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句“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认识了它。它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
武汉,古代称为“江夏”“江城”。历来就是“九省通衢”,自古就是交通要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现在也是全国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高铁线路纵横交错,覆盖大半个中国。
武汉是荆楚重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了解一个地方,先从它的历史开始。
湖北省博位于武汉武昌区东湖之滨,成立于1953年,是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
忘了拍湖北省博的外观图(上图来源于网络)
交通方式:
🚇地铁——地铁8号线,省博湖北日报站下,A出口,导航步行约600米至南门。
🚌公交——402.411.578.701等,东湖路省博物馆下,导航步行约600米至博物馆南门
博物馆可免费存包(小件南门存,大件需到北门存),游客须南门入,北门出。
周一闭馆(记得提前博物馆公众号预约)。
曾侯乙编钟表演:
周二至周五,每天4场
双休及节假日,每天5场(场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每场约30分钟,25元/人(编钟表演只能在博物馆大厅扫小程序购买场次及选定座位,记得去早一点哦)
国宝级文物,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看看这队伍,就知道它收的欢迎程度。
一个单独的大特展区——600㎡,我越王勾践剑的排面。
剑身镶嵌宝石,剑首11道同心圆,存放千年毫无锈迹。参观时有规定拍照时禁止开启闪光灯,展柜里有个小灯打亮,还在想为何剑首对面不远处放置一面小圆镜,看了介绍才明白为了看剑首那11道同心圆。
剑身上八字铭文“钺王鸠浅,自乍用鐱”,意为越国国王勾践,亲自督造(制作并自用)这把剑。鸟虫篆体精美严谨且装饰性强,给人一种秀雅多姿、浑然一体的美感。
(“鸠浅”为“勾践”的通假字,“鐱”为“剑”的通假字,“乍”则是“作”的通假字。春秋时期,各国文字在写法上并不统一,因此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和通假字的情况。)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之一。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虽然电视上看过,但是亲眼所见,仍是震撼至极,千年前的钟乐似乎隔着玻璃扑面而来,震耳欲聋。
编钟乐团通过复制件编钟演绎,编钟敲响那一刻,两千四百多年前的金石之声缓缓入耳,余音袅袅。是震撼,也是传承,是五千年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羽韵》——笙与古乐队合奏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羽调式”优美韵律,彰显出了古人浪漫的气质及深厚的艺术修养。
2.《竹枝词》——钟磬合奏古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悠扬婉转的曲调,散发着古老、淳朴的气息。
3.《楚调》——八音和鸣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4.《哀郢》——埙独奏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屈原是伟大的,也是悲怆的,他以最后的绝唱书写自己对故国最深的爱与眷恋。
5.《帐夜》——排箫与古乐队合奏
长空冷月,大漠孤烟,展现守边戍疆将士们的坚韧和不畏绝境的意志。
6.《楚商》——钟磬古乐队合奏
由《楚商意》改编而成,展现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与炽热的爱国情怀。
7.《梁祝》——种磬古乐合奏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诉说着中国式唯美浪漫的悲欢离合。
8.《友谊地久天长》——钟磬合奏
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
曾侯乙(约前475-约前433),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又叫随国)的国君,姬姓,氏南宫,名乙。
曾侯乙的墓葬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城区)被发现,发掘出土的一万五千余件工艺精湛、无与伦比的文物,呈现了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体现了古人敬畏天地、神明和祖先的丰富精神世界,揭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曾侯乙所处的时代,群雄并立,百家争鸣,世界主要古文明都达到了巅峰,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实证了是当时人类智慧所达到的高度。
展览分为“敬天崇祖”、“金声玉振”、“所尚若陈”、“观象授时”、“车马仪仗”、“永持用享”七个部分,多角度阐释曾侯乙文物,体现古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物艺术特色。
曾侯乙青铜尊盘——酒器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是商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展集中展出了曾国遗址极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呈现了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青铜文化风貌。
展览分为“始封江汉”、“汉东大国”、“佐佑楚王”“华章重现”四个部分,展览通过考古成果,揭示曾国从在江汉地区独领风骚到滋养楚国、最后融入楚文化的发展历程。
考叔父铜簠
青铜
铜熏
铜镇
彩漆鸳鸯形盒
《夸父逐日图》衣箱
《弋射图》衣箱
《二十八宿图》衣箱
六节龙凤玉挂饰
冕冠:衮冕服之中的礼帽。
永乐三年(1405年)规定,亲王冕冠前后各九旒,冕旒串珠应有五色。梁庄王墓所出土的冕冠,串珠仅有四种。出土时冕冠冠顶板和冠周沿已朽,尚存140件金玉附件。今据山东鲁荒王冕冠复原。
金镶宝石带:“双铊尾”底面錾凿有镂空云龙纹。全带共镶嵌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金绿宝石猫眼、石英猫眼、绿松石、绿柱石、东陵石共98颗。
金雷丝镶宝石带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
铜制品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一面二臂,三目圆睁,獠牙上出,双耳悬蛇,头戴五骷髅冠,肩饰帔帛,颈系骷髅璎珞,以蛇为钏镯,腰缠二蛇、围短裙,胸前横置一杖,裸脊赤脚,足踏地神女天,右手执金刚杵柄钺刀,左手托嘎巴拉碗。烟火背光,下设莲座。背光边缘一周有十个小穿孔,可能为系缀于衣帽上的护身像。
鎏金银封册:由两块等大的长方形鎏金银板扣和而成,板内有册文88字。
金雷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
云形金雷丝镶宝石掩鬓
楚国八百年
虎座鸟鼓架——由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组成。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一面大鼓,悬挂在凤冠之上。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腔。器身通体髹黑漆,运用红、黄色彩绘,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鉴缶——由鉴和缶组成,缶在鉴中。
鉴本来是水器或浴器,与缶组成冰酒或温酒的复合酒器。使用时缶盛酒,放置在鉴内。两者之间的间隙,夏季填冰以镇酒,可保持酒的清醇;冬季盛装温水,用来温酒。
彩绘漆木龙座飞鸟
前言介绍,浮世绘版画由意大利友人马达罗先生捐赠,为1907-1971年间采用原工艺制作拓印的作品,再现了浮世绘鼎盛時期的制作技艺与艺术风采。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绘画,吸收了西方与中国的美术风格,鲜活的表现出江户时代的生活百态,成为极具特色的大众艺术。
得益于幕府将军需往京都觐见天皇的"上洛"(以洛阳喻京都)制度,以及各地大名需赴江户交替居住的"参勤交代"制度,连接江户与京都的东海道成为一条贸易、文化要道。朝观队伍往来不绝,平民旅行不断升溫,由此催生出大量风景浮世绘,《东海道五十三次》便是其中代表。
依次描绘了日本旧時由江户(今东京)至京都所经过的53個宿场(驿站)的景色。虽名为"五十三",但该系列包含起点的江户日本桥和終点的京都三条大桥,共55景。
日本桥:朝之景
川崎:六乡渡舟
神奈川:台之景
大矶:虎之雨
小田原园:酒匈川
蒲团:夜之雪
原:朝之富士
画师歌川广重以诗意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日本东部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成乌与葛饰北齋《富岳三十六景》齐名的浮士绘代表作,不仅在当时風靡一時,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
鞠子:名物茶店
舞坂:今切真景
荒井:渡舟图
白须贺:夕见阪图
龟山:雪晴
坂之下:笔社岭
宫:热田神事
四日事:三重川
京师:三条大桥
美术馆,看展,外行只能看个热闹
《寒生驴背天降雪》 黄松涛
总要来一趟武汉吧!
去坐一次1.5元的轮渡,从武昌到汉口,船前的红旗随江风飞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去感受一下汉口步行街的繁华,在不同时代的碰撞下,却融合的恰如其分。
去听听汉江口的钟声,那是时代穿梭的印记。
去长江大桥走一走,体会一次它的雄壮威武。
去江边赶一场日落与晚霞,方知夕阳西下的长江缱绻温柔。
去吹吹江滩的风,那是飘飞在空中的诗,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你的脸
再去江边码头地下室看看当地叔叔阿姨们的休闲演出,轻松欢快的节奏,别太欢乐,老一辈的人真是多才多艺呐。
夜晚再坐轮渡返回,听听轮船的汽笛声,看看沿江的灯光秀
我们打江城走过,来到本地人推荐的大成路过个早——热干面、汽水包、鸡冠饺、豆皮、面窝、糊汤粉、糯米包油条……全都要尝遍。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
门票+编钟表演:70元/人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胜像宝塔:“白塔”,元代坐镇武昌的威顺王宽彻普化的世子于至正三年(1343年)所建,系供佛的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
《黄鹤归来》铜雕,纯黄铜制造。
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安业乐,两只仙鹤俯瞰人间,非常感动,便脱胎下凡,以昭普天同庆。
黄鹤楼共有五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
第一层:山门楼,又称“牡丹亭”,是黄鹤楼的正门。建筑风格为唐代风格,门楼上方有“黄鹤楼”三个大字。主要展示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背景等。
《白云黄鹤图》——高达9米的彩色陶瓷壁画,讲述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呈现了人神同乐的场面。
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第二层:昙华楼,又称“诗意楼”,是黄鹤楼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明代风格。
黄鹤楼模型
石刻《黄鹤楼记》:记录了黄鹤楼的地理位置、楼的形制,因仙得名的传说以及人们相聚黄鹤楼“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活动盛况。
汉代画像砖艺术创作壁画:中央美术学院孙景波教授创作,宜昌陶瓷厂烧制。
《周瑜设宴》——取材于元人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东吴大都督周瑜设计请刘备过江议事,于黄鹤楼中设宴,企图乘机扣刘备为人质,逼迫刘备把久借不还的荆州交还给东吴,而刘备军师诸葛亮将计就计,派大将赵云陪同赴宴护驾,并授赵云在周瑜酒醉之后脱身妙计——让赵云用周瑜当初授于诸葛亮在设祭坛,借东风时的一支护身令箭,骗过楼下东吴伏兵,护刘备脱身
最终与早在江边等候的诸葛亮乘上一叶快舟,顺利遁航。
《孙权筑城》——再现了三国时期孙权率军再临江负险的江夏山(今蛇山)上筑城建楼,以瞭望江面敌情的历史场景。整幅壁画反映了黄鹤楼最初作为重要军事设施而建的整个过程。
从上到下分为五层:
第一层描写孙吴兵骑占领江夏的场景
第二层是孙权在审定修建黄鹤楼的计划
第三、四层是工匠建设黄河楼的场面
第五层是士兵执矛挥鞭监督工匠的劳动
第三层:望云楼,又称“闺秀楼”,建筑风格为清代风格。楼内设有茶室和书房,供游客休憩。
陶瓷壁画《人文荟萃》:以绣像画手法将黄鹤楼诗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三位唐宋诗人的形象生动再现,并摘录的他们吟诵黄鹤楼的诗词名句。该壁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华其敏教授创作,山东淄博陶瓷厂烧制。
从左至右依次为杜牧、白居易、刘禹锡
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
岳飞、陆游、范成大
第四层:倚天楼,又称“文人楼”,建筑风格为明代风格。楼内设有文化展览室和书画作品展示区。用仿古雕花隔扇和红木屏风分成几个小厅,展示了中国传统字画和艺术品。
第五层:金鸡楼,又称“睡鸭楼”,建筑风格为清代风格。
金碧重彩壁画《江天浩瀚》:面积达90平米,正面《流逝》《浪淘沙》《流年》,绕大厅一周的七幅作品统称为《长江源流》,展现了长江文化和黄鹤楼兴替过程,气势恢宏,灵动自然。
《长江万里图》
俯瞰城市武汉
白云阁:位于蛇山高观山山顶。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做。
《崔颢题诗图》石照壁形式的浮雕,描绘唐代诗人崔颢在云霞缭绕间,长袖飘逸、峨冠博带、运笔赋诗的形象,图中间雕刻其千古名诗《黄鹤楼》。
建成1990年,集诗、书、画、刻于一体,崔颢诗《黄鹤楼》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书,浮雕由著名雕塑艺术家赵树同设计。
《米芾拜石》铜雕
爱石、品石、咏石、以石为友。
北宋书画家米芾,嗜石成痴。世人传说“初于无为州有巨石奇丑,芾见大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该雕塑由雕塑艺术家项金国创作,雕刻手法既生动细腻,又粗犷抽象,虽为青铜所铸,但宛如石刻。所拜之石为安徽灵璧石。
奇石馆
对诗
井盖儿也是满满武汉元素
碑廊
恰遇表演
九曲流觞
牌楼
岳飞亭
岳飞铜像
地图显示首义公园,随便走走。
太阳出来了,秋是鲜艳而热烈的。
孙中山先生纪念碑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碑
蛇山武昌起义军炮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时,起义军打开中和门(即今起义门),接应驻扎在城外南湖的炮队进城,炮队迅速在中和门、楚望台和蛇山山顶架炮向湖广总督署发起猛烈进攻。在激战中,蛇山的炮火有效击中总督署,形成巨大火光,指引起义军迅速攻克总督署。
1993年重建
卢立群旧居:介绍卢立群的生平事迹。
九一八事变后,卢立群在湖北负责工业、市政建设,笃志开发蛇山园林,改造武昌旧城区,计划重建民族精神和地方象征性的黄鹤楼。为了募集建楼资金,卢立群邀请了著名学者王葆心撰写了被誉为湖北近现代史上的“古文观止”的《重修黄鹤楼武昌募资启》,公告各界。卢立群选点警钟楼清黄鹤楼原址和黄龙山上抱冰堂蛇山最高点两处,植树标记。
辛亥革命博物院,是武汉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建立的专题博物馆。
免费对外开放。
博物馆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
《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分为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个部分
晚清政府
《有感》(一九九八年春)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自强救亡之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自立军起事、立宪运动
孙中山青年时期
兴中会创立与运动
群众爱国运动
革命思想传播
中国同盟会成立
“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陈魏
起义的酝酿与准备
宝善里失事,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遇难
首义三烈士
武昌省成图
鄂军政府成立,省内各署响应,约法草案颁布
刘家庙大捷
各省响应
创建共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民国新气象
辛亥百年
博物馆南区门口的广场恰遇菊花展
南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
纪念馆前建有碧樟广场和花坛喷泉,广场中央上竖立着民国二十年(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先生的铜像,雕像后便是纪念馆的大门,两面铁血十八星旗迎风飘扬,彰显着革命圣地的庄严与肃穆。
十八星旗是长方形,红底,中间一黑色大九角星,九角星的边线交点上点缀十八个黄色小圆,寓意为全体汉族同胞团结起来,以“铁血精神”推翻清王朝。
孙中山先生铜像
会议室
鄂军都督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