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一个周末我自驾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大同段(详见《周末自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大同段)》@https://www.mafengwo.cn/i/24443650.html),回来后利用闲暇时间简单规划了下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起点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起点的行程,为尽早游遍山西的3条一号旅游公路全程做准备。3条一号公路实际上我跑过最多的还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但起点段偏关一直没有去过,多次走过的是碛口附近的临县段;其次就是北邻内蒙古的长城 一号公路大同段,没有踏足的是近年新建的山西南部紧邻河南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随着这次端午假期的到来,原计划自驾前往河北蔚县,但蒲10日有事于是3天时间变成了2天,随手把前段时间规划的黄河一号公路偏关段拿来出行,端午假期的3天出行变成了周末2天偏关出行
。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北起忻州偏关老牛湾,一路沿着由北到南奔流的黄河,贯穿忻州、吕梁、临汾、运城四市,至运城垣曲西哄哄村,全长1238公里,而由主线、支线和连接线构成的路网里程可达4176公里,路网串起了沿线65个A级及以上景区和153个非A级重要旅游资源。
忻州市的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处于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北依长城与内蒙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隔河相望。黄河一号公路从老牛湾出发,沿着黄河边长城和晋蒙黄河大峡谷一路向南,经过常胜墩、乾坤湾、万家寨、画廊谷、火路墩、天翅湾、黄河天翼、关河口驿站、峡谷双桥、关河口、硫磺窑遗址、黄河边长城、西口水路码头、营房泉、护宁寺等景点、观景台,入河曲境。全长53.26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 涵盖偏关县3个乡镇12个村落,于2020年通车。
本次我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驾之旅实际上是从忻州河曲县梁家碛附近龙口水利枢纽南岸边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开始,先向东行驶,然后向北到达黄河一号公路起点老牛湾;换个说法就是我从包头驱车行驶265公里后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东侧的龙口水电站过黄河左转进入忻州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开始,沿黄河一号抵达偏关的老牛湾。然后次日沿长城一号公路起点向东南行驶经滑石涧堡后至麦虎村转水明线向南至偏关县城(不建议走水明线路段,道窄、盘山路且运煤的大车太多,若是新手不安全,如去偏关县建议多花点时间继续走长城一号公路,沿途有红门口地下长城、老营堡等景点),县城游览后返包,基本上是一个环线,没走回头路。
早8:30从东河区出发,沿S315经托克托县转S103,在准格尔旗午餐后继续沿S103前行过黄河左转进入黄河一号公路(该段于S249同线),驶入黄河一号公路的河曲段时是14:19。
下图是龙口水利枢纽黄河桥西侧景色。
下图是龙口水利枢纽,黄河桥在它的西侧。
远在秦朝、近在明清时期长达两千多年的冷兵器时代,建设了长城黄河并行的防御体系防御黄河西岸之敌虏侵犯,在河道东岸,根据河岸崖畔高低的不同、险要程度的不同,不同规模地修筑了长城和烽火台,形成了黄河岸畔上的河水之险、河岸绝崖之险、长城之险三险合一,长城与黄河并行独特的防御体系。部分地段利用惊险陡峭的黄河峡谷,代替长城进行防御,长城间接地在沟谷和低矮处进行衔接,没有修筑长城墙体的段落,修筑一些烽火台或火路墩,起到眺望敌情防河的作用,如有敌情,沿河道狼烟四起,便于调兵防御。阳尔塔土筑烽火台就是其代表之一。
沿黄河一号公路一路向东,首先抵达就是石径禅院。石径禅院坐落在山西省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创建于民国八年。 石径禅院东、西、南三面石圪梁环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进。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
一进院落的建筑看上去有点历史,应为民国时期建筑。
寺庙东北处有一个小门,从这里出去经过砖砌的小洞、自然石阶、独木桥(现为铁板)和“悬空界”,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独具特色的弥勒佛洞必经的悬空石径。
石径长百余米,两岸百丈峭壁,俯然屹立。
弥勒佛洞,坐落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土塬上。佛洞分上下两层窑洞,窟内有洞,洞内有穴,互相穿连,内供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八洞神仙等塑像。抵后壁南登23级石阶,又见半空石洞,高、深、阔各约两丈,上有石雕成的弥勒佛像,高约七尺五寸。像后正对一洞穴,深浅未知,凉风习习。置身洞口,头顶倒挂欲摧的巨石,脚下是来自天上的黄河,对面是云烟环绕的高山,身后是深居千年的石佛,神秘、幽隐、惊险、壮阔,令人神往、陶醉。
弥勒佛洞的另一侧是峭岩倒挂的绝地,可以直奔黄河,垂直河面约有百丈之高,看看没在前行。
这处黄河岸崖的绝壁的的腹部,利用天生的一个偌大石窟,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禅林胜境----弥勒佛洞。石窟面阔、高、深、各三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错,人至其中如入虎口。
站在石径禅院傍边的小山上,脚下就是通往弥勒洞的石径,向前望去,黄河水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峡谷的龙门口已建的铁路桥连通蒙、晋两省。
离开石林禅院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继续行驶10分钟左右,就进入偏关境,从这里开始基本方向是向北行驶。
进入偏关段后,就可以看到更多的明长城。
进入偏关段后,继续前行沿着黄河一号公路前行,第一站就是护宁寺。
护宁寺位于偏关县天峰镇寺沟村南200米处,坐北朝南。始建于唐代,宋元时期复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二年(1817)、道光三年(1823),咸丰六年(1856)进行过维修,因位于黄河崖头长城要冲地,故寺庙为护宁寺。现存建筑结构保留元、明风格,中轴线上一进二院,主要建筑有三圣殿、天王殿、关帝殿、文昌殿、罗汉殿、地藏殿、山神庙、痘神庙、孤魂庙、比丘庙、钟楼、鼓楼、河神庙、龙王庙,跨院内有观音殿、会房窑,庙前有戏台,总体建筑面积539平米。最古的为宋元建筑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悬山顶,大木作结构,五標四椽减柱造。寺内壁画为明代原作,人物造型优美,历数百年风云,色彩艳丽如初,为寺庙壁画中的上品。护宁寺在2004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黄河峡谷东岸崖边的黄河边长城,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属于偏关县黄河东岸外长城。长城与黄河、内长城与外长城,都在这里交汇,这里的边堡和烽火台众多,是偏关西北方的重要屏障,也是明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冬季踏冰入晋而修建的一段沿河长城。在这里,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堪称最特殊的地方,成为山西长城的经典画面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
硫磺窑遗址在偏关县黄河东岸关河下游的几道沟岔,分布有数百座古硫磺窑,始建年代不详,有明清的,有民国的,还有上世纪中期的,蜿蜒十余公里,规模宏大,蔚为壮观。这与当地盛产硫磺矿有关,亦与偏头关这个军事重镇有关。
硫磺是易燃固体,主要用于制造染料、农药、火柴、火药、橡胶等,偏头关是军事重镇,明朝在长城沿线摆布着数千门火炮,火炮所需火药都是当地用礦矿生产,因而明清时期这些土制磺场市场很大,硫磺窑规模宏大、星罗棋布,从业人员数千,烟尘弥漫河道,可谓是黄河畔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偏头关有两个关口,一是陆路关口红门口,一是水路关口关河口,因此说关河口是偏头关的关隘标志之一。关河是偏关的县河,黄河上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平鲁境内的野狐沟,由野狐沟内的冒花泉及其下游鸭子坪村吕洪沟等大大小小近万眼泉水汇聚而成,流经老营堡、偏头关关城,最后流入黄河,以关河汇入黄河的入口处而得名。当年可以从县城驾船顺关河而下直达黄河,从山势地理上看又是一个关河峡谷的谷口,两面绝壁,中间河谷。由于驻军将士自古定居,把守关口,形成古兵寨,撇军之后,当地居民在此定居。
关河口村是近代晋西北重要的商埠码头,乾隆初期,黄河沿线的水上商运开始兴起,老牛湾、万家寨、关河口、黑豆埝和寺沟五大渡口曾盛极一时。其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关河渡口。
现在的关河口民居古朴,石窑古老,门券环互,石巷幽深,是一个风情特殊的古村落。在明朝长城防御时,谷口两边接着长城的绝崖山险墙,谷东崖顶筑有一座大墩,沟谷筑有两座墩台。河口深处不到一里筑有第二道长城防线,呈“V”宇形,不远处还有一座暗门,三道墙门,使此地成为黄河畔防御最严密的长城隘口,夏守河,冬防冰,现在驻兵营地依稀可辦。
因关河入黄河处河道幽深狭窄,蜿蜒曲折的崖壁垂直落下,相当险要的地理形势,构成关河口这处处绝妙的黄河景观。
站在天翼观景台,向北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碧绿色的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
向南远眺去,绿色的黄河水,在黄色丘陵间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黄河在山脚下再一次转了一个大弯,面前两侧的黄河恰如山的双翼,伸展向远方。
天翅湾观景台也是一个黄河弯道,但由于前期攻略不足,不知道这里有着一个史前时期的一座小型城址,这一遗址解开了晋西北黄河岸畔4000多年前的生活面貌,没有参观游览遗址实属遗憾。
画廊谷的入黄河处壁立千仞,两端坐落着造形各异的巨大怪石,谷口怪石耸立,庞大的巨石犹如石人屹立于黄河岸畔。
这里的山体非常奇特,上半部浑圆如乳,由水的溶蚀形成;下半部峭壁陡峭如削,由流水侵蚀悬崖根部后发生垂直塌陷造成。在曲线起伏的山梁上,排布着五道曲折幽深的山梁绉折,每一道小山梁小组折冲刷形成一道道小沟谷,汇在大深谷内就冲刷成一个个 U 形峡湾,最后组合成一道美丽的峡谷。峡谷不宽,不到十米,曲折环互,呈双 S 形。
从画廊谷继续沿黄河一号公里前行,就是万家寨,本想进入万家寨看看水利枢纽,可按导航景区行驶快到头发现修路,掉头后绕行厂区又不让进,沿途都有铁丝网做了隔离无法无障碍拍照,只好作罢,回来写游记时想起多年前曾去过万家寨,找图一枚。
下图是我2010年10月3日站在内蒙古清水河境内拍摄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对岸是山西的偏关,也就是我这次去的地方,右侧的黄河悬崖岸边就是我停车无法拍照之处。
黄河在流经此地时优美地拐了一个反“s”型大湾,形成了河抱着山、山抱着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的壮丽奇观。山环水抱,山因水动、水因山活,一山一水,一阴一阳,阴阳乾坤,恰如其分,这也正是太极八卦图的最根本的意义所在,因此被称为“乾坤湾”。
偏关的这个乾坤湾和延川的乾坤湾不是一回事,别搞混了。我曾在2018年五一节期间前往了延川乾坤湾(详见《探寻知青岁月,游览黄河蛇曲----沿黄自驾之旅》@https://www.mafengwo.cn/i/9190521.html),你可以浏览该文看看两处有啥不同。
乾坤湾的上半个反S湾,奔流黄河,百转千回。
乾坤湾的下半个反S湾。
乾坤湾宛若盘旋在偏关大地上一个巨大的S形,把这里的地形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太极八卦图形。
乾坤湾以“八卦”文化为特色,暗含着天地自然之理,为此这里建了八卦台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三尊雕像分别为三易:孔子、伏羲、周文王。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周文王经过悉心钻研,将八卦规范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称《周易》;孔子对《周易》的讲解心得共十篇,这十篇心得就像给《周易》插上了翅膀一样,故孔子的《易传》又称《十翼》。因此,后人们统称,易经是由三位作者共同完成的。
三易雕塑后的乾塔,一座八角塔,仿明代风格,配有八卦图案,形成南有文笔塔(偏关县城内),北有乾塔的相互呼应格局。
乾坤湾共设有多处观景台,高低错落,可以让你从从不同角度对乾坤湾进行观赏。
从乾坤湾的南侧入口进入,北侧口离开时已是18:55分,发现北侧口尽然没有售票处和车辆闸机,说明乾坤湾和老牛湾景点联票一说值的商榷。
老牛湾地处山西最西北的位置,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后流入山西的第一站,也是黄河和长城握手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峡谷之一”的晋陕大峡谷从这里开始,往北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在古时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边关重镇。
从空中俯瞰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黄河老牛湾,峡谷两岸壁立千仞,黄河蜿蜒奔流不息,风景壮美如画。
19:50左右进入老牛湾村,在路边找了家谈不上是民宿也就是农家乐的住处入住后,在附近拍了几张片子回住处吃饭,休息,聊天时发现入住村里还可以买到优惠门票,害得我每张多付了30元。老牛湾🎫门票现执行价格80元,通过当地购买50元/人。
山、水、黄河、长城、古村落、古城堡、古渡口、烽火台,加上原汁原味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以及说不尽的历史话题,使得这个村落成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由于农家乐的早餐在7点左右开饭,我6:30起床后继续在附近行走拍照,7:20返回住处用餐。
黄河之所以被称为“黄河”,是因为其河水颜色浑黄。造成浑黄的原因是游经中上地区时,大量水土流失、泥沙奔入黄河,使河水的泥沙含量极高呈显黄色。黄河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为“黄河”,“黄河”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东汉的文献里,但并未被认同,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偏关这段的黄河,由于有龙口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工程的截流,使往日奔腾咆哮的黄河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平湖,昔日浑浊的河水也变得十分清澈碧绿。
老牛湾堡是附属于长城的城堡,老牛湾堡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形状,村落各种石头建筑根据地势而建,石窑石屋比肩而居,石碾石磨随处可见,石墙石院随形而就。据《山西通志》记载:“老牛湾堡北至边墙一里。明成化三年(1467年)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该堡北控黄河,南接偏关,是黄河河防长城第一堡,是黄河边墙的起始点,是山西长城的最西北角,是黄河与长城开始比肩并行的地方。城堡高7米,东西、南北各500米长;堡墙由夯土筑成,并用砖和石头包裹;城垣四周设马面7个,整个城堡只在东南方设一个城门,并建有瓮城。
老牛湾村以东的山坡上有烽火台和长城,这里便是被人称之为“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万里长城自辽宁告别鸭绿江之后,翻千山越万里,终于在偏关这里和滔滔南流的黄河第一次见面。下图中部偏右下角的位置就是明长城和烽火台,长城入水处就是中部阴影的位置。
黄河从老牛湾入晋,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沧桑的黄土高原和奔流的黄河构成的壮丽景观美如一幅画。
作为明长城山西段的重要关隘,老牛湾堡是明成化三年(公元 1467年)所建的一座屯兵的城堡,最多可屯兵 200 人,老牛湾堡所处地形险峻,大有居高临下,威震千里之势。
早餐后驱车来到老牛湾堡是7:46,这里才是真正收门票的地方,公示价格为94元。现售价80元,两天有效。旁边左侧就是停车场,看看停放的车辆以京牌和晋A居多,而蒙A、蒙B到我离开时也只有我这一辆,看来除了我这另类,内蒙人去的都是河对岸的老牛湾。
进入古堡后我从左侧开始顺时针游览,随处可见古朴的石窑,这点和河对岸清水河老牛湾有点相同,不过这里的石窑看上去更成规模和有历史感,且有明显的整修痕迹,10年前我在对岸看得的石窑只能叫衰败(可见我的游记《我在祖国正北方等着你》@https://www.mafengwo.cn/i/5507868.html)。
魏家大院是清代老牛湾魏氏家族的院落,魏家靠河运摆渡起家,他的后人筹资置业、开办商铺,成为当地富商。
整个村庄就是一个经典的石头建筑博物馆,石磨、石杵、石臼随处可见,石人石马、石仓石柜触手可得,这座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古村落,用它最为古朴和宁静的一面,静待着世人的光临。
我在这里一边游览一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闲置的房屋维护仍须继续投入,在当前城市退休人口到处入乡村旅居的前提下,各景区为什么不搞个闲置房屋“领养”,也就是你可以在这里认领一两间房,由认领人你来负责投入房屋维修及设施费用,限定个使用时间,如5年10年,然后在房前屋后、小院内外给你一小块地,你可以养养花、种种菜,赋予你荣誉村民待遇,如住在里面可以免门票等优惠,让这些老人们可以养花种菜、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实现“城里有房、乡下有院”的退休养老生活,不也是双赢的局面吗?而且这样一来,老者的扎堆、家属的往来不都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吗?我也就是想想
老牛湾古村落由老牛湾堡和庙疙台、老辛庄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以前全村三十多户人家稀稀拉拉分布在这三个自然村落中,总人口也就一百多,村中人口大多数姓郭,由于老牛湾在明朝以前是个纯粹的军事要塞,所留村民基本上都是明代从江苏省调过来的戍边将士的后代,现整个村落已没有多少民村,堡内的人口已全部迁出。
这里还有一些有历史的的院落,如荣泰祥,原为清末民初荣泰祥商号的旧址,该商号有郭姓家族以小杂粮深加工起家创办,经营者酒坊、豆腐坊两处。现如今被打造成一个画廊和茶馆的休闲之处接待游客。
在望河楼附近,有一座古老的石碑,虽已看不太清楚碑上的文字,但深刻地感受到浓浓得沧桑感。根据介绍四公主是康熙皇帝的第六个女儿,第四个封号的,故名四公主,四公主名为恪靖和硕公主。在康熙三十六年,恪靖和硕公主按照父皇的旨意远嫁内蒙古喀尔喀土谢图汉的儿子敦多布多尔济,当时准格尔和格尔丹战火不断,康熙皇帝怕女儿受到战火的影响,于是赐公主住归化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旧城)。据《公主府志》记载,公主曾三次迁居。第一次是在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100公里,现河对岸的老牛湾就隶属清水河)。当年,恪靖公主的府邸就在县城里的花园巷,在这期间,她遵照康熙旨意画地4万8千多亩,供山西百姓耕种,亲自下田指导农耕,并减免苛捐杂税。当地人为了感激四公主,自发在这里给四公主立了一通德政碑。碑上四个字“坤道甘棠”讲的是古代女性功德的赞美。
碑记“坤道甘棠”“老牛湾关属耕种草地人等公举四公主千岁千千岁德政碑”
附近还有一处石碑是“长城分守界碑”。
碑记“钦差分守山西西路地方右参将署都指挥捡事郭瀛分管老牛湾起东西两路边界 东到丫角山止外边长一百二十里零一百八十六步将台六座敌台一百九十七座暗门三座水门一座水口一处大边墩隘二十十座边外夹道墩共十二座沿边墩台三十八座腹里接火墩台九十八座 西至西黄河唐家会横墙邻胡墩止沿河边崖长一百二十五里零三十步火门二座沿河边崖墩台四十九座腹里接火墩台三座 嘉靖二十七年六月吉时”(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山西老牛湾不只有明代古堡,还有屹立在老牛湾堡北侧悬崖之上的望河楼,望河楼的年龄与老牛湾堡一样,虽然同样有400多年的历史,但是保存基本完整。
这座矗立在悬崖尽头的雄伟碉堡,它便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老牛湾墩,又名望河楼,也叫护水楼,是老牛湾的标志性建,楼墩高12米,楼平面呈正方形,底部每边宽7米,为砖石空心城楼;地面没有门,楼南设一门远离地面,门额上有匾,刻楷书“老牛湾墩”四大字,并有题头和暑款,上写”万历岁丁丑夏”,即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墩内有供士兵上下的绳梯和通道,墩上设堞口,用来瞭望黄河对面的敌情,用它瞭望来自关外的敌情、以及点燃狼烟向东、南两边长城传递信息的,上下墩只能通过吊绳来爬上爬下,如今这座保存完好的墩台已成为老牛湾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墩”。
清水河老牛湾,左上角河道右侧就是明长城和黄河握手的地方。
偏关老牛湾清,图中的墩台就是“天下第一墩”----老牛湾墩。
整张图中的明长城是不更清晰一些,左上角沿河的城墙建筑就是明长城。
老牛湾堡的中部就是石板街,古堡建在石头上,小街道基本就是整块石板。
来了偏关就要看到山西黄河和长城一号公路的起点,尽管昨日快到老牛湾时一直留意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起点,但只看到了下图,进了老牛湾也没看到黄河一号公路零公里的标识。
约9:15离开老牛湾后沿着昨日来的时路线前行,找不到零公里,但找到了“黄河一号1公里”公里碑。
找到黄河一号1公里碑后掉头折返来到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起点打卡。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里既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起点,也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起点,但不知何种原因未设立黄河一号公里起点标识。
长城一号公路的起点网上说法不一,有的说在大同天镇,有的说在偏关,实际上都对,因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覆盖大同段市、朔州市和忻州市三市,分段建设。我在今年4月份一周末自驾长城一号公路大同段北线时曾找到了“长城一号公路1公里”碑(详见《周末自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大同段)@https://www.mafengwo.cn/i/24443650.html》),这次又在偏关见到了一号公路了起点标志。
山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
在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稍作停留后长城一号公路继续前行,不远就看到“长城一号1公里”公里碑。
从老牛湾长城1号旅游公路起点出发,经过护水长城·杨家川峡谷、滑石涧堡、草垛山堡、水泉营古堡、红门口地下长城、红门口、双子座烽燧、小元峁村、防虏墩、马头山首墩、好汉山首墩、西路长城结(明内长城和外长城的三个交汇点)、丫角山驿站、镇胡墩、长城山西结、丫角山、明代教场、双碑墕·明代采石场,到达明山西镇的大本营老营城。这就是全长80.35公里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
滑石涧堡是明二边长城上的一座重要军堡,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为山西镇总兵李谦始筑土堡,明弘治十五年(1502)大修,万历十年(1582)包砖,万历十九年(1591操守1员,所领在旗军300名,马骡74匹头,分管边墙12里,边墩砖楼11座,火路墩10座)、万历二十九年(1601)又历大修。周一里一百三十二步,高三丈五尺。
此处是黄河峡谷迤东较为平缓之处,明代俺答瓦剌突侵犯中原必须要突破长城防线,堡西的黄河峡谷不易突破,往东行十公里,即可从滑石涧口进犯。因而滑石涧堡的防御形势十分严峻。
沿长城一号公路至麦虎村转水明线向南向偏关县城行驶,沿途看到路边的梯田非常壮观漂亮,可惜由于道路狭窄、重载货车太多不便停车拍照。
云空禅寺又称云空寺,位于偏关县城西北的白龙殿村,距县城三公里,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背朝南置于崖石腰间,背靠悬崖石壁、三面群山环抱;山顶烽火墩台耸立,寺前幽谷清泉、翠涌峰峦;是偏关最为秀丽的寺院,也是偏关在“文革”这程中幸存最为完整的庙宇。
我根据导航经村内前往云空寺的道路只有一辆车的宽度,且坡度非常陡,若驾驶经验、胆量、车的性能不太好请谨慎前往,除非把车停在远处或还有其他道路,否则真不建议你驱车前往。
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城东山之巅文笔公园的文笔塔,又称“文笔凌霄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层砖石结构八角雁塔。崇祯八年(1635年)加高四层,共十一层,上书“文笔凌霄”字样。塔高35米,塔底周长29米。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文笔凌霄塔因风雨侵蚀十分颓废。
从偏关宾馆门口开始需攀峰518个台阶,才能抵达文笔塔下。该塔与偏关老牛湾附近乾坤湾新建的乾塔同为八角塔,形成南北呼应格局。由于到达的时候正值12:00,温度高达30多度、烈日当头,就没有上去,无人机升空拍照看了看。
偏头关(今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处于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相望,南于本省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于神池、朔州两县(市)毗邻。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明代长城设九边重镇防守,其中太原镇(山西镇)驻防偏头关,管辖的长城西起保德,东达黄榆岭(今山西和顺县),全长800公里。其中在偏关境内分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计六条长城,再加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总长500公里,偏关为”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偏头关,始称偏头寨,五代北汉乾佑四年(951年),刘崇在晋阳称帝时于韩光岭(今偏关城东一里处的山梁上)建立偏头寨。北汉天会元年(957年)北汉王刘钧继而在原址扩展建寨,寨为土夯高墙。偏头寨东靠双凤山,西俯关河川,”地控西北,为守城之权舆”。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升偏头寨为偏头关,设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守御此关。从此,偏头关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长城外三关。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河南右丞相魏赛因不花移镇偏头关。
偏头关城据民国四年(1915)《偏关志》记载,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镇西冲指挥张贤始建。宣德、天顺、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间均有修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又于西关南关筑女城、水门各二。沿河筑堤,规模初备,始称”九塞屏藩”。现在所存的城垣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瓮城。城高10米处包砖石。现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气势雄伟。
偏关县护城楼位于偏关县城西山,原名虎头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护守城池及传接四路烽火至太原的重要砖楼。共两层,底层砖结构,二层楼橹为木结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时拆毁。楼地仅存护城楼外坍塌的夯土城堡墙及原护城楼部分少量残砖破瓦。
按照“东有文笔塔、西有护城楼”的构思,2010年,偏关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重建护城楼,突出古关古韵特色,使其成为偏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护城楼原址复建,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框架结构。依照明代城垣、边防军事要塞规制,护城楼呈方形,连同上层共三层,墩台高耸,南门拱开,门内右侧设踏跺折上达中层。中层中部券窑一孔,四面券过道,每面设望孔三个相通。上层四周砌垛口。墩台中部立护城楼楼身。楼身二层三檐四滴水,屋顶十字歇三顶。底层四周围廊,每面五间,二层设平座,可凭栏远眺。各层檐下周设五彩斗拱。瓦顶为绿琉璃瓦。护城楼通高28.8米,楼上安装景观灯,夜间从县城远眺,尽显七彩斑斓、气势恢宏景色。
在护城楼旁西山公园万世德广场有2011年11月14日建成的万世德雕塑。万世德(1547-1603),字伯修,号邱泽,晚年更号震泽,山西偏关县人。始祖万杰。随明朝开国将领中山王徐达在大同征战,以壮勇驰名。
餐后在护城楼稍作停留后,把变管我所知的偏关县城3个景点全部游览完毕,在14:00开始返包,经呼准、兴巴高速返回包头,中途在服务区休息了半个多小时,回家是18:30的样子,结束了本次出行。
📍交通工具:传祺M8,全程行驶685公里。
📍路况信息:去程基本为省道非高速,返程主要为高速,黄河、长城一号公路为三级公路,全程为铺装道路。
📍食宿建议: 建议住老牛湾村,这样老牛湾门票还可优惠且早晚老牛湾的景色还是不错的、空气也好。
📍摄影装备:相机佳能、手机荣耀、无人机大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