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极品沈阳故宫
--中国十大宫殿之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古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而后又经过了康熙、乾隆时期大规模的改建和增建,历时158年。沈阳故宫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诸帝,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后金汗努尔哈赤将都城从东京迁移至明沈阳中卫城,同年开始在沈阳中卫城中心部位偏东南角的位置修筑宫殿 ,即现存的大政殿和十王亭。这组建筑主要是作为理政和朝贺的场所,努尔哈赤居住的寝宫在原沈阳城的北门——安定门。1626年,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从1631年起,用5年的时间对盛京城和皇宫进行了改建。他在其原来王府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大内宫殿,并将原沿袭自沈阳中卫城的十字形街道系统改为井字形街道系统,从而将皇宫置于城池的中央 。1636年,皇太极在此去汗号称帝,改国号为清,对沈阳宫殿各主要建筑分别正式命名:“定宫殿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 。此后又在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分别建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 ,可知建成于1637年。这也是清入关前唯一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宫殿。
与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满、蒙、藏特色。东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军帐殿(大幄次)的布局。中路的特点则是“宫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区域,这是来源于满族人喜居于台岗之上的生活习惯。西路以及中路的东西二宫则是完全的汉式建筑。
东路大政殿,原称“大殿”,崇德元年改名“ 笃恭殿 ”,康熙时改为今名。为重檐八角亭式建筑,内部结构为彻上明造。下有大青石修建的须弥座台基。殿顶为绿剪边黄琉璃瓦,中央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殿内有宝座、藻井。殿北有五间銮驾库,存放皇帝仪仗,乾隆时期扩建为十三间,后拆为十一间。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前长195米、宽80米的广场上,自北向南排列,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办公的地方。东侧自北向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自北向南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十王亭之南为大红墙,清初为开放式广场,以木栅与宫外相隔 。
中路大清门,又称“午朝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绿剪边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中央三间为门道。大清门外左右为文德、武功两座牌坊。路南有东西奏乐亭和东西朝房(各三开间)。东朝房之后为两座五开间的二层楼房,西朝房之后为一座五开间的平房。乾隆时期将东西朝房扩建为五间,朝房之后改建两座对称的五开间楼房,称为朝楼。崇政殿,位于大清门之内,又称“金銮殿”,通称“正殿”,是皇太极处理政务、接见使臣的场所,清代历朝皇帝东巡祭祖时也在此听朝理政。崇政殿面阔五间,绿剪边黄琉璃瓦,单檐硬山顶,前后有出廊,围以石护栏。殿内为彻上明造,和玺彩绘,宝座后有贴金龙扇屏风,旁为贴金蟠龙柱。崇政殿东为左翊门,殿西为右翊门,均面阔三间,中一间辟门道,左右两间为火炕。崇政殿南为丹陛,上陈日晷、嘉量。殿南为庭院,院东为 飞龙阁 和 东七间楼 ,院西为 翔凤阁 和 西七间楼 。凤凰楼,位于崇政殿之北,原名“翔凤楼”,为清宁宫内院的门楼。高三层,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为三间。曾是皇帝计划军政要事和举行宴会之地,清朝入关后改为存放历代实录、玉牒、“御影”以及玉玺的场所。楼南东侧为三开间的日华楼和五开间的师善斋,西侧为霞绮楼和协中斋。清宁宫,位于凤凰楼之北,原称“正宫”,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居所。天命十年前后修建,原为皇太极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坐落于高3.8米的高台之上,前有凤凰楼,四周为高墙和巡逻更道,构成独立的城堡式建筑群。清宁宫为硬山式建筑,绿剪边黄琉璃瓦,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东边一间为帝后寝宫,正门辟在东二间,入内为大灶。西边三间为神堂,是萨满教祭祀之所,南、西、北三面沿墙设有“万字炕”。清宁宫前有索伦杆,内放碎米、碎肉,供奉满族神鸟乌鸦。清宁宫之东为 东配宫 ,西为 西配宫 ,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建筑。清宁宫之南、凤凰楼之北原先还建有两开间的北辰殿,康熙年间倒塌拆除。
西路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面阔六间,硬山顶,绿剪边黑琉璃瓦,外观为两层,内部为三层。用于存放文溯阁版四库全书。阁后有仰熙斋,为五开间硬山卷棚顶建筑,是皇帝书房。文溯阁东南为乾隆御制碑亭,正面为《文溯阁记》,背面为《宋孝宗论》。嘉荫堂,建于乾隆四十六年,是皇帝、皇后、太后赏剧的地方,为五开间硬山卷棚顶,正中一间开门。嘉荫堂对面为面宽九米的戏台,戏台之南为扮戏房。四周有环廊连接嘉荫堂和扮戏房,是王公大臣赏剧的地方。196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为扩大展览面积,将围廊加装玻璃窗,成为展室。
盛京皇宫建筑布局是天命、天聪至崇德及乾隆三个时期积累式布局,虽总体上看比较协调,但难免存留各时期特征。东路明显地体现了后金八旗制度,同时也体现了满族固有的民族特色和蒙、藏其他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开创性布局。中路充分表现了满族及其先世长期的居住习俗,同时吸收了汉文化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从盛京皇宫东路布局看,大政殿居中控制整个空间,两侧排列的十王亭呈“八”字微微向外敞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布局及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仅此一例。其内部不再分割,空间开阔,气势恢宏,与欧洲有些大型建筑区域的空间处理方式颇有相似之处。
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沈阳故宫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2024年6月1日星期六
于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