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陕庙,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郏县山陕会馆是由山西、陕西商人合建的一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据说山陕会馆每年举行年会一次,每月举行例会一至二次,遇有特殊事件会馆还会召开临时会议。
当时的晋商和秦商都非常精明,建造会馆的第一原则当然就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现在看山陕会馆所处的位置偏西,南面的正门外是一条小路和一条河算是够背的,但在古代这里可是正儿八经的万里茶路古商道。山陕商人南下第一站必经河南,而郏县,就是万里茶路的宛(南阳)、洛(洛阳)、许(许昌)古道交会之地。
郏县山陕会馆按照古代的建造习惯,坐北朝南,保留下来的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照壁、山门(背面戏楼左右钟鼓楼)、大殿、春秋楼。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山门(背面戏楼)和左右相连的钟鼓楼。
门票免费,游览时间1个小时.
现在照壁与山门之间被一条小路隔开了,在古代照壁首当其冲就挡在山门正前方,中间的衔接关系是很强的,照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南边刷上了革命口号。
照壁宽8米,高7米,厚1米。基座用质地坚硬、加工平整的红石大块砌筑,灰泥抹缝,密不透水。上部用青砖砌造,青瓦覆顶。壁阴正中砖雕砌筑圆池一个,池内镶嵌砖雕团龙,生动活泼,被时人称之为“镇河大将军”。
古代晨钟暮鼓,太阳东升西落,所以照壁之后从东到西依次为钟楼、山门和鼓楼。钟楼和鼓楼都保存完好,只是其中的钟鼓早已不知去向。
钟、鼓楼脊上的走兽造型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据说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戏楼两侧有钟楼、鼓楼。钟鼓楼周围各用12根圆木立柱将楼顶十字架梁承起。双层飞檐,斗拱端庄,浑厚朴实。
这上面最吸引人的就是木雕和砖雕。钟鼓楼基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立,屋顶最上方有麒麟驮宝瓶,左右有吻兽张口吞脊,旁边还有一些别的小兽,脊上盘龙昂首,可以看到长长的龙须。
左右各有一门,为东西侧门,东侧未看到命名 。
屋脊两侧走兽、戗脊兽依次排列成形,筒瓦和滴水都刻有花纹,筒瓦之上还骑有瓦兽。
山陕会馆的大门的门饰、砖雕、垂花结构精巧,与二楼的古戏楼构建一体,配以左右之钟鼓楼,使庙门更显得小巧玲珑。门楼三间,中门供人出入,两次间为门卫及接待之所。
正中就是山门,山门之上写有“山陕庙”三个大字,在古代,会馆既是山陕商人交流休息的场所,又是祭拜关公的庙宇,所以称为“山陕庙”或者关帝庙。
门楼的木窗和石檐之上雕刻有非常多的花鸟虫鱼图案,仔细观察后发现处处都有玄机。
粗略一看历史的颜色基本已经掉尽,只剩下了朴实的灰土色,但要是看细节就会发现,其实很“土豪”。无论是山门还是钟鼓楼从上到下无木不雕、无砖不刻,尽显了繁复之美。
钟、鼓楼楼脊顶部有麒麟驮宝瓶造型,该装饰高出楼脊1米有余。戗脊上盘龙昂首,龙须依稀可辨,脊之端各立古将军像一尊。
飞檐之上有挑角挂铃,风吹之时闭上眼,细听那悦耳的铃声,能将我们带回到三百年前那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
鼓楼,上方小小的一个屋顶容纳了太多的内容,双重檐建筑,屋脊正中为麒麟驮宝瓶,麒麟下踩望兽,两侧为剑把螭吻。夹在中间的还有小兽,前方各有一个戗脊兽。
东西左右各有一门,西侧“振华”门。
楼脊两端吻兽高大,造型生动,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楼脊中间有砖塑麒麟驮宝瓶,高出屋脊数尺。
在脊之末端立的有古代将军像,每一个屋角上都有,一般都认为是历史上的“四绝人”,庞涓、罗成、周瑜和韩信,因为他们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把他们放在屋檐上,警示后人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否则就无路可走,又或许可以起到一些监视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是古代的将军,可以震慑一些小之徒。
郏县山陕会馆建筑布局严整,木、石、砖雕精美,充分体现了山、陕、豫古代建筑综合风格,其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其木雕、砖雕、石刻技艺高超,具有很高的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丁零丁零……”一阵马车铃声从远处传来。山陕会馆,下人早已在门口等候。商队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缓缓前行,越来越近。领头的一身明光闪闪的绸缎长衫,单人单骑,扬鞭打马,直奔会馆。那人在会馆门前一对石狮子旁停下,石狮子比马还高出一截。下人赶紧上前,并不言语,牵着马进了马棚。
站在这曾经繁华一时的山陕会馆,不仅令人哀伤,又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是哪些富豪一掷千金建起如此气派的会馆?又是哪位能工巧匠有如此的奇思妙想?是谁每天在敲打着晨钟暮鼓?又是哪位唱角曾在这戏楼上红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