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古称京口,所以镇江“三山”也称京口“三山”,这三山分别是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京口三山临江屹立在长江北岸,虽然三座山高度均不足百米,但矗立在平坦开阔的江面仍显得雄伟高峻。
登上三山,顿时视野开阔,放眼望去,江天一色,长江景色尽收眼底,故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
论名气,镇江与隔江相望的扬州比较起来实在逊色太多。但自从有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镇江便从此带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霸气,和扬州的轻歌曼舞分道扬镳、泾渭分明起来。这座充满阳刚劲健的古城,义无反顾地担当起镇守江南的第一屏障。
第一站:北固山
从西津渡出来,坐上公交直行五公里,发现左前方出现一片青山茂林,北固山到了。穿过马路,来到山下路口,眼前一座三门石牌坊,门额上大书三字草书“北固山”。
沿着山道上行,石阶两旁,树木茂盛、桃红柳绿。拾级而上,很快进入中心区,庙宇连栋,如山壁立。
沿着曲折的石径,来到一处院落,眼前一座古老斑驳的铁塔巍然屹立。细看旁边石碑上的说明,上写:“甘露寺铁塔位于镇江市北固山公园内,原为石塔又名卫公塔,由唐卫公李德裕于唐宝历元年(825年)所建。后遭火毁。宋熙宁九年重建为铁塔。
后屡毁屡建。1960年进行了重修。铁塔现存塔基及残塔四层,残高约8米。1960年于塔下地宫出土金棺、银椁、舍利、李德裕《重痤禅众寺舍利题记》石刻等大批珍贵文物。
看完铁塔,来到附近的甘露寺旁边说明写道:“世传甘露寺创建于东吴初年,周瑜设计以孙权之妹为饵诱刘备到东吴成亲,趁机幽囚他以换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促使吴国太到甘露寺相婿,结果孙刘联姻弄假成真。唐李德裕扩基重建,建成时甘露降瑞,故名甘露寺。”
瞻拜完甘露寺,沿石阶向上,穿过甘露寺,向西信步走去,看到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此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读来,觉得很有禅味。
为何叫祭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身穿孝服,于此亭设奠遥祭,投江殉情,故此亭又名“祭江亭”。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
登顶北固山,山上有一座三层阁楼。走进阁楼大厅,墙壁上挂了一幅山水画,正是北固山江景图。
登楼远眺,只见北固山分明一座半岛,山势雄壮,伸入江中,山上有楼阁、林木,风景可观,对面江中,绿岛青青,就是焦山。江中点点帆影,好一幅江山胜迹图。
转向南边,俯瞰城区,高楼林立,比山还高,仿佛有着“欲以天公势比高”的气势。
凭栏远望,江山如画,自然会激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澎湃情怀,继而联想到曹、孙、刘三国争霸的故事,发出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感叹。
北固山阁楼下有怪石形似羊,俗称狠石,亦作“很石”。宋《蔡宽夫诗话》云:“相传孙权尝据其(狠石)上,与刘备论曹公。”唐罗隐诗云:“紫髯桑盖此沉吟,很石犹存事可寻。”诗中紫髯指的是孙权,桑盖指的是刘备。
从北固山下山,沿着蜿蜒的石径往下走,山坡处竟然发现了“鲁肃墓”。《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写成迂腐老实人,衬托诸葛亮的神鬼莫测之才,《单刀会》中更是以他的懦弱寡断烘托出关羽的冲天豪气。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历史上的鲁肃称得上一位豪杰,其远见多识、刚毅果敢不在诸葛亮、关羽之下。
再往前走,又看见一座古墓,竟然是“太史慈之墓”。《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的人物描写也很生动,与孙策单枪匹马,大战数十个回合,其英雄气概,荡气回肠。其侠义、孝行更是义薄云天。看来北固山变成了“三国”主题公园。
前行一百米,发现两座人物雕像,相传孙权与刘备同游北固山凤凰池,见池边有巨石,于是各怀心思,暗自祈祷,分别挥剑劈开一块石头。于是留下了两块试剑石。
山脚之下是一片公园,有池塘春水、小亭翼然,桃红柳绿,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控楚负吴,地势险要的北固山,因三国往事,引无数文人骚客凭栏远眺“天下第一江山”的雄奇险要,大江东去,浪涛拍岸,触景生情,怀古伤今。
第二站:金山
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海拔43.7米,占地面积41.6公顷。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原为扬子江中的一个岛屿,由于“大江东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
从景区大门前行约百米,左手边有一座廊桥通往百花洲,桥的南侧面有一横匾,上书“东南形胜此为先”。镇江人对自己的城市是很有自豪感的,到处都写满了“天下第一”的字样。
过桥后是云根岛,云根岛又名石排山,传说东晋郭璞葬于此岛,但古往今来无人见过。
出云根岛沿木栈道继续前行,经百花洲桥,绕过塔影湖,到达莲心亭。
在莲心亭休憩片刻,远观湖对岸的芙蓉楼。现在的芙蓉楼为1990年代所建重檐歇山式两层仿古建筑,“芙蓉楼”三个大字是江总墨宝。当日下着倾盆大雨,又有狂风大作,湖面无舟摆渡,难以至岛登楼,只能驻足观景、望雨兴叹!
观完远景后,原路返回,再过金泉桥,往前便是金山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年代,历经1600多年的历史。它就是著名的金山寺,是中国四大名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
在金山寺的山门前,有一只宝鼎,游客们争相抚摸,祈福平安。仰望宝鼎后面的山门会发现,上面写的不是“金山寺”而是“江天禅寺”。
据说,金山寺被历朝历代的皇帝所重视,是皇帝下江南时的必到之处,因此,皇帝们常常将自己对这座寺庙的感受赋予它做名字。建寺之初,这里因为是江中一座小岛上的寺庙,因此得名“泽心寺”。
到了唐代,当时的裴头陀在山中挖出了金子,所以皇帝赐名为“金山寺”。宋朝,宋徽宗在梦里游览金山寺,寺名又变为“龙游寺”。而后清代康熙帝登临此山时,俯瞰滚滚长江,身后是静谧的禅宗古刹,意境非凡,因此抒发内心的感受,又取名为“江天禅寺”。但最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的还是唐代的名称金山寺。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
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
进门沿着台阶上山,依山就势的寺庙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永安堂……殿堂楼阁皆在其中。
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使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了一种金碧辉煌的奇特风貌。慈寿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双塔倒坍后,在光绪年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
此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若游人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楼阁殿宇到山巅,寺外江天寺里山。水漫金山无限恨,只因不负断桥缘”;“千年古刹立中流,傲视江南二百州。塔影浮沉东逝水,同庚天地又一秋”这两首诗,集中道出了金山寺给我们难以忘怀的印象!
金山得以家喻户晓,还因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经典的“水漫金山”桥段就以这里为背景。慈寿塔西北的一个角落里,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曾在洞里苦修,洞中供着法海雕塑。这位高僧德高望重,而《白蛇传》中法海的负面形象其实是后人塑造的。
绕到金山北侧,后山的山脚的玉带桥边有一白龙洞,洞口附近立有白娘子、小青汉白玉雕像。她们凝望远方,憧憬美好生活。可惜这一切都被无情的打破。
洞深处有很细很长的石缝,人不过去,据说一直通向杭州西湖,相传水漫金山之后,许仙就从这里走了七天七夜到达西湖断桥,与白娘子相会。
就在白龙洞对面有“康熙南巡记略”碑一通。碑后河边就是御码头了。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
从金山公园后门出去就到了白娘子爱情文化园,该园以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搭建了多样的亲水活动区域。
白娘子和许仙成亲后开了家药铺,过着甜蜜的小日子——招谁惹谁来?
白娘子为救许仙去盗仙草。盗仙草是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中的情节。修炼千年的白蛇精所化,名白素贞。心地善良,追求美满爱情。在杭州西湖与许仙相遇,倾心爱慕,结为夫妻。端午节误饮药酒现白蛇原形,将许仙惊吓而死,她盗仙草将他救活。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她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其子祭塔,雷峰塔倒塌,终遇救。
金山文宗阁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原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行宫的文津阁、 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被世称为七阁,珍藏《四库全书》,先后共收藏书籍3461种,其中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首罹兵燹,阁书俱焚。
文宗阁被毁后,复建文宗阁的呼声很高,多少镇江人为恢复文宗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2008年5月到金山风景区参观时,也曾郑重建议金山重建文宗阁,恢复镇江古城的灿烂文化和历史古韵。
现重建的文宗阁位于原金山风景区办公室处,为江南庭院式仿古建筑,占地总面积约128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为934平方米,主要包括门厅、御座房、休闲亭、长廊和主体建筑文宗阁。
许多关于金山的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向人们倾述着金山的风雨岁月,又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奇妙的色彩。金山也像一位心地仁厚的慈祥老者,默默守护着镇江这座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见证着千百年来镇江的沧桑变化。
第三站:焦山
在镇江盘桓数日,上金山寺拜佛、登北固山怀古,在西津渡蘸着香醋品肴肉,就着河鲜吃锅盖面,直至最后一天,方才想起遗漏了三山之中的焦山。
与金山、北固山不同的是,焦山是一座立于江心的“岛山”,须乘坐渡轮才得过去。开往焦山的渡轮约莫十分钟一班次,站在码头,远眺满坡葱葱莽莽的岛屿,宛若一块巨大的翡翠浮在江中,江风一起,江水滚滚东逝,“江中浮玉”愈发显得婀娜多姿。
焦山海拔才71米,实在是山中的“小弟”,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说,“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使金山大放异彩,“刘皇叔招亲甘露寺”的掌故令北固山名扬天下,那么,“焦隐名山”的传说为焦山平添了几分道骨仙风。
传说东汉末年,名士焦光屡屡婉拒皇帝邀其入朝为官的旨意,结庐隐居在此采药行医、悬壶济世,他死后,当地百姓不忘其功德,将山取名为“焦山”。
沿着碎石铺就的山中小道踽踽独行,长满青苔的石缝中随处可见石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里的六如偈,山中寺庙的僧侣每日往返于崖壁和庙堂之间,在佛号经卷间打发着单调的岁月,伴着浪潮斧石和暮鼓晨钟,才将禅佛、生命延续到今天。
怆然肃立的“碑林”似乎永远站立在尘世的最边缘,因为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污染、没有纷争,残损的碑身,夹杂着深入骨髓的厚重和沧桑。
站在这些碑石前,我看到了,风景就藏在文字里面,那飘逸的线条,让生命的瞬息存在有了永恒之美,我们的过去,以及那过去的过去。
一代代的后生追慕着前人的足迹,睹“书”思人、忆古追今,才荟萃成今日的焦山碑林。
这里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字之祖”《瘗鹤铭》,更不乏“宋四家” 挥毫泼墨,连爱附庸风雅的乾隆爷当然也免不了来“凑热闹”,清雅超尘的竹林小苑、乾隆盛世的碑亭、行宫,后人为前人修葺了理想中的庭院,绽放着几千年来艺术和生命的魅力。
如果说摩崖、碑林是生命以艺术的灵动在静吐春晖,那么,巍然屹立于江畔的古炮台则是生命以殉难的血祭在怒绽夏花。
京口金、焦二山似乎都与禅佛有着不解之缘,可是,这本应清平祥和的佛门圣地偏偏屡屡被搅得不得安宁。
金山上演绎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爱情;焦山也奏响了一首血肉横飞、气壮山河的爱国悲曲。1842年的夏天,英军入侵长江,镇守焦山炮台的军民奋勇作战、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全体捐躯无一幸免。
登上焦山之巅的万佛塔顶,遥望江天,思绪如奔涌的江水滚滚而来,碑林、摩崖、炮台……宛如一条隧道,通往记忆的彼岸。
屈辱的历史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探索开辟图强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沉睡的雄狮逐渐睁开惺忪的睡眼。
站久了,似乎听到了塔铃敲打的风中飘来隐隐梵音,我合起双手,默默祈下一个心愿:愿美丽的焦山岛屿与天地长存、共日月同辉,世世代代,海不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