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游之漳州云水谣 | 云水谣,这浪漫的歌谣是对故土的呼唤

作者:知鱼之乐 显示图片

碧云天,芳草地,
远山如黛,绿水如玉。
千年古榕,葳蕤挺立,
福建土楼,高大无比,
或圆或方,如歌如泣,
像一首古老的歌谣,
飘进我的心里……
——大鱼海棠电影热播后对云水谣的印象,满足我对古村落的一切美好想象。尤其福建土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奇特建筑形式以及客家人和闽南人文化融合、碰撞产生的新的文化特征,让人心生向往。
而云水谣作为福建土楼的代表,前有“云水谣”电影,后有“大鱼海棠”动画,唯美的画面,独特的建筑风情,迷人的风俗习惯,都让人向陶醉和往和。既然开启了闽南游,哪怕从泉州开车到漳州云水谣景区要两个半小时,但为了这梦里的远方,还是义务反顾的租车前往。

早上9点在泉州取到租的车子(携程租车公司把车子送到酒店,只需要12123上拍个驾驶证的号就好,第一次租车,很方便),直接开车到南靖云水谣的民宿——花筑·云水婵舍民宿(云水谣中心店),差不多2个多点小时就到了。
进村的路本有点失望,由于基础设施还在建设,有一段烂石子路。但停了车进入这个据说是当地第一个高端民宿,就被它的大方古朴的风格吸引了。这个民宿其实也不大,就11个房间,但简单、精致、质朴的特色还是值得称道。接待我们的店长是为能说会道的姑娘,在给我们沏茶待客过程中,成功推销了她们民宿自产自销的闽南高山云雾茶——铁观音。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品种。本来我们也准备带点福建的土特产回家,既然有缘在此相逢,买点当地茶叶也就皆大欢喜
TIPS:云水谣景区门票:90元/人。我们找民宿老板买的,每人便宜了10元。








由于已到午饭时间,放下行李稍作休整就准备去民宿老板自己家的餐厅就餐。
在去餐馆的路上还顺便看了下村民制茶的小作坊,据说当地家家都有。名气大了,游人多了,不愁销路,自然都趋之如骛。但这里普遍不是高山茶,品质也就一般。



这座土楼已改成的民宿。


古镇内保存有福建省内最高、最大、最集中的百年榕树群。果不其然,刚到村口溪边,就感受到了这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的震撼。正值晌午,阳光如火,树影斑驳中,光影交错,洒落一地阴凉,小桥悠悠,碧水迢迢,如梦如幻。这第一眼的古村落,满足了我最初的幻想,宛如桃源。




民宿老板家的饭店也是一家客栈,给我们打8折,虽然菜品价格略高,但味道真还不错!


饭后,民宿老板还帮我们联系了一位当地导游带我们游览村庄。100元钱也不贵,欣然接受。导游是位阿婆,虽然普通话不太标准,但性格爽朗、幽默,自我介绍姓简,当然整个云水谣的三个村子都姓简,可见这是一个简姓的北方大族迁徙而来。村子始建于宋元,正式兵荒马乱,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的高潮时期。远离中原故土,无根无基,所以叫客家人。而作为外来人又无法和原住民争抢土地,所以大多家族选择了这深山野林开荒拓土,经过几十代人的建设,才形成了现在的云水谣风貌。
按简导的规划,我们游览路线为:怀远楼——和贵楼——千年古街。分别位于三个村落。
整个村落依水而建,一条碧溪蜿蜒着穿村而过,水车咕咕,泛起白浪,千年老榕矗立村头,绿荫参天,成了村子永恒的丰碑。





虽然是个偏远的古村落,但并不缺少信仰。村子的集福寺雕龙画凤,飞檐翘角,镂空雕花,美轮美奂,应该是整个村落最具色彩的建筑了。


普通人家的门联,给人以文化气息。虽远离故土,但文化根脉却并未中断。


方形土楼,据说是个私家博物馆,需要单独缴费参观。




怀远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土楼 。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这也是大鱼海棠的拍摄地。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高端、大气、稳重、质朴之感。该楼共有四层,一二楼没有窗,三四楼设有瞭望口和弓箭口,很明显这样的建筑是带有防御的性质的,是当时乱世的产物,更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天人合一”智慧的结晶。
“怀远”,顾名思义,怀念远方的的故土之意。中国农耕文明的时代,对故土有着信仰般的朝拜。





一进土楼,天空如镜,澄澈悠远。人在下面仰望,如井底之蛙,不知外面的浩渺喧嚣,只知这方寸之井的安宁和舒适。


怀远楼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和其他土楼一样为住宅,小环为怀远楼特有的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外面的大环分为四层,每层34个房间,共有136个房间。结构极为规范,每间屋子的规格大小一致,一层做饭,二层储存粮食,三四层住人。楼内打有水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



由于这个土楼仍然为住家楼,原则上是不能上楼的,如果要上楼需付10元/人。这是私下交易,据说如果族长在的话,想付钱都上不了楼。大鱼海棠的拍摄地,不上楼,岂不白来?

沿着这狭长的梯道,
踩着“嘎吉嘎吉”响的百年木梯,
带着朝圣的心里,
爬上了这巍巍土楼。
天如穹庐,笼盖四野,
白云朵朵,如鳞栉比,
徘徊在这天地之间,
仿佛流浪多年的游子,
对故土的不舍眷念,
这一刻,天、地、人,
历史和现代,
已完全融合,
早已不分你我。
——献给我的“大鱼海棠”梦





在登楼来个全景,真的有地如炉,天如盖,天人合一之感。



夯土构造可一窥二三。


内环取名“斯是室”,两联书为“斯堂讵为游观观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颇有“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意。虽然远离中原故土,但书香文脉却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文明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鎏金镂空雕刻,处处匠心独运。



内门一块醒目的鎏金横匾——“助我义师”,是当年北伐时东路总指挥官何应钦为感谢当地大族帮助北伐军解困而亲手书写的。可见当时这的家族的影响力了。








外部来个局部特写。正是这下重上轻的独特夯土构建,让这百年土楼依然屹立不倒。


出了怀远楼,坐村里的摆渡车到下个点——和贵楼。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
和贵楼有“三奇”,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此为一奇。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所以现在一口井坐饮用水,一口井做防火井。




和贵楼是花了几千根松木做基建造在沼泽地上的,由于松木木质的特殊性,和贵楼经历过数次地震仍然不倒,院子中的空地,踩上去软绵绵的,竹竿插进泥土会出水。


和怀远楼最大的不同是一个圆一个方,和贵楼是方土楼的代表。从这里仰望,天也变方了。
“和贵”楼,顾名思义,以和为贵。这也是客家人和当地人能和平共处的文化传统。




天井中心祖堂挂有进士匾,这块“进士”牌是清道光年间进士简逢泰的,和贵楼因此也叫进士楼。
十八岁便考取“及第进士”的简逢泰正是从自家学堂里走出来的。由此可见整个村落学风之盛。


门口矗立一个高大的石柱,叫——石旗杆,是家族光宗耀祖的标志。上面刻的都是家族显赫的事迹。以表示重视人才,激励后辈人发奋读书,成才立业之用意。




出了和贵楼,到旁边看到了一些坍塌的土楼,正在维修,准备改造成展览楼。



在这断壁残垣间,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除了精神,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


特殊年代的时代印迹,在这里也无法躲避。






在一座土楼上远眺和贵楼。



其实这里的土楼很多,各有其美,只是被两座最具代表性的土楼的光芒掩盖了。每座土楼都有它的历史和故事,如果你有闲,值得慢慢探寻。


过了情人桥就是千年古镇了。


在碧水蓝天间,忍不住和小溪来了个亲密接触




云水谣古戏台,没看到表演,据说下午3点左右有表演。


必应宫,有求必应,多么美好的祝愿啊。


各种答谢彰显了此地的文风鼎盛。



自制土烟






千年榕树的根脉展现出磅礴的生命力。





哪里都有本土原创冰淇淋,打个卡



骑楼古街,风情十足。


马蜂窝就是要捅



这颗古榕树据说有上千年历史,要十多个人才能环抱树根一周。




又来到民宿老板开的店吃晚饭。这是老板的服务加中午菜品建立的信任。



在二楼阁楼,吃着晚饭,吹着晚风,看着夕阳一点一点落下,真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情
追随着夕阳的方向,那里有我的故乡。出来也有五天了,多少有点念家了。
“落日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明天回家喽!



夕阳西下,夜色渐浓,
华灯次第开放,霓虹闪烁,
古镇也披上了璀璨的华衣,
如盛装的少女,光彩夺目。
晚风轻拂,江水灯影绰绰,
霓虹在夜色中涌动。
灯光月色的交相辉映,
让云水谣的夜,
透着别样的诗意与浪漫。
——云水谣在夜色中的告别








回到民宿——花筑·云水婵舍民宿,没想到在夜晚中夜晚更有味道。值得推荐







云水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确实名副其实。尤其是那奇特的土楼建筑真的是一个个艺术品,是客家人因时而异、因势而动、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理念的全新创造。土楼初建于宋元,成型于明清,一个是衣冠南渡后族人生存的需要,大家凝聚在圆形的城堡内,互相抱团取暖。一个是明朝倭寇土匪盛行,也需要族人互帮互助,休戚与共,共同防御。正是历史背景才造就了这有别于中华传统建筑传统,而成为别树一帜的存在。这也是中华文明适应环境,顺其自然,勇于创新,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的体现。
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耕读传家,共话桑麻。
炊烟袅袅起,牧童骑牛归。这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是多少城市人的向往啊!我常常在想,我们的文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物质丰富了,楼高了,房子大了,却更忙碌了,更累了,更焦虑了。关键是人和人的心更隔离了,连领居都开始“老死不相往来”了,困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外面越繁华,内心越孤独。所以这样的恬静宁和的田园生活才变得那么美好,那么值得向往,因为心得到了安放。
人在旅途,心总是放松的,可以探寻未知的建筑,未知的风俗,未知的美食以及未知的生活。通过探索了解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而增加生命的厚度,我想这就是我认为的旅行的意义。
本次闽南的6日游,虽然触达了传统闽南的三个地方:厦门、泉州、漳州。但不过都是走马观花,惊鸿一瞥罢了,但这城市和乡村、现代和传统、陆地和海洋以及世俗和信仰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倘徉在各种历史文物古迹之间,人就有了扎实的根基,而历史也仿佛有了飞扬的出口。这就足矣。
回首向来闽南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