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心归处,锦溪桥影醉江南

作者:一念花开 显示图片

         锦溪,位于昆山市西南隅,与古镇周庄相邻。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
        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余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
        锦溪古镇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锦溪古镇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等荣誉称号。

        古镇仰慕已久,却一直未曾谋面。想得是荷′花开时来一睹芳容,之前还一直在网上关注荷花是否已经开了,却不料一晃七月近半。近日以来苏州一直是暴雨连绵,担心荷花已残,所以不顾雨势,毅然决然地向着锦溪出发。
        雨一直下,时而狂风暴雨,时而电闪雷鸣,能见度不足百米,几欲放弃。好在虽犹豫,但未掉头,一路风雨,总算是平安到达。



        我们导航的是锦溪古镇文昌散客售票处停车场,原以为雨天游客会少点,结果车位已满,索性直接停车文昌路的边上。(路两侧划好停车位的,合法合规)

        进入景区,左侧是一座廊桥,可以通往游客中心的南停车场。(也有北停车场,更远一些而已)



        正面看到的则是一只大猫咪🐱!据说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猫咪两侧便是“灿若锦带,满溪跃金”字样。




     大猫咪南面的路面上刻有古镇的介绍。


        东侧是丝弦台和溪谷轩。


        西侧是梅园春晓。



        南面走到尽头是五保湖。


        湖中有听鱼亭。



        沿着售票处旁边的长廊往西进入古镇。


路边围墙上是“人间天堂,水美锦溪”石刻,前面有孜孜不倦,饱读诗书的雕塑。


还有锦溪八景介绍,以及结网捕鱼和鱼鹰捕鱼的雕塑。



        长廊的尽头是古镇的牌坊,坊额正面上书“水乡佛国”。(上为去时雨正浓,下为去时云已开),两侧石柱上镌刻由书法名家徐伯清书写的楹联:“长堤映月水冢香散白荡雪鸥寻故知,飞阁凌霄片云钟度禅院梵音有新声。”



        牌坊旁边有古莲池的介绍牌。这里原为莲池禅院的放生池,始成于南宋,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


        莲池的南边就是古莲桥。


        看看满池碧绿的荷叶,却不见一朵莲花,紧赶慢赶,终究还是错付了今夏的约会。


        池边有刻石,中国博物馆之乡。


        回到牌坊处,背面坊额上方镌刻“文星朗照”,石柱上则镌刻楹联:“橘灯夜读桃李春风胜秋色,故土梦萦锦溪金波逐玉浪。”


        牌坊北面有游船码头。


        牌坊正对的是湖中石板路,由此通往莲池禅院。


        南边就是刚刚说过的古莲池,下面的图便是站在石板路上拍的满池荷叶和古莲桥。



        继续往莲池禅院。走到小楼处左转往南。


        这里便是文昌阁。


        文昌阁,亦称文星阁、片云阁,清代建筑,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建于通神道院内,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建至莲池禅院内。


        里面供奉的是孔子。


        文昌阁的东面,湖边有“古莲池”的刻石。


        湖中可见三色睡莲,也算是弥补了满池荷叶碧,不见莲花红的遗憾!




        古莲桥是可以上去的,不过需要门票。我们是苏州休闲年卡,在入口售票处换的纸质票。(站在桥上,由远而近拍的古莲桥)




        古莲桥的西边,莲池禅院后面(南面)有康熙御碑一方。这是康熙皇帝南巡时赐予元珑的,上书有“总有千佛出世,曾无一法与人”。(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途经昆山、松江等地。元珑去淮恭迎召对,向皇上献《万寿颂》、《长生图》,深受皇上赞赏。)


        对面五保湖中则是陈妃水冢。


        陈妃是何许人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清雍正《陈墓镇志》说陈妃是宋高宗赵构之妃,而清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陈妃是宋孝宗赵昚之妃。但一般都认为陈妃是孝宗之妃,因为说赵构来过锦溪,似乎缺少历史依据。


        与水冢相对的是禅院南面的三块石碑。


        右边的是康熙的《雨中登玉峰》,诗曰“万井人烟春雨浓,菜花麦秀滋丰茸。登高欲识江湖性,染翰留题文笔峰。”


        中间是“大宋陈妃水冢”。


        左边是康熙的另一首御笔诗,诗曰“无意虚中得劲节,非关强作有疏枝。晚风不待春将老,寸晷岂容年少时。落照昆山掩玉色,远分秦望感人思。初来更觉渔家乐,援笔题笺叹暮诗。”另有题跋为“自苏州行至昏刻未到昆山河傍有竹林数亩晚风可佳故驻跸于此赋得劲节疏枝带晚风之句”。



         回到湖中石板路,看到路牌,这下全整明白了。石板路相隔的两处湖面,南面是古莲池,北面是菱荡湾。



        菱荡湾对面是酒店,可以清晰可见碧波楼和燕月楼的匾额。


菱荡湾的旁边就是莲池禅院,据说是南宋皇帝因纪念陈妃而修建的,距今八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来说庙宇寺院的大门总是向南,但莲池禅院却是大门朝北。这可能在中国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小镇上遂有“水乡佛国,庙门朝北;天下世界,只此一家”的说法。
        为何庙门朝北,可谓众说纷纭。一说与陈妃有关。宋孝宗宠妃(陈妃)的墓冢在莲池禅院南面的五保湖里,为陈妃诵经超度,僧侣要面对菩萨面对水冢,所以寺院正门就只能朝北了。
        另一说与风水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派军师刘伯温巡视江南。来到锦溪,只见水清土肥,是块风水宝地。他掐指一算,将来要出真龙。天下刚定,还要出龙,岂非又要大乱?于是刘伯温就将莲池禅院的庙门改向朝北,用于锁住北面如龙的锦溪——就像秦世皇挖秦淮河,用于断绝南京的王者之气一样。
        这是禅院的山门。


        哼哈二将分立山门左右。



        进入山门第二进是天王殿。


        天王殿东侧有一眼古井,井上有亭。


        天王殿内弥勒佛坐于中间笑迎天下众生,四大天王分列两旁保佑风调雨顺。




        殿内一角有口大钟,铸于2001年元月,祈福国运永昌。


        第三进是圆通宝殿。


         殿内有全国最大的“自在观音”佛龛,两边是十八罗汉。



        后殿的墙面上绘有《世尊八相成道图》,应该是尚未绘制完成,所以外有阻隔,内有工具未收。



        据说是用天然颜料绘制,看上去栩栩如生。


        圆通宝殿东侧是禅茶和樊登书屋。西侧有路通往禅院后面的御碑和陈妃水冢。


        禅茶旁边的走廊可以通往山门,走廊外面就是前面说过的文昌阁。


        这是从圆通宝殿拍的天王殿后面。


        出莲池禅院,往西跨过槃亭桥。


        此桥据说原为镇上唯一的红木桥,后历经沧桑,已名存实亡。1945年,时任上海南洋学院教授的陈子彝和天文学家朱文鑫的长子、时任上海中国实业银行文书的朱庆曾回到家乡陈墓,把名存实亡的红木桥作了重建,并更名为“槃亭桥”。现在我们看到的仿古石桥则是2000年重建的。


        过桥后向西走,两侧都是商家店铺。


         走到这块指路牌,景点主要沿着街往北走。不过看看还有个十眼桥需要斜向南,我们先去十眼桥然后再回来。


        这就是十眼桥,看上去一点也不起眼。难怪人家说,懂的看门道,不懂的看热闹。我是看不懂门道,又没凑得上热闹,妥妥的到此一游!


        据说这是锦溪最著名的古桥,建于明代。它是锦溪造型最别致的桥,九柱十孔,个性鲜明。


        十眼桥的桥身用花岗石砌成,栏杆错落,石级参差。它的形状像一只老式的汤勺,又像长虹卧波,更像一条彩带,故有“小宝带桥”之称。


        回到刚刚的指路牌,然后沿着石板街往北走。这边的店铺卖酱菜的很多,也有卖袜底酥的。


        不几步便是节寿桥。节寿桥,明崇桢三年(公元1631年)里人捐资所建。清雍正年间里人孙德明为母亲六十大寿重新修整,桥名“节寿”,取以节制德、长寿之意;乾隆五十四年陆九德重修。2002年锦溪镇人民政府移建于古镇区南首。


        桥上拍的河水一碧,杨柳依依。


        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里卖酱菜的多,原来沿河南岸是酱菜坊呀。


        从节寿桥上可以看到河西边不远还有一座石拱桥,打算去看看。过桥就是上塘街。我们先往西,河边都是走廊,正好遮遮雨。走廊的头上有“南塘”字样。



        桥为里和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石桥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这是锦溪古桥中跨度最高大的石拱桥。


        回到上塘街,街东侧便是老邮局--陈墓邮局。据说最早建于清朝末年,主体建筑为民国时期的。门口左侧是一个褪色的绿邮筒,右侧是一个骑自行车的邮递员雕塑。


        上塘街两侧也是店铺林立。


        没走多远,我们又看到一座石桥。


        普庆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


        普庆桥的西边便是张省美术馆。张省美术馆,是知名画家刘海粟先生关门弟子张省捐赠的,展馆有两层,收藏了张省大是的书画作品,人物、山水、静物均栩栩如生,值得一幅幅细细观赏品味。(这里也是收费的。)




         进入展厅,首先是张省先生的介绍。张省(1955年—2023年12月25日),生于江苏昆山,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海粟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东方国画院院长、昆山画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文化部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下面是一楼展出的作品。








        出门继续上二楼。


        楼梯边的墙面上悬挂的主要是张省先生与一些知名人士的合影。



        二楼展厅的门楼上是一幅“海纳百川”的书法作品。


二楼展出的主要作品。












        美术馆北面是一条小巷子,北王家巷。放在这倒不是说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这两块路牌。
“我在锦溪等你。”,“想你的风吹到了锦溪。”
        不是太雅,而是太俗。估计全国各地但凡是个景点,都有类似的!


        没走几步路,便看到了锦溪壶文化馆。这里也需要门票的。


        一楼主要为古今名壶综合馆。








        二楼主要为现代名人精品馆,其中以宜兴紫砂作品最为著名。
















        壶文化馆隔壁是中国收藏艺术展览馆,门关着。


        离壶文化馆不远的是丁宅,门不大,六小扇格子木门开了两扇,门上挂有横匾,上书:“文肇古镇。”
        丁家是锦溪古镇大户,书香门第。丁宅房屋大,很深,原有十一进,现存五进。
        这里也需要凭票参观的。


        第一进的门厅内有一块描绘水乡风貌的红木屏风,旁边玻璃上的前言介绍锦溪是“留学生之乡”的,丁宅是其缩影。


        墙面上则是怡顺堂丁氏世系图表和丁宅的简介。


        橱柜内展示的是丁家一个名叫丁惟培的民国三十五年武汉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等。


        门厅二楼介绍的是锦溪以及丁氏家族中杰出的留学生代表。







第一进通往第二进的走廊。


        一二进之前的天井,角落里有石碑,刻有“丁宅”字样。


        第二进是轿厅。


        二三进之间的天井,两口大缸,古代消防标配。


        第三进正厅是怡顺堂,堂前有联“蹈海留洋业创欧美,融古通今学贯中西”。


         正厅匾额是怡顺堂,屏风是三幅字画,两边柱联为“忆秋水一湖长堤送别酬远志,共明月千里古寺采莲寄乡情。”


        正厅两侧墙上是字画和对丁氏名人丁鹏的介绍。



         三四进之间的天井。


         第四进是楼厅,墙上介绍的是丁氏名人。一边是丁惟栋和丁惟樑。



        另一边是丁人鲲和丁人夔。


        最后一进是书房和私塾。





        这是从私塾门口看楼厅的后门及天井。


        丁宅旁有座古董博物馆,也是关门的。


        河边又是一座桥,众安桥。
        众安桥俗称牌楼桥,因昔时该桥西堍有牌楼一座而得名。桥始建于明永乐七年,由里人顾克出资修建,桥名取“众人平安”之意。



        沿着街巷,继续再往北走。一直走到小毛糕饼店。这里的糕饼味道很好,我们家领导大人尝了两个意犹未尽,又去买了两个,逛了一会又特意回来再买了几个带回去。



        店北又是一座桥,不过这座桥是南北向的。桥名是中和桥。古内河水道在此十字交叉。中和桥始建于明初,嘉靖二年(1797年)重修。


        仔细看桥梁上的字,锦溪中和双桥。明明是一座桥,何来双桥之说?原来此处旧时原有一石梁桥--锦溪桥,1966年锦溪桥被拆除,桥板并入中和桥以加宽桥面,故又称中和双桥。


        过桥沿锦溪街往西去金石人家。


        走进去不远看到“巡检司”字样的长廊。估计这里以前有过类似的机构。


        长廊的尽头是金石人家。金石人家是一个类似于展览馆的景点,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建筑,由篆刻名家唐志云创办。这里也需要凭票参观。



        穿过门厅,小院不大,有一囗古井,院里有树和盆景,院里面是一幢二层木楼。


        楼内主要展示唐志云先生的印章,篆刻和部分书画作品。












        回到上塘街,经过一座廊桥,我们去下塘街。廊桥上有“西街”字样。


        沿下塘街向南,河边的走廊可以挡风遮雨,也可遮阳,古人考虑得着实周到。


        走上一段路来到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位于昆山市锦溪古镇上塘街深处的丁家大院内,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以砖瓦为题材的博物馆。
        这里需要凭票参观。


        序厅:一砖一瓦,构筑文明




        展厅一:一砖一瓦,万千气象,砖瓦历史展厅



夏商周/良渚莫角山宫殿


秦代/长城


汉代/汉高颐阙


魏晋南北朝/鹳雀楼


绳纹手迹砖


朱雀/白虎瓦当



良渚红烧土


玄武/青龙瓦当



铭文砖


太和殿


拙政园,江南民居和南禅寺





西汉陶瓦井圈


金砖


由此门进入后面的展厅。


        展厅二:锦溪古窑,砖瓦之乡


铭文砖


天工开物·陶埏篇·古法制砖造瓦



砖斗拱


苏州砖瓦烧制史与锦溪祝甸古窑群



制砖瓦全流程:窨水/空心砖



擦、碾


装窑


出窑


望砖/板瓦


片柴烧


椎/舂


掘/望砖


砖瓦济水转锈窑


        从展厅二的北面经楼梯上二楼,二楼入口是展厅三。
        展厅三:砖瓦大观,纹饰博览










        穿过月洞门进入展厅四。
        展厅四::锦溪金砖主题展厅












        最里面是体验馆。


        出砖瓦博物馆,走一会就到了马若特泥禅坊,可惜也没开门。这里也是景点联票中的一处,关门有些差强人意。



         继续沿河往南走。


          再走便又到了普庆桥,这是桥的东堍,正巧有摇橹船穿桥而过。



         路到尽头,便是菱荡湾的北岸,向东转,经过碧波楼。这是临湖的酒店,风景不错,生意不错,菜小贵,上菜有些慢了。


        再折向南走便回到游船码头处。


        狂风暴雨中我们执着而来,小雨淅沥中我们边走边逛。从景区入口,走到出口,用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此时雨已渐止,天空象水洗过一般,格外清澈,湖水也被映蓝了。
        只有经历过风雨,天空才会如此蔚蓝。人生亦如此。

      

1、古镇的打卡点集中在莲池景区。赶时间的话,到此一游即可。
        2、小桥流水是古镇的一道风景。古镇桥比较多,可以信步走过。友情提示,网上许多文章、游记将古莲桥错误介绍为十眼长桥。实际上这是两座桥。
        3、博物馆是古镇特色,但多需收费。个人体验下来,如果是购票的话,张省美术馆、丁宅和中国古砖瓦博物馆看看就可以了。如果是各类年卡,那就无所谓了。

        致谢:为介绍方便,文中可能引用了网络上的部分文字与图片,不一一例举,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