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世界遗产名录之 虎丘风景名胜区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门内8号,在苏州古城西北3.5千米,海拔34.3米,景区面积72.8公顷,核心景区面积15.97公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虎丘又称海涌山,东晋司徒王珣与弟司空王珉于剑池两侧建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寺宇沿山而筑,“寺中藏山”为其一大特色。虎丘后山有“虎丘后山胜前山”之说,现存青石小桥、石牌坊、湖石假山。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文明单位。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虎丘山在内的苏州园林被命名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6]2014年,虎丘景区云岩寺塔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冷香阁位于虎丘拥翠山庄北,因阁前种有几百株各色梅花,每逢早春,红苞绿萼,疏影暗香而闻名。 民国七年(1918年)元宵节,一代宗师金松岑带了两个儿子,骑驴踏雪,出阊门经七里山塘到虎丘游赏。他相中虎丘拥翠山庄北、第三泉南的一块空旷高地,拟在此植梅建阁,以壮虎丘景观,方便苏州市民就近赏梅,以免“探梅必于邓尉,住返必三日程”之劳。 后与汪鼎丞、费仲深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由社会名流、各界人士捐款集资,由邱玉符主办兴建。







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但其中有一处名胜,其历史之悠久、传奇之曲折、艺术之精美,绝非一般的景点可以比得上,这便是建于北宋的石观音殿。
  笔者根据清《虎阜志》分别记录于石刻、寺院、名僧、杂记诸卷的一些记载,并查阅其他史书,拾掇成篇,以存史料。

  话说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湖州有个臧逵侍亲于秀州(今嘉兴),不幸得了瘵疾(即痨病),发愿日日吃斋,诵观音经,寄望于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能助他解除病痛、脱离苦海。一夕,梦白衣人以针刺其耳,自此病体竟渐渐痊愈,臧逵极为感激,暗暗寻思这白衣人大概是观音菩萨化身吧!他擅长丹青,而他弟臧宁擅长雕刻,于是他祈望能够梦见观音菩萨,再依照这梦中观音的模样来造像,供人膜拜,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心。直到十年之后他终于梦见了观音行道相。臧逵一觉醒来,赶紧磨墨濡毫,手写心追,须臾间一幅观音行道相跃然纸上。其后又在太湖洞庭山觅得一块质地极佳的青石,然后叫弟弟臧宁按照此画,雕刻一尊与真人大小般的观音。一般的观音瑶冠璎服,慈容丽质,能画的人不少,唯独这尊观音由“梦感心得,如有所授,而不自知”。石观音雕成后,须建座寺院供奉,臧逵、臧宁兄弟又四处化缘。苏州人乐善好施,更得到缙绅钟离智鼎力相助,熙宁七年(1074)九月初一,终于在虎丘第三泉侧建成了石观音殿,又称应梦观音殿。从祈梦得梦到寺院落成,功德圆满,谁料想经历了三十度寒暑。(据《虎阜志》卷五寺院 宋代徐恪撰《石像大士记》)

  虎丘石观音殿奇异的来历,精美的造像,以及拜佛的灵验,很快香火旺盛,闻名遐迩,也引起了官员的重视。有人联络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全国各地州县官员,正楷合写《大乘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二十品》,每人写一行,落款各具官衔、姓名,其中有曾公亮、沈括等,都是元祐年间人,共九十二行刻成十五块,嵌于三面石壁上,在通信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能联络这许多人合写一部佛经,也是件重大的盛事了。(据《虎阜志》卷二石刻“石室观音经”)

  北宋通州紫衣僧契适,因病日久,药石无效,乃冥心发愿作《观音》诗七律十首,以求菩萨保佑,才及六首,夜梦观音降临蓬庐中,慈光烁人,病由此而愈。然而他仍旧殚精竭虑,把其余四首诗全部作成。苏州雍熙寺僧广慈得知此事后抄录了这十首《观音》诗,于元丰四年(1081)也刻在石观音殿之壁。(据《虎阜志》卷二石刻《石像大士赞并序》)还有一桩传奇,元末明初,大将常遇春攻打苏州张士诚时,石观音殿和尚把镇寺之宝臧逵画的观音像真迹和铜香炉献出。常遇春没有接受,画像却被手下文人暗中取去,后为常州范某所得,但他已不知是虎丘原物了。范某之母夜梦一女子要求“送我还”,母问还到何处?答曰“虎丘”。第二天早晨,展开画卷,见题款中果然有“虎丘”之字,大惊,马上派人把画像送还。却说船开到浒关,忽为小偷窃去,有买得此画的人当夜也梦见女子说:“我家虎丘,送我还”。那人是信佛的,不敢怠慢,就把那幅流落江湖、几经辗转的应梦观音画像送还到虎丘。(据《虎阜志》卷十“杂记”)

  明末,虎丘遭受火灾,四周石壁爆裂,唯独石像完好如故,愈见神奇,人们踊跃募材建殿。雍正四年僧立山倾资重修,为殿三楹。咸丰十年又遭焚毁,同治四年刘启发捐资重修。

  民国年间,李根源访古虎丘到石观音殿,在石碑阴面见有“释迦文佛”四大字石刻,字之方寸与“虎丘剑池”四大字相等,为北宋政和甲午(1114)僧子英书,并落款为三行,分刻于二石。他高度评价这书法:“雄浑冲和,有非‘虎丘剑池’可及,当为虎丘榜书之冠。”(据李根源《虎阜金石经眼录》)







生公讲台虎丘生公讲台生公是中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二仙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就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13-14]





孙武子亭在千人石东土丘之上,为纪念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将领孙武而建。孙武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所写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兵书的鼻祖。孙武执法严明,吴王也以国家大事为重,对孙武更加敬重。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子是“孙武子亭”,是为纪念孙武所建的




剑池是虎丘最为著名的是两大景点之一。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其一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其二,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其三,传说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此处。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二个红色的字体是“剑池”,传说这是 中国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四个蓝色的字体是“风壑云泉”,这是 中国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






孙武子亭在千人石东土丘之上,为纪念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将领孙武而建。孙武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所写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兵书的鼻祖。孙武执法严明,吴王也以国家大事为重,对孙武更加敬重。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子是“孙武子亭”,是为纪念孙武所建的,1985年张爱萍同志为此亭题匾,同时题写了“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刻在碑上。


苏州有几处名泉,多在姑苏城阊门外西北的虎丘。虎丘是苏州最古老的名胜之一,它岩秀壑幽、曲涧潺援,池泉清冷,修篁掩映,路若绝而复通,石将颓而又缀,景色十分秀丽。名泉就处在这一静幽秀美的环境里。唐代贞元年间,陆羽曾住虎丘,亲自到山上挖了一口井,专门研究泉水水质对煎茶的作用。因虎丘泉水质清甘味美,被唐代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于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于世。







虎丘有个字碑,离远看好像叫《 坐尺子》 应该叫千人坐是因为,曾经有晋代高僧在此讲经,曾有千人来此听起讲座。



虎丘塔是虎丘最为著名的是两大景点之二。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961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该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公元601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祐八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59——961年)。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起,虎丘塔就向东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斜度为2.48度,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古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经专家论证,确定此塔为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所建。1961年该塔(包括二山门等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至1986年对该塔进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倾斜已达2.34米的千年古塔转危为安。









御碑亭在塔院内,大雄宝殿后面,宋时称御书阁,元时为妙庄严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改建为御书亭,至乾隆末年御书亭共有三处,清咸丰年间,均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江苏巡抚崧骏因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均驻跸虎丘,故又动工建亭岩巅,亭内奉有宸墨·今御碑亭之北壁,镌有康熙御诗。









“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如剑截。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



憨憨泉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它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




“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断梁殿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