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虞山纪行:剑门景区

作者:一念花开 显示图片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沙家浜畔、阳澄湖边。东南端伸入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市,西南方与尚湖相依。公园处于北亚热带的边缘,其森林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落叶桂叶混交林为主。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260公顷。
公园同时属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从兴福寺出来,沿着破龙涧前往虞山索道。我们去剑门景区。




借助索道上山,一来是时间问题,二来是体力问题。我们两者皆是。中午才从家里出来,到兴福寺已经是下午一点了。寺里转了一圈,又花费近一个小时。加上家里首长爬山又爬不动,所以索道就成了不二之选。


乘索道大约20分钟到达虞山之上。出索道站沿虞山向西北方向,步行不远便看到了剑门景区入口。路边有景区的介绍牌。
虞山剑门,在虞山中部最高处,高度为海拔261米,以石景著称。“绝壁云扶将堕石”,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悬崖凌空的剑门奇景。从南坡拾级而上,山势险峻,长约五百余米,笔直如鞭,古称“霸王鞭”。山道崎 ,剑门岖,既陡又狭,足下深谷幽险,举目怪石凌空,使人有蜀道难之感。


剑门景区是收费的。虞山门票30元,包括剑门景区、城墙景区和宝岩景区,有效期2天,但每个景点只能进入1次。网购28元。我们是苏州休闲年卡,可以刷卡进去。


老规矩,有图先上图。看图说话,比较方便,而且有条理。


进入景区沿着大路下坡。


看到左侧(南面)的岔路,拐过去,剑阁就在路边上。
剑阁,位于虞山最高峰(锦峰)的剑门,为明代侍御钱籍所建。因阁内题楹联“无边风月供嘲弄,有主江山属剪裁”而构成文字狱,后钱籍仅以身免,阁亦毁。1989年,剑阁重建,高18.33米,为四歇山顶两层仿古建筑。
下面是从不同角度拍的剑阁。
剑阁有两块匾额,一层檐下为江渭清书,二层檐下为介翁所书。




剑阁一楼有虞山尚湖全景图模型。


内有一匾,为沈鹏所书的“灵秀东南”。两侧柱联为钱籍所作,言恭达所书的“绝壁剑开伊阙羊肠应让险,重湖镜列洞庭彭蠡合争奇”。


剑门前面是一片石平台,这里可以远眺尚湖。



平台边还有剑门奇石的介绍牌,四处找找,也不知道到底在哪?


看看旁边有条小路,可以往下去,走了一段,回望山崖陡峭,但也不像剑门奇石。


找找也不知道从哪里可以继续向下,只能再原路返回。下去没感觉,向上倒是挺陡的。


回到剑阁,沿山崖往西北方向,路边有两头石牛,一立一卧,倒也生动有趣。


路边有指路牌,向下的山路可以通往剑门奇石,原来是在下面看的,但是介绍牌为什么放在上面的平台呢?估计那里的路还是可以通到崖下的,只是因为不熟悉没有找到罢了。看看下面的景点不少,于是先下去一探究竟!


向下不远,先看到路边的石头上有字。上下都有。


上面江山多娇似乎是后写上去的,感觉时间不会久远,不知何人所为。


下方则是刻上去的,应为摩崖石刻。左为“大明万历甲辰年为”,中间为“去思石”三个大字,右为落款:“邑候谭公勒,公名昌言,号樊同,嘉兴人”。此为知县谭昌言离任时所书。


再往前走,山路边四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石窟,被称为“虞山石室”。具体用途,或说藏军,或说房屋,或说祭祀,或说墓葬,迄今无定论。



有的石室上有字的,这个写的何仙姑。


这个写的是吕洞宾。难道这里是八仙隐居之所?
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的,网上搜了也有其他人发现了。但都不知谁人所为?也不知道有没有写齐八仙之名?
觉得有趣,所以写上一笔!


继续向前走。


左侧的石壁从中分开,仿佛是被剑劈开的。这里就是剑门,也就是所谓的“剑门奇石”。相传当年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将石头一剑劈开,便形成洞开一线的两扇石门。



左侧石壁上刻有“奇观”二字,旁边小字是落款:嘉靖己酉年季夏望前二日南海罗鸿书。


右侧石壁上则有“剑门”,落款为:明嘉靖丙申岁秋八月望日陈州柳川沈弘彝书。


这是剑门下方的“摩崖石刻”的介绍牌。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几处。


继续往前走,又是两块摩崖石刻。一左一右,一上一下。


左上为康熙御笔的“烟岚高旷”四字。字外加长方形边框,内刻双龙图案及康熙御览之宝的大印。据《康熙南巡录》记载,此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华亭沈容敬迎驾献画时所得的御书。


右下刻的是“观止”,落款为城南范小谷题。


前面还有“仰止”石刻,小字落款云鸿,石上已遍布苔藓。


再往前路边有一块石头,上面也刻着字。这个不知道算不算摩崖石刻。刻的是“青云得路”,落款是辛未三月龙溪孙云鸿书。


再往前,有介绍牌告诉我们,三生石到了。


这么一大堆石头,茫然不知何为三生石。


仔细看看介绍:剑门“三生石”由三石相叠,合力托起将坠巨石,成为险谲奇观。这样看来,就是下面的这三块石头了。


传说农历三月三,从下穿过,就能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换个方向,好像更容易辨识。可惜当时没想到,下面的图是网上搜的!


再往前还有一处石刻,魏碑体的《游山记》,为光绪庚寅秋八月葴雯所作。


走到此,感觉是往山下了,于是往回返。

回到山顶的路口,往西北几步路,北侧便看见了一座寺庙。
未到庙门,先见小桥。桥堍有石碑,香花桥。


香花桥为单孔拱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桥下为拂水涧。桥两侧隐约可见有桥联,但已爬满绿植,被遮住看不出了。


藏海寺,位于虞山拂水岩之上。藏海寺历史悠久。宋代原为觉海庵。明代称“拂水东庵”,清初顺治时更为今名。咸丰间毁于战火,至同治间渐有恢复。文革中尽毁。1992年至1997年,常熟佛教协会历时五年重建该寺。
藏海寺寺名由赵朴初题写。山门两侧对联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语出王维的《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为于右任所书。


从右侧山门进入。


左右山门旁有塑有四大天王。



山门内侧则书“华藏玄门”四字。


正对的是普光明殿。



大殿后面有一院,院门匾额上书“玉琳文室”四字。柱子上书有对联:“山间明月从容出,天外行云自在流”。


院内是藏经楼。


普光明殿的东侧是客堂。匾额是三洲感应。


东院则是大悲殿。



普光明殿西侧没有看到殿名,匾额上写的是“拥护法王”,


旁边是一株三百多年的银杏。


北侧院墙上有圆月门通往后面的小院。


小院里这栋建筑不知道是什么?门锁着,看不清。匾额上写的是“显扬斯旨”。


西侧的院墙上也有一圆月门,上书“阆苑重开”。


进去发现是真武殿。


从西侧可以直接出去,沿院墙往南走。


走到南边,发现有门,上书“报国院”。原来这是藏海寺旁边的道观。难怪在庙里看到真武殿,感觉上很怪异!
报国院其处原有邑人褚应韶所建真武庙。明嘉靖间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邑人严讷,不敢将明世宗所赐真武象及泥金彩绘斗姥藏于私家,特在真武庙基上建院供奉,敕赐“报国院”额。
咸丰后该寺废圯,光绪间并入相邻之藏海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藏海寺失火,殃及该院,仅存北极行宫;后此宫亦废,解放后仅存山门。现在的是重建的。



原来寺归寺,观归观,虽毗邻,但毕竟一墙之隔。如今墙上有门,可以互通,干脆连观门都锁了。
寺院合并,佛道一家!

再往南回到山顶的最南端,顺着山边的路继续往西,那里还有松风亭。
首先经过的是拂水涧上的另一座桥,长寿桥。


涧水由此向山崖下流淌。


继续向西,山石小径,时高时低,时而舒缓。




终于见到松风亭。松风亭在虞山上,瞿式耜墓以东100米处,近年所建。亭由瞿墓石坊联“古涧风回千壑响,寒潭影落万松枝”而得名“松风”,寓纪念民族英雄瞿氏高风亮节之意。亭由已故百岁书画家朱瞻题额。庭上楹联“巨阙奔云东走,晴岩拂水西回”,由著名书画家谢稚柳书。



由此再向西北百余米便是瞿式耜墓。墓前有牌坊,坊额为“清赐谥忠宣明文忠瞿公墓”,其中忠宣是清乾隆帝的赠谥,文忠是南明皇帝给他的谥号。两侧柱联为“三雯白月黄埃地,一寸丹心紫极天”。


瞿式耜(1590年-1650年)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汉族,今江苏常熟人,南明时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留守桂林,多次击退清兵,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1650)城破,被执,从容就义。其孙昌文将遗骨归葬常熟。桂王追赠其为粤国公,谥“文忠”,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谥“忠宣”。



旁边有祭亭,柱上也有联,“心折桂林一枝,十里青山犹汉土;手补梅花千树,二分明月共扬州”。


到此,四周已无可识之大路,都是土路小路,耳边是松涛阵阵。

由此返回,途中总感觉漏掉了什么地方没去。看看导览图,原来漏了拂水晴岩。东寻西找,甚至是导航,也找不到地方。只能百度一下。
拂水晴岩又称拂水岩,地处藏海寺前。有呈丁字形的“长寿”、“香花”两桥飞架在山崖上,桥下两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的深谷。每逢雨后,河水流泻成悬瀑,若遇西南风,则水自倒卷而起,如万斛珍珠凌空飘洒。即使晴日,在桥上仍有细雨蒙面之感,故称“拂水晴岩”。
原来寺庙前面整个这一片岩石就是拂水晴岩。要想观其景就得下到山腰去看涧水飞流成瀑了。就是刚刚到剑门去走的那条山路,下去往东是去剑门,往西南就到下面的桥上。


从桥上可以欣赏流水飞瀑。


因为前几日入梅后,连续的下雨,所以水量总体还可以,有些飞流直下的感觉。


整个剑门景区地方不算太大,但是景点或在山顶,或在崖下,既费精力,又需体力。边寻找,边游玩,或许这才是旅行的真谛。
累并快乐着!

致谢:文中可能因介绍需要,引用了网络上的文字和图片,不一一例举,一并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