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馕,乘车三千公里游南疆(二)——温宿大峡谷和喀什古城

作者:呆不住 显示图片

6月13日,时有零星小雨,气温18-31度。

今天要游览的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是上午十点开始营业,而从温宿县到大峡谷的车程只有一个多小时,所以安排今天八点半吃饭,九点出发。而实际出发时,已经9:15。

十点半,我们来到景区,买完票后,分两批乘坐摆渡车进入峡谷。摆渡车的底盘很高的,有点像部队用的运兵车,峡谷里的路也是简易的沙石路,车辆在峡谷中穿行,像极了正在上映的电影《疯狂的麦克斯之狂暴女神》中的画面,西部电影中的狂野之风扑面而来。

景区也允许自驾车辆进入,每车100元,如果不是四驱的SUV,一般不建议进去。景区内有些区域路况较复杂,许多车行和人行的路,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路,而是山洪的通道。如果不小心陷入泥沙,救援费用是每次450元。

天山托木尔大峡谷因为紧挨着天山最高峰——海拔7443米的托木尔峰而得名。在维吾尔语中又称“库都鲁克大峡谷”,意为“惊险、神秘”。

天山山脉全长2500多公里,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将新疆一分为二,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天山以北称为北疆,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天山南北的人们因为经贸往来,曾开拓出几道横穿天山山脉的古道,夏特古道就是其中之一。

夏特古道也叫夏塔古道,它北接伊犁昭苏县夏特牧场,南至阿克苏温宿县破城子,是长年隐蔽在天山腹地的一条壮美峡谷。是丝绸之路上最险峻的古隘道。2000年前,西汉的公主就是从这里远嫁乌孙国,换来与乌孙结盟,共同对抗匈奴。

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正是夏特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天山南北规模最大、美学价值最高的红层峡谷,被誉为“峡谷之王”。大峡谷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由3条呈“川”字型的主谷和12条支谷、上百条小支谷组成。大峡谷地质地貌的丰富性非常罕见,可以确定的就有峡谷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构造地貌、岩盐地貌,丹霞、喀斯特、雅丹三种地貌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画卷,吸引无数地质学家和游客前来这里考察和观光。

我们乘坐大约20分钟的景区摆渡车沿1号谷(主谷)途径盐谷、2号谷、3号谷,中途没有下车,直达终点站4号谷。我坐在副驾驶位置,起初视野还非常宽阔,没多久便进入峡谷深处,道路只有十几米宽,两边是二三十米高的红岩,被长年的风吹过、水流过后,形成千奇百怪的纹路。

我们从4号谷开始沿着木栈道,一边走,一边看。和库车大峡谷有所不同,这个景区面积特别大,视野很开阔,四面八方全是风景,人显得如此渺小。登上最高处的观景台,远处是天山深处被冰雪覆盖的托木尔峰,近处是纵横的沟壑。千百年来,这里曾经走过无数满载货物的驼队和马帮,班超、张骞、鸠摩罗什、玄奘、李白、林则徐等历史名人也曾涉足此地,让这片土地更充满了传奇色彩。

今天的天气不错,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挡,时不时还洒点雨水,很是清凉。如果是像昨天下午游览克孜尔石窟时的大晴天,整个山谷里连个遮荫的地方都没有,真有中暑的风险。

从4号谷徒步走到3号谷,我们的人已经分成了若干小组。想联系导游和其他人,山谷里没有信号,举着手机四处找信号也没用。景区工作人员告知,因为下雨,2号谷临时关闭,我们只好心有不甘地坐上一辆大篷车往外走。雨水把靠边的座位都打湿了,迎面吹来的风格外凉爽。好在没走多久到达另一处换乘点,重新坐上运兵车,返回到景区出口,此时还有十来个人没有出景区。打电话打不通,只好在微信群里发消息,期待他们手机一有信号,可以看到消息,抓紧时间出景区。

好在没等多久,便集合完毕。导游安排我们在景区外的一个餐厅吃罢午饭,然后坐上车继续前往喀什。

从温宿县到大峡谷大约是69公里,从大峡谷到喀什古城还有530公里的路,新疆有规定,每辆旅游运营车辆每天行驶里程不能超过600公里,如果被北斗导航系统监视到第一次超过600公里,罚款两万元;第二次超过600公里,罚款五万元;第三次超过的话,则直接清出旅游运输队伍!

新疆面积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景点之间距离都很远,这一规定虽然初衷是保证司机休息时间、保证游客游览时间,但也让各位司机提心吊胆。大部分司机的车都是自己花几十万买的,然后加入一个车队,所有路桥费、油费等都是一价全包,如果出现罚款,当然也是司机自己掏腰包,相当于十几天都白干了……

如果一个旅游团都是散客,分别住在不同的酒店,单是在市里接客人可能就要跑二三十公里,如果途中达到600公里,只能就地停下,等到过了凌晨十二点后,再继续行车。而车上的客人不可能一直在车上等着,需要旅行社另安排车辆送到酒店。


景区外的汉代将士雕塑


远处是天山最高峰——海拔7443米的托木尔峰。


远处天山山脉的颜色和层次各有不同


景区外的变形金刚


景区里的一处打卡点


天山托木尔大峡谷的门票很便宜,车费比较多,自驾车进入需要花100元,很合适,不过要注意安全。


托峰大环线示意图,让人跃跃欲试。


天山托木尔大峡谷里的观光车很像运兵车,底盘很高,颇有西部狂野之风。


景区里的路都是这种比较原始的砂土路


景区里有一个荒漠野生动物园,可惜我们没有去,也不知有多少动物。


这里有世界盐谷,号称“地质界的穿山甲”,盐层之厚令专家学者为之惊叹,盐的储量够全世界70亿人口吃两百年。


托木尔峰是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拥有天山南北规模最大、美学价值最高的红层峡谷,被誉为“峡谷之王”。


峡谷里摆放着火箭和太空人的模型,营造出火星基地的氛围。


峡谷里的落石不知是什么时候落下来的。


峡谷里两侧的山石被风吹水冲,留下千奇百怪的纹路。


大地之母


生命之源


从终点站4号谷有两条路前往3号谷,一条较短,比较休闲。另一条较长,风景更佳。


景区里有数不清的石峰、石柱。


摆渡车的终点站是4号谷


这段峡谷曾经是横穿天山南北的夏特古道的一段必经之路。


千百年来,有无数驼队和马帮从这里走过,将天山南北联系在一起。


从4号谷到3号谷的木栈道大约有2000多米长。


海马峰,与我们一位同事的名字几乎一样


走过海马峰回头看,栈道从两峰之前穿过。


换个角度看海马峰,形态又不相同。


这一带不知算不算构造地貌


这一片仿佛是岩石城堡的废墟。如果是大晴天游览这个景区,一定要注意防晒,连个遮荫的地方都没有。


从问天台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峡谷里的摆渡车就像虫子一般。


峡谷最宽处有二三百米,最窄处仅一人能通过。


快到3号谷时,有一处小卖部。


风能把山石吹成这个样子,也是真让人想不到。


山下的道路便是3号谷


下面的3号谷又被称为“问天谷”


看到一只小鸟从石缝中飞出,走近一看,山石下面有几个鸟蛋。


3号谷有一线天等景点,石壁高耸入云,峡谷狭窄而深邃,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3号谷有些地段有点像昨天刚去的库车大峡谷。


峡谷两边的山石可能都是被水冲过后留下的痕迹


3号谷出口处高耸的山石


自驾车辆进入景区,可以玩得更自在,但是在偏远的峡谷里也有陷入泥沙的危险。


景区里更拉风的观光大篷车,下雨时,也更酸爽。


对面自驾车辆停留的地方可能是6号谷


峡谷里极少见的树木


这一片应该是丹霞地貌


刚才在峡谷里还在下雨,现在又是蓝天白云了。


景区门外有一组张骞出使西域的雕像


虽然张骞出使西域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天山托木尔景区外的大门

我们大约两点半从大峡谷景区门口餐厅出发,中间在巴楚县的三岔口服务区停留二十分钟,到达喀什古城旁边的酒店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因为喀什更靠西边,所以这里的日落时间是22:24。此时从酒店的房间往下看,夕阳的余辉洒在喀什古城,显得那么一片祥和。远处的天山也清晰可见,已经仰慕很久的喀什古城就在楼下,激动之心难以言表。

虽然我们在大巴车上吃了几口馕,导游还给我们分发了一些新疆的特色小吃,但是距离午餐时间已经过去七个多小时,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到房间放下行李箱后,我们马上下楼,直奔喀什古城的小吃街。

和我一起的两个同事不想在小吃街吃饭,从网上找到一家名为诺澜的餐馆,看着不错。跟着地图走,到跟前却找不到。又询问了当地人,才看到一个小门面,上去二楼,大厅装修考究且极具民族特色,几乎坐满了人。

咨询了服务员,点了几个特色菜,不一会儿,菜就上来了,做得很讲究,而且味道很好。最后结账,四个人一共花300元,还是很实惠的。

吃罢饭,已经是将近十二点。我们打算从古城里绕一小圈回酒店。一出门,碰到几个同事正要回酒店,听说我们还要去古城转转,便又和我们一起折返回去。有人还不忘记提醒大家,现在已经过了十二点,手机里的步数开始重新计算了。

喀什的街头有许多维吾尔族小商贩当街摆摊,地下通道也有许多人摆摊,这在内地大多数城市可能是不允许的。虽然已经过了十二点,但是古城的汗巴扎里依然灯火通明,游人如织。许多新疆特有的小吃在这里都有卖,比如缸子肉、手抓饭、鸽子汤、石榴汁,当然也有红柳烤串、手把肉等等。

看着这人间烟火气,不由得想起今年春晚里的一首歌《喀什的夜》:

听着驼铃声叮叮咚咚,走进高台民居,回到了家。
这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像一座不打烊的巴扎。
我想去百年的老茶馆里,品一杯快乐的下午茶,
却被古丽戴着的花朵帕,挡住行走的步伐。
这喀什美丽的夜啊,就像不打烊的巴扎。
想要把它唱成歌啊,我需要你的都塔尔啊。
这喀什难忘的夜啊,就像熟透的甜瓜。
这滋味藏在我心里,从此后再也放不下。

因为想去买买提的老房子看看,我们跟着导航进了一条小巷。这里和热闹的汗巴扎完全是两个世界,隔不多远有一盏路灯,每户人家都有一扇维吾尔族风格的大门,门外还有一些绿植。几个小学生穿着校服还在游玩,向他们问路,他们很热情地带着我们走出小巷,来到能看到老房子的路口才回去。

买买提的老房子以前叫巴依老爷的家,门票要30元。巴依老爷是当时的地主,非常有钱,300多年前的别墅现在依然保持的非常好。整个建筑非常有特色,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情。可惜现在已经关门。

往酒店走的路上还路过一家名为驼铃人家的民宿,也是很有民族特色,让人很想体验一下。有同事说,以后再来喀什,可以考虑住在这里。

回到酒店时,已经快一点,感觉又是梦幻般的一天。


一辆从喀什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


巴楚县的三岔口服务区有一座跨高速公路的过街天桥


快到喀什时,路边有一片丹霞地貌,不过颜色比较奇怪。


晚上十点十分从酒店窗户看到的喀什古城


晚上十点半,太阳刚刚落下。


晚上十点半的喀什古城汗巴扎,这里喀什古城的美食街,有三百多家商铺和两百个摊位。


汗巴扎旁边不远的诺澜饭店在二楼,装修很豪华。


酒店的装修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情。


二楼的餐厅


我们点的菜味道都不错


四个人在这样的餐厅花了300元,菜单还是双语的。


喀什的街头有许多小商贩在摆地摊,晚上十二点还在营业。


晚上十二点以后的汗巴扎依然热闹非凡


直径两米的超级大锅做出来的手抓饭肯定味道不会错


玫瑰花鸽子汤是莎车的特色美食


你敢吃羊头吗?


缸子肉源于六十年代初,喀什大兴水利之时的工地。虽然外观不佳,但是味道还是很好的。


汗巴扎旁边的小巷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这里安静得像是世外桃源。


小巷里的三个小学生带我们去找买买提的老房子


买买提的老房子已经停止营业,我从门缝里拍了一张照片。


看成了“想你还是抽疯到了喀什”


各种新疆少数民族乐器


古城里的小店基本都至少营业到一点。


一家名为“驼铃人家”的民宿,非节假日住一晚大约二三百元。


驼铃人家院子里也是浓浓的西域特色装修

6月14日,晴转多云,18-34度。

虽然昨天睡得比较晚,但是因为想多去古城里看看,所以早晨七点半起床,在餐厅吃过早饭,便独自一人去古城里转圈了。

喀什的日出时间是7:28,大约相当于邯郸的5点。此时的古城街上静悄悄的,到八点半以后,才有不少学生陆续背着书包上学去。网红打卡的小巷里偶尔有几个游客在拍照,除了少数几个早餐店开着门,其他店铺还没开始营业。

忽然想要方便一下,跟着路牌找到一个卫生间,竟然还锁着门,当地人晚上都不来这个厕所吗?无奈又向当地维族人打听,终于找到一个没锁门的卫生间。

在古城西区转了大约一个小时,九点半之前回到酒店,看看所走的步数,已经快一万了。

等所有人吃完早餐,我们十点出发,一起去东门看开城仪式。

喀什古城的开城仪式每天有两场,分别为上午10:30和下午18:00。既保持了传统礼仪的基本程序,又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非常值得一看。

正式的开城仪式之前,有舞蹈演员热场,不少经常跳广场舞的游客也主动加入,跳得非常开心。

10点半,开城仪式开始,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翩翩起舞,之后由演员扮演的与喀什有关的历史人物一起登场,其中包括投笔从戎驻守西域的班超、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著名维族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因电视剧《还珠格格》而出名的香妃、整理出维吾尔族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的阿曼尼莎汗,当然也少不了民间智慧的象征——阿凡提。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欢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接着又是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一堂,还展示了不少新疆的特产。

无数游客将表演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举着手机、相机拍个不停,希望把这美好的瞬间永远留下来,回去再继续回味。后来的游客被挡得严严实实,只好看抬头看别人手机里的现场直播。


上午八点半的喀什古城入口处西域特色的酒壶雕塑


古城里的巴格其巷民宿街。九点之前,喀什古城只有环卫工人在工作,还有少量的当地人在吃早点。


将近九点,喀什的小学开始有学生陆续步行到校。


上午8:50,准备上学去的两个小学生走出喀什的小巷。


喀什古城西区有名的网红景点——彩虹巷


彩虹巷对面就是布袋巷


很多小巷里的装饰很有特色


喀什的一些著名景点汇总


有名的百年老茶馆也在西区,此时还没有开门营业。


上图为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追风筝的人》中的画面,就是在百年老茶馆取的景。


早晨去喀什古城里闲逛是非常惬意的事,人少景美。


又是一条让人流连忘返的小巷


开城仪式前,有不少游客参与的热场舞蹈。


开城仪式上,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在跳舞


喀什古城的城头有几位汉朝士兵


从左到右依次扮演的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阿曼尼莎汗、张骞、香妃、班超。


顶着壶的帅哥


顶着碗的美女


演员们献上各种新疆特产


开城仪式的最后阶段,所有演员一起上阵。


观看开城仪式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人人举着手机,都在拍照录像。

开城仪式持续了大约二十多分钟,结束后,我们一起去参观了艾提尕尔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明朝1442年,当时喀什噶尔的统治者沙克色孜·米尔扎在这里建立了一所清真寺,用以祷告其亲友的亡灵。公元1538年,为了纪念已故的叔父,吾布力·阿迪拜克将寺院扩建,改为聚礼用的大寺。解放后,在1983年、1994年和2011年分别拨专款进行大规模维修过。清真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和大门等七部分,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中国乃至中亚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寺内正殿的墙上挂有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赠送给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无价之宝——和田纯手工羊毛挂毯,挂毯印有56种图案,毯上每三朵石榴花都连在一起,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手拉手,紧密相连。

清真寺内讲解的维族小伙子很是幽默,他说以前每天5次礼拜前都会通过宣礼塔广播出去,召唤大家来清真寺。那时他还在上小学,广播的声音特别大,老师根本没法讲课,影响了他的学习,否则可能考上北大的。现在礼拜前已经不用广播,给大家的手机发个信息就可以了。不过有重大节日时,还会通过宣礼塔广播的,一方面可以让大家知道这个传统,另一方面孩子们那时候都放假,也不怕影响他们学习了。


艾提尕尔清真寺建于明朝的1442年,是新疆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也是中国乃至中亚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艾提尕尔清真寺外殿有140根高达7米的绿色雕花木成网络状排列,都是明朝原装的。要进入正殿参观是需要脱鞋的。


召唤阁楼相当于现在一些清真寺的宣礼塔。


这两根柱子上的莲花造型明显是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

从清真寺出来,我们又前往香妃园游览。

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在国内上映后,里面的香妃引起观众极大兴趣。2014年7月,喀什开始打造以“香妃”文化为主题的香妃园。

乾隆皇帝有40多个后妃,其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容妃。传说她从小到大身上就有一股百花香味,所以也被人称为香妃。

历史上真实的香妃名为和卓氏,自小便被父亲定下了娃娃亲,丈夫便是后来叛乱的小和卓霍集占。清廷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和卓氏的哥哥图尔都因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助战有功,被召至北京封赏。图尔都便把时年已经26岁的和卓氏献给乾隆皇帝,成为乾隆的嫔妃。和卓氏的俊俏和异域情调赢得乾隆皇帝的垂爱和信任,地位不断上升。离世时享年54岁,葬于河北遵化市清东陵乾隆的裕陵妃园寝内,香妃园内所谓的香妃墓其实只是衣冠冢。

香妃园景区分别从故里、故居、故人三方面讲述了香妃从出生到去世,从喀什到北京,从香香公主到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传奇故事。这里最大的看点,其实是两场民族歌舞演出。如果只游园,门票是30元,如果要看演出,套票是100元。

园里的演出有好几场,我们分别观看了12:30展现香妃入宫故事的《香妃迎宾》和13点展现新疆各个民族特色的《民俗婚礼演出》。另外还额外欣赏了一场因为占座位而在观众席上演的现场吵架……

香妃园里还有和卓家族的墓,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 陵墓始建于1640年,共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墓”。伊斯兰教提倡薄葬,主张葬事从俭,不搞繁文缛节,不讲究任何排场,不用殉葬品,但根据墓主人的年龄和身份,墓有大小的区别。

从香妃园出来,我们在景区外面的一家餐厅吃午餐,这里的午餐很有特点,采用分餐制,每人一套包括凉粉、酸奶、拉面、手抓饭、薄皮包子、烤包子和烤肉串在内的地方小吃,还有一位歌舞团的中年舞蹈老师在旁边跳舞助兴,有两位平时也跳广场舞的同事看得兴起,也跟着一起跳了起来,让大家刮目相看。

本来下午三四点是喀什最热的时间,比较适合去博物馆里凉快一下。导游说她9号拿到单子后,就和博物馆联系讲解,可惜14号的讲解已经全部预约完毕。只能预约15号的。

如果此时去高台民居参观,担心会有人中暑。所以我们决定先回酒店休息一个小时,五点以后再去古城里热门景点打卡。


香妃园内的《香妃迎宾》演出


演员扮演的乾隆皇帝的香妃


观众席在演出开始前上演了一场吵架大战。


《民俗婚礼演出》的两位主持人


不知两位美女是维吾尔族,还是柯尔克孜族?


哈萨克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


这座建筑复原了乾隆皇帝在北京为香妃建的宝月楼


从宝月楼上拍的香妃雕塑


翩翩起舞的香妃雕像


香妃园里的阿帕克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共葬入五代七十二人,里面有香妃的衣冠冢。


门楼是阿帕克霍加墓最外面的建筑物,彩绘和砖雕图案极为精美。有些颜色暗淡的瓷片是近代修补的,不如原装色彩正。


香妃园里的一组维吾尔族生活场景的雕塑


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其勤劳和商业头脑而著名。


烤羊肉串和烤馕,作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将近五点,大家相约一起出门,我们先去了有名的百年老茶馆里喝下午茶。

茶馆里已经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一个床铺上坐着几位当地年长的维吾尔族老人,估计是茶馆的常客。床边一位打着手鼓,一位弹着热瓦甫,还有一位老人在即兴跳着维吾尔族的舞蹈。各位游客三五人一桌,悠闲地喝着茶,生活在这里显得如此轻松。

茶馆里的茶并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如果不放冰糖,甚至有些苦涩,不过大家并不在乎,甚至也不在乎茶馆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在转,喝着茶,聊着天,感受当地人特有的文化氛围,这比什么都重要。

稍有些让我感觉奇怪的是,来这里喝茶的当地人都是老大爷,不知维族大妈们为什么不来这里休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由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追风筝的人》曾在此取过景。《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写的一部畅销小说,讲述了发生在阿富汗喀布尔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因为阿富汗局势比较乱,而喀什离喀布尔直线距离只有八百多公里,建筑风格颇为相似,所以选择在这里拍摄。如果你来过喀什后,再去看这部电影,相信里面不少场景都会很眼熟。


喀什的地下通道里有许多小商贩就地经营。


百年老茶馆里坐着许多当地维吾尔族大爷们


一位维吾尔老人在手鼓和热瓦甫的伴奏下,即兴跳起民族舞。


一位维吾尔美女在茶馆里跳舞。

从老茶馆里出来,随意在古城里闲逛,古城里有不少网红景点值得去打卡拍照,比如彩虹巷、布袋巷、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空中花园、喀什电视塔、耿恭祠等,有些小巷显然是经过特意包装过的,色彩鲜艳、充满异域风情,怎么拍都好看。有时在古城小巷里转过一个弯,眼前就会有一个惊喜。

我们从西区逛到东区,又来到有名的高台民居。

有民间俗语说,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高台民居最早形成于八百年前,当时的喀什在喀拉汗王朝统治之下。王朝的手工艺人大多集中在这里,由于土陶艺人居多,所以这里维吾尔语名字就被称为阔孜其亚贝希,意思是“高崖土陶”。

高台民居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博物馆”,是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这里原来其实是和喀什老城连在一起的,数百年前被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冲出了一条大沟,将它与老城分隔开来。民居的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

虽然这里面积不大,最多时竟然住了近600户人家。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如果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其实这些小巷的铺砖是有讲究的,六角形砖路表示“前路通畅”,长方形砖路表示“此路不通”。

之所以房屋建成这样是因为传统的维吾尔族人无论一个家庭有多大,人口增加到多少,都不会分家,一家人都居住在一起。当院落中人口继续增加到平房住不下时,为扩大住房面积,有些人家在建楼时会将楼延伸出去一些,这种颇具创造性的建筑形式逐渐推广开来,数百年后,渐渐形成了高台民居特有的风景。

如今这里的居民大多数已经迁走,里面只有少数商家在重新加固过的房屋里营业。喀什老城的高台民居,是对时光的一次挽留,穿行在民居小巷,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几百年过去了,高台民居的容颜似乎从未消减。

离开高台民居,我们又去不远处的耿恭祠游览。

耿恭是一位东汉时期的将领,为人慷慨,颇多谋略,有将帅才能。当年耿恭奉命带着几百人驻守疏勒城(现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吉木萨尔县),面对北匈奴两万多骑兵的围困,坚守将近一年。期间他们将动物筋腱做的弓弦和盔甲上的皮革都吃完,又继续吃老鼠,抓昆虫,煮树皮,终于等来酒泉派来的七千援军,离开疏勒时,耿恭所部还有26位勇士,身体极其虚弱。但是回家的路也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等回到玉门关时,还剩下13人。

史称“十三将士归玉门”。

南宋岳飞的《满江红》中所写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是指耿恭的壮举。

据历史学家考证,耿恭所守的汉代疏勒城并不是现在的喀什,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此纪念这位英雄。

因为耿恭祠地处喀什老城的城墙之上,所以从这里可以俯瞰古城,特别是可以看到今年春晚喀什分会场的全貌。如果还想要看到更好的古城全景,可以花40元到169米高昆仑塔上观光。


墙上木牌上的文字很有意思


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处网红打卡点,不少游客都会专程找到这里买个馕品尝。


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对面是简易的休息就餐点。


喀什古城新增的千门万窗街,这里的门窗颜色都非常鲜艳。


用许多扫帚和篮子装饰的墙


千门万窗街的一角装饰了许多美丽的向日葵


随手一拍都充满异域风情


千门万窗街怎么能少得了门呢?一道又一道的门。


在古城里旅拍是一个很热门的生意


古城花帽街


帽子巴扎里的帽子真多,真想每一顶都戴上拍个照看看。


香妃茶馆位于药茶一条街,不如百年老茶馆的名气大。


又是一处装饰过的打卡点


一座维吾尔风格的塔楼


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为了这句话,无数游客不远万里,来到喀什。


古城里的一处民族风情园,二楼有现场歌舞表演,吸引大家进入茶座消费,看新疆歌舞,喝酒聊天。


喀什东门里的一处旅拍店门口


喀什土陶是传统手工艺品,原料是当地特有的河泥。


高台民居是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高台民居前一处维吾尔特色的标志门


这一组建筑有什么含义


高台民居入口处有一家高台时光文创店


一位小姑娘在高台民居拍照


虽然民居都是土墙,但是各家各户的大门的装饰大多选择蓝、黄、白、绿多色混搭,大门的造型和图案亦多为对称,体现和谐之美。


高台民居里一家装修豪华的旅拍店


进台拍照需要加老板微信,但不需要额外花钱。


高台民居因危房改造迁出所有居民后,封闭整修了几年,修复了一些区域后,又重新对外开放。


高台民居里的高崖土陶老茶馆


高台民居中很常见的“过街楼”,家里增加人口后,当地居民会在原房屋上加盖,并跨越街巷,为大家也提供了凉爽的室外楼下空间。


高台民居是喀什唯一尚存的生土建筑群。


高台民居里的一家手工作坊


这一片是还未修复的民居,有一些已经年久失修,垮塌了。


高台民居里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


高台民居中的优秀民居,现在也都不再有人居住了。


两个美女在高台民居的废墟里拍照


未维修的高台民居和远处的喀什新城形成鲜明对比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这里为什么叫高台民居。


喀什古城东门外的一组骆驼雕像


准备参观免费开放的耿恭祠


东汉时期率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耿恭将军。


今年春晚的喀什分会场就在喀什古城外的东北角


喀什古城东边的昆仑塔高169米,可以花40元登到塔上观光,俯瞰喀什古城全貌。

看看时间已经快九点,我们打算前往品尝高德地图排名第一的艾力扎提手抓饭。打车过去八块钱,可惜店里的手抓饭竟然已经卖完,正要关门。这时候天还没有黑呀,不是说喀什的夜生活是从十一点才开始的吗?

我们沿着路边人行道往前走,打算到前面路口打车,没走多远,看到路边有一家名为黄金樽的餐厅好像也不错,里面和昨天的诺澜餐厅风格接近,不过价格更亲民,在这里就餐的绝大多数都是附近几个小区的居民。

我们点了几个特色菜,又要了几瓶乌苏啤酒,终于在十点前开始吃晚餐。

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穆斯林应该是不能喝酒的。但是新疆不少餐厅已经不再严格执行这个禁令,可以在里面饮酒。但考虑到有些穆斯林不喝酒,所以喝水的杯子与喝酒的杯子是严格区分开的。另外稍微上些档次的餐厅一般不会把水壶放到餐桌上,让客人自己倒水,总是由服务员亲自不厌其烦地给客人倒水,还非常谦虚地说这是她们应该做的,服务态度实在比内地一些餐厅好多了。

吃罢晚饭,离开餐厅时,刚刚十点半。我们又步行回到古城,继续慢慢欣赏古城的夜景。再回到酒店时,已经又是十二点多了。


本来想去吃手抓饭,不承想误入黄金樽。


黄金樽饭店里的装修也显得很高档,富有民族特色。


黄金樽的餐桌和餐椅看起来很上档次


黄金樽的美食


饭店里喝水和喝酒的杯子是严格区分的,不能混用。


黄金樽的费用还不算很贵


晚上十一点的昆仑塔,旁边是流经喀什市区的吐曼河。


昆仑塔对面就是喀什大学高台校区。


晚上十一点多的喀什古城东门口,不断有游客出入。


喀什古城里位于有许多城墙上的茶馆和民宿。


这喀什美丽的夜啊,就像不打烊的巴扎。想要把它唱成歌啊,我需要你的都塔尔啊。


这喀什难忘的夜啊,就像熟透的甜瓜。这滋味藏在我心里,从此后再也放不下。


古城里的一家经营挂毯的小店


古城里汗巴扎的尽头


一位两三岁的小朋友非要和我一起合影


因为第二天放假,晚上快12点了,还有孩子在古城里踢球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