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境内明长城遗址初探

作者:拓跋勃勃 显示图片


怀来县地处内长城外侧,为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冀西山地的接合部。县境南北群山起伏,中部形成自然盆地,即现在的官厅水库及周围区域;其地理位置,历代为兵家所重视。
怀来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基本上都在怀来县的南部边界。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属永平府。三年三月属北平府,寻废。三十年(公元1390年)正月置怀来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改为怀来左卫,明年曰怀来卫,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改属万全都指挥使司。这段时期内,借明朝建朝把蒙古人赶进漠北的余威,加上成帝五次亲征,这一带处于相对安稳的状态,同时也加强了长城的建设。及英宗即位,宠信宦官王振,北征陷“土木堡之围”(公元1449年,现怀来县土木村),自此明朝走了下坡路,长城也没有完全挡住蒙古人的侵扰。
延庆到昌平的八达岭长城,已成为北京旅游的重要节目之一,终年人满为患。那一段长城确实保护和修复都下了功夫,周边设施也建设完备;但近在咫尺的怀来境内的长城遗址,却少人问津。其实每一段长城,都有其历史和故事,也都有着其独特的风貌和美景;避开茫茫人流,独辟新径,探索怀来县区域的明长城遗址,或许别有意义。
长城从西南方向的永定河顺山走向进入怀来县后,因山势险峭依山为障未筑墙。依山为障地段的走向为:由麻黄峪村向东到水峪口,然后继续向东,跨永定河至水头村西南广坨山南的挂子庵山。由挂子庵起,始有石砌城墙。当地有“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挂子庵”之说,以佐证此处向东较大一段距离无筑墙的事实。


从挂子庵起,长城的基本走向为:先向东北过水头村水门口后不远,转向北至大营盘村北,又折向东跨东花园至镇边城的公路抵牛金山北坡。过牛金山北坡长城迂回向东偏北延伸,至黄台子正东九十度转弯折向西北,至上陈家堡后,出河北省怀来县境,入北京市延庆县的石硖村界。这段长城约长二十四华里,共有砖石结构空心敌楼一百五十六座,其中较好的三座,圮残极重的十七座,被毁仅存基础的一百三十六座。(以上据《长城小站·华夏子·明长城考实·2007》)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地图,先在地图上标示出几个关键位置,从西南的水头村,向东北的陈家堡一路过来,计划实地探察明长城在怀来境内的遗存现状。依次选取了水头村、样边、大营盘、陈家堡四个主要遗址,逐一登临。

从京藏高速康庄站出来,找到怀来的葡萄大道,其尽头是127乡道,向左沿路一直行驶,过外井沟村,就到了水头村。水头村已然十分破败,几乎没有新建房屋,村中人口稀落,都是老弱病残。穿过村子继续南行约两公里,就到了水头村遗址。据资料记载,长城由水头村挂子庵起沿山梁而下至水头关门,有五座砖砌敌楼,但今均已毁掉,只存残址。此段石墙墙体虽有圮坍但总体尚存。水头关门原有一券拱门洞,现此门已不存,长城内外通道,只剩一个高坡,据说向南沿河床可至北京门头沟区境,但道路崎岖难行,无车辙印迹,没有深入亲试。


站在原拱券门洞的地方向左右两边看去,长城只留下碎石和夯土的遗迹,了无可攀之处。



这里是一个沟底,四面都是山,非常闷热,夏天不宜久呆。
从外井沟村到水头村再到长城遗址边上,数公里间一路杏林。当前杏子成熟,密密麻麻挂满枝头,红黄果实与绿叶相映,十分漂亮,却无人采摘;原来村民是等果实自落,捡拾杏核,杏肉就丢弃了。

沿127乡道回程向北,过庙港村,向里走,穿过村子,继续沿水泥小路“之”字爬升,车子可以开到样边长城脚下。


这里的城墙,全部由红褐色石头建成,十分牢固。据说样边的意思就是以这里的长城是边墙建设样板。构筑坚固,自然毁坏很少。墙外侧连垛口高约五至六米左右。很多地方的垛口尚好。墙里侧较低,高约二米左右,内侧女儿墙多已圮坍。这段城墙上尚有一个可通墙外的砖砌券拱门洞,但已无一座较好的敌楼。


这里是制高点,爬上城墙,四望脚下群山连绵,远处山顶的风车形成了一条风景线。风很大,虽然阳光明媚,但感觉很清凉,应该是个露营看日出的好地方。 


从庙湾村折回,向葡萄大道走,有东花园至镇边城的公路(东镇公路,G234)由板达峪口穿长城而过。在那附近有一个小岔路口,去大营盘村,路边这段就是大营盘长城了。


这一段长城坍塌稍重,有几处已无墙样。据记载这段城墙上有十二座砖砌空心敌楼,已全被拆毁,只存残址,路口两侧原筑城墙已毁掉无存。站在长城遗址北望,官厅水库清晰可见;向东看去,长城遗址在山顶上爬行,已没有了巍峨的气势。



进入大营盘村,到处可以看到老城砖砌建的老房子,大多空置。据称这些房子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那时大家都去长城拆墙砖建房。在村中溜达很久,只见到一位大爷过来搭话,说是这村现在只有六人居住,最年轻的已有66岁了。


长城过东镇公路后,继续向东,由牛金山北过,后转为东南方向至老虎头山电视转播塔。这段石砌城墙毁存相参约各占一半,毁坏部分皆为自然坍塌状。据《明长城考实》记载,这段城墙上的三十七座敌楼全部被人为拆毁。靠近电视塔西侧的一段石砌城墙较好,还存有部分垛口。转为东北方向约二华里,又折向东南约二华里又转向东北,经黄台子村南的官子沟至村东,共有“九个楼”。长城由“九个楼”往西北方向,依次称“八个楼”、“七个楼”……直到上陈家堡村东河北怀来县和北京延庆县交界处的“一个楼”。这段城墙原多为条石砌筑,但今条石几乎全被人为拆毁。这段长城虽坍塌较为严重,但总体来看墙体尚存,个别地段墙体尚较完好。


回到葡萄大道,找到美丽路,再转C111盘山路,可以到陈家堡村。我到陈家堡村之前,看到有一个住建项目叫“永恒·长城里”,一路有许多在建楼房,到下陈家堡的时候,敲开了一个老乡家的门,问了爬长城的线路,老乡很热情,介绍了很多条可以爬上不同的城楼人行小到,也介绍了可以开车到达的靠近长城的路;还送了一把红杏,让我尝尝里面的杏仁味道。
向里走到了一个岔路口,看到了一个刻印在木板上的海报地图,是永恒·长城里的度假景区图,把陈家堡长城沿线命名了九个景点,暗合了记载中的“九个楼”。


我把车开到了地图上标注的双关子附近,这里离长城根最近,据说这里是闯王李自成进京处。向左看是山上的两个敌楼,近处的那个损毁严重,远处山上那个看上去还算完整;往右看壁立千仞,有砖头嵌在石壁上的遗留;脚下是一条干涸的河道,满是石头;想来当年这里应该是一个车马关隘。



我爬上了左边的长城,在第一个敌楼中稍作休息;又爬上了高处的敌楼,这里保存的比较完整,虽然顶部已坍塌,但四面墙壁和箭洞依然存在;城砖也没有损失太多。




看来陈家堡附近的这段长城还是值得多来几趟探访的。

万里长城作为中国的一个标志,就和中华文化传统一样,几千年来不断建设、修复、加强,一直庇护着中华民族;然而,这被遗弃和损毁的长城,也像是中华传统文化一样,经历过许多劫难。长城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中间似乎应该存在某种因果。
站在长城上,看着脚下和头上的长城砖缝中的郁郁蓝花,顶着炎炎烈日,我汗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