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围山分为四个小景区,黄围山风景区(下图上半部分)、白径古道(下图下半部分),这两部分有一定距离,没有景区车往返,需要自驾前往,自驾的路途是十里河峡谷和红豆杉大峡谷。
白陉古道有两个入口:白陉古道出入口和晋门出入口,两口距离较远,且没有景区车接驳,所以自驾必须从同一个口进出。建议从晋门出入口进出,导航双底村。白陉古道进入和晋门出,2.5小时。
黄围山风景区:门票+ 往返小交通45元;山西文旅年卡免门票,景区交通20元;8:00 - 18:00,游览2-3小时。
白陉古道:门票25,山西文旅年卡免门票;8:00 - 18:00
黄梅寺:灵湫古洞从唐代就开始开发,建寺筑宫,形成了长达1400年的洞庙开发模式,这在我国北方极其罕见。洞前黄梅寺由上下宫院组成,下宫院已残,上宫院高五层,二者通过石拱梁通道相连,基本保存完好。该寺院因山就势,高低错落,善于利用地形和空间,建筑很有特色。
灵湫古洞:位于山腰,该岩溶洞穴发育在距今约4.5亿年的奥陶系马家沟组角砾灰岩中。洞穴沿岩层的层面和节理扩展,形成了厅堂式洞体。洞体水平延伸近100多米,宽数十米,高10~15m,洞内面积约4000㎡。洞内滴水沉积的滴石类景观有鹅管、石钟乳、石笋、石柱;流水沉积类有流石、钙板、边槽、石坝和石梯田、石龙等;飞溅水沉积形成的有石花、石葡萄和石珍珠等。此外还有垮塌堆积和最后粘土堆积等。
祖师顶:黄围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m。有龙头之称,身后绵延数十里为龙身,右侧双孔为龙眼(天生桥)。山门楹联:上联是“山庙一孔蓄藏烟云无穷际”,下联是“气透千层抱括乾坤辙底空”。上联暗藏玄机,讲的是参禅悟道。下联展现了黄围山的非凡气势。在距今约2500万年的新近纪以来,随着地壳多次抬升,太行山被节节拔高。由于强烈的物理风化剥蚀及水流沿已有的垂直节理、裂隙的下切侵蚀和涡流侵蚀,形成了祖师顶的峡谷景观。
巨龙双眼(天生桥):天生桥为两个大小相仿的穿洞,长约13m,高约10m。洞顶上面岩石仅厚8m,从远处观望就像一座双拱桥,故名天生桥。其成因是地壳抬升,山体内的两个溶洞随之抬起。由于山脊两侧的岩石风化侵蚀崩塌,潜藏于山体中,并排的两个溶洞便被从两侧切割出来,呈现出两大洞口,好似山体明亮的双眼,又称为巨龙双眼。
白陉古道河南辉县与山西陵川之间,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曰白陉。白陉河南辉县薄壁,经陵川长山底、武家湾、甘河、磢chuang底、衡水河至长治与太行陉、滏口径汇合。凡陉必为嗌,凡陉必设关,白陉之关曰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曰关山。现在的白陉古道指的是从磢chuang底到十里河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古道。
白陉古道有两个入口:白陉古道出入口和晋门出入口,两口距离较远,且没有景区车接驳,所以自驾必须从同一个口进出。建议从晋门出入口进出,导航双底村。具体位置如下图。如果步行从白陉古道出入口进入,走到晋门出入口走出,需要2.5小时左右。
据晋代郭缘生在《述征记》列出了太行山通往中原和华北平原的八条通道"太行八陉",黄围山景区的是第三径--白陉。在"太行八陉"保存最长的一段古道就在这里。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古道总长五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
七十二拐:上下高差300m,总长1500m。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两座相邻高山称之为磢chuang或坂的巨大陡坡,修筑的“之”字形上山下山道路。七十二拐是指这一“之”字形道路共有72个转折。这里的路面和上面的栈道一样宽,都是用石块铺就的,便于人马通行。远远望去,七十二拐像一座高梯立于山根,又像羊肠一样重下山腰,实乃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十里河峡谷:是南太行最窄的峡谷之一,峡谷长约10公里,谷壁陡峭,峰峦叠嶂,深幽奇险,峡谷最窄处的一线天,高达三百多米,宽不足10米。峡谷内的主要地质遗迹自然景观有:牛鼻洞岩溶洞穴群、怪窟窿岩溶泉、生物钙华珠帘壁、千米垂直大节理地质奇观、溶峰二郎担山、聚仙台、孤峰山、流石壁、双乳峰、马鞍山等。 十里河峡谷实为嶂谷,主体发育在三山子组会岩中
红豆杉峡:秦家磨河大峡谷,长达20公里,沿峡分布着几万株我国珍稀植物红豆杉,被人们誉为"红豆杉大峡谷",是我国最长的一条名副其实的红豆杉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