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介休不得不说说琉璃,在介休的三天,有意无意的你都要接触琉璃。当然在介休的各古建中你能看见大量的琉璃,如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太和岩琉璃牌坊等。这些先按下不表,先说几件路遇小事。
那天去洪山源神庙,从庙里出来,庙的外墙壁上的璧心一幅二龙戏珠琉璃很漂亮,但有些特异,上面写着“介休琉璃——中国洪山”,下面落款是刘开宝烧造。2016年11月,有小偷把这“二龙戏珠琉璃壁心”偷走了,直到2019年才破案,是介休本地北辛武村的人。要知道那个村子里有著名的国保“太和岩琉璃牌坊”。 没想到这个东西值得贼下这大功夫。现在这个新装上的琉璃壁心是介休非遗传承人刘开宝新烧的。
从洪山源神庙出来,在洪山镇路边上,注意路边有一处摆满琉璃的院落。下车看了一眼,哦,琳琅满目的琉璃,有七八米高的琉璃塔、琉璃狮子、琉璃像,那四头蓝色的大象在介休著名的三贤广场上就有一组。院内屋子上六块牌子,“非遗大师工作室”、“晋中市工艺美术传承基地”、“刘开宝琉璃烧制技艺名家工作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等,好厉害,刘开宝不就是刚才在源神庙看见那个琉璃壁心的烧制人。屋里有人邀我可以进去看一看,我当时觉得时间太紧,就没进去。没想到我后来有点后悔了。
在介休最后一天,我们去“太和岩琉璃牌坊”,那是介休经典的通体琉璃建筑(另帖)。
出来看见一个门脸上有太和琉璃牌坊的介绍,上去拍一张照片,没想到这是一个买琉璃工艺品的商店,这正合我意。因为在介休这三天,对琉璃有点着迷,想买点小工艺品当纪念,前天在洪山那没进刘开宝先生的店看看留下遗憾;头一天在介休博物馆看见拇指大小的一组小琉璃制品要小300块钱,没买;在介休打造的老街——顺城街上就没有发现一个买琉璃的商店。没想到这里有,和店员砍了半天价,近二十个小玩意化了400来块钱。
挺好玩,现在就摆在我的桌子上,弥补了那天的后悔。
最让我一声惊叹的是在介休博物馆,介休石屯村源神庙修的时候替换下来的鸱吻移到了这里。前一天在石屯村看庙真没有太在意,但在这里,你到了它跟前近距离看他,你才知道它的魅力。这是明代的黃绿蓝釉琉璃鸱吻,高约两米,重达一吨。下面一个大的绿釉龙首,好大的眼睛,上面是一条蓝釉子龙,造型夸张、奇异,大有翻江倒海,气吞山河之势。不得不叹伏古人之想象力和工艺水平。想之应该也是几百年前的作品了,小小的石屯村怎么就有这宝物,也是现在介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石屯村源神庙,在这里远看没觉得怎么着。新的鸱吻小多了。
琉璃的起源应该不晚于北魏。大约自唐代起,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介休琉璃盛烧于明清时期,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的琉璃就是由山西介休侯氏家族烧造而成。此外介休市域内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等琉璃建筑群也都烧制于此时期。其中,后土庙还被称为“琉璃艺术博物馆”。
介休博物馆在介休三贤广场边上,挨着介休最有名的祆神楼。要追溯起来也有百年历史了。
最可看的是地下一层的是 “介休琉璃艺术展”、和“介休窑古陶瓷展”。介休琉璃艺术展的展品多为介休祆神楼、后土庙、吕祖阁、五岳庙和城隍庙等修缮中替换下的一些原琉璃构件,如博风饰件,悬鱼饰件,影壁雕饰,垂兽、屋脊兽等。琉璃造型多样,有龙、凤、狮子、麒麟、老虎、大象等瑞兽,釉色斑斓夺目;还有人物、瓜果、花卉类等塑造的真实自然。
介休琉璃艺术展迎面是仿造后土庙戏台的影壁,中间是琉璃壁心。
最显眼的是建了一座歇山式的屋顶,全琉璃复顶,琉璃饰件一应俱全。
两边的鸱吻是两条螭龙,张牙舞爪,龙尾高翘,振翅欲飞的劲,真是享受。
清——黄蓝釉四狮抬瓶琉璃脊饰——喻意为“世世太平”,原为五岳庙钟鼓楼顶的脊饰,四狮组合巧妙,造型生动,成为介休琉璃的代表作。
黄蓝釉琉璃象驮瓶 清介休后土庙—吕祖阁
明代黃绿蓝釉琉璃鸱吻——城隍庙
清代黄蓝釉琉璃鸱吻——后土庙
明代黄绿釉花卉龙纹琉璃构件——城隍庙
明代黄绿釉龙纹琉璃构件——后土庙土神庙戏台
清代黄绿釉琉璃鸱吻——祆神楼
清代黄绿釉琉璃鸱吻——后土庙三清观
黄蓝釉琉璃嫔伽 明黄绿釉真武坐像
清黄蓝釉琉璃嫔伽——小靳东岳庙收集 清黄蓝黑釉琉璃嫔伽——后土庙吕祖阁
明代——黄釉琉璃走兽
这个可是网红小可爱,真是够萌。其实是明代的琉璃脊兽。别看它萌,人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大名叫做獬豸。传说中獬豸体形大如牛,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长角。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识善恶。
去介休去东边的洪山镇源神庙。在庙前面的源神池边上,看见洪山窑址的国保碑,有点诧异,居然是2006年的六批国保,我刚才去的源神庙才是2013年的七批国保。没想到这么近两处国保。要说我对这些遗址兴趣不大,因为很难有什么可看的。可都到跟前了,怎么也要刷一刷。
边上有陶瓷行业的祖宗“陶祖”雕像,刚才的源神庙里的宋代《源神碑》载:北宋至道三年(997)重建源神庙之前,庙之北就有奉祀陶器之鼻祖太上老君的窑神庙。那这里应该是窑神庙的遗址了,祭的太上老君。在网上查一下,好像不同地域地的“陶祖”各有神通,江苏宜兴一带敬范蠡——“陶朱公”;景德镇敬——制陶师祖---赵慨。这里敬太上老君,是不是老君那炼丹炉有启发,还是炼过孙猴子的火眼金睛也是一话题。
从国保碑往北,看不见什么?有一个修得干干净净的小院,是介休第一党支部的纪念馆。
可是看路边有洪山窑的介绍,那应该就是了。
走到前面一段土崖挡住去路,就是这土崖?不太清楚。看介绍,洪山窑址在洪山镇洪山、磨沟村一带,遗址以喊车沟为中心,周围依地势分布有众多的瓷片和厚厚的匣钵堆积层,形成东西约250米,南北100米的分布区,总面积 达2.5万平方米。在洪山镇的喊车沟、磁窑沟、龙王沟、琉璃窑村、 采皮沟等地均有古窑址发现。
但时间有限,租的车还在外面等着,没有再探究竟。
第二天去介休博物馆,有洪山窑的专题展。洪山窑址是山西乃至北方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瓷窑场,是山西陶瓷文化的最高中心 遗址是山西作为全国陶瓷大省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陶瓷的巅峰期,有人把介休洪山窑列为宋之九大名窑之一。之所以未进入五大御窑系列,有种说法是:宋廷在设立御窑时,介休尚属北汉之地。洪山窑能够跻身于宋代名窑的行列,主要原因是在继承唐代陶瓷工艺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开发了许多新品种, 显示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辉煌的造瓷业绩。
洪山源神庙内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源神碑》载:北宋至道三年(997)重建源神庙之前,庙之北就有奉祀陶器之鼻祖太上老君的窑神庙。“丹炉炊频,洙风扇炪,高士云集,兴舡频届,陶剪翠殊,名彰万载”的记载表明,北宋真宗时期洪山窑烧瓷很兴旺,且产量很大,因此官府在洪山镇设官收税,而且派过两任税务官,此碑碑阴题名“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说明了这一点。
从碑文记载和出土器物来看,介休窑陶瓷应出现于宋朝和五代十国之前,历经宋、金、元、明、清,烧造时间之长,在北方瓷窑中少见。
介休窑的考古和发掘概况:1957年发现洪山古瓷窑遗址;1978年古陶瓷专家冯先铭考察洪山瓷窑遗址;1991年陕西省考古所试掘探方一个,此探方地层和器物反映时代为金代;2002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山西陶瓷研讨会与会近百名陶瓷学专家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
元白釉瓷玉壶春瓶,这个瓶子太漂亮了,喜欢。应该是洪山窑的代表作。
黑釉铁锈红斑碗
元黑釉红斑玉壶春瓶
元白釉褐花纹瓷玉壶春瓶
现在的介休博物馆建于于2013年,在介休老城顺城街东门外,西接祆神楼,南面是贤三贤广场,北靠介休北部新城,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58平方米。馆内结构三层,展馆分布在负一层和一层。
博物馆就在介休三贤大道西边,三贤广场的北边,西边不远就是祆神楼。
城里1路免费公交可以到后土庙、城隍庙、五岳庙、祆神楼,去博物馆在祆神楼站下车要走一段路,先到祆神楼,再看博物馆。城里没有共享单车,但看见有共享电驴子。
博物馆开放时间见照片。不要门票,但要身份证。由于介休那些景点中午都休息到2点,但博物馆开放不休息,所以时间紧的话,就中午去博物馆。我去的时候一层的常展没开放,所以主要看的是瓷器和琉璃展,一般看看1-2小时吧。
我过三贤大道那边吃的饭。不想过马路,往南走个300多米也有一些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