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6 写在杭州
【PS:快速攻略直接拉到底往上看】
【PS:戏剧点评看DAY2~3。超详细:推荐指数、本剧亮点、红楼梦相关度】
一个人旅行需要强大的自律和警觉。那一个人带病旅行呢?
出发的前一天,我略感喉咙酸痛,是感冒的前兆,想想这次旅程长达7日,心内便有退意。
当下又想到另一种流行的说法:说人的精神是借着这副躯体,来世间旅行的。既然如此,我的病躯在家中还是路上,都是出游,就无需犹豫了。
将近6小时的火车,从江南驶到冀中,从下午的艳阳驶入夜幕的田野。
不记得上次在列车上看日落是什么时候了,只享受眼前的景色。
列车开到南京南站时,邻座上来一位带着初中女儿旅游的80后姐姐。
和她一路聊了很多话题:女性在家庭里的使命感,职业和生活的平衡点…感谢她让我6小时的车程不那么单调。
列车开出时晚点,但努力在21点01分准时到达了廊坊。
我坐上了一个女司机的出租车前往酒店,她一边打着语音训诫她住校的儿子,一边跟我介绍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这个戏剧幻城,是我此行廊坊的唯一目的地。买了两日票,预计要看十多场沉浸式话剧。
在酒店点了个外卖的驴肉火烧,是用智能机器人送上楼的。
这家新开的汉庭,设施比全季还好。有智能马桶、智能窗帘,酒店内有costa,还有免费早餐和免费洗衣房…
入住那天实在困顿,垫了几口食物,吃了药,就昏天黑地睡下了。
半夜醒转时,我已经感受到那两颗药丸的奇效。第二天早晨果然神清气爽。
我换上新中式上衣,打车飞奔戏剧幻城。今天要看2个主剧场和3个小剧场。趁着不下雨,还要多多的拍照!
第一场:《第三十五中学》
推荐指数:4星
本剧亮点:沉浸式体验
红楼梦相关度:低
在网上被吹爆的小剧场,梦回高中时代:捣蛋的男同学、乖巧的女班长、理想主义的文科老师、严厉的理科老师…这好像是每个人青春中都有的画面。
在露天操场的毕业典礼,直接点出了此剧的主题:学校就是青春的大观园!
这一出算是最有沉浸感的剧目了。有几个四五十的大哥,还很卖力的在课堂上喝倒彩和罚站。不知道是不是几十年前的本色还原?
哦,我也瞬间还原了十几年前,最爱在语文课举手答题的本色。
第二场:《上海路甲36号》
推荐指数:2星
本剧亮点:民国风
红楼梦相关度:低
今天的第二个小剧场,是民国风。一个关于红楼梦绘本流至法国的故事。
这个故事引申了这个戏剧幻城的主题:演的不是红楼梦本身,而是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看红楼梦的故事。
第三场:《有还无剧场》
推荐指数:5星
本剧亮点:太虚幻境/水中舞台
红楼梦相关度:高
第一个主剧场,由曹雪芹带观众踏入太虚幻境。再娓娓道来金钗们的命运。
这一出的灯光和舞美真是惊艳绝伦!整个舞台是在水中行进的,如梦似幻。
金钗们和曹公对话,她们希望自己不要被写得如此悲戚。曹公说,这是宿命。
剧终时,女孩子们才豁然开朗。她们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也感谢《红楼梦》的记述让自己留在读者心中270多年,以及更久…
第四场:《读者剧场》
推荐指数:5星
本剧亮点:行进式观看/对话式演绎
红楼梦相关度:高
这是今天第二个主剧场,也让我首次体验了行进式观演模式。大家是站着看剧的,舞台的灯光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这出剧的结构也很有意思。通过三个读者和书中人的对话,串讲红楼梦的剧情。
宝玉和女读者说“感情线”,凤姐和男读者说“事业线”,老年读者和王夫人说“兴衰史”…走出剧场时还听旁边的人说,在期待第四幕,应该是看得很过瘾。
第五场:《张迎春》
推荐指数:1星
本剧亮点:年代感
红楼梦相关度:低
最后一个小剧场,必须在夜幕降临时上演。因为它讲的是60年代放映露天电影《红楼梦》的故事。
场景高度还原,我们自然又是观影的群演之一,沉浸式穿越。
这出剧其实说的是两代人在人生追求上的矛盾。老一辈追求吃苦和奉献,年轻人更需要自我和享受。
幻城里很多戏都是60末70初的视角。比如《第三十五中学》提到1987年读高中,再比如《张迎春》提到作者母亲年轻时是1965年。
百度了下,导演王潮歌是1965年生人。这就说得通了。
今天在剧场里看到的观众,中老年人占比相当高。不知道是因为工作日的缘故,还是这些剧场比较接近他们的经历?
快要立夏了,河北居然还能下起淅淅沥沥的冷雨来。最低气温降到了10度以下。
今天彻底没得舞弄自拍杆了,索性专心看剧。一天下来赶了1个主剧场加6个小剧场。
我赶时间的时候,会吃一顿主食和蛋白质丰富的早餐。确保不会因为午饭耽搁进程。这家汉庭的早餐也是超出预期的,还有现煮的面条和馄饨。
第一场《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推荐指数:4星
本剧亮点:独特的纱幕舞台
红楼梦相关度:中
在原著中,这一回宝玉挨打了。因为被怀疑私藏戏子、被冤枉淫辱母婢。
但是这出剧却不只是铺陈这些细节。而是通过三面舞台的转换,讲了贾宝玉三生三世的故事。他后一世是民国时的东北土匪,再一世是新时代的偶像明星。
而他,依旧和贾府的那个宝玉一样,不合时宜。他依旧多情软弱,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
舞台离前排观众只有两三米,演员就站在眼前。而舞台前蒙了一层纱,是一块能变换出各种光影效果的神奇幕布。
第二场《二商店》
推荐指数:1星
本剧亮点:年代感
红楼梦相关度:低
这一出剧,可以作为《红楼梦第三十三回》的补充。这一回,宝玉又穿越到了建国初期。
在那个女子都以不爱红装爱武装为荣的时代,他更加格格不入。
但最终,他还是用温柔和仁爱,让大家接受了这种多元化。
第三场《真亦假剧场》
推荐指数:4星
本剧亮点:剧本结构和视角
红楼梦相关度:高
本次最后一个主剧场,开头居然是让观众参观后台!然后大观园主角团坐在观众席上,和舞台上的我们对话。
由盛转衰的故事被凝练成几十出小片段,一一展现。这出剧的主题是“真亦假”,这些故事发生在过去的大观园,也可能发生在如今的某处。都是故事里的事。
第四场《四水归堂》
推荐指数:2星
本剧亮点:还原徽派合院
红楼梦相关度:低
这一出和《上海路甲36号》类似,讲的是书迷保护红楼梦真本的故事。但纯属虚构。
还原的徽派合院实在是逼真!在你眼前模拟下雨,院中水缸还会积满水。
剧情略带悬疑,有点恐怖气氛。就是主题煽情太过了。
第五场《我就不喜欢红楼梦》
推荐指数:4星
本剧亮点:剧本的视角
红楼梦相关度:中
这是除了主剧场我最喜欢的一出剧了!年少时我也愣头青一样在贴吧里,和红楼黑粉争辩。代入感很强。
剧本展开不喜欢红楼梦的视角,其实都很有道理。比如:审美太颓,导向太丧。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被捧上神坛:批评不得,点评不得,模仿不得!网上很多批评戏剧幻城的人,也是这个论调。
能将一种文化传承下去,应该是鼓励多元的评点和演绎。而不是抬高门槛,固步自封。
第六场《只有红楼梦》
推荐指数:3星
本剧亮点:舞美
红楼梦相关度:中
这出剧基本没有什么剧情吧。舞美是唯一亮点。这出剧呼应了戏剧幻城里其它剧目的主角。适合放在最后观看。
第七场《筒子楼》
推荐指数:3星
本剧亮点:仿90年代一条街
红楼梦相关度:低
这是我加购的剧场,只要9.9元,还送年代感小零食健力宝和大白兔。
这个模仿90年代的筒子楼,白天可以进去参观拍照。可惜天太冷,我没穿那件碎花裙。
戏剧幻城里有很多看似和红楼梦毫无关系的故事。但其实大观园的“大观”也是众生相。筒子楼里住的各色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是另一出石头记!
这出剧算是有很丰满的开局吧,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可以再演个十回。可惜剧太短,跨年就戛然而止,只能让观众想象了。
廊坊和戏剧幻城的旅行就告一段落了。这个园子是北方人的审美,建筑对称,高墙大院,却光秃秃的少些草木的丰茂。夜晚的灯光也很美,可惜那天太冷了,我就没多逗留。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其实更适合爱看话剧的人,其次适合喜欢怀旧的人,再其次才适合喜欢红楼梦的人。
导演对红楼梦的主题,是经过一些思考的。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原著。
来廊坊的火车上,那位姐姐说:初中的女儿,对人文历史提不起兴趣。不知是否阅历还不够?
而我想说,对《红楼梦》主题延伸的理解,也是需要阅历和一些慈悲的。
廊坊坐高铁去天津,只需20分钟。此行便想去看看定居天津的堂姐。
今天是五一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堂姐在学校还要上一节现当代文学课——给她的外国学生。
十年前,我也是对外汉语的学生。想再去上一节课,再体会下青葱的大学时光。
大学,就是在布满岁月痕迹的楼房里,穿梭着很多毫无岁月忧愁的面孔。
目之所及,是宁静的湖水、小径和夕阳。是姹紫嫣红开遍,青春的大观园!
堂姐很热情的给我介绍这个学校的一草一木。又带我回家吃了她炖的羊蝎子,打卡了周边一个小门店的千层肉饼。在天津这几天,这是为数不多的美食了。
这一天我走了20000步,但很轻松。夜晚和她坐在天大友谊湖边,聊我们这个家族。她是长姐,我是老幺。我们之间差了一辈人的岁数。
这一天的计划是天津市内游。因为起晚了,只能放弃天津博物馆。一大早打车到五大道,吃煎饼果子配咖啡。
据说我随便进的小铺子也是网红店。只是那天是五一的早晨,游客还在路上,就没有大排长龙。天津的焖子,比我们这儿路边摊的更细一些。
小景点比较集中时,我一般会选择步行。走走停停,逛逛吃吃。洋气说法就是citywalk。
我一路去了民园广场、庆王府、西开教堂、静园、张爱玲故居、张学良故居、瓷房子。还有无数偶遇的路边洋房。
因为是民国时期的洋租界,所以建筑和街景都很像在欧洲。
这些故居,我最期待的是静园,因为读了那本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静园内部是后来修缮复原的房间。据说建国后,一度成为几百户人家的大杂院。每间房内都放着复原前的对比图。
这不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我没带自拍杆,但这些老建筑不合影留念就太可惜了。于是开启社牛模式,疯狂拉路人帮我照相。
西开教堂和瓷房子的背景,还真的出片。
张学良故居,现在有沉浸式话剧表演。我没抢到票,也就没进去。
张爱玲故居的小洋楼,现在是个咖啡馆。昨天在堂姐学校遇到的留学生,还给我们展示了她在这边拍的旗袍写真。
晚上本来还想去意大利风情街,到了半下午时,景区已经非常拥挤。我挤累了,也就没再去。
那边也是租界,应该也是一水的名人故居和洋房吧!
这个海博馆是在做攻略时被推荐的。它在滨海新区,我是辗转了解到有直通车,才准备去的。
这一趟非常艰辛。早上8点就要到津湾广场坐大巴车,近2个小时的奔波才到。海博馆和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差不多,是网红的文化综合体。它们的缺点也一致:到处都是遛娃的父母和拍照的女士,博物馆该有的人文气息反而稀疏。
幸而还有馆外大片的蓝天和碧海抚慰人心。
我参照网上的攻略,把海博馆所有的免费馆区都走马观花了一遍。馆内管理混乱,导航宛如迷宫。
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个参观的《远古海洋》,看到了比想象中大很多的三叶虫化石,还有恐龙在海中生存过的证据。
《遇见蓝眼泪》是我因为抢不到免费票,被迫买的特展。唯一的乐趣就是在展览最后的那面墙边拍游客照。
因为离市区很远,我只能呆到晚上5点再回程。然后按照原定的行程,慢慢踱步到但丁广场和意大利风情街,欣赏天津城的夜色。
此时已是旅途第六日,我有些疲倦。这几日也没有吃好。大晚上还跑到学校附近的垃圾街吃泡面。
这次在天津住的是天津大学的招待所,就在出校门的右手边。堂姐说,她考研时也住在这个招待所,那时还叫四十二斋招待所。她轻描淡写的说出这一句话,事情却已过去二十多年了。
老式招待所的内部装修,很有年代感。这样的窗景,让人想起那个物质刚刚丰富起来的90年代。只有大学这样的象牙塔,才能留住旧时光。
第一天早上我因为起得晚,没吃上自助早餐。第二天为了去海博馆,起了个大早,两锅刚端上来的羊汤,是我在天津吃到的最后一样美食。
第三天只有一锅羊汤,我是8点到餐厅的,汤已见底。我还是不能自已的喝了一碗又一碗。
最后一天中午就要上火车。市内的天津博物馆、北疆博物馆、中国银行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都来不及看了。自我复盘觉得海博馆略让人失望,应该把那一天的时间用在逛这些市内的博物馆的。
堂姐准备了很多东西给我路上吃。我们乘着发车前的一个小时,又在天大的家属院里散了会儿步,在瑞幸买了杯咖啡聊天。
我们聊到她的父亲——我的大伯父,在被确诊癌症晚期后,疯狂写了几万字的回忆录。堂姐说:他应该多休息。我说:我可以理解他。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记得”——记得这一生经历的快乐和哀伤。
所以我每次旅行,都会写下当时的感受。这些笔记的忠实读者,其实是未来的我自己。
分为四档:推荐/不错/一般/不推荐
【吃了什么?】
驴肉火烧:推荐
在廊坊点的外卖。驴肉吃起来和牛肉类似吧。火烧是会掉酥皮的饼。物美价廉。15元钱2个还带一碗小米粥。
刘姥姥包子铺:一般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里,相对比较有性价比的餐厅了。一个包子10元左右,非常巨大。但是味道太咸了。海棠餐厅和毕业季大食堂太没有性价比了,园内果腹而已,不推荐去。
天津千层肉饼:推荐
天津医科大附近的小门面苍蝇馆。两层薄薄的面饼中间夹着非常厚实的肉馅。只在网上一些小众的攻略上看到过这样吃食。但是此行最佳的美食。
时记煎饼果子:推荐
五大道路边买的。小红书说是煎饼果子协会的店?好吃顶饱,焖子很细腻。只要8元一个。
嘎巴菜:不推荐
我是在瓷房子对面那家店吃的。感觉像是河南的胡辣汤里加了煎饼的焖子,再加一勺花生酱。吃不来。
羊汤:推荐
虽然是在招待所吃到的,但天津应该还有很多做羊汤的店。北方吃到的羊汤,都很绝。
【玩了什么?】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推荐
喜欢拍照的去,喜欢话剧的去。每个剧场都是为剧目专门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是一绝。我五星推荐的是两个主剧场:有还无剧场、读者剧场。四星推荐的是:主剧场真亦假、小剧场第三十五中学、小剧场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小剧场我就不喜欢红楼梦。
要注意大部分剧场不演红楼梦本身的故事!红楼梦相关度攻略可以看我上面DAY2和DAY3的笔记!
微信小程序“国际戏剧公园”,可以查看第二天的节目时间表,并定制自己的行程实时提醒。
园内餐厅贵且难吃,建议自备干粮。
五大道:一般
一个和所有城市一样的商业街区。之所以选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它是民国时的租界,保留了很多名人故居和外观完好的洋楼。可以漫步和拍照,但不需有太高的期待。
庆王府:一般
纸质票24元,线上购买可以便宜点。在五大道上的历史洋房,内部摆设是后来复原的。
西开教堂:一般
不要门票。一个普通的礼拜堂,10分钟就逛完了。适合拍照打卡。
静园:不错
所有名人故居里门票最便宜的,只要20元,门票设计得还很好看。里面是三层的洋楼,溥仪和一后一妃的房间摆设,都是后来复原的。
瓷房子:一般
所有攻略都不推荐买票入内,我也就没进去。这个房子其实是2000年的杰作,不算历史遗迹。
海洋博物馆:不推荐
所有网红类文化综合体,我全都不推荐在节假日去。人太多了,毫无体验感。东西又贵又难吃。它离市区还很远,你一旦去了,不好随时走。给我饿得看到标本都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