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唐诗火了一座寺庙。
寒山寺如此。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姑苏城外的钟声穿越了千年。
兴福寺亦如此。唐朝另一位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让曲径通幽的古寺走到了今天。
破山寺就是今天的兴福寺。
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我们自驾而来,导航到兴福禅寺停车场,结果中途导航提示停车场拥堵,需等待。临时将终点改为相距200米左右的兴福停车场。
无论从哪里开车过来,到兴福寺最后都要拐进寺路街。从寺路街进来要经过两座牌坊。
第一座牌坊上书“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两侧柱联为“乱山乔木清露未晞虚伫神素,风日水滨明漪绝底妙法自然”。这副对联是集句联,上下联均摘自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背面坊额则是启功先生所书的“天开画景”。
第二座牌坊的坊额上书有“兴福禅寺”四字,两侧柱联则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所书的“门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
背后坊额则书有“齐梁古刹”四字。
这两座牌坊都在车行途中,我是特意下车来拍的。
我们去的兴福停车场在寺路街的北侧。这里的面馆生意非常好,很多人慕名而来。主要有两家,一家叫兴福老面馆,另一家叫望岳楼老面馆。网上搜搜,似乎望岳楼更有名气一些。我们是下午去的,没有品尝,所以到底哪家好,只能您自己尝尝了!
特色的面叫蕈油面。虞山蕈油面是江苏常熟传统的特色面点,有“素中之王”之称。蕈(xùn)是一种野生菌,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鲜美异常,非一般蘑菇可比。
按下美食暂且不表,我们还是去禅寺吧!寺门前的照壁上书有“华严本山”四字。华严宗为汉传佛教的宗派之一,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兴福寺在民国初期就创办“华严大学预备学校”,当时月霞尊者、应慈法师被誉为“近代华严学中兴祖师”,故兴福寺亦被尊为“华严本山”。
山门前破龙涧畔,有一对唐尊胜石幢。原件已毁,现一为残件拼凑,另一为后来复制。
跨过破龙涧上的石桥,便可到达兴福禅寺。寺庙要收香花券的,每位十元。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兴福寺,1983年被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1995年4月19日被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兴福禅寺的山门。“兴福禅寺”匾额由沙孟海先生所题,下方小匾额则书有“毗卢法界”四字。正门的对联是集翁同龢的字而成的,“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
进门先上图,以便按图索骥。寺庙里有导览图的,但是拍出来总感觉不是太清晰。好在有万能的网络,终于搜出来一张清晰的。
好在有万能的网络,终于搜到一张足够清晰的,分享给大家。
寺庙内的道路比较绕,而且四处都是连通的,在里面兜兜转转,颇费时间。
为方便起见,我将统一从山门起按东西中分几条线,然后每条线都由南往北一直到底的方式进行介绍。
山门正对的是天王殿。山门与天王殿之间有院子,院子西侧有两个门洞,通往普照堂;东侧则有一个门洞,通往白莲池。
这是进门正对的是天王殿。门额上高悬米芾的“无上法门”四字,两侧柱上则书有“解脱门开谁肯入,浮生梦觉自知归”。
天王殿后东西两侧分别是客堂和法物流通处。
正对的是三佛殿,供奉着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
三佛殿后面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西侧有无漏泉。
再往西有通幽字样的月洞门,这里应该就是常建诗中的曲径通幽处!
殿两侧墙上及前后庭院回廊间有许多碑刻,多为寺院及各殿重建记以及名人题咏诗。
大雄宝殿内有一块兴福石。
据说梁大同5年(公元539年)扩建时,发现大雄宝殿内有一巨石隆起地面,纹理纵横,左看似兴、右看如福,被视作祥瑞之石,故名兴福石,破山寺随之改名为兴福寺。
三分靠形状,七分靠想象!能看出“兴”“福”二字来吗?
大雄宝殿后面是玉佛楼。
殿内供奉的是一尊玉佛。
跳回山门,再从西边的门洞进入。首先是普照堂。前面有香炉,焚香之所。
普照堂后面是斋堂。
再后面是五观堂。
五观堂往西可见“自澈”字样的门洞,里面是档案室。这里曾是两代帝师翁同龢隐息之所。
这里还有君子泉,据说干旱不涸,久雨不溢,如同君子之大度,故名“君子泉”。
继续往西是錽亭,錽是梵文“甘露”的意思。亭柱上有联,“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更无渣”。
再往西有台阶向上,有院门,上书“云栖塔院”。
里面主要是塔林。塔林始建于唐代,现仍存江浙沪地区历代祖师大德墓塔四十六座。这里不仅供奉真禅老和尚的灵塔,也供奉着玉佛堂上祖师可成老和尚、远尘老和尚、震华老和尚、苇舫老和尚等本寺历代祖师大德之灵塔。
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再往里走,回来看图发现里面除了历代高僧的灵塔,还有日照亭和云棲堂,从网上搜图放在下面。
錽亭南侧有一株二百多年的板栗树,郁郁葱葱。对于我而言,板栗树见得少,这么年长的更是比较稀罕!
西北方向是圆通殿,又称观音殿。
殿后石壁上刻着“一切放下”!
沿两侧石阶向上是文殊殿。
从文殊殿西侧出来,向下走,就见到了财神殿。
殿旁有亭,亭西是寺庙的院墙,白墙上有“对月谭经”字样。
亭旁有罗汉泉。
罗汉泉的东南是白龙泉。
白龙泉的东边是放生池。池边有一块陨石。石上有“宋时某日”字样,不知是否真的是天外来客?!
池中有一石舫。
舫中可见“团瓢”字样。团瓢石舫由僧人了幻所建,原构在东园空心潭上。一九八四年,西园新辟放生池,于池中建石舫,上设小楼敞轩,飞檐雕栏,别致玲珑。因距庭院水岸一瓢之地,故袭旧名为 “团瓢”。
再回到山门,这次从东面院门进入白莲池。池中有千叶重萼白莲,不过没有注意到。
池的北面便是救虎阁。传说高僧彦称深夜在此坐禅,闻阁下虎吼,见一虎中箭,乃拔箭裹伤放之,后虎来阁向僧致谢。
旁边是龙王阁。
救虎阁后面是禅堂。禅堂是封闭的院落,门前有走廊,往西通往大雄宝殿,往东通往茶室。门前有院子,对面院墙上有“选佛道场”字样。(忘记拍照了)
我是从大雄宝殿这侧进入的,从救虎阁估计要绕过茶室再到禅堂。
这是禅堂东侧的茶室。
禅堂后面是四高僧堂。大雄宝殿旁原先有门可以到达的,但是门关了,现在是从茶室西侧进入的。
四高僧是指兴福寺自唐五代至宋先后出现的名垂于世的四位高僧,分别是怀述、常达、彦偁和晤恩。
茶室后面有一小院,月洞门上书有“诗境”二字。
里面有一亭,名为米碑亭。米碑亭面阔一间,平面呈长方形。木结构,檐下施斗栱。歇山,回顶,黑灰色小青瓦屋面。
亭内壁间嵌碑一通, 青石质,碑身高1.41米,宽0.7米。上镌米芾书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一首。仔细看诗文与现在通行本的略有差异!
宋米芾书法系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邑人言如泗于襄阳知府任上得之,由长州穆大展摹刻。诗末有言如泗跋文二行。
名诗、名书、名刻,故又称“三绝碑”。
茶室往东有一水潭,潭上有曲桥。没仔细数,应该是有九曲吧!
潭壁上刻有“空心潭”字样。
潭北路边有空心亭。亭门紧闭,不知为何。最近去了不少景点,很多的地方都是关门落锁,让人颇多遗憾,也很无奈!
亭子另一侧有墙上嵌有石碑。
碑为民国十八年刻的《重修空心亭记》。从碑文中可知,空心谭(亭)的名称大概源于常建诗中的“潭影空人心”。亭原在潭中,几经迁建兴废,民国重建时移至潭北侧。
亭子西侧是療房,也就是僧舍。
由空心亭往此则是竹香泉。
再往北是题有“山光”二字的圆月门洞,里面有游客止步的告示,只能到此回头。好像还有个藏经楼没去,一来时间紧张,二来确实也找不到路,只能作罢!
出得寺来,仔细想想其实文字的力量真的很神奇。一首诗居然可以让一座寺,历经千年,声名远扬。甚至于有些时候,实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是因为文字,我们还能知道曾经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可以称之为历史的东西!
致谢:为了更详尽地介绍景点,文中引用了网络上的部分文字与图片,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