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共城遗珍——辉县考察记

作者:躺石 显示图片

河南新乡下辖辉县,周代为共国,周厉王十六年,共国君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号共和,是为元年(前841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春秋,属卫,战国,归魏。西汉置共县,隋设共城县,唐立共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显宗允恭(共之谐音)之讳,改称为河平县。元明昌三年(1192年),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1215年),升苏门县为州,因百泉魏惠王祠有清辉殿(取谢灵运“山水含清辉”诗句命名),故以“辉”为名,称“辉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称辉县至今。

辉县距离新乡不远,两地之间有十来分钟一趟的公交车连接。县城还有几处保存尚可的古迹,很适合周末前往打卡一圈。


5月25日,从新乡坐公交来到辉县,耗时40分钟。
市区始发站在新乡客运总站,中途很多站点也能上车,10来分钟一趟。


高德地图显示为辉县9路,实际上没有线路号,就写着“新乡-辉县”,地图上还能查实时公交。


要前往的第一站是共城城址,在西侧的十字路口下车,步行前往即可。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诸侯,共地为姬姓诸侯国,名为“共国”,共国之都城则被称为“共城”。如今的共城城址为战国时期魏国共邑城垣遗存。城池创于战国中晚期,废于五代宋初,延用达千余年,一直为共邑(县)、共城县县治所在地。

辉县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被世人称之为“共城”。汉代置县,称“共县”;隋代置“共城县”,唐代设“共州”,两宋改称“共城县”;直到金代,才改称“辉县”


这块巨大的文保碑后便是城墙遗址。

共城城址城垣呈矩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100米,城池周长5000多米,面积160多万平方米。现存西城墙北段,北城墙东、中、西三段,东城墙南、中、北三段,以及西、北、南三个城角,现存城墙基宽50~70米,墙高6~10米。出土筒瓦、板瓦、铜镞、铁䦆、陶罐、陶豆、公字布币等战国时期遗物。


如今在城墙上方已建成一座公园。可从边上的台阶上去。


公园本身没什么独特之处。

共城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共伯和。

据《吕氏春秋》记载:共伯和是西周时诸侯之一,当时他身为共国国君。共伯和在共城期间,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拥护。当年周厉王贪财图利,统治残暴,令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周厉王却派人监视老百姓,谁也不敢乱说话。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终于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

周厉王死后,太子年幼,经诸侯们推举,治国有方的共伯和代周天子执政,从共伯和代行王政开始,史称“共和行政”。

也正是这一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上有了明确的纪年,延续至今。而在这一年前,中国历史处于传说时代,其时间脉络、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日期记载,准确性非常差。


公园内还有好几位在直播。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病死于彘,国都镐京内的平民对周王室的怨恨情绪也已平息,共伯和就和诸侯及大臣们商议,扶持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即位后,改年号为宣王元年(前827年),“共和”时代结束。共伯和归政于宣王后,随即重返故里共国,继续去当自己的小国之君。

共国在春秋中期(约公元前660年左右)被邻国卫国所灭,由共国改为共城。战国时期,共城归魏国所有。


马路南侧是另一段城墙,前方立有石碑介绍共城城址。


从共城城址往东走不远,便是辉县文昌阁广场。广场南端便是辉县文昌阁。


文昌阁很多城市都有,辉县这座倒也算不上多出彩。

辉县文昌阁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经历过至少两次搬迁,两次扩建。在元朝的时候,文昌阁一直在文庙内,到了明朝嘉靖年间,被迁建古城东南角的城楼上,到明万历年间,又迁建今址,在清朝顺治九年和清嘉庆五年,文昌阁经历过两次扩建,形成了阁台厅殿,配廊,以及魁楼等建筑规模,如今仅存一座阁楼。


文昌阁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通高是15.35米,它由三部分组成,台基 阁身和刹顶。


文昌阁又名琉璃阁。因其三层屋顶均有琉璃瓦铺就。第一层的屋脊上装饰有奔鹿,仙鹤,麒麟等形象,垂脊上有荷花,牡丹等,檐下共立有八根八角形石柱,柱间有围廊,南面开门内设阁心室。在第二层的屋脊上装饰有卷草纹图案,与龙凤、麒麟、奔马等造型。第三层的屋脊上有卷草叶纹图案,和霞鱼、狮子、仰天吼、仙人等形象,檐下转角处有五彩重昂斗拱和斜拱,阁顶附以蓝绿色琉璃瓦,刹顶为琉璃珠宝,刹阁内的西侧设有木梯。


正因为文昌阁又名琉璃阁,在它东侧发现的一处古遗址便命名为琉璃阁遗址,该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如今已建成遗址公园。


遗址核心区总面积12余万平方米,文化内涵包括聚落遗址和墓葬两大类,时代先后经历先商、早商、晚商、春秋、战国及汉代等6个时期,时空跨越达1600多年。1936年至1952年,河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先后6次考古发掘,历次累计发掘商代墓葬56座,周代墓葬80座,汉代墓葬50座。


遗址公园全貌。几乎看不到遗址本身。


公园中央的塑像为共工氏。

共国的得名,可能与共山或共工氏有关。辉县市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炎帝的后裔,火神祝融之子。在早期的文献中,共工是尧的臣子,之后演变为古帝王、部落首领,后再转变为神话中怒撞不周山、破坏天体秩序的天神。共工所处的时代,往前可追溯至高辛氏、颛顼、黄帝、炎帝等时期,往后则流传至舜、禹时期。但远古时期的历史与神话相互掺杂,各类史书记载也是相互矛盾,真实性有待考证。


只有最前方的玻璃下方能看到一点点
不过不重要了,遗址类景区看出土文物更有意义。


文保碑前面有一群大妈在打鼓,结果被投诉扰民,当即被城管劝阻。


下一站骑车前往天王寺善济塔,该塔位于天王寺旧址。元至元四年(1267年)创建,天王寺内原祀北方的守护神多闻天王,又因其善世济民,建塔名为“善济塔”。如今寺院已不存在,只剩古塔巍然耸立。为七级六角形砖塔。原本围绕此塔修了个公园,但去的时候赶上在维修,塔的四周被围挡围了起来。好在后方有个小山坡,爬上去可以看到塔的全貌。


塔通高24.30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砖筑,为须弥座,为青石筑,高0.60米,其平面为六角形,青砖铺地,人字纹,青石砌边;塔身高21.20米,由下而上逐层收敛,呈锥形,共七层。通体嵌砌石雕佛像,青石砌边。


第一层塔身东壁辟半圆券塔门,左右开两个砖雕直棂假窗,各角柱上均有四个须弥座形式装饰;顶部砖檐外露硕大的砖雕斗拱、额枋和飞檐椽头;入塔门为塔心室,室顶为砖砌叠涩顶,内设砖梯可绕塔身逐层而上;以上各层结构大致相同,塔身各层高度不同,所辟塔门和假窗也不尽相同;塔身通体皆嵌青砖浮雕,特别是第五层外壁上筑砌一排砖雕佛龛,东面有六个,东南、东北面各九个,龛内均有佛像,其形象栩栩如生;第七层顶部设置天门、塔刹,塔刹由覆盆、相轮、铁插杆组成。


看塔的夯土高台,高5米左右,俗称“共姜台”,相传西周时期的共姜,因丈夫共伯余早逝,曾在此守节。是辉县古八景之一——贞洁古台。


下方视线被围挡牢牢挡住


马路对面是辉县文庙


但它位于辉县一中校园内,无法入内参观。
本身也不是国保,无所谓了


百泉被人誉为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是河南省最大的、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虽然和南方园林相比差点意思,但在北方也算不错的了。目前门票27


百泉景区位于苏门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百泉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


据传,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开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中心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径,曲曲折折,将湖中的亭阁小桥联在一起。钓鱼亭、湖心亭、南大厅、下马亭、课桑亭、涌金亭、喷玉亭、灵源亭、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湖畔


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始建于元代的清晖阁(晖通辉),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涌金、喷玉、灵源、放鱼、洗心,下马,诸亭沿湖而立,设计古朴,造型玲珑剔透。其中:以涌金亭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书体楷行柔中藏锋,游人称赞不已。




卫源庙位于湖北岸,依山傍水而建,是过去祭祀河神的地方,该建于隋,宋、金、元、明、清均有整修,庙中有清晖殿,为明代重修,是百泉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建筑。


百泉水南流形成了卫河,苏门山下自然就是卫河源头之地。

从隋朝开始,祭祀河神的活动就定期不定期地在卫河的发源地——苏门山南麓举行。为便于祭祀,便在卫河的源头之处盖起了庙宇一座。取名为“卫源庙”。庙内初祀神像称河神,又称灵源公。宋宣和七年封威惠王;元至元二十二年加封洪济威惠王;明洪式十一年,改称卫河之神。


大殿


殿内塑像



湖西岸有邵夫子祠,乃是北宋四子之一的邵雍后人所建立的祠堂,每到重大节日,邵氏后人都会来拜祭先祖。目前未开门


接着绕湖闲逛





远方的山就是苏门山


湖里有刚出生的小天鹅


返回县城李时珍雕像处,坐车返回新乡,此时11点多。


返回新乡市区,吃过午餐后,下午第一站前往河朔图书馆旧址。位于火车站附近的卫河公园内。

河朔图书馆的前身为中山图书馆。1927年国民革命军联军北伐攻克豫北重镇新乡后,冯玉祥将军指令,修建图书馆以开民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伟绩,命名为“中山图书馆”,于1928年3月落成,并刻碑纪念。

图书馆创办后,受到各界欢迎。之后,河南省第四行政区督查专员公署专员兼新乡县县长唐肯,新乡士绅郭仲隗(字燕生)、杨一峰、张天放等又倡议修建河朔图书馆,建馆资金靠社会各界热心捐助。由张伯英、郭仲隗、张天放、王晏卿等利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向社会各界发起募捐。新乡同和裕银号、通丰面粉公司、焦作中原公司和刘径扶、张静愚等人纷纷解囊,知名士绅王晏卿为修建河朔图书馆捐出了大块土地。

河朔图书馆由建筑学家杨廷宝设计,馆舍设计为工字型,外观为民族建筑风格,内部为西式设施,1935年8月竣工并交付使用,馆藏图书5万余册。


抗战期间,河朔图书馆大楼被第一战区司令部占用,1938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新乡后,将河朔图书馆占为兵营,图书馆损失殆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又将河朔图书馆设为驻军司令部。

1946年1月国民党和共产党发布停战令,由共产党代表同思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与美方代表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1946年3月3日,三人小组来新乡视察并在河朔图书馆召开会议,听取新乡执行小组汇报。

1949年5月新乡解放,河朔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收时,设备几乎全部被毁,仅存3000余册破旧图书。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之后在原河朔图书馆舍成立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年10月,又成立平原省图书馆。1952年10月,平原省建制撤销,平原省图书馆改为河南省新乡图书馆。1953年4月,河南省新乡图书馆移交新乡市,组成新乡市人民图书馆。1973年后称新乡市图书馆。1999年新乡市图书馆迁入平原路新址。河朔图书馆旧址现为新乡市群众艺术馆。


目前已是第七批国保单位,和前不久烧毁的开封河南大学图书馆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河朔图书馆主厅三层,次厅二层,主次厅错落有致,比例和谐。主厅屋顶为攒尖顶,次厅外山面为歇山,主厅与左右两厅相连,顶梁间由阁楼搭接,脊饰为清宫式样,为建筑增添了几分肃穆,是一座具有明清风韵的殿堂式建筑。


图书馆名字中的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最后一站来到平原博物院,实际就是新乡市博物馆。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建国初期曾设立过以新乡为省会的平原省,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以及新乡市、安阳市2地级市,
1952年11月,即被撤销。


平原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展厅众多,也有不少精品文物。


史前部分,着重介绍了孟庄遗址。从新乡到辉县的公交车就会路过该遗址,但遗址现场除了国保碑,别无其他。由于孟庄遗址时间跨度大,是龙山、夏、商三叠城,因而出土文物极为丰富。

该遗址辉县市孟庄镇孟庄村北侧,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遗址平面形状呈椭圆形,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最底层的孟庄龙山文化城址平面形状近似方形。东墙保存较好,长约375米;北墙仅保存东半部,残长约260米,复原长度约340米;西墙长约340米;南墙已破坏殆尽,仅存有南城河。使用年代在前2400~前2100年。




遗址模型


龙山文化城址的上面是二里头文化的城址。已发掘的龙山文化城址东、西、北三面城墙上都有二里头文化的夯土,这时期的夯筑技术与龙山时期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城内西北部、西南部发现了两处墓地,墓葬共20余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二里头文化的城址上面是殷墟时期的城址。已发掘的东西两面城墙都有这时期的夯土。在东城墙外夯土层下发现一祭祀坑,坑内有一完整猪骨架,推测这是建城时的奠基活动留下的。城内的重要遗迹有长方形地面式房基、长方形水井以及圆形、椭圆形窖穴等,城内西北部、西南部还发现了一些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多数墓内有随葬品。


孟庄遗址出土遗物有鬲、豆、平底盆、鼎、簋、罐、深腹盆、高领瓮等,多数墓内有随葬品,其组合为鬲、豆、盆或鼎、豆、盆,或单个罐或鬲。这些器物具有明显的二里头文化特征。



牧野之战



别致




造像艺术展共有两个展厅,分别为:造像一厅和造像二厅。《造像艺术展》展出了99件各时期的造像,其中不乏件精美的重量级文物造像,如镇馆之宝清代铜关公像、明代永乐年的白石大势至菩萨等。


尊胜陀罗尼石经幢,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位于新乡市卫滨区平原乡东水东村原东水东小学院内,重6吨,高6.2米,有幢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2013年列入第七批国保。随即在2013年7月17日被盗。后追回,但已受损。



馆藏陶瓷展共有两个展厅,分别为:瓷器一厅和瓷器二厅。《馆藏陶瓷展》以馆藏传世的128件瓷器为重点,展现了从商代到清代延绵不断的中国瓷器发展历程和绚丽辉煌的陶瓷文化。我馆的一件镇馆之宝明代天启款建瓷观音在这里展出。



馆藏青铜器展共有两个展厅,分别为:古代青铜一厅和古代青铜二厅。《馆藏青铜器展》展出了246件(套)青铜礼器、工具、兵器、车马器、铜镜等类别,以青铜器深沉博大的独特风格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状况,展示出青铜岁月的灿烂和苍茫。









大观圣作之碑,简称“大观碑”,亦称“御制八行刑碑”。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立于文庙,现存红旗区人民政府院内。碑高4.72米,宽1.26米,厚0.42米龟趺座。碑额半圆形,上刻二龙戏珠和缠草图案,下刻云气纹饰,碑文四周浅刻二方连续藏地卷龙缠枝牡丹花边。碑体丰伟,刻工精细。碑文由宋徽宗赵佶撰并书,由书学博士李时雍摹写上石。“大观圣作之碑”6字,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蔡京所题。该碑文为瘦金体,碑的正文和书款共十七行,满行七十一字,正文共一千零七个字,缺损一百一十八字。其运笔特点“直如矢,劲如铁,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刀切,竖钩细长,个别连笔如游丝袅空”。此碑对研究北宋末期教育、取士制度和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逛完坐车去高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