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青州,自然要逛“宋城”,“宋城”是青州市打造古城风貌的城建项目, 它是以万年桥为中心,按照《清明上河图》中的内容和建筑风格,在南阳河上一公里余长的“宋城”范围内,恢复历史上的虹桥、表海亭、归来堂、商业店铺、风俗表演等场所,充分展示宋朝辉煌的文化和民风习俗,将其打造成为青州历史文化的一个新亮点。
据说晚上亮灯后更漂亮,鉴于白天的熙熙攘攘,怕被拐子拐走,没去哈。
阜财门雄伟壮丽
大红春联:海岱雄邦一门天赐平安
两京通衢四海人同富贵
横批:普天同庆
来到宋城阜财门前,发现聚了许多人,大门却紧闭,一问得知,得等开城仪式,看来还挺正式的。
不一会儿,鼓乐喧天,一对对古装人物缓缓走出,表演了一系列古代礼节,还有官员出行的仪仗,有迎亲的花轿,等等。
看完表演,众人蜂拥入城。没想到的是进城后还能遇到这些表演的人群,原来人家不是只演这一场,而是沿着街道定时巡演,看着这些着古装一步一顿的行走,游客们纷纷拍照,成为街头一景。特别是扮成新娘新郎丫鬟什么的是游客合影的重点对象。至于身着戎装骑着高头大马巡街的士兵更是威风凛凛,令人仰视。
先说说那些牌坊吧!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廷。
走进宋城阜财门,一条青石板路直直的通向远方,两边是满眼的青砖灰瓦,街中走不多远就有一座牌坊。据说原来这条街上有二十多座牌坊,现在修复和复建的十来座,还有的正在计划或修复中。
在过去,牌坊不是随便可以立的,是有明确规定和程序的,得有圣旨,得国家掏钱工部承办。青州古城内牌坊众多且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均带有纪念性和很强的装饰风,使古城的主要街道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这在其他府城是少见的。
在我国古代,牌坊主要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附属和标志,像老北京的东单牌楼东四牌楼,风景名胜区就更多了;一种是用以旌表贤人名达或倡风导俗,最著名也最被人们熟知的是贞洁牌坊。
青州宋城 街道中的牌坊基本属于旌表贤人名达的类型。而这些牌坊中又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因为明代有专项积金叫“建坊银 ”,地方上有先进事迹,或者获取了功名的人才,皆可申报,经官府审核朝廷批准后,发给一定数额的建坊银,使之各自建立相应规格的牌坊。这样的倡导精神文明的举措肯定会使建坊之风风靡全国,而清代显然没有这么大力提倡过。
“海岱都会”坊
“海岱都会”是遇到的第一个牌坊,其实就是“青州古城” 的意思。
青州地处海岱(泰山和大海)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设立了这座牌坊,是青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这个牌坊相当于古街的入口,建筑是全新的,与其他牌坊不太一样。各牌坊制式不一,装饰各异,颇值一观,但我更感兴趣的是牌坊上的文字。
“一门科第”坊
“一门科第”是在原址复建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表彰青州冯氏家族书香传承,科举连绵,人才辈出,不到七十年连出多位举人进士。
正面对联曰:科第连绵彰显青州文运,
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
背面还有一联: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
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
“大宗伯”坊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陈经所立。 2014年复建, 装饰雕刻最漂亮。
抱柱联两对,一是:大臣气度,朝堂柄政扶社稷;
名士风流,海岱会集留诗篇。
二是:立朝骨鲠,谠直敢言名已闻;
平居性澹,门无干谒廉有声 ‘’
大宗伯:《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海岱会集》是陈经的诗集,此人不仅为官耿直敢言,还工草书,善诗文。
“ 大学士”坊
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该坊也为复建的,看着新旧对比很明显。
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
下联为: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
北面抱柱联,上联为:体丽声清,廷对分差标法度
下联为:心和意密,公裁明断顺朝纲
翟銮,字仲鸣,青州府诸城县(今诸城市)人,以锦衣卫籍举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首辅),卒谥文懿。
牌坊顶额为“御旨”二字,坊名“大学士”(因为翟銮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坊名右边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石门翟銮”,左边小字为“嘉靖癸卯季春吉旦”。
“柱国 ”坊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旌表大学士刘珝而立。复建,比较新。
刘珝,字叔温,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明宪宗称其为“东刘先生”,并赐印“嘉猷赞翊”。弘治三年卒,皇帝为之亲撰祭联,评价颇高: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 ,就是刻在抱柱上的这幅。
牌坊北面也有一副对联:
上联:忠廉立殿堂,史称贤相,功与云山并峙
下联:仁孝满乡里,世誉楷模,德同阳水共流
太保坊
这是冯琦太子太保坊,冯琦,万历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太保,谥文敏。冯琦是明朝后期重臣、文学大家,是青州的精英人物。可惜,他英年早逝,由于他的业绩显著,卒后,朝廷仍封他为大学士。过去传有“死后入阁,冯琦一人”的美赞。
冯琦也是一门科第表彰的冯家人,他们冯家原来一共有五座牌坊呢,分别为祖孙父子兄弟进士坊、一门科第坊、冯琦太子太保坊、三世天官学士坊和三世宗伯学士坊。
对联:提封依旧三千里,社稷重新二百年
“尚书里”坊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复建。
石茂华,青州府益都县人,字君采,号毅庵,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后以养老致仕归家。明万历年间,适逢陕西大欠,朝廷以他曾在此地任职多年,民望很高,又重新起用,命其前去督抚救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石茂华,马不停蹄赶往灾区,为安置灾民日夜操劳,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卒。朝廷为旌褒石茂华的功绩,特下圣旨,赠官太子少保,谥恭襄,遣官营葬祭祀,并将南门里石茂华的府邸附近改名为尚书里,建造了这座牌坊。
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
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
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
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
可以说,这两幅对联是对石茂华政绩的高度概括。石茂华的事迹除见于史料记载外,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聊斋志异》“谕鬼”一篇,说的是石茂华镇鬼的故事。石茂华曾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声名卓著,连鬼都害怕。
接下来看看青州古城的街面。
宋城中的建筑古色古香,虽是仿古却精致,一点也并不粗糙
门楼,一个老的一个新的,都漂亮
宋代古槐——树高十米,树围近五米,树龄约一千年,至今依然生命力旺盛,是古城街区的标志之一。
青州古城的街道很长很长,两边的建筑多为二层仿古铺面,铺子多数开着,更多的买卖是街道上的摊子,两边的胡同里多是平房。走到偶园——本来想重点游玩的地方——却大门紧闭,告示说整修不开放,遗憾!
偶园,位于青州城南偶园街197号,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的私家花园,当地人称为“冯家花园”。因为冯溥在京城为官时住在万柳园,所以他就将皇帝赐给他在青州的宅第称为“偶园”,取“无独有偶”之意。 在偶园,最富吸引力的当属假山。它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叠石家张南垣设计督建,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风格的一座人造假山,她浓缩了九州山川秀水,石峰参差,亭台错落,溪流蜿蜒,瀑高潭深,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被誉为国宝。
偶园的得名只是传说,没有确切记载,倒像是后人附会的。有点文化的人谁会给自己的园子取这样的名字呢,这不是自找不痛快么!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和他成对儿(多含贬义)。 多用来说倒霉的事或不好的事出现了不止一次。看电视时,交通新闻说车祸,用得倒是恰当。可也不止一次听到出镜记者在表彰赞美好人好事时错用的实例。
宋城里的人气是极旺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多是游客。为了吸引眼球,各位摊主也是煞费苦心了。
有靠表演的:青州花键可是非遗传承项目,做工精细,色彩艳丽,摊主的一身功夫也不是虚的,闪转腾挪,身手矫健,很受欢迎;套圈儿本是稀松平常的游戏,可在这里,有一排笼子里装的可是活生生的小兔子,难怪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扔起来没完呢。
青州花边大套也是非遗传承项目,在范公亭公园的非遗展览馆看到过成品,很漂亮的。关键是纯手工制作,看着人家坐在街头,将手中的线棍子绕来绕去,穿来穿去,姿势优美熟练,直看得我眼花缭乱也不知其所然,实在佩服。不过人家在这里是表演性质的,也不赶进度,还耐心的放慢速度表演给我们看。
举着个糖人边走边舔舐的孩子大人都不少,摊子上成品也不少,都弄玻璃纸套着,我还看见举着“鹿晗”两个字的小姑娘,不知是要一口一口吃了还是带回去收藏起来。还有人就是要现场制作才好,耐心的看着摊主一点点描画,多有意思啊。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卖糖稀的,大爷拿出两根小木棍挑起一团糖稀,然后就绕来绕去的玩弄,拉长、绕圈,再拉长、再缠绕,变幻无穷,乐趣也无穷,不光孩子们感兴趣,大人也看得乐呵呵的呢!
芝麻糖
那些现场制作的吃食,不用吆喝,真材实料是一看而知;也有装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作为活广告的摊主,那个鲁智深真挺像的。各出奇着,招徕顾客的摊位往往人气更旺哦!
推铁环,可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游戏之一。
宋城街上有不少雕塑,多数都是拍照观赏的,只有这个送老婆回娘家的雕塑,特别招人参与,尤其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逛的家庭。
宋城长街上有两座教堂,一座天主教堂,一座基督教堂,都是很早就有后来毁坏,在原址重建的。先到的天主堂,有很完整的天主堂资料历史展览,可进去参观,还有义工教众热情接待讲解,只是不允许拍照。基督堂没有开放。
青州贡院
非常喜欢青州府贡院大门口这副楹联: 云门灵秀砥砺士子怀文抱质
海岱钟奇乐育菁莪表海殿邦
青州历史上人文兴盛,科第连绵。据统计,山东青州府范围历代科考共考中进士800人,这已经很棒了,关键是还有状元11人,这才是真正了不起啊。
培真书院
城楼(照片为城楼北面、侧面,远看,城墙)
在古城街上逛了一圈回到城门楼下,见城楼上有人,既然可以登城我们自然也不会错过,沿着缓坡迤逦向上,走向庄重而宏伟的城楼。
青州古城的城门阜财门及城台按照历史原貌设计重建的,复建的城门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二层重檐带周围廊歇山式建筑, 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城台与城门楼总高26.42米,体量庞大,造型优美,庄重大气,是青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
城门楼的重檐正面和背面各悬挂两块匾额,分别为“云开天府”、“地控海邦”、“东方古州”、“三齐重镇”, 这四块匾额,充分彰显了古代青州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得南门城楼更加壮观。
奎(魁)星楼
沿着城墙行走,北风猎猎,旌旗飘飘 ,城墙的尽头是一座优美的楼阁——奎星楼
奎星楼,又称文昌阁,是原青州府城东南角楼,宋代所建,明清重修, 原来坐落于城墙之内,二层,飞檐翘角,红柱碧瓦,兀立于平台之上。现重建的奎星楼及城台也是按照历史原貌设计修建的,其造型优美,庄重威严,是青州古城地标性建筑之一。
奎星楼的匾额和对联,均为商业制作,文字内容从网络搜集。奎星楼上悬挂“奎星楼”、“文运天开”、“星辉月燿”匾额,对联分别为:名士风流,先登楼阁三朝圣,宏文彪炳,更赴科场一夺魁;
神笔点明万代鸿儒,只脚踢开千秋文运
古代读书人在奎星楼拜奎星,祈求科举高中,榜上有名。据志书记载,清朝康熙五十五年,青州知府陶锦重修东南城上文昌楼,当年,科举考中的就增加到13人。 2013年重建奎星楼,次年,青州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就有8人,比前一年增加了5名。看来,奎星还真有些灵气呢。
三官庙
大戏台
从奎星楼下台阶就是三官庙的大门,旁边是一大片已经初具规模的亭台楼阁,听说是正在恢复中的荷花湾景区。进入三官庙中,正面是庄严雄伟华美的大殿,回望是一座十分精美的大戏台。
三观庙供奉的是天地水三位大神,按道教传说,这是掌管天上、地下、河海洋的最高神祗,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位很是崇高,一般认为是尧舜禹三位贤圣。
门口对联:天地水府通三界
正七十月会元辰
城楼下,一片亭台楼阁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