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敕勒川(九)内蒙古博物院,从远古世界走向解放之路

作者:东北里 显示图片

2024年5月11日上午10:30分,我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个游览地,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的内蒙古博物院。今天的天气特别好,蓝天下的内蒙古博物院非常宏伟高大。这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它集合了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当地民族特色。从停车场到博物馆上面的平台,要走许多台阶才能到达。平台上有一块平放的石碑,上面是蒙、英、汉三种文字的博物馆简介。



内蒙古博物院的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2008年改称内蒙古博物院。走进博物馆大门,是必不可少的安检门。今天的游客不多,安检处的工作人员很悠闲。大门入口对面就是博物院的大厅,数根高大洁白的石柱支撑巨大的厅顶,习近平的“建设靓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题词悬挂在迎面墙壁上。



一幅万马奔腾的工艺作品摆放在中间,三面精美的浮雕墙,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这座博物院,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的生态变迁,草原文明的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里有:远古世界、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交融汇聚和解放之路等基本陈列。




 我们首先走进的是远古世界陈列厅,这里陈列展出内蒙古地区的远古生物化石信息,还有远古生态环境的客观再现。



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汇集了内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内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况、生物进化的历程、戈壁沧桑变迁的奇迹。



这是鹦鹉嘴龙化石,早白垩世时代,发现于辽宁西部。另一个是内蒙古赞格尔龟化石,晚白垩世时代,发现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



在这里看到最多的是恐龙化石,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内蒙古曾是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生息的乐园,并成为当今世界驰名的恐龙化石产区。



在展厅中有一具单独陈列的恐龙化石骨架,这就是有体型巨大的查干诺尔龙。还有形态各异的鹦鹉嘴龙、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等化石骨架。



这里陈列的是古猛犸象的化石骨架,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生代,是内蒙古哺乳动物鼎盛时代。引起小朋友围观的是巨型猛犸象,还有两具奇特的古动物骨架,一具是谷氏铲齿象,另一个是中新世纪的大唇犀,堪称“中华之最”。



  辽阔的中国北方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息的摇篮。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南融北汇的先民在内蒙古地区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形成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考古学文化。



这一部分陈列展出的是,内蒙古地区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内容。



陈列着的“无字天书”,是呼和浩特市大窑村遗址四道沟地层剖面。揭示了50万年以来,这里的地理、植被和气候变化。还陈列着金斯太遗址的出土石器,金斯太遗址距今已有4.7万年了。



这里介绍了乌兰木伦遗址,三龙洞遗址,兴隆洼文化聚落的发掘状况和出土石器。



新石器时代著名的红山文化遗存。



鸟型双系彩陶壶,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墓葬出土。夹砂灰陶,鸟仰头张嘴,显示出嗷嗷待哺的形象。小河沿文化的典型器物,既是一件实用器,又是一件艺术杰作。另一张照片是园子沟遗址窑洞复原后的状况,里面也摆放着诸多土陶器。



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约3000年,相当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这里陈列着那个时代的青铜器,还有出土的青铜兵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可见罕见的袋足三足器。



这个沙盘,是三座店石城遗址沙盘模型。旁边的是朱开沟文化遗址,以及展出的出土文物陈列。



这里是这个展厅的最后一个展室,一块石板上刻着结语。文明曙光到这里就结束了,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只留下了片段记忆。


我们来到了第三个展厅,边关岁月展厅。这里是内蒙古地区东周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陈列。有图片,有实物,更多的是出土文物。



公元前221年,秦国吞并六国,完成中原统一。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在阴山一带筑长城,实施统治和开发。两汉时期开始北征匈奴,加强对匈奴的防御和边郡的管理。修筑内外长城,阴山南北遍筑障塞。增设郡县,迁徙人口,发展农业,对这一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1年,在呼和浩特市和林哥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村发现大型东汉砖室壁画墓。出土壁画56组,57个画面,榜题250条,总面积100余平方米。



这些出土的壁画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详实。绘画技术娴熟高超,为我们展示了东汉晚期社会人文地理风貌。



展厅里陈列着这一时期的红彩陶马,还有许多精美的陶器,吸引了游客的眼球。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而游牧于北亚蒙古高原的匈奴,则成为助推草原丝绸之路畅通的主要力量。这里陈列着在丝绸之路黄金之丘出土的金银饰品,以及各类器物。



小坝子滩金银器窖藏,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小坝子村。1956年在此地发现藏有13件金银器的土坑,文物种类包括:金印、银印、金饰牌、立体动物形金饰等。



这是展厅陈列的狩猎图岩画,是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采集采集的。岩画满刻人物、动物形象,有身着长袍起舞的舞者,有骑马放牧的骑手,有引弓欲射的射手及山羊、盘角羊、猎犬、鹿等多种动物。左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是太阳图案。



从东周至南北朝时期的一千多年间,在内蒙古地区共发现有秦汉魏晋时期的文物遗存多达3000余处。长城7570公里,沿着长城东西还分布有众多的城镇遗址,反映着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进程。



 大辽契丹陈列厅,主要是介绍辽代历史文化陈列。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发端于西拉沐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的“木叶”,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906 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于907 年正式称帝,史称辽太祖,国号契丹。



契丹建国后,共历九帝,立国二百余年。先后灭后晋、吞燕云、与北宋签订“澶源之盟”,达到鼎盛。疆域涵盖包括今外兴安岭以南的东北地区、山西大同、河北北部和今蒙古国在内的广大地区。契丹首创“因俗而治”的管理体制,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座漂亮的宝塔模型叫做庆州白塔,庆州白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西北角,距索博日嘎镇北约5公里,北面是辽庆陵,该塔名为辽释迦佛舍利塔,因其通体白色,矗立在庆州古城西北部,因此俗称为庆州白塔,当地牧民称作“金金察罕索布尔嘎”。



12世纪以来,契丹王室衰微,宗族倾轧此起彼伏。发迹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不断强大、崛起,1115 年建立金国,并最终成为契丹的掘墓人。1125 年契丹为金所灭,国亡。这里陈列着庆陵内部复原场景,还有黄金敷面。



这里还陈列着华丽的彩绘木棺及棺座,出土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



1125 年契丹亡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余部西出,在中亚建立西辽国,1218 年为蒙古西征军所灭,契丹民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而金代虽有千里界壕之险,终未能抵御蒙古大军的铁骑,1234 年金朝灭亡。



这个展厅里陈列了内蒙古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陈述了历史上内蒙古地区各民族连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展厅里从人文始祖到匈奴、突厥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于女真,这里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有图片和实物陈列。秦汉以来,中国北方大地生活着汉、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藏、回等诸多民族。在统一的政权组织和辽阔的疆域内多元汇聚融合,繁荣发展。



这里还陈列着各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实物,以及著名建筑大安阁的模型和图片。大安阁是元上都中轴线上的主要宫殿,仿照汴梁(今开封)“熙春阁”形制,并拆下熙春阁的木料运到元上都建造而成。元朝皇帝在这里登基,并临朝、修法、聚会和接见外国使节。



 展厅橱柜里陈列着元上都的各类出土文物,一块造型奇特的大石块引起大家的注意。看标签,这是景教墓顶石。这是蒙元时期景教徒常用的墓石式样,十字架与莲花托相配,体现了西方基督教与东方佛教在中国民间交汇融合的现象。形近棺材,三面浮雕。



这个沙盘是美岱召的模型,美岱召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东距包头市东河约50公里,因为有一座三娘子的骨灰塔堂“太后庙”在内,所以又称“三娘子庙”。旁边是蒙古族将官的盔甲兵器陈列,十分精美。



很快的来到了第四单元,多彩文化。边疆的稳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茶叶瓷器,到唐诗宋词,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彩的文化。这里展出了万里茶道,茶道壁画、各类当时的茶具。还有中医用具,针灸铜人等。



一幅草原实景在展厅出现,蓝天上漂浮着白云,翠绿色的草原上停放着两架勒勒车,好一派草原风光。藏传佛教文化在这里也有体现,旁边的橱窗里陈列着藏传佛教寺庙的神圣饰物图腾。



元代戏台也展现在大厅之内,戏台上的蜡像人偶惟妙惟肖。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舞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汇聚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在博物院游览的最后一个展厅是解放之路,就是内蒙古革命史陈列。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内蒙古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



内蒙古革命史陈列,1840年至1949年,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内蒙古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画卷。展厅里采用灯光投影技术,将历史年代投射到地上。使游客踏入展厅,便将历史年代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欣赏、观看。如内蒙古人民同沙俄的斗争,内蒙古的反洋教斗争,绥远同盟会反清起义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内蒙古青年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参加游行示威。归绥青年学生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声援五四运动。



这里展出了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五原誓师的历史图片,以及邓小平为“冯玉祥五原誓师”的题词。还展示了王若飞在内蒙古的介绍,1931年9月,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派遣,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回国,在包头与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取得联系,组织农民运动和军事斗争。11月王若飞被捕,1937年在山西太原出狱。



这里陈列了蒙古族抗日武装部队新三师的情况简介,向观众展示了图片和历史文物。同时以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党政军建制,完成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



时间来到了1945年,内蒙古自治运动如火如荼,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开幕。25-28日,大会通过了乌兰夫所作的政治报告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组织大纲》和《会议宣言》。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乌兰夫当选为自治政府主席。这里陈列着许多历史照片,文件和历史文物,供观众阅读、欣赏。



这里是关于乌兰夫的介绍,还有我国第一个骑兵部队的历史及功绩。这个橱窗了展示了开国上将乌兰夫同志的照片,以及在授衔时的上将军服、军帽。我们在内蒙古博物院的参观,到这里已经近尾声。



我们在这个博物院的参观游览时间,刚好一个半小时。中午12:01分,我们告别了此次内蒙之行的这最后一个景点,踏着步步向下的台阶走向停车场。天,还是那么蓝!



下午2点,我们来到了呼和浩特机场,准备返回深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