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此次内蒙古之行的最后一天,2024年5月11日上午9:20分,我们来到了呼和浩特新城区鼓楼西侧的将军衙署旧址。由于是旅游淡季,将军衙署入口的游客不多,只有我们这20人。用于限流的铁栅栏已经失去作用,两座石碑矗立在旁边。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雕刻着:将军衙署旧址。看了入口前面的一个牌子,得知这个将军衙署现在的全称是“将军衙署博物院”。两尊白色的石狮子安放在入口两侧,威风凛凛,凝视着每一位走进入口的游客。
走进了将军衙署的院内,迎面是一座影壁墙。青砖青瓦砌筑的影壁墙上雕刻着六个金色大字:绥远城将军府。一座高架桥从将军衙署旧址旁边通过,不知道是地铁还是高铁?
转过影壁墙,里面是一片青色,都是青砖青瓦的古建筑。资料记载:清乾隆二年,也就是公元1737年,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东北五里的地方兴建驻防城一座,乾隆帝亲赐名“绥远城”。同时修建了将军衙署,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造。
我们行走在这座将军衙署的里面,所见到的都是青砖木构制的建筑。这座将军衙署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共有一百三十二间房屋。
将军衙署的正门在整个建筑群的最南端,门的两侧有高大的影壁墙。门前东西侧各有一尊石狮子,镇守在将军衙署的最前方。高大的府门被圆木立柱支撑,斗檐翘瓦之下是蓝色的雕梁画栋。大门正中上方高悬一块蓝色的匾额,上书:“漠南第一府”五个大字。
两个与真人比例相同的卫兵人偶,持枪挎刀的站在大门两侧。两旁各挂着一盏红色宫灯,上面写着“绥远将军”。
走进了府门,后面就是仪门。仪门也就是礼仪之门,只有在将军上任或重大庆典活动时才会开启。现在这里常年开启,游客就是上任的封疆大吏,来到这里游览就是重大庆典。所以这里天天彩旗飘扬,大门洞开。
仪门两侧的小门叫做阿斯门,平时的往来人员要从阿斯门通行,据说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仪门内也摆放了人偶卫兵,只是这里的灯笼是黄色的,上面的字也是绥远将军。据资料记载,这座将军衙署曾经驻守过79位绥远将军。绥远将军乃属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这里。
走进了仪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几门锈迹斑斑的古铁炮摆放在中间通道的两侧,类似现在的礼炮。
在这个院子里面有四棵丁香树,看树下的标牌,知道这是暴马丁香树,树龄有180年了。据说,该树种植于道光18年,是一位绥远将军为了给夫人治病,从北京颐和园移植而来的。
前面就是大堂,又称正堂、公堂、或称“亲民堂”、“忠爱堂”。这里是将军衙署最重要核心一个空间,是举行典礼和重要政务活动的地方。大堂的廊柱上挂着一副楹联,上联是:议论作社稷谋,下联是:事业为黎民福。
大堂里面是正在议事的官员蜡像,正中是一幅海水麒麟屏风,代表清朝武官一品品级。中间端座的人像为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是他亲自监督修建了绥远城和这座将军衙署。
大堂外廊是朱漆木板墙,蓝色的雕梁画栋下悬挂着宫灯。人偶卫士站立在入口两侧,游客们隔着栅栏向里面瞭望。
大堂的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们的休息和办公场所。
这是一座功德碑,是第六十三任绥远城将军德勒克多尔济的功德碑,是同治皇帝为表彰他的功绩所立。碑文为蒙、满、汉三种文字,德勒克多尔济是咯尔喀图什叶图汗部落人,爵位固山贝子,承袭旗扎萨克。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由署理库伦办事大臣受任绥远城将军。旁边的这两个东东不知是何物?好像是拴马桩和上马石。
这里是客厅,是来访客人等候将军召见的地方。在将军办理公事期间,如有前来拜访客人,由门卫将帖子传至将军,并请拜访之人在客厅等候。
这里是二堂,又称“退思堂”,是将军日常办公地点。房门的上方有块四字匾额:安民则惠,由现代书法家康庄先生题写。
据说,题写时“民”字多了一点,“惠”字少了一点,意思是当官的应给百姓多一点实惠,百姓就能安居 乐业 ,反过来百姓安居 乐业 ,那也就是当官的最大的实惠。
室内的布置陈列,蜡像陈列好像有些故事。但是没有文字说明,我们也不好乱猜。
曲径通幽,绥远将军衙署里面小径四通八达。建筑一色青砖黛瓦,斗檐翘顶。不时可见拱门、凉亭,可谓青城之中之青城。
我们来到了最后一座庭院,里面的建筑高大宏伟。院中有两棵大榆树,据说已经有300多年树龄了,人称夫妻树。
走进这座高大的建筑,迎面是一个屏风,上面写着“一座将军府 半部青城史”。看里面的陈列,就知道这是绥远将军城历史陈列馆。
绥远将军城历史陈列馆的主题是军事文化和战争文化,这里陈列着许多历史文物和图片,作为无言的史书,再现了绥远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变迁。
清朝绥远城官员的官服补子,顶戴花翎,当时的武器实物也陈列在这里。
民国初期的绥远将军衙署,有李培基、徐永昌、傅作义、董其武等在此任职或办公。1949年,内蒙古和平解放宣言就是在这里签署的。
走马观花般的参观了这座绥远将军衙署,我们在这里的活动也到了尾声。陈列馆的旁边就是这座博物院的出口,我们向旁边的凉亭告别,此时绿意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