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博物馆位于郏县新城区龙山大道人民广场东侧文化中心三层,是郏县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于2017年1月23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馆区面积近1500平方米,由陈列展厅区、学术交流厅、办公区、监控机房等部分组成。
郏县博物馆立足于郏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历史发展变迁为脉络贯穿全部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了《郏邑春秋—郏县历史文化陈列》展。展厅以U字形设计,分为序厅和基本陈列两大部分,基本陈列有远古足音、气藏瑰宝、人文渊薮、尾厅四个单元共13个陈列组成。
机构地址:位于郏县广场东路与龙山大道交叉]西北100米三馆三楼
开放时间:每周二到周日上午9:00到下午17:00联系电话:0375-3353158 门票:刷身份证免费
进门就是“郏邑春秋”屏风,对郏县历史进行了一个大概的介绍。
郏邑春秋
郏县历史与文化陈列
古国史迹斑斓,历代瑰宝深蕴;郏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积淀的中原古县。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开始,在中国考古史上赫赫有名的史前文化遗迹星罗棋布,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远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夏商周三代,这里是邦国交错的重地,西周为“夹”,是周王朝(雒邑、成周)的畿内地。其联结南北,历属郑楚,公元前544年,楚公子郏敖受封于此,力助农桑,死后葬此,始称郏邑。秦始置邦县。由此延绵至今。
张良故里,三苏瘗处,邦县文庙、临沣古寨,文风炽盛,人才辈出。《郏邑春秋一郏县历史与文化陈列》展,将带您解读郏县,回眸中原古县....
郏县八景全景图,对古郏县著名的八景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这幅是地层分布图,形象地介绍了郏县古底层的分布情况,这是个很直观的创意作品。
郏县境内分布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迹十余处,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的史前时期,已有人类在此栖息繁衍,耕种劳作,渔猎养牧,书写了远古文明的篇章。
早在八千年前,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这组手碾石磨盘两头都被磨成弧状,长约50厘米,宽约22厘米,下有四只矮足,石质粗糙成青灰色。表面经过细致打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中间略低而两边稍高,带有些稍坑洼。与之相配套的有一根同样磨制精细的石磨棒。这是史前人类用来碾磨加工谷壳的一种工具。出土于郏县安良水泉遗址,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遗物,现藏于郏县博物馆。
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之前,先民们吃的粮食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先民们把谷物放在石碾上,用石碾棒碾轧谷物,去掉谷物表面外壳,而石碾表面些许坑坑洼洼的斑点,就是为了增强脱壳的效率。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已经证明了人和猿类最大的区别。
新石器时代安良镇水泉遗址出土。
是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精品,是酿酒与储酒、储水的共用之器。属国家一级文物。
陶罐高14.5厘米,口径6.5厘米,它腹部很大,而罐口却较小,腹中部左右有一双环耳,用于穿绳系挂,器型美观、规整有序。这类器物是先民的盛装谷物,古时用于盛酒与盛水的共用之器
郏县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置县,是我国古城邑之一。它北依龙山,南临汝水,通过汝河河谷平原与伊洛河谷平原相连,是历史上古都洛阳通往许昌、漯河、南阳等地的要道。更是河洛文化与楚文化交融的地带,文化积淀深厚,古迹星罗棋布。
郏县境内,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陶壶、陶罐,唐宋铜镜,宋代钧窑瓷碗、金代白釉红彩菊花纹碗、宋代豆青釉钧瓷碗,....青铜奇珍,陶瓷精品,玉石菁英;古国蕴宝,不胜枚举。
西周时期铜盘
铲形币
宝剑
兽面纹铜堰
铜镜
这是素面红釉陶仓,粮食可以直接从孔中流出,圆口溜肩,上粗下细,底部三蹄形足,腹下部有一小孔,粮食可以直接从孔中流出。这种陶仓模型的出土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的一种象征。
汉代红釉陶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铜镜是古代人妆容饰面的日常生活用具。也是人们互相馈赠的重要礼品,最早发现于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清代中期,几千年来沿用不缀,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开始大量使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郏县出土的铜镜制作精良,形式多样,堪称精品。
星象八卦镜:宋代,三级文物,郏县出土,直径19厘米,厚1厘米。铜镜的背面中心是神龟钮,中、外环饰星象八卦图。古人认为神龟是灵兽能通灵,所以用龟甲来占卜,并且把卜辞记录下来,等到事后验证总结,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甲骨文。
铜镜的背面纹饰丰富多样,制作精美,是铜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铜镜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纹饰的题材图案和铭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个时代的一些思想情趣和社会形态。
另一个铜镜背面描述的是一名童子谦虚鞠躬作揖,对面老者坐立于此,长须飘飘,神情自若慈祥,俨然是一幅求教问路故事图。铜镜在唐代就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
梅瓶胎质粗松,呈浅灰色,上敷白色化妆土,乳白色釉,小口,折沿,短颈,溜肩,上腹微鼓,下腹渐收至底,底内凹成圈足,口沿下绘一周覆莲纹,上腹部于两弦间绘有两朵缠枝牡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件藏品与梅花有关,它是宋代的白底黑花牡丹纹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宋辽时期最为流行。它因瓶口小只能插梅花而得名。既是酒器,又是观赏品。
宋代,一级文物,郏县出土,口径3厘米,高38.5厘米,底9.5厘米。这件白底黑花牡丹纹梅瓶胎质粗松,呈浅灰色,上敷白色化妆土,乳白色釉,小口,折沿,短颈,溜肩,上半部微鼓,下半部渐收至底,底内凹成圈足,口沿下绘有一周覆莲纹,上腹部于两弦间绘有两朵缠枝牡丹,牡丹象征富贵,瓶谐音平安,白底黑花牡丹纹梅瓶不仅造型优美,又具有美好的寓意。
从明清时期起,银锭体积变大,高度增强,两端起翘,蜂窝孔洞却随之变小,这种器型与外观特征上的变化,与铸造所使用的铁范形状密切相关。
据介绍,这个银锭竟然就是传说中的官银!但是我的确是有点不以为然,心想古人的铸造工艺也就如此吗?做出来的官银竟然如此不规整,像是马蜂窝!而解说员的介绍令我汗颜。原来古人是为了防伪!做成蜂窝状是为了更直观的从外看到内,证明里外材质一致。而一般的私人铸造银块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这种花釉瓷器始见于唐朝,盛行于宋。花釉罐口径9.5厘米,高21厘米,圆唇口溜肩,肩部凸起两系,器里外施釉,外部褐灰色底釉上,有灰蓝色大彩斑四块,是窑变花釉之火焰青,口端及径、底处无釉。
铜佛造像
宋代褐釉鸡腿瓶
明代时期的文物,其内涵建立在华夏数千年文明丰厚底蕴上,象征着平民百姓对安居乐业、子孙繁衍所寄予的美好愿望。
红陶院落,明代,1985年在郏县木材公司院内出土,纵149厘米,横89厘米,高60厘米,此陶宅院为二进四合式,由门楼、八字门墙、过厅,主房、厢房、围墙等组成。房子为悬山斗拱大式建筑,墙的四角顶端有6个寿桃装饰屋顶,门楼两边有八字门墙,主房内有一陶椅、陶床,通体饰白化妆土,院内分立男佣、女佣。后院左厢置灶,有磨,杵臼,猪、狗等。这套宅院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的真实写照。
鎏金铜佛造像
这座石牌坊是郏县三苏祠的仿制品,上边的的字“青山玉瘗”可是郏县古代第一大儒王尚絅所提。石柱上一副对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佗年夜雨独伤神”,是苏轼在御史台监狱关押时给弟弟苏辙写的一首绝命诗其中的一句。
郏县所处中原腹地,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悠远的黄河文明,积淀下深厚的人文根基。其标志之一即是名人辈出。在这方水土上,千百年来,哺育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展示着郏县人特有的人格魅力。被誉为天下第一谋圣的张良,东汉开国名将铫期、臧宫,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孙处约,明初大儒皇家严师李希颜,文追秦汉、诗逼苏李的王尚炯,清代父子两解元:仝廷举、仝轨..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映照着郏县的灿烂历史。
郏县文物古迹众多。宋代大文豪苏轼归焉之地一三苏园,颇具东方建筑色彩的郏县文庙,中原仅存完整的红石古寨一临沣寨,古风盎然的山陕会馆...移步换景,触目即是苍古幽远的文化与历史。
文庙大成殿模型
山陕会馆模型
魁星楼模型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铫期(?-34),字次况,汉族,颍川郡郏县(今属河南郏县)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铫期在冯异的举荐下投到刘秀门下,成为刘秀落难洛阳之时少数心腹之一,后来随刘秀平定河北,消灭了王郎及铜马、青犊等流民军,并长期镇守魏郡,为建立东汉立下赫赫功劳。历任偏将军、虎牙大将军、魏郡太守、太中大夫、卫尉。受封安成侯。
臧宫(?~58年),字君翁,颍川郡郏县(今河南省郏县)人。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起家亭长,参加绿林起义,担任校尉。追随光武帝刘秀后,授偏将军,参与平定河北。光武帝即位后,拜骑都尉、侍中,册封成安侯。南征有功,拜辅威将军,封期思侯。建武十一年(26)起,参与平定巴蜀,授广汉太守,进封酂侯。建武十五年(39),授奉朝请,定封朗陵侯。建武十八年(42年),拜太中大夫,平定史歆叛乱,历任城门校尉、左中郎将,平定武溪民乱。
永元元年(58年),去世,谥号为愍。
孙处约,唐朝宰相。字道茂,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年轻时与朋友郝处俊、来济、高智周一起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拜名士石仲览为师。
马燧(726年-795年),唐朝宰相,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岳麓山道林精舍之创建人。马燧少与诸兄一起学习,又攻兵书战策,多谋略。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曾劝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留守贾循倒戈,事泄逃脱。宝应中,被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推荐为赵城尉,知仆固怀恩必反。迁左武卫兵曹参军。
唐朝僧人,汝州郏城人,俗姓姜。父为商佐于巩洛间。父亡,遂出家。年十八,得通经业。俄游南岳,栖息数年,后住润州茅山栖霞寺。李德裕镇浙西时,延住慈和寺,与谈甚契。次年,迁居嵩山岳寺。文宗开成元年,李德裕请住洛阳龙兴寺。两京僧俗,多从问道。卒后,白居易为撰塔铭。
李希颜,明代儒学家,字愚庵,河南郏县人,生平不详,明代儒学家,他性格严峻,品行修养高,博览群书。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因人推荐,亲自书写了诏书,把李希颜召进宫殿,选定他做王子们的教师。这些王子就是后来被皇帝分封的十位藩王。
王尚絅在明朝郏县走出来的12位进士中,是做官品级最高,学问做得最大,诗文著作最丰,可谓郏县人才史上的一座峰巅,在明代中州乃至全国思想史、学术史、社会治理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郏县地域文化和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仝轨(1648-1707),字车同,号平山,清代河南汝州直隶州郏县人(今河南郏县)。康熙乙酉举人,清前期著名学者、诗人。有其著作《堂文集》、《真直堂诗集》行世。
亮携元直碑,汉代石刻,2006年2月13日在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出土。碑长106厘米,宽40厘米,厚19厘米。朱紫红糙面条石制。碑文不断句,无标点。碑文内容为:
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碑文记述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0年)春,诸葛亮与好友徐庶(字元直)一起拜谒张良宗祠中的张良像而大发感叹的一段史实。该碑的出土,为研究张良故里、张良文化又添新佐证,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说起这块石碑,在2003年河南郏县张店村,村民杨某在修房子时从地下挖出来的,随即丢弃在一处房屋废墟下,闲置了3年。直至2006年,村民张振洋路过时发现了这块石碑上有字,并报给当地文物部门。当地文物部门不看不打紧,一看上面刻的竟然是诸葛亮青年时期的书法手迹遗存,这一下就成了国家级珍贵文物,被收藏进了河南郏县博物馆。
那么这块石碑上写的是什么呢?石碑铭文:“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字样。这块石碑高106厘米,宽40厘米,为红石材质,正面刻有57字,后被称为“诸葛亮留侯祠铭碑”。其全文隶书,风格瘦劲爽健,清俊疏朗,洒脱飘逸之余,通篇弥漫着汉人书法中的浑厚、高古、苍茫之气。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说的这57个字的含义。
“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亮就是诸葛亮,元直就是徐庶,在三国演义里,印象深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徐庶要离开刘备的时候,突然回来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比较有名的“徐庶走马荐孔明”。建安六年说的就是开篇的公元201年,踏贤宗,说的是到圣贤宗祠去拜访。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在建安六年,诸葛亮和徐庶一起去拜访圣贤宗祠,那么他们是去谁的宗祠拜访呢?后面我们会说到。
“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地势看 ,这里并无紧密险要之处 。然而河南南阳市张店南依巴山山脉、马鞍山北麓 ,北朝汝河河曲 ,山拱水护 ,形势开阔 ,交通方便 ,可谓清静秀逸 。“乃龙凤之地”其意不是褒义词,指的是这里的人枝繁叶茂 ,人才辈出 ,不绝于史 。
“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拜留侯,留侯是谁?留侯便是初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助汉高祖刘邦诛项羽,平天下,是汉初的顶级智囊人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拜访留侯张良的宗祠。“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这句话头一句“其像不威”是在形容张良的长相,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张良的样貌,原话是“状貌如妇人好女”,意思是张良男生女相,长相女气,偏阴柔,身高不够魁梧,长相不够威严。张良祠里一般都有供奉的张良造像,汉朝公元前202年建国,到诸葛亮去拜访时,大约相距不过200年,这里诸葛亮见到的张良像应该是比较贴近张良本人形象的,这也与司马迁的记载是大体一致的。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是汉高祖刘邦第一次在宴会上对张良的评价, 刘邦喝多了,问大家我为何能夺取天下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使运粮线路不阻断,我不如萧何。打仗带兵,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是我夺取天下的秘诀啊! 张良是初汉三杰之首,可见其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话一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几个字,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成了评价张良的专用词汇。那么通篇的意思就好理解了,张良形象虽然不是魁梧威严,但是却有着非常优秀的军事谋略,成就帝王汉室四百年江山。
“吾辈叹之、敬之、效之。”这最后一句也就是诸葛亮本人的心声感叹了,也是诸葛亮发自肺腑的感慨和崇敬 。这种感慨 、崇敬之情以及其追循 、效尤先贤的远大志向 ,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其日后忠心辅佐刘备光复汉室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思想基础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诸葛亮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 (181),此后正是汉王朝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 。张店“汉石刻”,是诸葛亮在21岁时写下的一篇“铭文”.石刻全文可以说是诸葛亮于建安六年春踏勘留侯宗祠后写下的一则游记。作者通过对当地环境和张良肖像的描述,向人们揭示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事物要看本质;并以此箴勉自己,告诫世人,师法先贤,报效国家,成就帝业。石刻虽属箴铭类文体,亦兼有诗赋的特征;文字简洁精练,志存高远,是一篇难得的诸葛亮青年时期的传世文稿。
从文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在1800多年前诸葛亮的一些活动轨迹:是年春天,他赴颍川访友,亦在“高阳华里”为父、祖扫墓、在“父城”(张店)“踏贤宗”,拜谒张良庙祠,缅怀张良,激励 自我。 并有感而发,写下如此不朽的“铭文”。 诸葛亮对先贤张良的钦佩和崇敬之情,在该铭文中可能是最初的表达。 时隔二十多年之后的建兴 七年(229),诸葛亮在给后主刘 禅的《出师表》中,仍然坦言:“谋臣不如良、平。 ”其强烈而又持久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张店“汉石刻”的发现,为研究诸葛亮又增添了新鲜资料。
最后略微探讨一下这块石碑争议纷纷的真伪问题。大家怀疑最多的,石刻是否为诸葛亮的真迹?“铭文”没有落款 ,究为谁人书法?何人篆刻?
笔者认为,在没有新的证据之前,不能排除“汉石刻”就是诸葛亮的手迹的可能性。极有可能就是诸葛亮在拜谒留侯祠,瞻仰张良像后,有感而发,挥笔即书,后由张氏后裔篆刻。 其依据是,“铭文”是刻在没经打磨的、坚硬的天然石面上,而此时距蔡伦造纸仅80年左右。 当时在官方都使用竹简纪事的情况下,布衣诸葛亮踏青在偏僻的山村,在天然石面上抒发情怀,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至于未落款的写作格式,也符合东汉时期石刻的特征。 同样,铭文没有落款,亦可佐证此段文字的写作乃是在较为随意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遵循正式文书写作的规矩与规律。 根据前述分析,笔者认为,张店“汉石刻“可以排 除造假或作伪的可能性,极有可能是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在拜谒先贤张良故里宗祠的过程中有感而发,即兴写就的。
“惩前毖后”碑,由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于1927年9月在郏县剿匪手书,石匾由两块石刻组成,“惩前”石刻长105厘米,宽55厘米;“毖后”石刻长108厘米,宽54.5厘米,繁体行书。
时任郏县县长彭葆仁10月立石于县衙门防讲台上并撰文以记之,全文共128字。
今天再看这几个力透石碑的大字,更加佩服吉鸿昌将军的大义凛然了。
1927年9月27日,建国豫军收编的一支土匪高青云部约六七百人,从鲁山趁机窜入郏县城,奸淫烧杀、掳掠抢劫、捆绑吊打群众,百姓哭叫连天。县长彭葆仁被吊在梁上拷打,逼其交出3000大洋。彭葆仁假装同意交钱,被放后寻机逃出,赴禹县找北伐军求救。中途,遇见奉命驻郏县的第二集团军19师师长吉鸿昌,吉鸿昌听说后,即令徐福胜旅为先头部队,奔袭郏县。吉鸿昌亲率大刀队、长枪队进入县城,而后兵分三路,两路顺南北马道迂回包剿,一路直插东西大街,边走边布岗哨,很快控制了全城。吉鸿昌在县知事公署召开公审大会,根据群众揭发,将高青云等28个罪大恶极的土匪,砍杀于县府前,并把匪徒抢的东西摆在县府,让群众招领,悉还于民。
吉鸿昌对惩处高青云等匪众深感快慰,同时,对处于兵患匪乱之中的百姓忧心如焚,为弥盗风,亲书“惩前毖后”四字。
吉将军牺牲后,时局动荡,郏县人民感念将军在郏县剿匪的恩德,偷偷地把将军亲笔的“惩前毖後”碑藏了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时任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光洲帮助下,从民间失而复得珍藏于郏县博物馆。
郏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光洲说:“惩前毖后这个匾额是我八二年发现的,发现的过程是这样的,我到县中队视察工作,看见了这两块匾额,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吉鸿昌书几个字,我一看这是文物,在这咋堵猪圈了,把文物都糟蹋了,这样的话我都到他们办公室里给当时的文化局,那时候还叫文教局,打个电话我说你们赶快派人过来把两块匾额拉回去,保存起来,给他们说这是文物,吉鸿昌救了郏县人民,这个字来堵猪圈,后来县文化局弄回去,后来建了博物馆把他移到这边来了。”
陶壶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悠远的郏县勤劳、勇敢、智慧的郏县人,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承载并积淀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连绵延续、平稳祥和的文化特质,创造了无数为世人称道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精华。邦县大铜器、坠子书二黄戏等,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凤文化、儒释道文化、三苏文化、饮食文化......让人如数家珍。
大铜器
郏县饸饹面是一种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小吃,简称郏县饸饹。始于汉代,初以荞麦面作原料,配以熟羊肉片、葱花及佐料齐全的羊肉汤,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清末,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作主料,以其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考究、风味独特而闻名中原。
饸饹面,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为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
饸饹面,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为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一天,康熙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
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间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根据郏县县志中的记载,据传,郏县饸饹面是明初由陕西传入的。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 熟羊肉、葱花等熬制的羊肉汤。当时,居民使用一种叫饸饹床子的工具,“自制自食”。清末时,以小麦面代替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
而另一说则是,唐朝时郏县就已经有了金钢饸饹面了 ,这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韩愈有着不解之缘。明人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辑补〉一书“谏迎佛骨”一节有韩愈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这里指的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带)刺史吴员元济反唐,拥兵自立。韩愈随军平叛,生擒吴元济,史称“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军离蔡,行至郏县城西吃了金钢饸饹面。由此推断,“金钢饸饹”面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了 。
还有传说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有一陕西人逃荒至河南郏县,并在当地做起了“饸饹”生意,因其做工讲究,味美价实,备受民众喜爱,食之者众多。
郏县烧鸡:郏县烧鸡是郏县饮食六绝之一,采用生长于刘山深处或汝河岸边农户家中的散养柴鸡,经过多道工序处理,用特制的百年老汤加入定量的生姜花椒,茴香、香叶、草果等二十多味调料,经文火慢煮而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兼有强身健体,滋阴补肾的特点,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和出外探亲访友、休闲旅游时的常态食品。郏县烧鸡品种众多,风味各异,冢头镇西寨村的热烧鸡趁热就烧饼吃,香味醇厚,酣畅淋漓;姚庄乡的五香烧鸡,清香弥久,味道纯正;县城西关街的军政麻辣鸡,味道鲜香、麻辣异常;县城北大街的谢老婆烧鸡清爽怡口,肉烂骨酥,为郏县烧鸡的典型代表。
底
壶
罐
,
直,
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