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Genghis Khan Mausoleum),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镇,距离东胜区65千米,距鄂尔多斯机场20千米。它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将成吉思汗陵园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成吉思汗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成吉思汗陵园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1年,成吉思汗陵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包括成吉思汗陵园的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战役去世,然后设立成吉思汗灵宫。这是成吉思汗陵的最初的形态。1266年(至元三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并钦定太庙八室四季祭祀制度,祭奉祖宗。从此,成吉思汗白宫也就被称为“乃蛮查干斡耳朵”,即“八白宫”。十五世纪中叶,守护成吉思汗宫帐的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南移,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随之也从漠北迁至鄂尔多斯,与这里的成吉思汗祭灵白宫汇合,形成八白宫。1649年(顺治六年),成吉思汗后裔、鄂尔多斯济农、伊克昭盟首任盟长额璘臣将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圣物,从黄河南岸的伊克召迁移至郡王旗中部,安奉在巴音昌呼格河畔的草地上。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之为“伊金霍洛”(圣主的院落)。成吉思汗八白宫进驻伊金霍洛之后,清廷统治者称八白宫为成吉思汗陵寝。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避开战乱,成吉思汗陵移至甘肃省兴隆山。1949年,成吉思汗陵移至青海省塔尔寺。1954年,内蒙古人民政府派迎陵团将成吉思汗陵请回故地,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拨款新建了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纪念性陵园(今天的成吉思汗陵)。1956年,成吉思汗陵园建成,总占地面积1.55平方千米,陵宫占地56176平方米,主要景点有牌楼、成吉思汗铜像、阿勒腾甘德尔敖包、陵宫大殿、苏勒德祭坛。
牌楼
1984年牌楼建成,为传统的六柱五楼建筑风格,占地600平方米,东西长17米,高8.2米,上方正中挂着原中国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于1985年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牌匾。牌楼建筑风格仿造了忽必烈于1266年在元大都建立的供奉成吉思汗等先祖的太庙牌坊,成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典型建筑之一。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战役去世,遗体采用密葬的方式,并且按萨满教传统习俗,他的两个儿子窝阔台和拖雷及其他将领将一绺白骆驼头顶上的绒毛放在成吉思汗嘴上,与他的画像和部分遗物一同供奉在宫帐内,成为成吉思汗灵宫。这是成吉思汗陵的最初的形态。1229年窝阔台即大汗位,规定成吉思汗灵宫一些祭祀习俗。从此,成吉思汗祭祀具有了政治意义,每位蒙古族的可汗即位时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都要举行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窝阔台可汗之后,在贵由可汗(1206~1248年)、蒙哥可汗(1208~1259年)时期,同样继续着成吉思汗的祭祀。
元朝
1260年(中统元年),忽必烈即汗位建立元朝。当时,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视成吉思汗祭祀。1266年(至元三年),由于受汉族儒家和佛教文化影响,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并钦定太庙八室四季祭祀制度,祭奉祖宗。从此,成吉思汗白宫也就被称为“乃蛮查干斡耳朵”,即“八白宫”。[
北元(明朝)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军进攻大都,元顺帝北逃,在大都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迁往上都。1370年,北元汗廷从上都退至漠北的哈剌和林,在上都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迁往漠北。1380年,明军占领、毁坏哈剌和林,在此处的祭灵之神迁至哈剌和林以北的鄂尔浑一带,明军退兵后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等又迁回哈剌和林。北元蒙古可汗从哈剌和林撤退后,率蒙古军队与明军征战三十年。在此期间,在漠北的成吉思汗白宫无固定地点。随着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部落逐渐扩大,到十五世纪初,成为在蒙古诸部之中具有一定影响的群体,被称为“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部族于1460年(明天顺年间)开始进入宝日陶亥地区,成吉思汗漠北的奉祀之神和四大斡耳朵也随之逐渐迁至该地区,形成诸多白色宫帐。从此,宝日陶亥地区也被称之为“鄂尔多斯”。1632年(天聪六年),北元末代可汗林丹被清朝重兵追击,率十万察哈尔部向青海退却途中,林丹汗路经鄂尔多斯,将左翼三万户之一察哈尔万户供奉的额希哈屯白宫、阿拉格苏勒德等祭祀圣物留在了鄂尔多斯。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去世后,部分察哈尔部民众将大蒙古国的查干苏勒德(九游白旗)带到鄂尔多斯。从此,成吉思汗八白宫及旗徽等奉祀之神,全部集中在鄂尔多斯。
清朝
林丹汗去世后,1635年(天聪九年),鄂尔多斯万户济农额磷臣归顺满清。1649年(顺治六年),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新的盟旗制度,划分鄂尔多斯万户为六旗。六旗组成一盟,盟的名称定为“伊克昭盟”。额磷臣为伊克昭盟首任盟长,并保留鄂尔多斯济农职位,继续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宫事务。作为鄂尔多斯济农的额磷臣,为了便于对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管理和祭祀,就将八白宫由黄河南岸的王爱召迁往额磷臣的封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并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奉祀之神,安奉在巴音昌霍格河畔的草地上。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伊金霍洛”。成吉思汗八白宫进驻伊金霍洛之后,清廷统治者称八白宫为成吉思汗陵寝。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相继有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士到伊金霍洛考察,向世界介绍成吉思汗陵。从此,在国内外,对成吉思汗八白宫普遍称呼为“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铜像
成吉思汗铜像,位于陵园正前方一座广场,是根据成吉思汗西征时途径鄂尔多斯留下的一段永恒的故事铸造的。它总高12.06米,跨马雕像高9米,基座由三块岩石组成,基座内壁上刻有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中记载的成吉思汗治政草原、教育子孙的句子。
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4月7日,成吉思汗陵寝迁回了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寝重返故地后,国家拨款88万元由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奠基动工兴建新殿。1956年5月5日新殿落成时,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地的奉祀之神全部集中于新殿中供奉。至此,成吉思汗陵寝从游动式的宫帐转变为固定的祭祀陵园。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成吉思汗陵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对成吉思汗陵园的保护和管理都十分重视,对陵园进行兴建和维修。1985年,成吉思汗陵园对外开放。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成吉思汗陵为国民党政府管辖。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初期,为粉碎日本侵略者及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企图迁走成吉思汗陵的阴谋,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国民党政府经过周密策划,将成吉思汗陵西迁。成吉思汗陵寝于1938年迁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供奉在兴隆山东山大佛殿。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再次迁至青海省塔尔寺。
成吉思汗陵起初作为纪念成吉思汗这位伟人。随着历史变迁,它变成新上位的可汗的政治资源,用来证明其继承的正统性。并且,它还充当着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角色。另外,成吉思汗陵保留着十三世纪蒙古王朝的宫廷文化、帝王祭祀文化。守护成吉思汗陵的鄂尔多斯部及达尔扈特人,把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神秘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成吉思汗陵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传统文化之结晶,成为蒙古民族历史文化摇篮和祖国民族优秀文化宝库。
1956年,成吉思汗陵园建成,总占地面积1.55平方千米,陵宫占地56176平方米,陵宫院墙四周长840米,以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相连而成的陵宫为主体,包括牌楼、成吉思汗铜像、阿勒腾甘德尔敖包、陵宫大殿、苏勒德祭坛等建筑景点。走进陵园,便是牌楼,向前走一段距离便是成吉思汗铜像,然后通过九十九级台阶式步道,右前方是阿勒腾甘德尔敖包,正前方是陵宫大殿,陵宫大殿左前方是苏勒德祭坛(详见陵园全景图1、2)
成吉思汗陵位于海拔1300米以上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镇的甘德尔梁上,大致地理坐标为北纬39度,东经109度,距离东胜区65千米,距鄂尔多斯机场20千米。
陵宫大殿
陵宫大殿分为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正殿高24.18米,外面屋檐正中悬挂着原中国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于1985年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牌匾。殿内由八根雕有金色盘龙的大柱支撑,正中央有一尊高4.3米的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像,刻画出成吉思汗魁伟的身材和顽强的体格,雕像背后是辽阔无比、横跨亚欧的蒙元时期疆域图。寝宫,位于正殿后面,安放着黄缎罩着的三顶灵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大皇后孛儿帖及其另二位皇后的灵柩,还摆放着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另外,寝宫内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描绘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东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及夫人的灵柩,供奉着成吉思汗当年征战时的一匹白色战马、部分遗物。西殿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八白宫组成部分的吉劳白宫、胡日萨德格白宫和宝日温都尔白宫。吉劳白宫内供奉着成吉思汗金马鞍;胡日萨德格白宫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弓箭;宝日温都尔白宫里供奉着圣奶桶。另外,西殿还有“民族的希望—成吉思汗成长”大幅壁画,展现成吉思汗的诞辰及艰难的少年时代。
苏勒德祭坛
苏勒德祭坛于1956年从苏勒德霍洛迁至成吉思汗陵,1997年建立直径10米的两层平台青石祭坛,2005年重建汉白玉苏勒德祭坛。祭坛分为四层,高15.4米,直径54米,全部由汉白玉的雕花围栏装饰,每一层还有龙首型出水口,中部供奉成吉思汗的苏勒德长神矛。苏勒德长神矛的缨子用99匹公马鬃装饰制成,象征着成吉思汗勇往直前的精神。
阿勒腾甘德尔敖包
阿勒腾甘德尔敖包,是为纪念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设立的。敖包,通常包括祭祀长生天的祭天敖包,象征山水神灵的神灵敖包,祭祀祖先的氏族部族敖包,纪念英雄人物的纪念敖包等。阿拉坦甘德尔敖包,以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实心塔式主敖包和十二个小敖包组成,十三敖包象征十三重天。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查干苏鲁克大祭中,洒鲜奶、祭长生天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