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沣寨,又名红石寨、朱洼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临沣寨创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
临沣寨占地7公顷,筑寨石料全部为紫红色石材,寨墙平面呈椭圆形,周长1100米,高6.6米,上有哨楼五座,垛子800个。按八卦的乾、坤、巽三个方位,分别设西北门“临沣”,西南门“来曛”,东南门“溥滨”。临沣寨因西北濒临沣溪而得名。是研究明代建筑向清代建筑过度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曾感慨:“紫禁城9999间半的古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的,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三间。寨内民居建筑从明至清,非常集中,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临沣寨分别于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免费,游览时间1~2个小时.临沣寨,虽然在当地名气很大,但因为没有开发,一直免费对外开放,外地知道的人也不多,但是绝对值得一去。
据了解,临沣寨始建于明末,原是土寨墙,寨内住户多数姓张,所以也叫张家埂。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一支朱姓人家移居至此。凭借精明的生意头脑和仗义疏财的侠义精神,经过200年的努力,朱家取代张家成为村中首富。张家埂从此更名朱洼村,临沣寨不过是朱洼村的一部分。2019年,朱洼村更名临沣寨村。
清同治元年(1862年),朱紫峰三兄弟发达后,重修寨院,他们耗费300多万两白银从附近紫云山运来红色砂岩石,采取外石内土的结构建成新的寨墙。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石寨墙”。
寨墙呈东北—西南走势,呈狭长的船形。它颇似城堡,但又不像城堡那样规规整整、见圆见方,而是很随意,仿佛是不经意间划定的一样。
在重修寨墙时发生了一个故事:因为要占地、拆迁房屋,可拆着谁家的都不愿意,最后有人想了一个主意——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拿黑布蒙上眼睛,手提装满石灰水的铜壶“放线”。这样拆着谁家的房屋占着谁家的田产,也没啥说的。就这样,有了现在弯弯曲曲的寨墙。
临沣寨有3个寨门通往村外,按八卦的三个方向设置,分别起名“临沣”“溥滨”和“来曛”。“‘临沣’因临沣溪而得名,也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溥滨’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来曛’则取自《诗经》中的‘曛风南来’
厚重的寨门外包裹的铁皮已锈迹斑斑,不少地方脱落后露出里面的柏木。在临沣门,“同治元年”“岁在壬戌”的字样清晰可辨。寨墙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厚约1米,中间有两道石槽。
这其实是两道防洪闸门。1939年、1957年和1980年,临沣寨附近发生过3次大洪水,临沣寨都安然无恙。其秘密就在这里——发洪水时,村民将木闸板插入石槽,里边用沙袋填实,关上寨门,就可以防止洪水进入寨内。
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还有灭火水槽、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及向寨外排水的暗道,确保寨子攻守自如。
临沣寨,厚重而璀璨的中原历史文化符号,承载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历经沧桑,斑驳的红石路,仿佛穿越千百年光阴,与你低吟着沧海桑田……
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组成了临沣寨别具一格的风景,它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
登上古寨城墙,连绵环绕寨墙的城堡,紫红色的古寨尤显雄伟。俯瞰寨墙内,是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厚重古朴。
数百年来,临沣寨曾抵挡过多少次兵匪侵袭,并无确切记录。只能说,捻军、太平军,以及数不清的地方武装和散兵游勇,都曾在寨墙外吃过败仗。1945年6月3日,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松本支队进犯临沣寨,但整整一天都没有攻下城堡,只好绕道去了鲁山。
1947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付出100多人的伤亡代价,才攻入寨内,活捉地主武装头目、寨首朱清宽。《郏县志》记载:“黎明破城,朱洼解放”。坚不可摧的临沣寨,走进中国军事史,近当代几乎所有的中国军事地图上,都标识有临沣寨。
如今,历经近200年风雨沧桑的临沣寨仍坚固如初。古村内,屋舍俨然,鸡鸣犬吠,淳朴悠然。
寨子周边是一条不算宽的护城河,河岸两边是一丛丛芦苇、一族族竹园,杨柳依依、池水绕寨而过,一幅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天人合一的画卷。
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的护寨河宽15米、深4米,而今的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临沣寨南门一侧,沣溪潺潺汇入护寨河,与红石寨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开始拆除古寨墙,其中郏县拆除100多座古寨墙,唯有临沣寨幸存下来。原因是临沣寨处两河交界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而寨内安然无恙,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临沣寨才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
2008年10月和2009年10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和《百科探秘》栏目,曾先后来到这里拍摄过有关临沣寨的纪录片和专题片,电视电影《摊牌》、《作局》、《挂帅》等一些影视拍摄剧组还把这里作为了拍摄影片的场景首选地。
正方向的南门叫“来曛”门,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
据了解,寨内现有居民115户共365人。有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11座,此外,还有3间明代老屋。房屋从明末至今一应俱全,在时代上没有缺环。
酒器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很强的观赏性.它折射出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浓缩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酒瓶、酒器贯穿了整个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它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迷人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它是历史的印证、时代的象征、民族的品牌、国家的名片。
酒器文化博物馆:
整个小院错落有致,竹林幽径,还有很多精美瓷器。该展馆共分七个展区、分别陈列着各个时期的酒器、酒具、茶具、瓷器和红色文化藏品,以众多实物陈列让参观者不虚此行,感叹不已。
寨内有南北、东西各两条大街,呈井字形平衡交错,每个街道及两旁,均红石铺地,透过残垣断壁,依然有现存完整的朱氏祠堂、关帝庙、五虎庙等10余座标志性建筑,这些老房子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单层或双层瓦房,青砖浮雕搭架的莲花脊,有各种鸟兽,房坡覆盖的是灰色小板瓦
徜徉在寨内一座座庭院间,就像翻开了一册悠久的村寨建筑史。既有高大深邃、以砖石为主体的中原农村院子,也有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的南方院落……在这些古建筑群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朱紫峰家的宅院,门楼比其他院落明显高出一截,雕梁画栋的门楼尽管凋了朱颜,但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仍透出豪门大户的荣华与富贵。
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斑驳的彩画。“朱紫峰的宅院被称为‘汝河南岸第一府’,三路五进的四合院建筑群,门楼高达6米。”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发迹,其中朱紫峰官至盐运司知事,老大朱紫贵为议叙修职郎,老二朱紫云做到了州同。
这座古寨是清代咸丰末年生活在此地的朱氏三兄弟所建,老大朱紫贵,老二朱振楠,老三朱紫峰。朱氏三兄弟经商有方,头脑灵活。老三朱紫峰不失时机地捐助了国家整修黄河的水利工程,最终朱紫峰做了河南盐运司知事。
自此三兄弟开始做起了盐业生意。他们利用寨子周围便利的水系,从扬州运来大批食盐囤积于此,再加价15倍卖到各地。弟兄三人的财富积累迅速,据传年末三人分账时是用箩筐盛元宝的。
有钱了,那就怕别人惦记了。建一座坚固的堡垒是弟兄三人的共识,而在寨子里建造一座豪华而安全的住宅也就理所当然了。
朱氏兄弟的住宅基本上连在一起,人们都称之为朱家大院,又称为“朱镇府”,朱家大院在此地可以说是远近闻名,不但设计精巧,而且建造工整,至今许多房屋历经百余年纹丝未动。
据说朱家大院地选址非常考究,朱紫峰的大门门口向南正对南部的龙山,向东正对紫云山紫云寺,寓意着紫气东来。“紫气东来”与“峰回路转”,这其中又恰好包含朱紫峰的名字。
朱家大院的房子底部全部都是红石垒成,有一米多高,中间每隔两米左右都有一个叫坐“拴马桩”的石条,前门总共有二十多个,这些是拴来访客人乘用马的。
偶遇到两位老人,一位今年91岁,20岁出嫁到这里,70奶奶的岁月见证了古寨的变迁,另外84岁,吃完免费午饭回家,我问她在这里的生活状况,他说,80岁以上的老人都免费提供三餐,幸福的很!走在寨里,给人的感觉是简朴,淳厚,热情,偶尔还可以见到原住民的日常。
400余年的岁月,寨外的汝河奔涌着怎样的波涛?寨内的人家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只有那些坚固依然的寨墙、寨门、城垛、府邸,留存着旧时记忆,只有那些沧桑的古桥、老树、瓦松、古井、石碑,以各自的方式阐释着古寨春秋。
这些建筑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层弧形石板作为门洞的拱顶,每层石板上都雕有图案,十分美观。
走完一圈村寨,你不仅可以看到气势恢宏,巍巍壮观并且保存完好的特色建筑,甚至你还可以在这深刻的感受到这个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