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逛博物馆安利 河北博物院看十大镇馆之宝

作者:卸磨的驴 显示图片

河北博物院在石家庄市中心文化广场,总建筑面积53128平方米,展览面积22000余平方米,现在的常展是《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百年掠影——近代河北》《北朝壁画》《曲阳石雕》《名窑名瓷》等。
我用一个下午在馆里看了一遍。

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其中的北朝壁画馆。馆中有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墓的壁画、北齐高孝绪墓壁画、北齐高涧墓壁画、茹茹公主墓壁画等,有相当水平。

其中尤其是高洋墓壁画,有些小震撼,墓道东壁壁画长约37米,最高处约8.4米。总面积700平方米,仅墓道两壁壁画就有320平方米。由于那墓道是斜着的,复原图呈一个长三角形。


壁画南端绘青龙,后面绘有53人组成的仪仗队列。队列向南作徐徐前进状,人物按不同职能分为前导、警卫、文吏、仪卫等若干个组。队列前方和上方绘有21个神兽,神兽四周绘彩云、莲花忍冬和火焰宝珠象征着祥瑞的天国境界。那些神兽形貌奇特,做飞舞奔腾状,灵动如生,其想象力和绘画的功力令人叹为观止。



高洋墓1987年发掘于磁县磁州镇湾漳村,这里离南北朝时的北齐国都邺城不远。据说,那座大墓原来的坟丘就有25米高,直径有100米,是一座小山。后土丘挖成了平地,并突然塌陷出一个大洞。里面很深的积水,以为是口古井。1986年,邺城考古队来到湾漳村调查,看到塌陷的大洞井壁上绘有彩色的壁画,从而断定这口 “古井”是一座千年古墓。
次年,对这座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时称为湾漳北朝壁画墓,墓总长52米,出土陶俑、陶瓷器、玉器、壁画、墓志等2200余件,遍布整座墓葬的700多平米壁画完整清晰。后经考证,确定为北齐皇帝高洋墓。按史书记载,高洋葬于武宁陵,那看来就是这里了。
墓南还有宽约15米,长约270米的神道。神道东西两侧,排列放置高大的石刻人像,祭祀用的享殿台基范围超过了2000平方米。

这高洋是个奇葩的人物,要说本事不小,其继承其父高欢和哥哥高澄的衣钵,逼迫东魏末代皇帝孝静帝在武定七年(550年)把皇位禅让给他。称为齐文宣帝(史称北齐),其在位10年,干了不少事,其在位初期,劝农兴学,编制齐律,重用杨愔等相才,注意肃清吏治。其亲自率军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南拓地至淮南。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现在能看到的响堂山石窟,娲皇宫13万字的 “天下第一壁经群”等都是其遗迹。
但另一面他是一个变态,荒淫暴虐。其经常招纳一大批妇女进宫,供自己和亲信日夜放纵。在金銮殿上设有一口锅和一把锯,每逢喝醉了酒,必须杀人才能快乐。鞭打岳母,气晕老娘,奸污大姨子等等。杀了前朝东魏宗室721人,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尸体全都扔进漳河,使得漳河两岸的居民很久都不敢吃鱼。现代人们分析,他可能有精神病。所以,其31岁(有说34岁)就酗酒死了。


看着从墓中揭取的壁画原物都是没有抹平的泥坯,壁画就绘在上面。




还有从墓中出土的陶俑。





北齐高孝绪墓壁画,高是北齐皇族,其墓葬位于磁县刘庄村西,2009年发掘。
墓葬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25. 7米。墓道长15.8米,其东、西两壁、门墙和墓室等处均绘有壁画,壁画约80平方米。墓道壁画保存较好,东、西两壁共绘仪仗人物20余人。



北齐高润墓壁画,高润,东魏大丞相高欢第十四子。高润墓位于河北省磁县东槐树村西北,1975年发掘。 高润墓墓道长约50米,宽2. 96米,呈斜坡状,北端深达5. 96 米,墓道两壁抹白灰,因漫漶严重,所绘内容不详,墓道两壁上部可看到所绘的莲花忍冬纹图案,还可看到有朱、蓝、黑等色,高润墓中的壁画遍布整个墓葬。



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茹茹公主是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最高首领阿那瑰的孙女、东魏大丞相高欢的儿媳。茹茹公主墓位于河北省磁县大冢营村北,1978年发掘, 出土陶俑、金币、瓷罐等1000余件,壁画约150平方米。



茹茹公主墓门上方的壁画。



河北博物院看展,肯定离不了战国七雄的燕赵两国,慷慨悲歌之地呀,河博单辟一厅为常展。

河北博物院看展,肯定离不了战国七雄的燕赵两国,慷慨悲歌之地呀,河博单辟一厅为常展。



没想到全厅里唯一一个被选入河博十大镇馆之宝的是一个门环。这就是“透雕龙凤纹铜铺首”。铺首就是现在说的门环,一个门环成了镇馆之宝肯定有其特殊之处。先说重量就有43斤,当年那一口袋50斤的标准粉你得有点劲才能扛起来。
这门环是出土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老姆台。是中国第一大青铜铺首,其高74.5厘米,小一米啦,宽36.8厘米,近半米宽。这大的门环,可想其门有多大,你想想拉这门环开门多费劲,它不仅体量大。纹饰还极其精美,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上面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 通身雕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整体是兽首衔环造型,兽首主体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怪兽饕餮。我都怀疑其是一件非实用的装饰品。
最上面是一只凤凰,两眼炯炯有神,爪子粗壮尖锐,两只爪子分别抓着蛇。两边各有一条龙,头部向前伸,张口露齿,虎视眈眈地看着下方。



环套在八棱半椭圆形的衔中,内径16厘米,外径29厘米。环上左右两边分别刻着龙纹。
由此门环也可见当年燕国宫殿之高大奢华。不过想一想,西周初期、封召公爽于燕地、建立燕国。到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国所灭,历43世800余年。战国燕昭王时期,据有今冀北、辽东等广大地域,经济发达,繁盛一时。以此跻身“战国七雄”,也不是吃素的。


这燕下都在今易县县城南边不远,春秋后期在此建陪都武阳城,燕文公时迁都于此,改称“燕下都”。至秦灭燕,作为燕国都城长达300余年。其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40余平方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当然现在也就是遗址了,地面上只能看见大大小小有不少土台。不过这里可是61年的一批国保,虽然地面上看不出来什么,可地下东西不少,从民国初年开始,出土文物10万余件!!


筒瓦、瓦当。



燕下都西北角九女台16号墓出土的用于陪葬的成套仿铜陶礼器,陶鼎、 陶簋。



易县武阳台村23号作坊遗址出土“郾王职”铭铜戈二十八件,形制略有不同。。内部铸有铭文“郾王职作常锯”。




这个看来说不出来是什么东西?说明为“楼阙形镂空铜饰件”,高21.5厘米,底边长2.6厘米。看着够复杂,其简介为:呈方柱式楼阙形。盝顶,正脊上饰两只立鸟,四坡脊上饰四条龙,坡面刻划龙、凤纹。阙室内主人端坐中央,一仆人从鼎中取食,另有二人跪奏乐器。下部方柱浅雕三层纹饰,分别有沽酒、捉鹿、持觚、抱禽的仆人,表现了众仆人为主人准备宴飨的热闹景象。最下层四面均饰云雷纹等几何图案。 综观器物,有主有仆,或跪或站,或抚琴奏乐,或沽酒以待,或捉禽备菜。



赵国部分。
赵国(前403年 至 前222年),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 赵籍为诸侯立国。其国土有河北省东南部、今陕西省东北部、山西省中部,兼并有山东省西边一角及河南省的北端。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前425年赵献侯迁都中牟(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公元前208年,张耳、陈馀拥立赵歇为赵王,重建赵国,定都信都,但数年后为汉将韩信所灭。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国军队60万大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40万大军打了三年,赵国40万大军被秦将白起一并坑杀,从此一蹶不振。战国七雄再没有能力抵挡秦军东进了。


蟠螭纹铜簠。这个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放粮食器具。器盖与器分置则可作两器用。


赵王陵位于邯郸市西北,共有五座陵。那年去邯郸就想去看一看,可惜时间不允许。


和大部分人一样最早知道刘胜此人是看三国演义,说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那只是看小说呗。没想到1968年保定附近的满城陵山修战备工事,一声炮响,真的炸出一个“活生生”的刘胜——当然那只是在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下省的一点骨头渣。
当时可是一件大事,报道的力度,重视的程度都非比一般,周总理指示,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亲自主持发掘。后来以那千古奇观的金缕玉衣为首的满城汉墓文物在故宫办了特展,轰动一时,好多单位还组织人去参展。现在想起来,在那前两年疯狂的“破四旧”过后,搞成声势浩大的特展,表面是表示WG伟大成果,潜在的意义要向世人表达我们很重视文物,同时,告诉大家要保护文物,别再破什么旧了。不过,那年月我没有现场看过金缕玉衣等那些文物,但看过不少次电影纪录片。满城汉墓在河博里是单辟一厅的专题展。


当年郭沫若为中科院院长,其主持发掘,向周总理的请示件。


满城汉墓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满城县陵山。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两个墓葬出土文物一万多件。河博的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605件(套)。分了两个展厅21个单元。


发掘现场照片。


刘胜椁上的鎏金铜铺首。


馆里最显眼的当然首推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刘胜的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其母为贾夫人。前元三年(前154年)汉景帝封刘胜为中山王,在位40年,53岁去世。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刘胜的异母弟皇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刘胜媳妇窦绾的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700克。玉衣内尸骨已腐朽,有牙齿珐琅质碎片和骨渣残留(看来玉的也不好使)。同出的还有铜枕、九窍塞、玉握和玉璧。这东西下了太大的功夫,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呀。





鎏金铜伞柄箍。


车马的零件,都是鎏金的呀。



玉璧


刘胜两口子的墓里出土了大大小小60多盏灯,长信宫灯是最有名的,铜鎏金青铜器,大约制成于公元前151年,窦绾墓出土,灯身上刻有“长信”的铭文。灯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灯高48厘米, 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所以就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烛火的烟滓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看着不大,重30多斤,也够沉的。灯不过这灯是能拆分开的,便于清洗,看来考虑的挺周全的。



铜朱雀灯



铜羊尊灯,通高18.6、长23厘米。羊昂首,双角卷曲,身躯浑圆,短尾。羊背和身躯分铸,颈后置活纽,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作为灯盘。羊腹中空,用以储油。



“当户”铜灯,灯盘上刻有铭文“当户”,“当户”是北方匈奴官吏的名称。托灯俑人身穿直襟短衣,脚蹬长靴,正是匈奴官吏的形象。


刘胜墓出土的错金铜博山炉,腹径15.5厘米;通高26厘米。通体错金,底座透雕出三条腾空出水的蛟龙,炉身铸成山峦重叠的模样,山中神兽出没,猎人持弩巡猎其间。也是河北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墓里出土金饼69枚,其中刘胜墓40枚,窦绾墓29枚。金饼含金量95-97%,重量16-18克,约相当于西汉时的一两。


这个不是灯,是朱雀衔环杯。朱雀展翅翘尾立于两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喙部衔一玉环。兽昂首张口,四足蹬于高足杯的底座上。通体错金,并镶嵌绿松石共30颗。



墓里出土了500多件兵器,还有刘胜的盔甲,不过看他历史上好像没打过什么仗。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两口子墓里各有16、7个大酒缸,要按现在的计算能装一万多斤酒。《史记》里记载刘胜的内容151个字,就有“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馀人”的记载。看来其好酒是有实物为证了,太史公当年所言不虚。


古中山国在河博单辟一个展厅,为《战国雄风一古中山国》 陈列。展览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400件(套)。开始我还有点迷糊,我最早知道中山国是西汉那个中山靖王刘胜,那是三国演义里刘备的祖宗。心说满城汉墓就是汉中山靖王刘胜呀,怎么又单搞一个中山国的。到厅里一看,才明白,这是指是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的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周敬王匄十四年(前506),鲜虞人在中人城(今河北唐县)建国。其最大国土大致在现在石家庄到保定一带,有500里方圆,只是一个“千乘”的小国。由于其是非正统的外族戎、狄,一直被中原诸国排斥。曾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等三起三落。公元前296年,让赵武灵王给彻底灭了。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到灭亡。要说时间也有200来年,够长了。

进门的头图上有一个山字形的标志,当时还没有注意,把那个山字拍缺了一块。


看展到最后看见两排这物件,看介绍这是70-8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掘的两个中山国王陵中出土的,共11件。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说前面一排5个是原物,后面一排大一点的是仿制的。原来叫什么名字没有考证出来,现在就叫“战国铜'山'字形器”,是一级文物,通高119厘米、宽74厘米、厚1.2厘米。此器呈山字形,其上部为三尖峰,两侧向下内收转,分别向内回转成镂空回字纹。下部中间有圆筒状銎,銎体上部扁平,中间凹凸紧密卡住上半部“山”形器。出土时銎内残留朽木。器身和銎体铸接而成。銎的外侧下方刻有文字(符号)。可能是当年的仪仗礼器。
这种铜器只是在平山的墓中出土过,别无分号。所以,前些年为“河北博物馆”时用这个作标志。但好像变成“河北博物院”以后不是这个了,想一想也是,终究还有华夷之分。



中山国后期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发掘了战国的两个王陵,这两个墓那就是中山王陵的“一号”和“六号”墓。后来陆陆续续发掘了中山王族三、四、五号墓等五座王族墓和百余座贵族、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这是上世纪国内重大的考古发现。河博这个馆的的展品也主要是这些王陵的出土文物。


“中山王三器”—— 中山王厝(舋的上半部,下为昔)鼎、中山王厝方壶、中山太子姿圆壶。珍贵之处在于上面刻满了长篇铭文共1101字,但除了大大铜鼎,这“三器”中的另外那两个我没拍照片。
中山王铁足大铜鼎为铜身铁足,圆腹圜底,中部有凸弦纹一道,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是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该鼎高51.5厘米,外壁刻有469字长篇铭文,是目前国内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 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铜身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古代铜鼎当中十分罕见,要知道铁器的熔点为1535℃,而青铜器的熔点远低于纯铜的熔点,只有1083℃。但这个是复制品。


鼎上的文字拓片,修长秀丽、文辞典雅优美。看来这个西边的狄戎已经完全华化了。


蟠虺纹铜瓿



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唐县北城子战国初期墓出土;





带铭铜戈


金鐏


这个大石头原来是河北平山县前七汲村一个农民院子里的凳子。1974年被河北省考古队发现。石长90厘米。大河石上刻了字,字是篆书,两行,十九字(一说二十字)。后被专家识别铭文为:“监罟有(囿)臣公乘得,守丘(其)臼(旧)(将)曼,敢谒后贤者”。大意是“为国王监管捕鱼和看守陵墓的人员,敬告后日的贤者。”后将石头命名为《公乘得守丘刻石》、《中山国刻石》等。


圆形猎帐柱顶帽




错金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图,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筑图。







这件我一眼就看上了,太奇特精美,色彩华丽,看着是一只老虎正在吃东西,其工艺是错金银,即将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在青铜器上。我开始以为这么精美的物件应该是一个摆件,不过这家伙个不小,高21.6,长51cm。当时还想要是摆在桌子上有点大。细看说明其令人大跌眼镜,其全称为“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或者称作“虎噬鹿屏风座”。是猛虎正在吞噬一只小鹿的场景。虎的项部和臀部各有一个用来安装屏风用的长方形銎。銎两侧是山羊头面,口就是銎口。真是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这是河北博物院的十大镇馆宝物之一,中山国王姬厝墓出土的。





屏风的底座是三件铜质错金银动物,除了这件虎噬鹿,还有左右两边的犀牛和铜牛。



前两年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二季介绍了一个小桌子。那就是这个“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河北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出土时,漆板案面已经朽没了。只剩下这个青铜的案座,边长47.5厘米。案座的下部有两雌两雄四只侧卧的梅花鹿,四肢蜷曲,承托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条龙的造型都是独首双尾,每两条龙尾交结成一个圆环 ,凤头从圆环中引颈而出,龙凤纽结缠绕, 一幅龙飞凤舞图。上部的龙头上各有一个一斗二升式的斗拱托起了方形案框。




银首人俑铜灯、尺寸:高,66.4厘米年代:战国中山成公墓出土。灯由人俑、蛇、灯杆、灯盘和方座组成。人俑的头为银制,眼珠用黑宝石镶嵌,发型精致,胡须微翘。身着云纹右衽宽袖锦袍,腰间系有带钩。他右手握住一蛇,蛇首上挺用吻部托住长长的灯柱,柱面装饰夔龙戏猴纹饰;左手握一蛇的尾部,蛇身卷曲,头部昂起,吻部顶着一只灯盘。在底部灯盘内还有一蛇蟠踞,以头顶住男子左手所握之蛇,保证了全灯的重心稳定。此灯的三个灯盘内各有三只灯签。


那个青铜的桶子叫“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闹不清楚是啥子东西)。也是中山王墓出土,高58.5厘米;口径24.5厘米。器表布满盘曲环绕的蟠螭纹和雷纹,两侧各有一只兽面衔环铺首。器足为三只周身刻卷云纹的犀牛,昂首张目。犀牛与筒身的焊接严丝合缝。器物的具体用途不详。我想可能是插鸡毛掸子的


也有铜编钟




在河北博物院看的最后一个馆是瓷器馆。一个小姑娘是义务讲解员,主动要给我讲解,我告诉她,我要赶7点的火车走人,她很热情的拣主要展品给我介绍(在这里感谢她)。并说带我去看瓷器馆的国宝,结果跟来了一大批人,一个劲的问宝贝在哪儿?
河博的瓷器馆叫《名窑名瓷》陈列,位于新馆一层西北部展厅,面积873平方米,展出文物276件。以前没有太系统的概念,看介绍真感觉河北是古陶瓷重要产地。从北朝时开始烧造青瓷,唐宋时期出现了邢窑、定窑、磁州窑和井陉窑四大名窑。各个都是经典的瓷器名产地。 

1948年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全器上下用七层莲瓣作装饰,颈部有贴塑团龙,,器身高大,造型端庄,胎体细密,釉色匀称,装饰华丽,是北方青瓷的极品。


隋代白釉鹦鹉形杯


邢窑出土的唐“白釉双鱼穿带壶”,口径4.9厘米 底径9.5厘米 高21厘米。 好玩的是壶子是双鱼形,鱼嘴为壶口。两侧贴塑双排鱼鳍,鳍顶面呈凹槽形,上下两端各有一系,鱼尾为圈足,圈足上与鳍相对应的地方打有小孔。穿系时绳子通过小孔托住底部穿入鳍下端的系,沿双排鱼鳍形成的凹槽向上从设在上端的系穿出。壶身用浅阴刻线划出鱼鳞。胎体细腻,釉色洁白莹润。


定窑出土的五代“白釉凤首壶”,我拍下来是看着那个凤首好玩。底径11.8厘米 通高38.6厘米。壶口呈三角形,长颈,溜肩,长圆腹,下呈喇叭形高足,结带三泥条柄。壶盖塑成凤首形,盖面以刻划的折线、弧线、以及小圆圈来表现羽毛。壶身光素无纹,仅在上腹部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胎体洁白坚硬,釉面光润明亮,釉色白中泛青。



三彩塔式罐 晚唐五代


白釉黑彩童子垂钓纹枕 金代



所谓国宝就是这个元青花,说是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是唯一入选河博十大镇馆之宝的古瓷器。


1964年出土于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全名是“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通高41cm, 口径15.5cm,足径18.5cm。全器有十余层纹饰,层次清晰。器腹开光内贴塑牡丹、石榴、菊花等花卉,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青花浓艳,集绘画、模印、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是元瓷中顶级的国宝级珍品。



盖子顶部是一个小狮子,罐盖上描绘着青花莲瓣纹、卷草纹以及回纹。


定窑出土的五代“白釉塔式罐”,口径7.8厘米 底径12.5厘米 高39厘米 直口,圆唇,短颈,丰肩,深腹,罐底以仰莲为托,下承喇叭形高足。罐盖为覆碗形,上有桃形纽。通体光素无纹,仅在中腹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胎体洁白坚硬,釉面光润明亮,釉色白中泛青。



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粉彩云蝠纹瓶



清雍正红釉碗,明宣德红釉盘


明弘治黄釉大碗



河北博物院的石雕以曲阳石雕为名设常展。那天是我在河博进门就被这武士的浮雕吸引了,精美生动,不怒自威,好东西不用炫耀,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过看这石雕的位置应该不是正式的展品,问解说员,果不其然,这雕刻是复制的,真品在国博。


整个石雕厅,王处直墓的石雕最精彩的。王处直,并州晋阳人,曾任后梁义武军节度使,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葬于曲阳仰盘山。
1994年,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的一个古墓被盗,盗墓者洗劫了前室及左右耳室的随葬品和10块浮雕。1995年,河北考古工作者对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从出土的墓志铭确定,古墓的墓主人就是五代十国初期的北平王王处直。
王处直墓是前后两室的双室墓。墓葬保留了大唐王朝的遗风,以青石砌筑,整个墓室绘满了奉侍、山水、花鸟、云鹤、星象等内容的精美壁画。尤其是墓中用18块曲阳汉白玉石浮雕的武士门神、生肖、散乐、奉侍等几组雕刻,装饰于墓室各壁上。
两件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原镶嵌于王处直墓甬道左右两侧,汉白玉雕刻而成,均高1.135、宽0.58、厚0.117米。分别为盘龙踏鹿武士和栖凤踏牛武士,应是镇墓神将的形象,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束衣带甲,手握利剑,刚猛威武。但包括这对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在内的10件浮雕流失海外。2000年3月在纽约拍卖一件石雕彩绘武士像(栖凤踏牛武士)。引起了中央美院袁运生教授的注意,袁教授立刻与国内有关部门反映,经鉴定核查,确认浮雕像为1994年被盗的王处直墓道的两块石刻之一,随即启动追索工作。3月21日,美国纽约州南区地方法院做出要求相关机构中止拍卖的决定。2001年3月,在经历一年的审判后,该法院做出返还文物的最终裁决。2001年5月,这块浮雕武士石刻回归中国。
在此期间,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也主动将自己收藏的另一件武士浮雕石刻无偿返还中国。但这两块浮雕现都藏于国博,河博这里只能是复制的。


王处直墓志,盖为盝顶方型,盖顶刻篆书:“唐故易定祁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北平王太原郡王公府君墓志铭”共六行,三十六字。四面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局部施彩绘并贴金。


这彩绘散乐浮雕也是王处直墓出土,长136厘米、高82厘米。是河博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画面由15人组成,突出表现了五代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画中右边的第一人为女性,着男装,头戴黑色幞头,身穿褐色圆领长袍,双手交叉于胸前,横握一棒,棒上有双环丝带,似为乐队指挥。
右下角两个男性头缠布带,好似在表演或在队前导引。另外12名演奏者都是女子,分为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
她们头梳抱面高髻、椎髻、环髻、双髻等不同发式,插白色梳或鲜花,身穿红色抹胸、白色衣裙,外穿褐、白、红三色窄袖短襦,帔巾从胸部后搭于肩上,腰系绦带于身下,脚穿红色高头履。


王处直墓出土十二生肖之马、龙、鼠、鸡,五代,高0.52-0.54,宽0.33,厚0.16米。原有12件,镶嵌在墓壁壁龛内,按十二生肖鼠为先的顺序,以北为上,顺时针排列。由于被盗,仅剩6件,分别为鼠、龙、蛇、马、羊、鸡,现分别藏于河北省博物院和河北省曲阳县文物管理所。


西汉中山靖王墓石俑




幽居寺位于河北省灵寿县砂子洞村定州禅师僧标草创此寺,始称定国寺。二十余年后,时值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赵郡王高叙游历太行,被此处美景所吸引,于是“更兴灵塔”,“复运蓝田之玉,采荆山之珍,镂殚变化,图穷相好“,雕刻了一批汉白玉石佛像,同时“置僧舍200余间,择行僧二千余众居之。”现寺院己废圮无存、唯砖塔保存完好。塔高約23米,创建于北齐,重修于唐代。《常山贞石志》中赞颂它“流光溢彩,犹如秋月之光华:峻拔高挺,好似白云之飘举。
三尊大佛像为幽居寺主佛,天保七年赵郡王高叡为其亡伯神武帝高欢(496-547年)、亡兄文襄帝高澄(521-549年,高欢长子)、亡父母、自己及其郑妃所造。小型石龛像原有18尊,嵌于塔内底层北、东、西三面墙壁上。彩绘白石座佛像。


胁侍菩萨,北齐修德寺出士。菩萨身修长,袒上身,佩双层项圈,肩有,漂自肩而下,于度部交又后下垂,下着长裙,出荷边,亲带上以浅浮手法刻出花化生、火宝净等图案。体造型重严正。


释迦摩尼说法像——北齐



哦,这一尊菩萨头像仪态典雅,形象秀美,气韵端庄。 使人折服于其前,骤感心态沉静下来,真是令人惊异。
看其介绍:菩萨头像,残高29厘米,北齐~隋,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菩萨头挽青丝,箍以朱红发稻,面容清秀,匀净,剧细长而弯曲,敛目下视,大耳垂轮,鼻梁高挺,墨绘影须,口唇涂朱,神态庄严典雅,祥和静穆。



镂雕弥勒七尊佛——北齐


唐天王立像


协侍菩萨立像——唐代




孙四郎造佛坐像。清河县出土,唐代——大周长安三年(703年)。


罗汉像——宋代


张北元中都遗址出土的元代螭首,元中都那我去过,实际上那个都城就没有正式使用过。


博物院有南北两个门,交通便利。1、5、10等10多条公交车到北门,地铁1号线有博物院站。到南门有43路 ; 60路 ; 69路 ; 95路 ; 116路(科技馆站)等多条公交车。南门是新馆,大部分常展在新馆。
博物院免门票,现在还要预约,其实一般的日子,到那现约也行。我这60以上的岁数,人家没让我约,直接可以领门票进去。
馆里没有吃饭的地方,我在北门外对面的广安大道那吃的饭。那里有一些饭馆。
我是去开会,住在西边一站路的西美商务酒店,条件不错,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