阔。减柱造这种营造方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在辽、金、元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建筑使用最多。而宋代的建筑里用的不多,宋代的建筑用哪怕有柱子挡在这,也不使用减柱造。其实减柱造是一种不规矩的营造方法,辽、金、元越不讲规矩的时代减柱造用得越多。

侧角内收,肉腿可见的轴线偏移,明朝人绝大部分建筑已经失去了这种工艺了,但是在觉苑寺又冒出来了。
侧角工艺在早期的木构建筑里边很常见,在营造法式里甚至是一种标准做法。但是随着梁架系统湮灭,随着大木作功工艺的缺失,到了明朝以后,已经很少有工匠很掌握这种方法了。


明朝做大木作的时候它大量使用插梁法,梁和柱直接打一个槽口插进去,解决了梁、柱聚合的问题。早期做侧角是因为要把整个梁柱收拢聚合在一起,用了插梁之后就没有这样的需求了,所以形成了一个负面的循环,越没有这种需求,这种工艺越缺实,越缺失。所以明朝很少能见到侧角。







工笔重彩,线描(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与沥粉堆金结合的通景式构图方法
觉苑寺庙最大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大殿的一组壁画,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壁画。寺观里绘制壁画是古代寺庙的常态,但凡是个寺庙一般都绘制壁画,但因为墙体的原因,中国的木构建筑,木架构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主体,但是墙体可能会不断的维修,不断的粉刷,所以壁画很难保存得比较完好。


觉苑寺的壁画之所以非常厉害,不仅在于它的保存情况非常完好,技法非常的优秀,更在于他有一个之最,就是中国所有佛传故事壁画里,它的佛传故事是最详尽。佛传故事就是释迦牟尼的传记,讲述释迦摩尼一生。这种佛传故事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远到西北的石窟,近到山西的寺观都能看到。但是释迦牟尼生平传记,有详有略,最略的比较普遍的是八相图,宋代的古塔就有八相图,因为宋代古代大致是八边形的基座,它就可能有八幅图,从释迦的出生、潜心修佛、降魔、说法、悟道有8个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简略版的佛传故事。那么详细的话,可以把他的生平一一个一个更详细的演绎出来。而觉苑寺把佛传故事详尽程度做到了极致,即便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里边,也找不到这么详尽的壁画。它一共有209幅,从释迦诞生之前、释迦涅槃、达摩东渡佛教传入中国,做了详尽描绘。



























主像前的香炉非常精致



藻井,描绘绵延的水涡纹





建于唐代的觉苑寺保留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石碑


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在四川蜀道上留下的一件文物。












绵阳市梓潼县的七曲山大庙是文昌帝君的发祥地,金牛蜀道最南端。
在去往七曲山大庙路边,偶遇梓潼县演武乡上亭铺村外“唐明皇幸蜀闻铃”碑。据闻是安史之乱唐明皇怆惶“幸蜀”,“被迫”赐死杨玉环后至上亭驿,听着驿铃“当啷当啷”犹似贵妃“三郎三郎”的呼唤,潸然泪下。


据咸丰八年《梓潼县志》记载:“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清张邦伸《云栈纪程》卷六云:"城北二十里至上亭铺,古名郎铛驿,明皇入蜀,雨中于此闻铃声”。词牌《雨霖铃》也据此得名。


环顾四周,群峰陀起,环抱着绵阳平原,古蜀道的山路终于走到头了。我们走到梓潼附近的时候,景观又大有变化。向远处眺望,能看到山与平原的交接,视线一下子开阔起来。


“北拜孔子,南朝文昌”。在传统信仰中,梓潼七曲山大庙享有“文昌祖庭”的美誉。始建于晋,蜀地百姓祭祀张亚子而建。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建起的道教宫观“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古建筑群落。



这座建于晋兴于元明的大庙,原有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23座,曾被梁思成先生赞为“古建筑博物馆”,经战乱、火灾、wg现存古建已屈指可数。


魁星楼又称“百六楼”被誉为“西蜀名楼”,可与黄鹤楼比肩。始建于明代,雍正年重建,属重檐歇山造。


栏杆上的石像稚拙如此


门前许愿树,但愿所求即所得


文昌正殿内正中供奉着文昌帝君,说实在话家无考生不拜文昌,只挑几处有年代的建筑信马由缰闲逛逛。


帝君两旁八字形地排列着8个铁铸侍从。这8个铁像后背上刻有铁铸铭文,细细看来铸造时间为明代崇祯元年,由陕西薛姓匠人所铸。1966年文革开始后,文昌大庙所有泥塑神像、木塑神像被捣毁,大部分木雕、石雕被毁坏,只有铁铸神像得以幸免。


纹饰精美



川蜀雨水多,出檐超长,颇具蜀地特色


极少见这种木雕式栏杆


倚崖而建的风洞楼是七曲山大庙最奇特的地方


此处竟然是张献忠的家庙,里面供奉的是黄脸的张献忠。



这座小楼临空而建,地板下是悬空的,如果风吹过会有回响,所以叫“风洞楼”吧


古柏古建互相映衬,古意扑面而来


位于七曲山最高处的明代建筑——天尊殿。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天尊殿在院内最高处,殿广三间。单檐歇山顶,结构宏伟,其中斗拱之分配,前面为单超双下昂脊面及两山则在柱头施栌挑梁,该殿营造年代当于明初中叶构也。”


屋脊上鱼尾龙头的神兽


屋顶正中位置是象征吉祥如意的莲花宝台和魁星点斗塑像


殿前檐椽伸出2米的鸭嘴昂没有檐柄支撑,全赖压在柱子后面的彩虹鸭嘴昂和梅花斗拱在梁枋之间支撑重量和保持平衡起到分力承重的作用。


超乎常规的屋檐把殿前走廊完全遮挡住了。


仅用一条枋连接大殿两端,神奇的是枋上的斗栱没有找平直接架在上面


连接处是如此随意,能想象出木匠两板斧下去“啪”一下,拍拍手,完事


一条小石桥连接大殿和院落中间观象台,观象台也称为“八卦井”,道教通常用来观测天象的所在,也可以做为举行礼仪的祭祀台。


观象台井栏周边有许多有趣的石雕装饰


优雅的屋脊


把居于两侧的蹲脊安置在中央位,也是一种创意


各式各样的屋顶,争奇斗艳


“锅盔”亭,似乎明白梁思成先生为什么称七曲山大庙为“古建筑博物馆”了


文昌正殿后面,是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祜年间的桂香殿,现在殿宇是明朝洪武初年按原型恢复。而殿前有四株丹桂确是南宋淳祐年间所植,距今700余年。文昌为主管文运之神,殿前种桂树,有“蟾宫折桂”之意。



桂香殿内部采用侧脚穿逗木结构,和大庙其它各殿一样全部采用柏木。桂香殿的所有檐柱,内桩直径接近1米,梁、枋直径均在0.4至0.5米之间。采用的减柱造法。围绕殿内四根粗大的柱子,细看之下它们都向不同方向大幅度倾斜,随着人的方位变化,柱子倾斜的方向也随之变化。
梁与架采用穿逗榫铆


元、明、清时,七曲山以文昌帝君为题材的壁画颇多,如桂香殿中的这幅《文昌下凡》


桂香殿里的摸佛洞正在维修,凑到跟前看不清洞内状况,友人伸手一探摸到了,赶紧劝她“买彩票去啦”
网图


门板上清代的彩绘浮雕


七曲山镇山之宝——盘陀殿,是四川古建中保存轮为完好的元代遗物,因为殿内有一个圆盘大石而得名。大石椭圆形,长4米,宽2.8米,盘石之上有张亚子像。相传张亚子受元始天尊点化,在盘陀石上诵读《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而得道成仙。因此,盘陀石乃文宫帝君发祥之物,盘陀石殿成为文昌帝君诵经得道成仙之所。


盘陀殿采用抬梁大木结构,简练古朴。




应梦仙台是明代建筑,攒尖顶式砖木结构。殿内有石床名应梦床。相传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宿此,应张亚子梦中点化故留应梦遗址。后衍化为“梓潼梦”,得“梓潼梦”者均心想事成。




在西南地区,东汉、三国、魏晋时期墓中常常有作为随葬品的青铜树发现,汉代贵族的生活、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以及树上热闹非凡的神仙世界、日月星辰、神人异相……都在一棵青铜上树呈现被考古学家称为“摇钱树”,那是什么样的仙品?进入绵阳市博物馆直奔摇钱树陈列室而去。


何家山2号墓东汉摇钱树(东汉25-220年)
1990年在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体型最高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复杂的摇钱树,国家一级文物,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二号墓摇钱树树高100厘米左右,加基座通高198厘米,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29种部件衔接而成。


红陶树座分两层,上层为圆雕雄狮,狮子身背笔筒圆筒用来插树技,下层是五马浮雕。


树干一次成型。做为引导死者灵魂进入仙界桥梁的树冠分七层,当灵魂飞升时,外展的Dv1片越来越大,图饰逐渐出现仙界的龙、朱雀。


一至四层叶片


第一层,朱雀与(无名神兽)


第二层,朱雀与犬



第三层,朱雀与鹿



第四层,龙首,龙首的出现,灵魂已接近仙界了吧?


五至七层


第五层
象与象奴
各层都有璧的图案,璧是祭天的礼器在墓葬文化中有“天门”之意,代表了升天之意。


第六层
西王母处于摇钱树的树身顶饰、枝叶中心及树座等核心位置,昭示了其作为仙界主神的绝对崇高地位。人们相信对她的崇祀,能引导道者升天成仙,保佑生者福禄昌盛。


摇钱树的顶端,凤凰高踞,灵魂涅槃的象征。


叶片外侧延生出许多长短不一的万缕细丝,有人说可能是代表天上的太阳或其他星辰,实际上应该是摇钱树青铜浇注一次成型时,操作过程中大量气泡逸出而成。

何象山一号墓摇钱树(东汉公元25-220年)
在东汉时期巴蜀出土的摇钱树里,后来在西王母之外,还出现了佛像。众所周知,佛教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土的。由于佛像初入中土,人们不甚了解,视佛为外来之神,于是佛像便步西王母之后出现在摇钱树上,依附于巴蜀摇钱树的信仰习俗而成为与西王母并行的神灵偶像了。从后世的眼光看,这颇有佛道合一的味道。



摇钱树营造了热闹非凡的神仙世界,西王母、羽人、兔人、日月神、凤鸟(朱雀)、龙、玄武以及佛像等等各显其象;而现实世界中的虎、狮、猴、马、羊等等也粉墨登场。
金牛摇钱树


猴子




随着摇钱树的出土,也有些有趣的铜马、墓砖、陶俑重见天日
铜牵马俑,铜马(东汉,公元25-220年)


摇钱树边缘画像砖









星象画像砖



天界羽人


龙形神兽画像砖(东汉-魏晋,公元25-420年)


凤鸟画像砖(东汉-魏晋,公元25-420)


昆仑女神


崖墓雕刻,反映了汉代人对神仙世界的憧憬,一些吉祥物如鹤、羊、猴、鱼、蟾蜍、天禄、瑞鸟、神树等






也有尘世生活的写意






令人捧腹的狗拿耗子


说唱陶俑



舞蹈陶俑
走过在历史繁华中留下的浓墨重彩,它们逐渐失去光彩,在记忆中去铭记。

在金牛道上,最险要的地方便是剑门关,剑门关也是由汉中入蜀的必经之路。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阁道,以通蜀汉,于此立于剑门关。”剑门关两侧大小剑山绵延数百里,陡峭的巨大山石,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在一道狭窄的裂缝中,剑门关就矗立在其中。李白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在历史上从未被来犯者正面攻破。

历史上剑门关下发生太多战争

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

金牛道上,最险要之处就是剑门关。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却在其中有一个天然的缺口,这个缺口便是今天"剑门关"之所在

连锦几百里的剑门山山脉,就只有那么个口子

金牛道一路向南过剑阁,这一段被称为金牛道中最为险峻的一段。剑门关这里也留下了诸多的历史故事

古树参天,隔绝尘世纷扰

剑阁县,有新县城和老县城之分,老县城叫普安,剑阁老县城因为山体地质不稳定,将整个县城搬到了。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明月峡
明月峡燧石
Flint Stones in Mingyue Gorge明月峡火打ち石
明月峡地层从下至上为泥盆系观雾山组、二叠系、三叠系飞仙关组。泥盆系岩石为浅灰色的白云质灰岩,二叠系岩石为硅质灰岩、硅质岩和炭泥质岩石,飞仙关组岩石为黄灰色紫红色页岩和灰色灰岩。最有特色的是二叠系硅质灰岩,深灰色灰岩为主体,硅质部分成黑色燧石团块和燧石条带穿插于其中,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

1明月峡黄金飞瀑
Golden Waterfall of Mingyue Gorge明月峡黄金飛瀑言号至

明月峡飞瀑高约100米,颜色呈褐黄色。其成因是二叠系地层中炭质泥岩中含有丰富的硫化铁,泉水流过时;将硫化铁氧化成三氧化二铁,然后染色于岩壁。

这十万柏树

剑阁柏,因生于剑阁而名

1秦惠王灭蜀
King Hui of the Qin Kingdom Conquered Shu

唐明皇幸蜀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逃往蜀地,七月初,蜀中百官在今朝天镇接驾,朝拜天子,“朝天”因此而得名。

《蜀王本纪》文献记载的“五丁开道”

原108国道

建成于1936年6月,是当年川、陕甘、黔、鄂五省联络公路之一,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连接前方和后方的一条重要通道。其中路遇明月峡绝壁,用开山机开凿成宽4至5米长864米的半隧道,形成了著干名的“老虎嘴”景观。当时使用人力达数十万人,饿死、伤亡数百人,筑路条件十分艰苦。

背斜形成于晚印支运动(约2.5亿年前)。当时强大的秦岭和龙门山造山运动产生的NW-SE方向挤压力使得明月峡原来是水平状态的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向上弯曲拱起,于是形成了现在的背斜。

北宋初年朝天峡栈道就已经被破坏而改走朝天岭碥路翻山

据说明月峡因古人月夜过峡,可以看到江月辉映的景象而得名。又因唐玄宗曾来此避难,当地官员在此朝见,故又称朝天峡。明月峡是嘉陵江在秦巴山地之间切出的一条峡谷,十分险峻。但后来古蜀先民循水而行,随行就势,开山凿洞,插木成栈,沿嘉陵江筑成千里蜀道,使四川盆地能有对外交往的道路。明月峡被称为蜀道的咽喉,是连接南北,出川入川的唯一通道。

在历史上,古代交通往往多沿河筑路,一方面可以同时利用水路交通运输,一方面沿河陆路相对较为平直,可避免道路回曲之艰辛,如明月峡栈道在南宋以前一直是使用的,

广元市

360行各种人物造型

打算盘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慑于项羽威势,刘邦只好前往汉中,且把沿途栈道全部烧毁,以迷惑项羽。但刘邦一直心有不甘,公元前206年,刚刚被委以重任的韩信第一次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他派兵去修复栈道,给人以汉军欲南下出兵的假象。暗中却绕道奔袭陈仓,仅此一役就全歼了项羽手下章邯的兵马,平定了三秦,为刘邦与项羽的大决战,提供了稳固的战略后方。

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悬空行走,这样的“道路”危险自在其中。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在褒河中游修建石门水库,淹没了褒谷口部分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真迹。后在原位置与河道平行提高十多,仿建古栈道,成为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的主要景点。部分摩崖石刻真迹保留在汉中市博物馆中。

桂香殿前4株丹桂,为南宋淳祐年间所植,距今700余年。金桂、银桂,人所常见;花开朱红之丹桂,世间稀有。文昌为主管文运之神,殿前种桂树,有“蟾宫折桂”之意。

殿内有圆盘大石而得名,盘陀石为椭圆形,是文昌帝君张亚子诵经得道之所。

文昌帝君坐像及侍从是宋代铁铸实心造像。

花园中的紫柏

留侯祠航拍图

如果要选最为关键的战略要地,很多人意见不同。但有一个地方绝对可以提名,那就是汉中。

千年前的寒溪,现今水面并不宽目测不足百米,不知当年如何成河拦住了韩信?成就一段佳话。

石台为方形须弥座,座中八棱,石柱刻有八卦符号,俗称“八卦井”。此建筑系道教观测天象之用,多建于高山之巅,道教亦将其作为举行礼仪的祭祀台。

大木结构

镂空的

摇钱树是对了一个小宇宙:山形座象征大地,树干以上代表天空,在这天地之间,日月流转,星辰变化;诸般生灵,尽享天然。这一切,都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及自身的生活体验。虽然浩渺银河遥不可及,但人之精神可遨游天际。

摇钱树上的“钱纹”实有更深之含义:钱纹与星、云之组合关系,特别是钱纹周身放射的光芒,证明其本身即是“太阳”的一种表征。而有钱即有光明,似乎也是摇钱树的另一层隐义。

摇钱树可能是引导死者灵魂进入仙界的桥梁

葬礼

按中国人的生死观念,那些图案分别描绘了天界、人间、地狱的故事

5、武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