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匆匆走过

作者:萤火虫 显示图片

5月3号上午转了篁岭,下午就来到江湾。2小时左右转完。回家。


伟人故里 烟火江湾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一—江湾位于婺源县东部,唐朝初年建村。它北依后龙山,南环梨园河,曾是郡县古道上的商业重镇。2001年5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临江湾视察,看望父老乡亲。自此,江湾更为世人瞩目。
江湾,山水钟灵,人文深厚,历代走出了江一麟、江一道、江永、江谦等数十位名臣名士,被誉为婺东第一风水宝地。至今,当年村基改造布局的仙人桥、七星井:原始村落的南关、北钥等寨门古亭,依然流淌着岁月的遗韵;御史府、中宪第和三省堂等明清官邸商宅,滕家巷、添丁巷、梁上街等历史街巷,以及“一府六院”遗址,仍是一道道让久品读的人文风景。,
走进江湾,名国江南的“萧江宗祠〞,尽可领略久远的宗祠文化;江-麟•江永故居,彰显着先贤的精神风骨;非遗展示馆民俗博物馆,萁丰富瑰丽的徽州文化和民俗风情,令人兴味盎然。徜徉在梨子巷,这里有传统民俗可以体验,有婺源方言与你互动;电影馆,再现了镜头记忆的婺源:老茶馆,浸透出茶乡别样的韵味;还有比肩的店铺工坊沉浸式的徽剧、傩舞,独具特色的婺源美食,和那穿越千年的乡音,能了却您“温一壶乡愁,将往事喝个够”的心愿。













过桥便是一座通向江湾广场的“西安门”牌坊,门侧楹联为清代鸿儒江永所撰:
水贴荷钱,买得湖光千万顷;山垂木笔,描成春色二三分。


萧江宗祠 又名永思祠,座落在婺源县江湾镇占坑村,距婺源县城32公里,江湾约2公里。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87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24年(民国十三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拆毁。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2003年9月,第三次重建。该祠尽显王室气派,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后堂四进。前院为宽敞花园,设有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内养红鲤鱼、草鱼、军鱼等多种鱼类;前堂为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梁材檐椽巧饰雕琢、画面生动、形态逼真;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石阶、石栏、月台各具特色,匾额楹联措词秀丽、授意深长;后堂高于前堂,有楼阁安放灵牌。














四柱、三门洞、三层石雕的江湾大牌坊,牌坊运用浮雕和镂空雕的石雕工艺,分别刻着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嬉逐图”,象征福禄双全的“鹿鹤同春图”,象征封建权势的“虎豹呈威图”,象征五子登科的“五狮戏珠图”等吉祥图案,为牌坊增添几分庄重典雅。








牌坊背后的街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黑白分明的徽式马头墙建筑,屋前的马路两边是绿色的树木和写着萧江字样的朱红色小灯笼,天际线上是湛蓝的天,青翠的山。






北斗七星井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江湾景区内,北斗七星井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国风水学最高原则,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形系。北宋初年,南唐国师何令通遭贬来到江湾灵山隐居,与萧江六世祖江文采交往甚笃,便指引萧江氏族人由旃坑迁居风水宝地云湾(现为江湾)。萧江先祖在他的指引下,利用风水学的最高原理,对江湾的水系环境、建筑布局、街衢走向,山脉走势等方面进行了改造。族人自迁云湾后人丁日益兴旺、科第举发,其中村内的北斗七星井便是国师运用风水学的典范。 中国古代的四个方位分别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而江湾的地势是玄武(后龙山)偏低,朱雀(对面攸山)偏高,朱雀属火,也就是说南方火势较旺,是一个较为不利的地形。当时何令通便想出在村中挖七口井,并按北斗七星状分布,以七井之水镇住攸山火势。而北斗七星分布又是呈勺子状的,从此,村内即有了充足水源又有了舀水的勺子,攸山之火自然就被镇住了。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为江西傩舞之一种。起于唐代,历宋元两朝,而盛于明初。婺源县段莘乡茗洲村《吴氏家谱》记载:“明正统十四年,社中首醵米物,酬与诸行傩者,遂称香火角牴之戏。”婺源舞鬼傩班,全盛时,遍及全县,旧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誉。狮班舞狮又跳傩,狮傩同演,又称“狮傩班”,俗谓“舞回回”。

鬼舞(傩舞)节目,原有六十余个,有表演迎神逐鬼的《追王》《搭架》,有反映神话故事的《太阳射月》《后羿射日》《唐僧取经》《盘古》《和合》,有历史传说的《丞相操兵》《关公磨刀》《张飞祭枪》《六路诸侯》《孟姜女》,有模拟动物戏耍的《舞仙鹤》《双猴捉虱》《单猴挑水》,还有一些武术对打的《双棒》《打棍》《舞小鬼》等,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









婺源板龙灯又称板桥灯,是一种大型游动性的观赏灯彩。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于全县各大乡镇及自然山村,每逢春节期间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
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及灯撑四个部分连接而成,全龙长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长的可达一百余板,约200余米。伴随龙灯的还有头牌、蓬灯、凉伞、狮子戏球、西游记、走马灯、鱼灯等附属彩灯。

龙灯起源于唐,盛行于明清,婺源遵循旧列,每年正月十三起灯,十五闹元宵,十八圆灯。段莘一带就有“梳梳头,1簪,进庆源看十三”和“过了十八各人找生活”的俗语。龙头造型各异,有木鱼鼻、江机头(蜻蜓)、鸭嘴龙等。龙身有花兰灯与灯笼灯之分,龙尾分龙、虎、鱼等几种。十番锣鼓伴奏,龙尾鼓压阵,龙珠引路,边迎边舞。主要动作有:龙戏珠、撴灯、拗灯、拖把拉行、窜阵打旋、翻蛇皮、鱼龙嬉戏、龙虎斗等。





物质文化遗产江湾豆腐架属农耕文化产物,原是当地百姓用驱魔逐疫,降吉纳福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活动。以后又演变为传统节庆日烘托喜庆气氛而展示。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乡民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剧目的豆腐架、游街巡村,久之逐成习俗。
早在北宋宣和五年江湾店联就有关于豆腐架的民间记载:“架子鳅肴豆腐勺,台面秋千掌上飘。”说的就是江湾豆腐架。

江湾(婺源)豆腐架
婺源江湾豆腐架既有广东民间飘色艺术的影子,又有江西抬阁的古风遗韵,按表演形式可分为独塑、双塑和群塑几种。它是以游动式的立体舞台“做豆腐的架子”为平台,在豆腐架上用彩绸花帛装饰四周,由七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担任塑型人物,扮演成戏剧中的人物造型,按照昆剧、徽剧、京剧不同形式的脸谱化装而成。小孩造型戏剧的题材多取自于历史典故和传说戏剧人物,每抬架子一个典型故事人物。塑形人物不演不唱,但旌旗彩灯,鼓乐开道,舞龙断后。









江永纪念馆位于婺源县江湾镇江湾北门街58号处,江永纪念馆经过整修,于2002年5月对外开馆。馆内分为中堂、客厅(受经堂)、弄丸斋、堂前4个部分,分别对江永的生平事迹、一生主要著作、业绩进行展柜、展牌、实物展出。江永纪念馆成为江西省第一家乡镇办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为了纪念江永,这位江湾出的一代积学宿儒,江湾镇政府出重金买下民居加私塾式的徽派建筑———德庆堂。该建筑与江永的故居同属一个时期的清代建筑,外观是两幢结构完全一致的并立宅第,实际是一户人家。宅前辟有一处院墙间隔成小院落,其地面用青色鹅卵石砌成图表。两屋正面门罩均嵌有古朴砖雕构件。东西两宅内厅厢房窗棂及雀替斗拱均由精美的木雕相嵌而成。西单元的三开间曾被主人辟作私塾,延请师尊授教子女读书。正是由于其有私塾的房间结构,最终选定其作为江永纪念馆。









江永是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一生蛰居乡里,以教书为业,著作宏富。摆设古朴典雅的正堂里,中间挂着江永的画像,两边有对联云: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他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