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清心—五台山周末两天经典游览攻略

作者:文以载刀 显示图片

黛色深浅现群峦,风雷动朝台。浮云聚散,无晴有晴,变幻人间百态。
万般迷悟幻空相,就中谁明裁?山一直在,人恰好来,且游心方外。
——少年游·五台山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太行山脉北端,横跨忻州市五台县、定襄县、代县、繁峙县、原平市等地,因其中有五座大山的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

五台山山势雄伟,峰峦叠嶂,植被丰富,自然风光壮丽多彩,高山草甸、溪流、森林星罗棋布;日出、日落和星空更是震撼人心。五台山气候凉爽,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这里保存了众多的古寺庙和佛教文化遗迹,如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等。

从北京开车到五台山大概4小时。是夏日周末自驾避暑的绝佳之地。

第一天:殊像寺—五爷庙-塔院寺-大显通寺-广宗寺-菩萨顶
第二天:黛螺顶


红圈内为第一天路线(图片来自网络)

建议住在景区内。我们此行住在景区外的“一草一木”民宿。民宿环境、内部装修、设施均属一流,但早晨开车去景区内要被迫停在朝台售票处停车场,换乘大巴,不太方便。

自驾车辆从景区南门进,但需提前一天预约车牌。如不能停在酒店,就停在南门停车场。在景区内乘坐免费公交。

在微信中通过“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公众号”预约车牌。预约步骤:进入公众号页面,点击“预约通道-预约车辆”选项,进入车辆预约系统;在预约车辆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

五台山景区门票135元,可提前三天在微信“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公众号”购买。景区内有些寺庙单独收费,且不能用手机支付,票价在10-20元左右,建议带些现金零钱。

门票购买方式:进入公众号页面,点击“预约通道-门票预约”选项,点击“五台山景区”图标,进入预定界面。

· 如要礼佛,五台山内各寺庙提供免费香,无需自带,尤其不要在景区内单独购买,避免踩坑。
· 五台山紫外线比较强烈,需做好防晒。。
· 目前五台山各寺庙不提供打卡盖章。

a.殊像寺(免费参观)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大白塔西南里许的凤林谷北侧,地处五台山内。它是五台山佛教最早建立的寺庙之一,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与十大青庙之一。

殊像寺始建年代不详,据推测可能建于后赵,重建于唐代,元泰定二年(1325年)重建后遭火灾,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圣祖题匾“瑞相天然”于文殊骑狻猊像。1983年,殊像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1986年,殊像寺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殊像寺现任住持为果祥法师。该寺建筑布局为一进三层,前有牌楼、天王殿,后有位于高台上的藏经阁5间,两侧各有耳楼3间。寺院正中为文殊殿,正殿前东西两侧分别是钟鼓楼,正殿东侧有伽蓝殿、五观堂,西侧有祖师殿、客堂。

此外,殊像寺内还有天王殿、藏经阁、钟鼓楼、伽蓝殿、五观堂、祖师殿、客堂等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和布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佛教寺庙的特点。





游览重点:

• 建筑风格:欣赏殊像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包括天王殿、文殊大殿、藏经阁等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殊像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大文殊殿,为殊像寺的主殿,重檐九脊歇山顶。

• 文殊菩萨像:寺内的文殊殿里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骑狻猊塑像,高达9.87米,其中狻猊高3.05米。这尊塑像反映了明代雕塑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五百罗汉图:大殿内三面墙壁上绘有五百罗汉图,这是一幅精美的佛教壁画,展现了丰富的佛教故事和场景。但目前大殿不开放进入参观。

• 园林景观:殊像寺的园林风格独特,有牌楼、泉水等景观,可以感受其宁静和雅致。

b.五爷庙(免费参观)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后改为黄庙。其总占地面积2040平方米,共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1座、佛塔2座、明碑3通,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

五爷庙的主要建筑有五龙王殿与文殊殿。五龙王殿内供奉着五爷的塑像,神像庄严威武,金碧辉煌,吸引着无数信众前来朝拜。文殊殿则供奉着文殊菩萨,是五台山的重要菩萨之一,与五爷共同守护着这片圣地。

五爷庙在五台山拥有极高的地位,被信众们视为重要的护法神。五爷被认为能够调节五台山的天气,护佑五台山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每年前来五爷庙朝拜的游客和信众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游览重点:

• 在五爷庙的建筑当中,坐东朝西的万佛阁是一座面宽三间,上下两层的两重三檐歇山顶建筑,其上下左右相互勾连,从下层看不到上层的建筑风格,在五台山的殿宇建筑中极为少见,是寺庙中的一大特色。五爷殿重檐歇山顶,四边出廊,殿前建有独特的抱厦前庭,殿身雕刻有龙、凤、麒麟、狮、花卉、人物等图案的装饰,使整体建筑结构样式雍容丰满独树一帜。

• 五爷庙还有一大特色,是在五爷殿的正对面建有一座戏台,这在五台山佛教建筑群中非常独特。古戏台建于清代为卷棚歇山顶建筑,正面为圆形木柱,戏台高1.5米,建筑风格古色古香,至今仍在使用。

c.塔院寺(塔院寺大白塔目前在维修中,门票价格10元/人次)


塔院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塔院寺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

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于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其历史可能追溯到汉明帝以前。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大白塔塔身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塔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 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

此外,塔院寺藏经阁内的木制转轮藏也颇具特色,它共有33层,各层放满经书,现存经书两万多册,是名副其实的藏经殿。

塔院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弃、周恩来分别由地方干部陪同,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地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

游览重点:

• 大白塔:大白塔是塔院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高达56.4米,塔身洁白,气势恢宏。大白塔内供奉着佛祖的舍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

• 大慈延寿宝殿:这座大殿是塔院寺的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周安青白栏杆。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即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 藏经阁:藏经阁高两层,面阔五间,进深13米,三檐硬山顶。阁内有“华藏世界转轮藏”,是明万历九年(1526年)由憨山大师所建,八角三十三层,高11.3米,各层格内装满二万余册汉文、蒙文和藏文经书。

• 文殊发塔:大白塔东侧的文殊发塔,相传为文殊菩萨显圣处,藏有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

• 建筑风格:塔院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建筑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d.大显通寺(门票价格10元/人次)




五台山显通寺,又称大显通寺、大孚灵鹫寺、花园寺、大华严寺、大吉祥显通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永明寺,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它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与河南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称作“释源宗祖”,也是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1982年,显通寺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初名大孚灵鹫寺。在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了扩建,因寺旁有花园,故被赐名为花园寺。至唐代武则天时期,因新译《华严经》中提及五台山,寺名遂改为大华严寺。明朝时,明太祖进行重修,并赐名为“大显通寺”,永乐三年(1405年),朝廷在显通寺设立都纲司,专管寺庙和僧人。清康熙改名为“大显通寺”,沿用至今。




显通寺坐北朝南,寺宇开阔,占地43700平方米,殿宇宏伟,计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等400余间。寺内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整体布局严谨,中轴线清晰,左右配殿对称。主要殿宇七座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分别是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楼。此外,寺内还设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如龙虎碑、无字碑、有字碑、铜殿、铜塔、华严经字塔等。其中,铜殿是中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铸造精巧,装饰精美。




游览重点:

• 建筑风格:显通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藏、蒙等多民族的建筑艺术。寺内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每一座殿堂都雕刻精美,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 文物宝藏:显通寺内珍藏着从汉至清的各类文物宝藏,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台山大佛,这尊大佛高达17.74米,是五台山地区最大的佛像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此外,显通寺还有许多唐三彩、宋瓷、元青花等瓷器,以及历代名家的书画作品。

• 无量殿:无量殿是显通寺的一大特色,它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




• 铜殿:显通寺的铜殿是中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铸造精巧,装饰精美。铜殿的上层四面,各有六块格扇,下层四面,各有八块格扇。格扇内壁铸有佛像,重重叠叠,号称有万尊佛像,中央台上端坐一尊铜铸大佛。格扇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十分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情趣。



• 幽冥钟:显通寺的幽冥钟是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铸造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高2.5米,钟口径1.6米,重达9999.5斤,钟面刻有万余字楷书佛经。

e.广宗寺(免费参观)


广宗寺又称铜瓦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台怀镇营坊村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寺院依山而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包括山门、钟楼、鼓楼、僧房、藏经楼等,被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该寺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时,想在东台望海峰上建一所皇家寺院为民祈福。弘治中后期,孝宗去世,其长子朱厚照继位后,命御马监太监韦敏负责此事。韦敏会同当地官员实地勘察后,因东台建寺困难重重,最终将铜瓦殿建在了菩萨顶下边。正德十年,御马监太监焦宁奏请寺额,武宗亲赐“广宗”两字,意为广弘正宗佛法,该寺院从此得名广宗寺。武宗还降敕晓谕附近居民,不得侵扰该寺院。


参观重点:

1. 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着铜质弥勒菩萨,其造型生动,盘腿打坐、大腹下附、满脸堆笑,令人观后心生愉悦。

2. 铜瓦殿:这是寺院的主殿,因殿顶覆以铜瓦而得名,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别具一格。原顶部为铜瓦铜脊,现留铜脊和少部分铜瓦。殿内佛坛上立有木制方格,供有上下两层圣像。下层为铜铸“西方三圣”,即正中的阿弥陀佛以及两侧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上层为泥塑的释迦牟尼佛以及两侧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殿两壁还供有铁铸十八罗汉,后壁两角分别供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正殿前内额挂有康熙御匾,上书“云嵋”二字。



3. 法尊法师灵骨塔:位于寺内东北角,高6米,塔身洁白。法尊法师精通藏文,对佛教界贡献巨大,曾把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此塔是他80岁圆寂后,为安放其灵骨所建。

f.菩萨顶(门票价格10元/人次)


菩萨顶,又称大文殊院、真容院,位于山西五台山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多次修葺。寺庙总面积为9160平方米,包含121间殿堂房屋和8通石碑。布局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其中中部分为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四周设有钟鼓楼、配殿和廊房。东院是大喇嘛方丈院,西院是行宫院。后院有大锅院等庭院。

菩萨顶的建筑多为清代遗物,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寺庙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精湛工艺和重要价值。



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如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按藏传佛教经典规定制作。

游览重点:

• 建筑风格:菩萨顶的建筑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着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具有皇宫特色。

• 主要大殿:参观菩萨顶的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主要大殿,欣赏殿内的佛像、壁画和装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阴晴雨都往下滴水,其原因是建筑上的巧妙设计。但由于翻修施工,如今已不再滴水。

• 文物和碑刻:留意寺内的康熙御碑、乾隆御碑等珍贵文物和碑刻,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宗教氛围:感受菩萨顶浓厚的宗教氛围,体验佛教文化的庄严和神秘。

• 周边景观:从菩萨顶可以俯瞰五台山的美景,欣赏山峦、寺庙和自然风光。

g.黛螺顶(免费参观)


五台山黛螺顶是一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古刹,原名佛顶庵,创建于明代成化年间,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后更名为黛螺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周边景色秀丽,寺内有古老的松柏树,为寺宇增添了历史韵味。

寺内建筑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大雄宝殿等。其中,五文殊殿是黛螺顶的主殿,供奉着五方文殊菩萨;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等佛像。黛螺顶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寺内的建筑和佛像雕刻精美,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的古刹之一,也是五台山小朝台的终点。小朝台是指在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以代替朝拜五台山的五座台顶。这种方式既方便了游客,也体现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游览重点:

• 寺庙建筑:黛螺顶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元素。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其中,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顶的主殿,供奉着五方文殊菩萨。



• 自然风光:黛螺顶位于东台之上,周边景色秀丽。登上黛螺顶,可以俯瞰整个五台山的景色,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丽景象。


• 文化意义:黛螺顶是五台山的重要寺庙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佛教的庄严和宁静,了解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 登山体验:登上黛螺顶需要攀登1080级台阶,这是一项挑战体力的运动。在攀登过程中,游客可以欣赏到沿途的风景,同时也可以体验到登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