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之乡 绿色铁岭】银冈书院-周恩来纪念馆

作者:小雷の筑梦之旅 显示图片

景区地址:铁岭市银州区博物馆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禁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景区门票:免费(入门登记)


银冈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是关东第一书院,在东北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银冈书院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其创始人是清代谪居铁岭的郝浴。这里也是少年周恩来读书之地,也是他生活和思想重要转变之地。


书院的正门——广亮大门,两扇乳钉镶嵌朱漆大门立于门枕石上,石阶和上马石已经凹凸不平显得沧桑古朴。现今书院的西院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馆额为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


位于书院正门对面,竖立着一座磨砖对缝影壁,高近四米、宽十二米许,中间额宽六米,上有枋柱屋顶,下有须弥座,素面当心浮雕银冈书院四个金色大字。


在进入书院的照壁上,雕刻有1996年周恩来与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
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我在铁岭入了小学,六个月后又去沈阳入学,念了两年书。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


【第一展厅 早期革命思想启蒙】
此展厅为展示少年周恩来1910年春,来铁岭生活和学习的场馆。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江苏淮安,来到铁岭银冈书院读书,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同志再次来到铁岭,亲切地称铁岭是他的第二故乡。铁岭是周恩来走向新生活的起点,也是他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敬仰。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城内的驸马巷。他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从1910年至1917年,他先后入银冈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不仅在才学、品行、社会活动诸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而且还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他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于1924年7月回国投身革命事业。周恩来的学生时代,无疑是他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逐渐成长为一代伟人的重要时期。
★童年生活
周恩来,字翔宇,幼名大鸾,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祖父周起魁曾任山阳县知事,在周恩来出世后不久病故,家境逐渐破落。父亲周贻能,母亲万氏。周恩来不满半岁时,过继给病重的叔父周贻淦。不久,嗣父去世,由嗣母陈氏抚育。陈氏出身于贫寒的书香门第,性格文静,才学出众,会书画,好诗文,对周恩来的抚育倾注了全部心血。




★北上求学
周恩来12岁那年,伯父周贻赓(字曼青)在奉天(今沈阳)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升任科员,生活稍稍安定。伯父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这个侄子的才学,也很同情他的处境,于是他托在东北做事的堂兄周贻谦借回家探亲的机会,带信给周恩来要他到东北来,跟随自己生活。





★走进银冈
铁岭银冈小学堂是辽北建校最早,教学实力最强,思想最进步的新式小学堂。周恩来来到铁岭后插班进入银冈小学堂三年级甲班学习。他刻苦学习新文化知识,并与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周恩来在这里第一次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也是他思想转变的开始,让他更加深刻的了解家国的含义,为以后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誓言奠定了思想基础。








★励志报国
1910年秋,周恩来转学沈阳奉天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广泛阅读中外书籍,汲取各方面知识。1917-1919年远赴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1919年4月,周恩来离开日本回国,投身伟大的“五四”运动中。1920-1924年到欧洲勤工俭学,寻求真理,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确立共产主义信念。







【第二展厅 重回第二故乡铁岭】
此展厅为展示1962年6月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偕夫人邓颖超来铁岭视察工作的场馆。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各地贯彻中央精神,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好转。这年6月15日,周恩来到铁岭县农村作调查研究。在该县平顶堡公社地运所大队召开社员座谈会,询问社员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听取大家汇报农村的困难,并说:困难是暂时的,我们面前的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表示一定把贫下中农的心意转告给党和毛主席。在与社员们一同拔草时,鼓励大家: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生活还有困难,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到社员家中看望了不能下地劳动的老人和孩子。还与邓颖超一起登上龙首山,回忆少年时期在铁岭的读书生活。


★第二故乡
阔别铁岭52年,周恩来时刻牵挂着那座龙首山、那条柴河水以及让他思想转变起到关键作用的银冈书院,都让周恩来深深眷恋,亲切地称铁岭是他的第二故乡。



★白水情深
周恩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到铁岭前,反复强调接待工作一切从简,饭在火车上吃,喝水不要放茶叶,这是国务院的规定,他要带头遵守。



★热爱人民
周恩来对铁岭怀有深深的情,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这里的人民不会忘记。在基层调研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不搞特殊化。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身体力行,在田间地头与干部群众研究粮食增产,在农家屋里与社员亲切交流。





★重登龙首
龙首山虽然不高,却是周恩来登的第一座山。少年的他曾多次登上山顶,眺望柴河,极目蓝天,胸中激荡凌云壮志。如今,再登龙首山,感慨无限。山水草木、亭台楼阁,记忆犹新,充满了对第二故乡人民美好生活的展望和期待。






★永恒思念
周恩来与铁岭的这两段情缘,给铁岭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爱民的美德、高尚的情操、领袖的风范,一直在铁岭人民心中广为传颂,为铁岭奋进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伟大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周总理离开了铁岭,至今还如同在我们的身旁。他给铁岭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铁岭人民留下了永恒的怀念。
地运所村有一名小男孩叫于洪秋,幸福地见到了周总理。总理走后,他把当天的日历精心珍藏。1978年修复纪念馆时,他将日历捐赠给纪念馆。尽管岁月的风霜已经把它染成了金黄色,但那上面的字迹仍是那样的清晰,“1962年6月15日,难忘的一天,最幸福的一天。”这张金色日历深深拓印在铁岭人民心中,它永远记载着总理留在铁岭的闪光足迹!


【第三展厅 六个杰出楷模周恩来】
此展厅为展示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伟大风范的场馆。


周恩来,一个光荣、不朽的名字。
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
周恩来同志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
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
周恩来同志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
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
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
——习近平


★不忘初心 坚守信仰
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要忘记我们是革命者,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理想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对党忠诚 维护大局
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热爱人民 勤政为民
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自我革命 永远奋斗
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增强本领,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勇于担当 鞠躬尽瘁
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严于律己 清正廉洁
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拒腐蚀、永不沾,绝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
1954年4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周恩来第一次代表中国走上国际政坛,他端正的举止、杰出的才能和高超的外交艺术,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谈判打破了僵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是周恩来出国访问时穿过的大衣。










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正义的人们心中。


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当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银冈小学堂】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铁岭县开办新学,转型现代教育的办学场所,少年周恩来在此教室插班读书。





【银冈学堂校歌】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银冈学堂成立了,编写了《银冈学堂校歌》,学堂风貌为之一新。歌词云:文星辉耀在银冈,我校适在冈中央。同学三百共挹芝兰香。校训校规,无非教我以义方。须口诵心惟,勿怠勿荒,莫负韶光。学校栽培国民,饮水思源不可忘,愿祝我校永无疆。


【银冈刻坊】
建于2010年,是展示书院刻印文化的场所。



当年郝浴的宅院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四合套院,上屋正房三间为文昌宫,院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

【银冈讲堂】
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书院讲学的主要场所,也曾作为供奉文昌帝君和书院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西斋房】
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初为书院学舍,清光绪年间改造山长办公场所。





【东斋房】
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初为郝浴居室,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缮后改为书院学舍。少年周恩来在银冈小学堂就读时,曾于此自修学习。





【郝公祠】
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是郝浴谪居铁岭时的居室,郝浴将其命名为“致知格物之堂”,作为讲学授徒的场所。郝浴去世后,铁岭士子、百姓为纪念其功绩,将此处命名为“郝公祠”,是祭祀郝浴及其次子郝林的场所。


郝浴(1623-1683),字雪海,又字冰涤,号复阳,直隶定州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八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后官至广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十一年(1654),因忤吴三桂被诬,“部议当坐死,上命宥之,流徒盛京(沈阳)”。十五年(1658),携家移居铁岭,“俯身东戍黄龙下,消受周公孔子书”。自题门额为“致知格物之堂”,讲学授徒,“开本邑文化之先河”。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清事发,十四年(1675),郝浴得以原职还朝。临行他感慨万分“泣抚银冈”将十八年积攒下的全部田宅,部分器物书籍捐赠银冈书院办学,此举流芳千古。
郝浴亲手创建的银冈书院,曾是辽北“昌明理学启迪后贤”的痒序之地,他“教则远贻,披沥弥久”为辽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郝林(1654-1733),字中美,又字筠亭,郝浴次子。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于盛京(沈阳),四年后随父母迁居铁岭。他“幼有志量,才思聪慧”,在“致知格物之堂”长大。得父亲的亲自传授,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十二年(1683)联捷进士,以中书历考功员外郎迁选司郎中。后授吏科掌印给事中,五十三年(1714)出任奉天府尹,“除民害,清疆理”,镶助清理书院旧产,重振讲学,“亲奠银冈书院”,为保护地方文物古迹,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郝林在朝50余年,继承父亲遗风,“侃侃立朝”,曾有“铁面选司”之称。后官至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少司加礼部尚书衔。




【纸炉】
又名惜字炉、化字塔。古代人认为随意丢弃有文字的纸张是“不尊圣贤,有辱斯文”,因此书院废弃字纸均在纸炉焚烧,以表“敬惜字纸”之意和期盼文化再生的心愿。


【云板】
云板亦称“云牌”,于银冈书院上下课、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时敲鸣。


【魁星亭】
魁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银冈书院曾承担铁岭县学职能,魁星亭是书院学子进行祈福祭祀,祈求榜上有名的场所。


迎面一座高约3.5米、宽约8.5米青砖雕檐影壁,中间是一块宽1.5米、长6.5米的汉白玉,正面刻有银园两个大字,背面镌刻着著名书法家苏平书写的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句。再北是莲池,池中有总理生前最喜欢的马蹄莲花,有无数赤橙色、墨青色鲤鱼绕莲游戏。池上有单拱花栏小桥,可通东西。莲池之北,便是被称为隐然卧龙银冈之处。现在随形就势修成假山,沿山脊修成四个亭台画阁,由曲廊相连。廊枋上有园林景观和历史典故彩绘。





走进银冈书院这座古老的学府,漫步于古朴的长廊和讲堂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里的一砖一瓦,宛如历史的碎片在述说着千年的沧桑。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