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虞山纪行:城墙景区

作者:一念花开 显示图片

常熟古城已有1700多年历史。虞山城墙是常熟城墙中沿着虞山的一段。它是苏南地区惟一腾山而筑的城墙,素有“江南小长城”之称,占地27000平方米,气势雄伟,全长1200多米,建有“虞山门城楼”、“镇海台”和“阜成门”,设城垛、马道等。登城极目四顾,青山绿水,古城巷陌,山、水、城融为一体,显“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独特景致。


我们游览完剑门景区,在景区门口的停车场乘坐游1路公交车去游览城墙景区。
常熟游1路公交车(言子小筑-剑门景区),共有6个站点,分别是言子小筑、虞山城墙景区(虞山门)、公墓、维摩、桂香园和剑门景区。
我们坐到虞山门,无论坐几站,车费都是1元。下车便看见高大的城门,可惜上面爬满了爬山虎,正好遮住城门上的大字。


穿过城门洞,对面可以看见“虞山门”的字样。不过距离城墙太近,城墙又太高大,所以拍出来城墙上的城楼就只见几个角了!
美总是有缺憾的!


旁边的草地上有城墙的介绍。我们来到的是城墙中段的虞山门,这里也是整个城墙的最高点。从这里无论去阜城门还是镇海台都是下坡,比较适合懒人!


城墙的角上有一块石碑,上面有“城垣遗址”字样。


沿城墙边的石板路到达检票口,这里也是售票处。城墙景区共有三个检(售)票口,西城楼阁(阜城门)、虞山门和镇海台。这里与剑门景区是通票,我们是刷苏州休闲年卡进入的。


下面看上去,台阶还是挺陡的。


上到城墙上,从侧面看看虞山门的城楼。


往东北方向走几步就可以看见垛口,旁边还有大炮,是个炮台的模样。


往东北方向继续向下可以通往镇海台。古代镇海台靠近大海,故名镇海台。


这个方向没有其他景点,虞山公园来不及去玩,所以就没有往这个方向去。网上找了一张图,假装也去过了。



回头往阜城门方向。距离并不远,但因为高低不同,虞山门城楼居然看上去矮矮的。


这是城楼上的匾额,虞山门为两代帝师翁同龢所书。


从虞山门往西南而行,是下坡,而且看上去坡度也挺大的。


回望虞山门,倒真的有长城的感觉。


在城墙上可以远远看见现代的常熟,高楼高厦与古老城墙如此的和谐,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必然!


途中,有分岔指示可往五岳楼。


五岳楼始建于康熙年间,其匾额也为翁同龢所书!




现在是周真生武馆的所在,这是个民间武术训练馆。


回头再走到城墙上。


终于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城楼了,那里应该就是阜城门。


不同角度拍拍阜城门城楼。




过阜城门还可以往前走一段,原先可以从这里走下城墙的。现在已经封掉了,需要从西城楼阁出去。刚刚过来时已经路过,只是为了介绍方便,所以就略过了。


这是从城墙终点的垛口拍得下面的水路码头,也是小桥流水人家。



再从阜城门回头往出口走。


这是指路牌,很清晰。不过,既然阜城门出口已封了,路牌应该标注一下。


由此从城墙下来,城墙边挂着一朵月季花,旁边有字,“在江南小长城遇见盛夏”!


从城墙下来,一眼便可以看见东北方向的大石山房。



大石山房的匾额挂在山房前的回廊里。


山房建在大石之上,故名“大石山房”,需要经过回廊才能绕到房前。


大石山房为两层小楼,楼上匾额为“严公阁”。这里曾经为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徵之父明嘉靖年间的吏部尚书严讷所有,故称为“严公阁”。
楼下匾额则为“一山源”,不知何意。


大山石房向下便是“虞山派篆刻艺术馆”。


“虞山篆刻艺术馆”2002年创建,2008年迁址荷香馆,2020年移建西城楼阁。


虞山印派,雏形于元明,开创于清初,发展于晚清,迄今300多年,在常熟与“诗、画、琴”并称虞山四大艺术流派。
至清代沉和、林皋、王瑾等形成了虞山印派。清山东维县郭伟绩《松筠桐荫馆印谱》即有“虞山派”明确记载。林皋被尊为开山鼻祖。
进入馆内,中间展厅展示了虞山派篆刻的历代代表人物,如缪贞、戈汕、林皋、吴昌硕、赵石、邓散木和赵林等。中间的屏风上有于右任题字,可惜眼拙,不能尽识。




左侧厅内是虞山印社介绍及社员作品展示。



右侧厅内为常熟近现代篆刻名家介绍。



屏风背面是虞山印派传承简表。


这是艺术馆第二进。


前后两进房屋之间的天井里立有四块石碑。
第一块是《地藏庵记》碑。《地藏庵记》碑刻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石碑高1.02米,宽0.92米,厚0.25米,碑文六十八行,计723字,由孙七政舍地建,撰记者是礼部尚书钱谦益,书丹者严熊是钱谦益弟子。严熊父严栻、祖严泽、曾祖严讷都是书法名家,严熊幼承庭训,七岁即能放笔作大字。此碑隶书风格近曹全碑,结字精细工整,疏密有致,神韵古朴。


第二块是《复褒忠祠祭记》碑,褒忠祠是为了祭祀明嘉靖年间抗倭战死的常熟知县王鈇(1516年-1555年)而建的。此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第三和第四块碑均出土于原致道观遗址。第三块《三官感应灵签》碑刻于明嘉靖二年,原在致道观三官庙,正文为81条灵签签词。


第四块《文昌帝君灵签》碑刻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原在致道观文昌庙,正文为72条灵签签词。


进入第二进展厅。中间展厅内展示了篆刻工具和创作范例。




左侧展厅展示了“文字演变”和“习篆”、“识篆”。



右侧展厅则展示了篆刻之美:章法美、刀法美、篆法美、印材美和篆刻进程。



出艺术馆沿着台阶继续向下走。


很快就看到了出口。因为时间有些赶,也就没有仔细找找周边还有没有景点没去的,我们直接就从这里出去了。
出门后看到出口处的牌坊门。匾额是由邑人翁瘦苍所书的“虞山福地”,两侧柱联为“南窥五湖近,北览大江横”。


门口的红色拱门格外的喜气。


旁边还有西城楼阁的刻石。


这是在路边上拍的阜城门南面的全景。城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城楼上的“雄控山海”匾额清晰可辨。


北面城门洞上有“阜成门”字样,城楼上的匾额书写的是“一夕金汤”。相传是明朝嘉靖年间,有倭寇侵略,常熟县令王鈇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建成了固若金汤的城墙,后人写诗纪念王鈇“眼见横戈靖海洋,仓皇一夕具金汤”。


历史早已远去,今天的常熟是国际宜居城市,历代先贤、仁人志士的梦想早已经实现!
正所谓“虞山福地,天下常熟”!

致谢:因景点介绍需要,文中部分引用了网络上的文字和图片,不一一例举。在此一并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