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有诗云“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进戏出戏扮将士”。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
紧依台北下方建的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1992年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景区后可眼见全幅“延绥镇全边图”,它详细刻画了延绥镇(榆林镇)地形地貌,河流山川,东起府谷皇甫川堡,西至宁夏花马池沿线分布三十六营堡,全长1770里。绵延千里,烽火相望。上方巨石镌刻毛主席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北约5公里处红山上款贡城西南角,东隔款贡城与东梁相望,北越长城为东西梁,西隔210国道连老爷庙梁,南为沙窝,地理坐标为东径109°43′33.9″北纬38°28′08.8″,海拔高度1187米。榆溪河穿红石峡从镇北台西约1公里处流过。
第一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
第二台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二层台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北面石刻“镇北台”(已毁),均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
镇北台,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号称长城第一台,迄2009年,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三公里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江泽民亲临此台,一览塞上风情。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距离红石峡仅2公里,距离榆林市区仅7公里,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067年),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是古时重要关隘和军事瞭望台。
台南额题“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巡抚涂宗睿书,属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观察所之一,是西北地区长城要塞。清末哨棚坍塌。镇北台各层均表砖包砌,各层台上边均砌砖垛口,高约2米,并砌有望口,现苔痕班驳,显得格外古朴巍峨壮观。
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悠然而赋诗《镇北台》:
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 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
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
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
镇北台东侧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约2公顷,为蒙汉官方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
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划,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榆林境内保存着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作为北方的“第一道防线”,长城栉风沐雨千百载,更显巍峨雄壮之气势。这些在千百年风雕雨蚀中遗存下来的古建筑,挣脱岁月的枷锁,打破时空的桎梏,将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
榆林北部的县区几乎都有长城遗址的存在。明朝时期,延绥镇为九边重镇之一,成化年间,延绥巡抚余子俊为保护边城安全与互市和平进行,在战国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为保护红山互市筑镇北台。相比于秦长城而言,明长城的修筑颇为讲究,城池、营堡、墩台等多种建筑形式相衬相映,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有诗云: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几百年来,斗转星移、岁月流转,镇北台依然以雄壮之姿屹立古城之北,一砖一石刻画着风雨岁月的沧桑,斑驳古涩的城墙书写着历史的厚重。它是时间的化身,是不朽的传奇,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哲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结晶。
拾阶而上,登台远眺,镇北台下是蒙汉交易的友好见证。明初,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并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设市与蒙人贸易。台东北是蒙古与汉族官方举行纳贡仪式、洽谈贸易的款贡城;台西侧是蒙汉民间互市场所易马城。款贡城与易马城,相辅相成,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驮着各色皮毛从长城内外来到这里,形成了牛羊成群、人声鼎沸的蒙汉贸易景象。
“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这是清初文人杨蕴描写的易马城内蒙汉民间自由贸易、讲信修睦的和平景象。款贡城与易马城两座城池均由镇北台管控监守,它们扎根在这宽广的土地上,汲取日月往来间的精华,岁岁年年,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在建筑史上的极致发挥。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明长城线上最大的烽火台,也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镇北台建筑呈方形,外砌砖石,为叠4层逐层递缩而成,高30余米,贝联珠贯,气势磅礴。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为建台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声音,镇北台也不例外,台上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抔黄土都在言说着过往。
镇北台依山据险,雄伟挺立,每层皆有石阶可登,登台顶端远眺,感受岁月的轻拂,驼城的浩瀚风光在此地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碧空如洗、黄绿交错的沙漠绿洲,逶迤万里、气势磅礴的长城,生意盎然、欣欣向荣的古城风貌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构成了灿烂无比的城市画卷。前世之沧桑,后世之风光,镇北台宛若边疆卧龙,镇守着国土安宁,映衬着古今绝响。
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镇北台见证了狼烟升天的刹那间,黄土高原苍凉的风席卷着蒙古草原苦寒的沙尘,驮来无情的边关战事,这里曾是鼓角争鸣的无情战场,也曾是蒙汉互市的和平之地。岁月晓匆匆,光阴转瞬逝,时间送走了风卷云涌的动荡岁月,镇北台在华夏文明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风霜雨雪,无碍镇北台的雄伟壮观,却凭添了一抹厚重沧桑。在岁月长廊中,它的枕下是广袤无垠的锦绣山河,与风雨同眠,与过往同宿。时间将文明的魅力凝固在镇北台上,以此把每一代人的故事呈现给未来。
当登顶镇北台后,一派塞外风光便净收眼底,在沙丘与山峦之间,一条残缺的长城曲折而过,感叹: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又好似领略到了当年烽火如令,狼烟四起的画面。
站到顶台之上,北望千里河套,南有百里河川,东为群山起伏,西边横无际涯,红石峡诸景环绕眼底,一种豪迈之情迸发于心间。遥看款贡城与易马城,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献纳贡品的场景犹如历历在目,易马城里蒙汉各族同胞在此交易,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和各色皮毛来到易马城,而榆林镇城内的各地边商以及江南商客携带各种布匹绸缎,茶烟烟酒等也来到易马城内。此刻牛羊成群,帐包星罗,驼叫马鸣,人声鼎沸,一派繁荣热闹景象。
镇北台一层石碑完善记载了镇北台修建的时间、原因、意义以及修筑所花销等。此碑记内容由镇北台缔造者涂宗浚将军亲笔所书,此石碑由后人复刻。
由马道进入镇北台一层平台,环列的营房遗址屹立: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一幕仿佛浮现眼前。在此基础上复建有‘镇北台长城博物馆’,镇北台长城博物馆是以文物、图片、文字为依据,展示中国长城、陕西长城,尤其是延绥镇长城的主题博物馆,这也是我们陕西省第一个长城主题博物馆。它通过展示长城、镇北台和款贡城的历史和现状,表现其在历史上尤其明代后期明蒙关系中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突出历史上长城地带民族及文化融合与交流的主体地位。
迎台阶而上,宏伟的镇北台逐渐显露全貌,沿着青石而走,步入“款贡城”遗址,款贡城和镇北台同时修筑修筑, 款贡城是明万里长城上唯一“官市”,是蒙汉官员敬献贡品、贸易洽谈、办理公务的城池,在明末清初,为蒙汉两族的融合做出了特殊贡献,也是明长城、明代边防军事体系、明代疆域史与长城沿线民族交流史的重要物证。
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达四层。第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tān]塌。各层四面均围以女儿墙及垛口,台地面铺青砖。第一层城垣内建有守台戍卒营房,现仍存部分遗址。
台的每层有石台阶可登,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站在镇北台之顶远眺,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和的城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