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精粹 观古今之变 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七十七)

作者:杖乡游 显示图片

辽宁省博物馆为国内七大博物馆之一,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作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收藏的文物问题达11.2万(套)件,其中:“鸭形玻璃注”、《仲尼梦奠贴》、《草书千字文》、《簪花仕女图》、《洛神赋图》、《万岁通天帖》、《夏景山口待渡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玉猪龙”。为大家熟知的辽博镇馆之宝。
一、鸭形琉璃注
鸭形玻璃注长205毫米,腹径52毫米,是当时从罗马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此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外历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器表梢闪淡绿色,半透明,体横长。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放得稳,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这只 玻璃注出土于辽宁朝阳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玻璃注出土于辽宁朝阳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荀子•宥坐》记载,欹器是皇帝用来置于座右以为戒的容器,若注水“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其功用相当于今人“座右铭”。1965年9月在发掘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时出土,质地纯正、造型生动,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是辽宁省博物馆的 “镇馆之宝”。
这件鸭形玻璃注的用途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欹器,鸭形玻璃注重心在前,不注水时,器身不稳。用时,将水由鸭嘴注入,当鸭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时,前后方才平衡,器身才能放稳。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陈设着一对铜质鎏金欹器,为1895年“光绪御制”,其用途和构造原理与鸭形玻璃注类似。
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以放稳。如此奇特而罕见的动物造型的早期玻璃器全世界为数不多。
经文物及历史专家研究推测,这件鸭形玻璃注应该是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传进冯氏北燕的。  
那时进口玻璃器,尤其是鸭形玻璃注这样精美产品的进口数量是有限的,故被统治者视若珍宝,秘不示人。众所周知,玻璃器易碎不便保存,从罗马帝国万里迢迢运到辽西,掩埋入穴1500余年仅表面浸蚀,保存如此完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仲尼梦奠巾
《仲尼梦奠帖》,又名《梦奠帖》卷,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帖纵255毫米,横336毫米,纸本行书,共七十八字,无款印,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有佛教无常、报应之意。该帖为欧阳询晚年成熟之作,通篇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欧氏现存流传4件墨迹之一,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为目前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作品。该件作品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颇得二王风气,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宝。《仲尼梦奠帖》代表了欧阳询行书成就的顶峰,属稀世之珍。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艺名帖之一。


 


仲尼梦奠帖(局部)纸本 楷书纵26.5厘米,横34厘米
《仲尼梦奠帖》,唐代,欧阳询,纸本墨笔,手卷,贴文纵25.5厘米,横33.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乾隆题引首:真迹无疑。
向已论梦,此文不复赘言。乾隆丁巳孟冬,御笔。下钤“乾隆”白文连珠印。 


高士厅跋欧阳询《仲尼梦奠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欧阳询传世墨迹中,多数为碑拓,墨迹绝少,而《仲尼梦奠帖》在欧氏仅存的四件墨迹作品中,又最为典型。碑拓经过两次再创造(墨迹上碑镌刻及再从碑上拓下来),其原貌势必要有所变动,甚至风韵锐减。所以,人们学习书法,多以墨迹作为临摹本,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样,对于研习欧阳询书法的人,也都想亲眼看看他的真迹,只有《仲尼梦奠帖》才能从心理上满足这些人的要求。
三、草书千字文
该帖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11.72米、宽0.35米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此作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全篇浩浩荡荡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贯彻始终是其吸引欣赏者目光的重要因素,正如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的阐释那般:“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此作为长卷,在上面书写草书,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书家性情的发挥。为何如此说?缘于书法的表现维度是自上而下的,特别是草书,一些率性之笔,往往是在纵向空间中产生的,而横向展开的空间毕竟很有限。


高清复制
  通观此帖,生龙活虎,精神飞跃,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在纵向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赵佶对于长线条的使用也是很恰当的,如文中“号”、“帝”、“也”等字末笔的遥遥下垂,不仅调节了空间比例,使之疏朗、跌宕、灵动,充满高情远致,同时也起到导气、融通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更加气脉贯通。从此作中又不难发现,赵佶善于运用穿插错落的章法处理方式。也许,他是从黄庭坚草书中得到了启示。黄氏草书错落有致、风度翩翩。其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极善运用线条的入侵与穿插,使某些字跨区域而行,侵入到其他字的线条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章法的呈现不再止于单行、单列,而是予人以“乱石铺街”之美感。赵佶此作中这种入侵的表达方式.可谓得黄氏精髓:初看怪异,再看惊绝,三看大称其妙。
  从此卷中,还可以看出赵佶创作时的“放”态:对于笔画,在保证线质的基础上,写得很迅疾、威猛,汪洋恣肆,鼓舞六合,有“舍我其谁”之势;此作作于描金云龙纸上,由于纸面光洁,使得笔墨的渗透来得缓慢。由此,通篇尖刻锐利的笔画居多,而含蓄钝拙的笔画偏少,这或许就是一味追求气势而丧失的那一部分美感的表现。如此作中撇画与捺画以及转折处的处理都显得过于迅疾、尖刻,如能做到宋人张戒所说的“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有放纵,同时又能收擒,那么此卷带给我们的美感也许会更丰富些———毕竟,含蓄更能逗引欣赏者的审美情绪。








四、簪花仕女图
周昉(西元8世纪-9世纪初),唐代著名画家,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长卷规格:纵460毫米,横1800毫米。


《簪花仕女图》取材于宫中妇女的日常生活
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左起第一位仕女因为有摇头摆尾、深通人意的小狗在其右侧,作为逗引小狗作戏的她,侧身玉立,上身向右倾斜,右手无意识地摆向前侧,左手执拂子向前伸向小狗,接养右侧的是一位婷婷玉立披白色纱衣的仕女,她漫不经心地举养右手,用纤细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贴在脖子上的纱衫领子,似有不胜闷热气候的沉重之感。她左手从纱衫的侧而伸出,似乎在向背着她作戏的小狗打着招呼。接着就是右后方侧立着执长柄团扇的侍女,她闲静自然。侍女的右前方也相当于她的左侧之处,是一位持花的仕女,她右手略向上举,反掌拈红花一枝,左手从发髻上取下金钗朝右边移去,似乎要把它插在最引人注意的地方,从远处姗姗而来的是一位身材小巧的仕女,她双手紧操着薄纱,掩着帔子,紧束着宽大的衣服,作向前迈步的姿势。最后一位仕女右手举着一只蝴蝶,左手提着帔子,要迎接从后而向她跑过来的小狗,她上身往前微倾,头往右微侧,在丰韵之中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态。


在人物比例的处理上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观者可以发现画面左起第二个妇女的比例是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安排的。从她的服饰和仪态来看,她是画家为了扩展观者的视野、开拓空间,而刻意安排在较远的地方,并不是因为身份的关系“近大远小”与按身份安排人物比例两种构图方法同时出现在一张画面上的。


逗犬
仕女头戴折枝花,着朱色长裙,侧身右倾,手持带拂尘,眼望左下角的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的宠物狗,小狗吐着红色小舌,尾巴欢快的摇摆,一幅憨态可掬的模样。


弄衣
仕女身着朱色抹胸及地长裙,披轻薄微透的衣裳,似乎嫌天气闷热,手指轻轻的整理领口,神态怡然自得。为避免人物姿态单调,画家将仕女另一只手向前微抬,因此,人物的的形态更加灵活生动了。


持蝶
仕女发髻高耸,头戴芙蓉花,身着绘有鸳鸯图案的长裙,右手持一只白色蝴蝶,她的眉眼上扬似是带着笑意,回眸看向朝她奔跑过来的小狗。卷尾仕女的姿态与卷首的逗狗仕女相呼应,使画面完整又富有韵律美。
《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这种仕女画风格在当时画坛上颇为流行,极大地影响了唐末乃至以后各朝代的仕女画坛和佛教艺术。此卷曾经南宋内府收藏,南宋末归贾似道所有,元、明间流传无考,清初为梁清标、安岐收藏,后入清内府。
五、洛神赋图
东晋画圣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洛神赋》所绘,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作品采用图文结合的连续式布局章法,如戏剧情节般地描写了曹植在返回封地的途中于洛水边与美丽的洛神相遇,互传情愫后却又因人神隔界,不得已而分离的故事。
《洛神赋图》是一件将古代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绘画作品。更是魏晋时期以后世审美趣味的典型代表,这种审美求对后世绘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即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也开创了我国长卷绘画构图的先河。标志着中国早期绘画从政教的附属地位和礼仪的实用功能走向了审美自觉。
晋代绘画沿袭“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许多绘画创作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士族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卷轴绘画的传世作品中,晋代画作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到可靠的真迹。现存五卷《洛神赋图》均为宋代摹本,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两卷)、辽宁省博物馆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两卷)。其中故宫博物院收藏本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本第一卷相同,只是首尾缺损较多。而以故宫本最为完整,辽博收藏的这卷《洛神赋图》虽然是宋代摹本,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面貌,反映了六朝祖本的章法布局,也显现出“晋尚故实”的时代风格。辽宁本艺术水平最高,最为精致。
辽博收藏的这卷《洛神赋图》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面貌,反映了六朝祖本的章法布局,也显现出“晋尚故实”的时代风格。画作根据三国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为依托而创作。采用图文结合的连续式布局章法,如戏剧情节般地描写了曹植在返回封地的途中于洛水边与美丽的洛神相遇,互传情愫后却又因人神隔界,不得已而分离的故事。《洛神赋图》是一件将古代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绘画作品。
长卷规格:横5728毫米,纵271 毫米。


《洛神赋图》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版
辽博本《洛神赋图》卷中的赋文书法为楷书,其书法风格与辽博收藏的传世最早的楷书既东晋楷书《曹娥诔辞》多有共通之处。辽博本《洛神赋图》卷在书法风格及绘画的样式两方面都具有晋代书画的特征,所以说它是传世诸摹本中最为接近祖本的重要画迹。
 在顾恺之时代,中国绘画是不讲透视和比例关系的,而是对重要表现对象进行拨高扩大处理,如重要人物画得比次要人物高大。反应了山水画初创时期“人大于山”的时代风格特色。


 





 长卷局部
 六、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宝章集。该帖在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传至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王家将书迹十卷,凡二十八人的书帖进览武后。其中七人(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皆王氏一门)十帖为唐人所摹,传之后世。宋代被岳珂收藏,元时在其几世孙仲远处,明归华夏,辗转入清内府,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辽博藏 


姨母帖
《姨母帖》,笔势遒劲,字体端庄凝重,略有隶书笔意,既有法度,且典雅活泼。有学者认为这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王氏早期墨迹珍品,也有学者以此认为这件《姨母帖》应最接近于王羲之的真实书法风格。姨母者何人?有人推算为卫夫人,也就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铄。若果真如此,这件手札的意义真可谓非凡了。


初月帖
《初月帖》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之一即为王羲之这件草书《初月帖》。《初月帖》可为王羲之代表作之一。艺术水准之高,一直为后人称颂。暂不论王献之那件《廿九日帖》,有此二帖在,《万岁通天帖》就可名垂书史了。


 





 除了王氏一门墨迹的唐摹,卷后还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经手、过眼时留下的题跋。
万岁通天帖现存: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书;第七帖:王僧虞《太子舍人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
共七人十帖,“卷首有万岁通天二月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七、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卷,无作者署款。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曾收藏此卷,并认定此图为五代董源所作。图中描绘了江南夏季丘陵地区冈峦起伏、林木繁茂的山光水色,突显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与此图风格相近的有《潇湘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和《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辽博藏)。此二图较为工致的皴染笔法相比,《夏景山口待渡图图》卷用笔更为抽象凝练,是对沈括《梦溪笔谈》所言“(董源)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的很好呈现。
此图曾入南宋内府、元内府,后相继为明代项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额图和清内府收藏,民初被溥仪挟带出宫,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国宝。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元代鉴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题: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


《夏景山口待渡图》辽博馆藏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元代鉴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题: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


画卷右起,是平静的水面,中远处有一细长的小洲,稍近处浮一渔船,渔人悠闲作业。视线慢慢左移,蟵洄错落的洲渚,树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间,偶见劳作的农人。垂柳依依的滩岸上,一戴青冠的红衣人正在招呼驶来的渡船。
从近景洲渚往远看,是一片平滩,平滩后面是更远的、起伏连绵的洲渚。空气湿润,山形朦胧,整个景象与米芾所言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画家选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过,在群山中时隐时现。使山体结构变幻无穷,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


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各不相同,画中的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画法笔墨,都与江南风光的特点很合拍,那么,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们,还是它们创造了山水的江南风格呢?两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赖以创造特定笔墨技巧的客体根源,特定的笔墨技巧又是创造地域风格的基本手段。但笔墨技巧、风格乃至整个艺术的图式又是承传下来的,董源山水画产生于对李思训、王维山水画图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这种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启示下完成的。此图描绘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丰茂,江水秀润,云雾显晦,在董源之点染皴擦中尽显,宋人评其画作时认为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八、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张萱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唐宋画史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还有许多画家幕写,但出于张萱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基,即传说 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原作也已流失,现存宋代摹本,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后期的玄宗不理朝政、沉迷享乐,分封杨贵妃的三位姐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汉皇重色思倾国”,仅仅是宠妃的姐姐,也要受全国的金银贡品来供养。


这是一幅在绢上作的画,画的是虢国夫人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场景。画面没有衬托背景,靠画了马和人物的情态来体现主题。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充分衬托出春天出外游玩的愉悦气息,被认为是这幅画尤其成功之处。另外这幅画的构图疏密有致,人物之间呼应相通,线条细劲圆活,色彩协调端凝,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雍容华丽的时代特征。全画分为了三段,前行的有三骑,中间行走的有二骑,后卫的有三骑,这些人物里面哪一个是虢国夫人?成为历代收藏和研究者争论的一个话题。


这幅游春图,描绘的是显赫一时的杨家姐妹,在众女仆和从监的引导和护卫下,一行八骑九人(包括一小女孩)挥鞭策马,外出踏青游春。
此时应为天宝十一年,“安史之乱”之前。大厦将倾,众人却浑然不知。帝国的危机正在悄然发芽,京中贵族的生活却仍骄奢淫逸,一派富贵祥和。
盛唐的最后一个音符,也许就在这幅画里悄然奏响落幕了。


《虢国夫人游春图》重人物内心刻画,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著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著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中国邮政发行虢国夫人游春图邮票
九、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元代文物,国宝级文物,属稀世珍宝,一九八七年辽宁省鞍山市博物馆征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元代青花八棱罐高39.7厘米、口径15.3厘米,通体施青白釉,共分为五层纹饰。釉层滋润,青花发色青中泛紫,淡雅柔和;腹部八面绘有松、竹、梅及莲池水禽图,纹饰繁密,质地晶洁,绘画生动,气韵非凡。此罐整体造型气势浑厚,色彩淡雅宏魄,器型硕大,整体绘画笔触细腻、线条酣畅流利,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元代青花瓷器精品,存世仅两件,另一件在泰国古都素可太塔基下出土。
它的发现,填补了国内传世元青花瓷器鉴定标本的空白,在中国陶瓷的研究、断代、鉴定等相关领域均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通体施青白釉,釉层滋润,青花发色青中泛紫,淡雅柔和。底足砂底无釉,修足不够规整。整体绘画笔触细腻、线条酣畅流利。青花八棱罐烧造于元代至正年间。



 器物上口


器物至上而下分五层装饰:颈部装饰一周锦地纹,颈部以下以八棱为界,分别装饰折枝花;肩部装饰一周折枝菊花、栀子花、一把莲、折枝莲花、折枝牡丹。


腹部主体纹饰是卷草开光内绘画松、竹、梅、满池娇;底部是一周绘画变体莲瓣纹,各不相连,莲瓣内绘画杂宝纹。


曾被用来盛米腌鸭蛋国宝元青花松竹梅八棱
此器物有个故事。一九七七年,辽宁鞍山市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下班回家,发现母亲一脸怒气,原来是因为她当天要送醃鸭蛋给邻居,却被嫌弃罐子像是装骨灰的。男子也觉得罐子不吉利,听闻鞍山文化部在徵集散落民间的文物,便建议母亲把祖传的罐子卖掉,母亲同意后,他将罐子带到文物工作站,工作人员开价二百元,事后再补上八百元。这罐子就这样进了博物馆。
元青花是用天然的钴料在素胎上面用毛笔绘出花纹,再施釉,经过1300℃高温烧造而成。元青花重要的艺术价值一方面是它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陶瓷装饰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元青花的彩绘是釉下彩,灿烂的釉彩表面附有清亮的透明釉,掩映且保护着它的釉彩,一经烧造,永久保存。
十、玉猪龙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代表之一,国家一级文物。它首尾相连、形为环状,如龙形般盘桓,但却又肥首大耳、嘴吻前突,保留了较多猪的特色。
学者认为,这也许就是古代谚语“猪乃龙象”的源头。后来,在图腾设计中,猪和龙的形象才渐渐分开。一个长出了角,一个长出了鬃毛。因此,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作为现存的最早玉龙形象,也有了“华夏第一玉龙”的美誉。
此件文物由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采集。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展品为红山文化时期文物。高157毫米,宽104毫米,厚38毫米。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此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高:72毫米,宽:52毫米,整个身子是蜷缩状的,头部耳朵肥大如猪,眼睛部分有着皱纹。总体来看脸部和头像是猪,不过身体光滑,如龙一般,故名“玉猪龙”。
 玉猪龙之孔,是一处计算精密的悬垂稳定点,即黄金分割点,承载着千年不朽的中华理念:天人合一与中庸之道。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红山玉猪龙所凝聚的龙文化符号,影响到后世甲骨文等多种形态的龙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龙,其原型也要追溯到红山玉猪龙。
从阜新距今7000多年的查海摆塑龙,到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玉猪龙,印证了学界“龙出辽河、礼出红山”的不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