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6月14日
2023年,在英国开启长途自驾游的第一站是牛津。
牛津位于泰晤士河与紫薇尔河的汇合点,向来是伦敦西行路线上的要地。牛津是英文Oxford的意译,这个词由ox和ford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牛和浅滩的意思,当河水不深时,牛车或牛群就可以从这里涉水过河。在汉语中,通常把衔接两岸交通的地方称为渡口,渡口可用“津”代替,牛津之名便由此而来。牛津从7世纪起便有人居住,建城于9世纪,因此,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牛津保留了许多古迹古建筑,但让这座城市声名远扬的则是这里的一所大学,即蜚声寰宇的名校牛津大学。这个大学曾走出28位英国首相以及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和政界领袖,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特蕾莎梅,前美国总统克林顿都曾就读于此。此外,该校还产生了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因此,游览牛津,主要是游览牛津大学。
我们首先来到牛津城堡,这是个古堡遗址,位于牛津城的西边。这个景点的路口有一块牌子,上写:Oxford Starts Here(牛津从这里开始)。当时拍了照片并没细看,后来才发现这个细节,我不知道是儿子早就安排好了,还是随意巧合,这里真的成为我们在牛津游览的起点。
牛津城堡的历史可追溯到亨利一世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系英国一级保护建筑。城堡属于中世纪的罗曼式建筑,最初为木制结构,后用石头重建,它是一座战略要塞,具有防御功能。
古堡在英国内战期间曾一度毁为废墟,之后成为牛津大学的刑事法院和监狱。如今城堡的一部分被改造成豪华酒店,其余部分则保留监狱牢房的色彩。我不知道客人在这座承载历史沧桑的古建筑里住宿有何感受,是体验那份历史的沉重,还是享受现代的奢靡与快乐?
城堡边上有一隆起几十米高的土丘,称城堡墩(castle mound),它是当年修建城堡护城河时,由挖出的泥土堆积而成。这个土丘不仅是牛津城堡历史遗迹的一部分,也是牛津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游客可以登上土丘俯瞰城堡和周围的城市景观,但需购票才能进入。
从牛津城堡向东就进入城市中心。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当许许多多城市随着时代步伐日新月异的时候,牛津城内竟然看不到一座现代化的高楼,一成不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
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或罗曼式建筑在大街上鳞次栉比地排列,风格各异的建筑物上,大大小小的塔楼、尖塔与尖顶密布在空中,凝固成一幅恢弘的中世纪画卷。
青石小巷古朴而悠长,老式路灯迎风而立,无不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气息,飘逸着英格兰的浪漫。恍惚间,宛如在时光隧道中穿梭。
牛津让人感受到一份历史的分量,它是英格兰人身上流淌的传统,是一种象征,使人沉醉在不愿醒来的怀念和追寻中。
牛津面积并不大,只有46.6平方公里,包括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其中中心区是牛津大学的核心区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叫女王街,它与另一条叫高街的马路相连,横贯穿过牛津最繁华的地带。大街上人来车往,颇为喧闹,十字路口,更是人如潮涌。人们逛街购物、寻找美食,不亦乐乎。
在女王街与高街和圣阿尔代街(St Aldates)交叉的十字街口,有一座古老的塔楼,叫卡法克斯钟塔。该钟塔是13世纪圣马丁教堂的遗迹,教堂曾是牛津的宗教中心,伊莉莎白一世曾亲临此地举行宗教仪式。在19世纪道路扩建过程中,圣马丁教堂及其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有钟塔被保留下来。因此,这座钟塔被视为牛津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卡法克斯钟塔以其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闻名,该塔楼虽只有23米(74英尺)高,却是牛津市的标志性建筑。据说,牛津有这样的规定,市中心的建筑高度都不能超过该塔。难怪,牛津看不到高楼。
在英格兰,有两所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那就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如果说有人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了解到剑桥,那么让我最初知晓牛津应该是《牛津词典》。其实,对这两所名校,我的脑海里都只是个概念而已,这次到了牛津,自然要好好看看。
在学校的建筑物上,常能看到牛津大学的校徽和校训。
校训内容用拉丁文写着:“dominus illuminatio mea”,意思是“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或“上帝照亮我”。很显然,其校训是以基督信仰为基础的。
这座学院大门外墙上贴着两块像匾样的装饰物,上面就有校训文字。
牛津大学没有固定统一的校园,它采取的是学院制,39个学院就分布在牛津城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整座大学建在城市中,城市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由于开放式的校园没有公共围墙,也没有校门,大学与城市也就相互交叉,往往分不清哪里是大学,哪里又是城市。因此,与其说参观大学,不如说是在城市街上闲逛。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牛津大学博德莱安图书馆。博德莱安图书馆分新老两个馆,老馆在北面,由一座四合院和另一工字形(或T字形)大楼连在一起。老博德莱安图书馆建于160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博德莱安图书馆一直是英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钱钟书在牛津留学时,将这个图书馆称为“饱蠹楼”。
博德莱安图书馆外观是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建筑,四周塔尖高耸,呈现出古老而又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合庭院的西面是进入图书馆的正门,门前立着彭布罗克伯爵三世威廉·赫伯特的铜像,他曾是牛津大学的名誉校长。
老馆的南面是新馆,也叫拉德克里夫图书馆,建于1946年,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拉德克里夫图书馆呈罗马式拱形建筑,其独特的圆形拱顶使之成了牛津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南面有一座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
圣母玛利亚教堂是牛津大学的主教堂、已有近千年历史,现存最古老的部分是塔楼,始建于1270年。教堂装饰的尖顶是十四世纪初加上去的,它被认为是英格兰最美丽的尖顶之一。游客登塔参观需购买门票。
圣母玛利亚教堂另一大门开在高街上,我们从女王街向东过高街就看到这座教堂。
在新老图书馆的东侧是赫特福德学院,它是最早接纳女生的牛津学院。转头东望,就见牛津著名的网红打卡点叹息桥。这是一座连接赫特福德学院两座楼之间的一个天桥,原名赫特福德桥,因酷似威尼斯水城的叹息桥而改名。但也有传说是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毕业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往往来到这里叹息、流泪、追悔。如今校方把它定名为叹息桥,以此来警示学生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
拉德克里夫图书馆的北面紧挨着两座建筑,一座是谢尔顿剧院,也叫礼堂或音乐厅,它是牛津大学举行各种盛大典礼和重要活动的场所,包括每年的入学和毕业典礼、重要人物演讲、音乐会等。谢尔顿剧院以古罗马时期圆形露天剧院为原型而建,外围栏墙墩上有一排古罗马哲人头像,这些属于1669年的头像,被称为牛津建筑的瑰宝。
另一座是牛津科学史博物馆,其馆舍是一座落成1683年的古老建筑。据说,里面的藏品有爱因斯坦写过的黑板和牛顿用过的望远镜。
剧院和博物馆的北面是宽街,这里集中了好几所学院。沿路边摆开饮食摊点是周围学生喜欢光顾吃喝聊天的休闲场所。
宽街北边的三一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且享有盛誉的学院,创办于1555年。三一学院的人文学科很强,从这里曾走出过三位英国首相。校园建筑典雅,它的周围是铁栅栏而不是围墙,学院独特的蓝色大门,使其在外观上比其他学院更容易辨认参访。参观这个学院需买门票(每人3英镑)。
三一学院向西约150米有一排黄色高墙尖顶的建筑,这就是牛津大学最著名、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的贝利奥尔学院。该学院创办于1263年,它以活跃的政治氛围著称,也培养了三位英国首相和其他英国政界的重要人物。
这个区域还有很多学院,如果各个学院都走过来的话,还要化很多时间。但我们只能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于是决定折返向南,最后去看看基督教堂学院。
基督教堂学院在圣阿尔代大街上。这条街上还有牛津市政厅和博物馆建筑,站在北端街口就能看到,而引人注目的是大街远处一排建筑物上一座八角灯笼式的塔楼,它就是基督教堂学院正门上非常著名的钟塔,叫汤姆塔。
基督教堂学院创办于1525年,是牛津大学最热门的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教堂式学院。学院与英国政治渊源很深,从这里走出了16位英国首相,内战时期,这里曾作为查理一世的临时首都。
转到学院南侧,发现有大片绿茵草坪,如世外桃源般美轮美奂,它与校园古老建筑相映成趣。学院有南门通向这片绿地,学子们在紧张学习之余,得以在此放松一下自己。
短短时间内不能走遍牛津的角角落落,也不能尽览牛津的每座校园。尽管走马观花,还是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浓郁的书香氛围和古朴典雅的古城魅力。正所谓一所大学一座城,在牛津,城市就是校园,校园即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