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加索三国串游之·格鲁吉亚篇(三)—— 古城 哥里+姆茨赫塔

作者:小A在旅行 显示图片


📢前方高能,注意不是乱码~~
საყვარლის საფლავს ვეძებდი,
ვერ ვნახე!.. დაკარგულიყო!..
გულამოსკვნილი ვჩიოდი:
„სადა ხარ, ჩემო სულიკო?!“
გულამოსკვნილი ვჩიოდი:
„სადა ხარ, ჩემო სულიკო?!“
ეკალში ვარდი შევნიშნე,
ობლად რომ ამოსულიყო,
გულის ფანცქალით ვკითხავდი:
„შენ ხომ არა ხარ სულიკო?!“
გულის ფანცქალით ვკითხავდი:
„შენ ხომ არა ხარ სულიკო?!“
სულგანაბული ბულბული
ფოთლებში მიმალულიყო,
მივეხმატკბილე ჩიტუნას:
„შენ ხომ არა ხარ სულიკო?!“
მივეხმატკბილე ჩიტუნას:
„შენ ხომ არა ხარ სულიკო?!“
შეიფრთქიალა მგოსანმა,
ყვავილს ნისკარტი შეახო,
ჩაიკვნეს-ჩაიჭიკჭიკა,
თითქოს სთქვა: „დიახ, დიახო!“
ჩაიკვნეს-ჩაიჭიკჭიკა,
თითქოს სთქვა: „დიახ, დიახო!“
„ეგ არის, რასაც ეძებდი,
მორჩი და მოისვენეო!
დღე დაიღამე აწ ტკბილად
და ღამე გაითენეო!
დღე დაიღამე აწ ტკბილად
და ღამე გაითენეო!

这是一段格鲁吉亚语

再来一段:
Я мо-ги-лу ми-лой ис-кал, серд-це мне то-ми-ла тос-ка. Серд-цу без люб-ви не-лег-ко. Где ты? От=зо-вись, Су-ли-ко.
У-ви-дал я ро-зу в ле-су, что ли-ла, как слё-зы, ро-су. Тыль так рас-цве-ла да-ле-ко, ми-ла-я мо-я Су-ли-ко?
Над лю-би-мой ро-зой сво-ей пря-тал-ся в вет-вях со-ло-вей. Я спро-сил, вздох-нув глу-бо-ко, ты ли здесь, мо-я Су-ли-ко?
Клю-вом к ле-пест-кам он приль-нул, и, ле-сов бу-дя ти-ши-ну. За-зве-не-ла трель со-ло-вья, буд-то он ска-зал: Э-то я!

这是一段俄语

啥意思呢?
其实这是一段歌曲的歌词,分别是格鲁吉亚语版和俄语版。
歌曲的名字叫《苏丽珂》。

中文歌词是这样的:
为了寻找爱人的坟墓,
天涯海角我都走遍。
但我只有伤心地哭泣,
我亲爱的你在哪里?
但我只有伤心地哭泣,
我亲爱的你在哪里?
丛林中间有一株蔷薇,
朝霞般地放光辉,
我激动地问那蔷薇,
我的爱人可是你?
我激动地问那蔷薇,
我的爱人可是你?-
夜莺站在树枝上歌唱,
夜莺夜莺我问你,
你这唱得动人的小鸟,
我期望的可是你?
你这唱得动人的小鸟,
我期望的可是你?
夜莺一面动人地歌唱,
一面低下头思量,
好象是在温柔地回答,
你猜对了正是我。
好象是在温柔地回答,
你猜对了正是我。

同属亚洲国家的格鲁吉亚国,曾经听上去让我感觉遥远、神秘,或许是因为历史原因,人们更习惯统称他们为「苏联」,亦或许是因为他们还有些内敛,对于他们的了解很少,但每当听到《苏丽珂》的旋律响起时,会闭上眼睛想象出一幅这个国度的画面。。。


《苏丽珂》是一首格鲁吉亚的民歌。
1895年,Akaki Tsereteli(阿卡基耶·蔡瑞泰里)创作了一首关于爱情的诗,后来由Sulkhan Tsintsadze谱成了曲子,就是这首《苏丽珂》。
苏丽珂,在格鲁吉亚的名字中是有“灵魂”之意。
这个曲子在当时的苏联广为人知,经常从收音机里可以听到,据说斯大林很喜欢这首歌,随着苏联与中国的密切交往,苏联文化也随之流入中国,这首《苏丽珂》也成为了在中国流行的外国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苏丽珂》的中文意思为“亲爱的”,表达了上世纪苏联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旋律温婉唯美,富有民族特色。


开篇先聊了这么多《苏丽珂》这首歌,也是因为我很喜欢这首曲子的格鲁吉亚语童声版,因为“她”,早在很久以前,我就想来探寻格鲁吉亚这个国度了。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格鲁吉亚的首都——第比利斯和黑海旁的度假圣地——巴统,那这一期呢,咱们来介绍两座格鲁吉亚的古城——哥里和姆茨赫塔。


哥里和姆兹赫塔距离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都很近,两城都可以安排从第比利斯当天往返的一日游行程,省去了拖着行李的累赘。

这篇游记,我分别从「古城历史」、「景点介绍」、「老城街景」、「打卡路线」、「往返交通」五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哥里」和「姆茨赫塔」这两座古城。


前面提到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喜欢这首歌(嗯,也),那么这期咱们就从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的「哥里」来开启吧。


哥里位于格鲁吉亚库拉河畔,由格鲁吉亚国王吉奥尔基二世惟一的儿子——大卫四世建立。
先来说说这位大卫吧,大卫四世出生于格鲁吉亚的危难时期,当时,吉奥尔基二世在与塞尔柱突厥人的战斗中遭到失败,加之国内封建主的内讧,使得吉奥尔基二世被迫向塞尔柱人纳贡。1089年格鲁吉亚灾难性的大地震迫使吉奥尔基二世逊位,传位于其子大卫四世继位统治;1097年,大卫四世觉得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于是停止向塞尔柱人纳贡。同时,他废除了拜占庭帝国给予的“郡守”称号,恢复了格鲁吉亚的独立。

「哥里」是格鲁吉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哥里”一词在格鲁吉亚语中是“小山”的意思,据说「哥里」这座城市的名字就是来源于「哥里要塞」所在的岩石山。


1920年时,哥里曾因地震遭受过严重破坏,如今的哥里,是格鲁吉亚的战略重镇,拥有通往全国的高速公路,是格鲁吉亚重要的交通枢纽。

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大元帅——约瑟夫·斯大林,1878年出生于格鲁吉亚的历史古城「哥里」。
这个城市也因出了这样一位历史名人而被更多的人熟知,城市里曾立了一座斯大林的铜像,后来在苏联解体后,格鲁吉亚当局对斯大林与其史迹及评价进行了大清算,将当地的斯大林铜像拆除,改而设立纪念2008年俄格战争的纪念碑。
作为斯大林的故乡,城内现有的斯大林博物馆(Stalin Museum)细数了他的一生,是来哥里的主要打卡点,博物馆外是斯大林幼年时居住过的房子,以及停放着1945年的斯大林专列。


博物馆大门


斯大林幼年时居住过的房子


1945年的斯大林专列


附近山丘上有一座堡垒遗址,经历过地震,也见证过2008年俄格五日战争。
城东10公里有一片庞大的石头城(Uplistsikhe),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第比利斯时,卡特利国王就避难于此。

哥里不算太大,主要景点就是两个:斯大林博物馆和哥里要塞。


哥里的这个斯大林博物馆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一家「斯大林博物馆」。
不知道“千禧一代”后的游友们对斯大林的知晓范围,先来介绍一下斯大林吧,当然我也不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斯大林的政治生活不加评判,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履历,作为走进斯大林博物馆的前期了解。
斯大林是曾经苏联的接任列宁的第二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878年12月18日(俄历1878年12月6日)出生于格鲁吉亚古老的城镇哥里。
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斯大林」这个姓氏是成年后他自己改的,寓意为“钢铁”。
童年时期的斯大林,就是在格鲁吉亚的哥里度过的,当然,那会儿属于苏联;
16岁时,斯大林进入到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1898年斯大林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他选择加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
1905年12月在全俄布尔什维克第1次会议上与列宁第一次见面;
1906年,斯大林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随后带着妻儿到巴库;
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
1913年3月,他首次使用笔名「斯大林」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
1918-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
1922年在联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


这座斯大林博物馆自1937年起开始修建,博物馆门前有一个单独展出的「斯大林故居」,这个据说是当时把围绕着斯大林故居的整个街区拆除,只留下的这座故居房屋,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正式成为「斯大林纪念馆」。


苏联在清算斯大林,抹去很多有关斯大林的痕迹后,这个博物馆也就成为了全世界唯一的一座斯大林博物馆。
来格鲁吉亚,来哥里必打卡斯大林博物馆,甚至有人特地为此博物馆而来到哥里,已成为中国游客格鲁吉亚游的一个项目了,或许是缘于苏联时期给咱们几代人留下的深刻记忆吧。

进入到博物馆,先是一个大厅,左手边有个小文创店,旁边就是售票窗口,购票进入展厅。


正对面是一座斯大林的塑像。购票后,从这里上楼开始参观。


二楼大堂


这里划分为六个展厅,分列着不同的主题。
从这个展厅的门口检票进入


进门从左边开始参观,墙上挂着斯大林年轻时代的照片。


这个小建筑物展品,就是外面斯大林幼年时居住的那个房子的微缩景观。


这是斯大林年轻时候的照片,两边分别挂着的照片是他的父母。


这里挂的像是斯大林不同时期的“证件照”。


这里挂的照片是斯大林的家人,有他的儿子和两位夫人。


这个展厅子大理石柱之间放置着斯大林的siwang面具的第六个复制品。


这里陈列这各个国家送给斯大林的礼物。其中,馆里有一幅非常显眼的汉字条幅——万寿无疆。


中国赠送的一些礼物展示。




斯大林克里姆林宫办公室原型复刻


一楼右手边还有个小展厅。


斯大林儿时的故居。


这是其故居的内景。


斯大林专列


专列内景


开放时间:10:00-18:00
🎫门票:15拉里

哥里要塞,是一座格鲁吉亚中世纪堡垒,矗立在哥里城内的一座岩石山上,可谓是哥里的制高点了。关于要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的记录是出现在13世纪,1920年因地震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哥里城内的这片区域,视野辽阔,没有那么多旅游团儿,整体是比较安静的。登上要塞就可以俯瞰整个哥里城了。


有蓝天、白云、阳光时,登上要塞的途中就可以享受到宜人的风景,登上要塞后,更能感受到心旷神怡之感。天黑时,建议还是不要上去了,看上去就有点吓人了,大片区域没什么人。






登上要塞是一大片平地,一眼能看到的立体物清晰可见,就是两根高高的旗杆、一座望远镜观景台、一个简易小房子(应该是个临时值班室,里面有工作人员和工作犬员负责看塞)。



这里可以俯瞰哥里城景。


开放时间:全天(建议不要天黑去)
🎫门票:无

打卡完斯大林博物馆和哥里要塞,可以在哥里的城区中闲庭信个步。


哥里城区里的一个小教堂,就在哥里要塞对面不远。






这里有公交车可达哥里火车站。


回到车站候车,返回第比利斯。


这儿是哥里火车站的候车室,也有售票窗口现场购票,注意一下售票窗口有休息时间。


距离市区10公里左右,有一座俗称为“石头城”的地方。这个石头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有4000多年了,还是青铜时代的格鲁吉亚先人,就开始在这岩石丘陵上开凿房屋了。公元前这里曾经是格鲁吉亚的政治文化中心,整个城市建立在库拉河的支流Potskhovistskali河滨的一个完整岩石丘陵之上,是格鲁吉亚现有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作为格鲁吉亚王族的重要行宫,其中包括城墙、议事厅、剧场、祭祀神殿、教堂、竞技场、王后宫殿、酒窖等古迹。
这些早期留存下来的山洞部分结构,每个根据考古对其用途的推演,分别用英文标记出来,如今咱们看上去都是一样的石洞,曾经却是有着“议事厅”、“剧场”、“储藏室”、“厨房”等等不同的用途之别。


开放时间:09:00-17:00
🎫门票:15拉里(不含葡萄酒庄品酒);20拉里(含酒庄品酒)

第比利斯乘火车或者中巴士抵达哥里——斯大林博物馆——哥里要塞——哥里老城区——包车往返“石头城”(按情况自选)


哥里距离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大约70多公里左右,1小时的车程即达。


第比利斯发往哥里的长途汽车、火车都频繁,火车在「Station Square」地铁站旁的中央火车站乘车;长途汽车(中巴士)在「Dibube」地铁站旁的长途汽车集散点乘车。
哥里的行程可以安排在从第比利斯去往库塔伊西、巴统的沿途,顺道停留;也可以从第比利斯出发来个一日游往返。
交通选择对比:
去哥里,选择中巴士的更多些,不过我当时选择了火车,两者对比如下,供参考选择:
⌚️用时:基本差不多
💰费用:
火车:第比利斯-哥里 11拉里;哥里-第比利斯 8拉里;(各班次价格又些许差价,5-11拉里不等)
中巴士:单程 5拉里
购票:
火车:建议提前买好(尤其是旺季)
中巴士:随走随买
💺座位:
火车:有
中巴:看乘客情况,如公交车,坐满就无座了
🪧下车点:
火车:哥里火车站站点
中巴士:提前看好距离哥里斯大林博物馆近的地方,或提前问询好司机


从哥里火车站到斯大林博物馆可乘公交车,从火车站出来右手边可看到公交站牌,这里候车(如图)。


公交车刷卡机


这个车站下车,可提前问询好司机。
下车点距离斯大林博物馆前的广场不远,这里下车后找到下图这个广场,即可看到斯大林博物馆了。


从斯大林博物馆到哥里要塞,步行可达,顺便还可以逛逛哥里老城城景。

从哥里老城到石头城,可以包车或者从市区搭巴士前往,在哥里车站 Gori Bus Station找挂着Uplistsikhe牌子的小巴车,票价2拉里,乘车到达Uplistsikhe镇子,再需要徒步1公里左右可到达景区。
有人说这里很出片,也有评价不值舟车一顿的,见仁见智吧,按自己的时间规划来决定是否前往即可。


姆茨赫塔是格鲁吉亚的一座古城,是那种很古的城,咱先来说说这座城的历史吧。带着历史游览这座城,会有一种穿越感和神秘感,不带历史地只看这个城市外表,感受到的可能只是“老”吧。
“姆茨赫塔”这个名字相传是来自于格鲁吉亚人的祖先Kartlos的儿子Mtskheta。
这里先插播说一下,曾经的高加索伊比利亚王国(古希腊及罗马人对格鲁吉亚王国卡特里的称谓,今格鲁吉亚的东部及南部)有两座重要的城池,一个是前面【哥里篇】里提到的石头城所在地——乌普利斯Uplistsikhe;另一个就是姆茨赫塔Mtskheta,这两个地方的名字分别源自伊比利亚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先祖Uplos和Mtskhetos,Uplos是Mtskhetos的儿子,这样算的话,那应该是Kartlos的孙子了吧。


姆茨赫塔位于格鲁吉亚国的中东部,座落于姆特克瓦里河Mtkvari和阿拉格维河Aragvi两河的交汇处,距离首都第比利斯约20公里。
姆茨赫塔,这座古城建于格鲁吉亚王朝铜器时代,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卡尔特利王国(东格鲁吉亚王国)古都,当时的卡尔特利王国也就是东格鲁吉亚王国。直到5世纪,格鲁吉亚王朝迁都到了第比利斯。现在是姆茨赫塔-姆季阿涅季州的首府。

卡尔特利王国位于今格鲁吉亚东部。公元前4世纪30年代开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格鲁吉亚占领卡尔特利和科尔希达,建立了东格鲁吉亚王国,开始了其24年的统治;
公元前4世纪中叶,卡尔特利贵族法尔纳瓦斯起义推翻了马其顿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统一了格鲁吉亚的语言和文字,并最终统一了长期纷争的格鲁吉亚东西部。法尔纳瓦斯逝后,其子萨乌尔马克继位后,王国的统治开始被严重削弱;
公元前66年,罗马军队进攻卡尔特利,卡尔特利成为罗马的属国;
公元前36年,卡尔特利正式被罗马统治;
3世纪20年代,卡尔特利开始衰落,卡尔特利和亚美尼亚成为波斯的属国;
5世纪下半叶,第比利斯成为卡尔特利的首都;
523年,波斯人得到了当地一些封建贵族支持,废除了卡尔特利王,在第比利斯扶持新王。
1994年这里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姆茨赫塔是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的初始地。这里有几处教堂遗址,主要打卡的是三个遗迹点:
「“生命之柱”大教堂」、「Samtavro修道院」和「季瓦里修道院」。


从山上俯拍的”生命之柱”大教堂连同周边的建筑,视野更宽泛


“生命之柱”大教堂,即斯维特·特斯克维里大教堂,建于11世纪,不过实际的历史更久。这个教堂独立占据了一大片绿地区域,被高高的围墙保护起来,阵势仅次于第比利斯的圣三一主教座堂,但年纪和阅历较之更资深些。
咱们跟着镜头来慢慢走近“他”吧:


教堂门口的小商业街







斯维特·特斯克维里教堂算是格鲁吉亚的皇家教堂了,几个世纪以来格鲁吉亚首领、国王的加冕礼和埋葬都在这里举行,据说早前的基督教传教士圣尼诺选择在此地建造格鲁吉亚的第一座教堂,源于一个神圣的传说,即耶稣长袍的安葬地,长袍就埋在此处的第七根柱子底下。


相传耶稣受难时所穿的圣袍,被当时正好在耶路撒冷的一位名叫Elias的姆兹赫塔的珠宝商人带回了此地,他的姐姐碰到此圣物后,因兴奋过度,被神圣感冲击而亡,当时手还紧抓着这件圣服没放,于是就连同圣物一起被安葬了。后来坟墓长出了一颗参天雪松,多年后的327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格鲁吉亚当时的米里安国王King Mirian打算建造一座教堂以示信仰,用于支撑教堂的七根柱子物料便是取材于这棵雪松。建造中,第七根柱子突然悬浮空中,圣尼诺祈祷了一夜才将其落下来,由此出现了后面的传说。虽然是传说无从考证,但的确算是个神圣的寓意了,尤其是对教徒而言。


米里安国王把教堂命名为“Svetitskhoveli”,“Svetitskhoveli”在格鲁吉亚语里,意思是“被赋予生命的木柱”, 有“生命之柱”之意,因此也被称为“生命之柱”大教堂。



开放时间:08:00-20:00
温馨提示:周日13:00前为礼拜时间,不对游客开放,记得避开哦,不然跋山涉水地到此打卡,进不去只能看看外面的高墙就有些遗憾了。
🎫门票:免费

👣走出大教堂的大门,对面是游客服务中心,里面放置了很多关于格鲁吉亚游的宣传册,有时间可以浏览一下。游客服务中心旁边是卫生间。



萨姆塔夫诺教堂和修道院Samtavro又叫“圣妮诺女子修道院”,它既是教堂,也是修道院。这座修道院建于12世纪,据说带领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的米里安国王Mirian和他的王后Nana就葬在这里。传说是米里安国王Mirian和王后Nana皈依后在此竖起了一根十字架,200年后卡特利公爵就是在十字架的位置建了这座教堂。



从“生命之柱”大教堂出来后,步行约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这座修道院,她就安静的待在那里。


返回第比利斯的车就在修道院外的主干道上,如果是搭乘中巴士从第比利斯到达的姆茨赫塔,下车的地方,会看到前往这座修道院的指示牌,很明显的标识。下图中那个蓝色的指示牌,顺着其方向前行即可找到Samtavro修道院。


 


“Jvari”有十字架之意,因此季瓦里修道院也被称为“十字修道院“,是一个东正教的修道院。这座修道院比斯维特·特斯克维里教堂历史更悠久些,是姆茨赫塔古城中最为古老的教堂,建于公元585年至604年间。季瓦里教堂位于山顶上,矗立在库那河与阿拉格维河流的交接处,可以俯瞰姆茨赫塔老城以及两河交汇的壮观景象,可以拍一张经典的“三岔河口”照,还可以取一张放大远眺版的“生命之柱”大教堂。

开放时间:09:30-17:30
🎫门票:免费


山上的停车场就对着这个大门入口。





这是从山下远观到的季瓦里修道院


拉近点儿


季瓦里修道院和圣妮诺女子修道院,都是高加索地区中世纪教会建筑的典范。



上图中这个小店,我特意回来补拍了张留念照,因为当时在这里碰到了一位美丽冰雪善良的当地小女孩,忘记拍照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是这样的:我从这儿正准备向前去到对面的“生命之柱”大教堂,几条小野“汪”就冲着我跑过来了(当地路上跑着的小汪很多),不,不是小野汪,体格可不算小了,吓住了我原地不敢动,一位6、7或是7、8岁左右的小女孩坐在小圆桌那里,写着作业还是画着什么的,抬头看到我,赶紧微笑着过来,帮我避开了它们,还护送着我到达对面的教堂门口。这位异国小姑娘美丽的面孔、善良的心灵、高超的情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语言虽不通,但用表情和手势表达了对她的感谢。


街巷里很安静


中心花园



不知他们是不是一家的,画面很是温馨和谐。


第比利斯Didube地铁站——Didube汽车站——姆茨赫塔下车点——“生命之柱˙”大教堂——Samtavro修道院——包车上山——季瓦里修道院——俯瞰姆茨赫塔城景——乘中巴士返回第比利斯

📢强烈建议中巴车一日游往返


从第比利斯到姆茨赫塔的交通同样有中巴和火车可选,经过本人亲测后,“墙裂”建议选择中巴士,
原因有三:
原因1:下车点到达教堂方便(用时差不多);


中巴士下车点这里有个街心花园。




原因2:心理安全(后面会说);
原因3:便宜5拉里(火车:单程7拉里,中巴士:单程2拉里);
中巴车在第比利斯Didube地铁站,出站后穿过一片市场,就是汽车站,车次频繁,车程约0.5小时(返程时堵车或长些),车费2拉里。
“生命之柱”大教堂和Samtavro主显教堂之间步行可达,两个教堂距离中巴车下车点也不远。而季瓦里修道院在姆茨赫塔对岸的山上,虽说距离姆茨赫塔老城里也不算太远,不过当地没有公交可达,前往季瓦里修道院,需要包个车(就是当地的出租车)上山往返, 往返参考价格是20-25拉里/车,街上多处可以碰到询问的司机的。返回的停车点就在姆茨赫塔——第比利斯中巴车点这里,回第比利斯也很方便。

上述的原因之二,说一下我的亲测经历吧:


一如既往地没有做什么攻略,在第比利斯到周边城市一日游安排上,本着自己对火车的优选原则,提前在火车站买好了往返票,如果说第比利斯——巴统建议优选火车、第比利斯——哥里火车、巴士均可的话,那第比利斯——姆茨赫塔一定要选择中巴士。
我本来提前买好了第比利斯——姆茨赫塔的往返火车票,返程时果断作废了火车票,乘中巴士回来的。
这列火车有些许简陋、老旧:


车内倒是干净的:


返程劝退我的主要是姆茨赫塔的火车站:


站台和火车台阶高度衔接的不好,下个车到站台上感觉都拉了胯了,没点儿运动底子下个车都困难的节奏,像这样:


整个站台看不到人(估计来从这站上下车的人很少吧),只有来回跑着的流浪狗,有的还会冲着你跑过来,嘴里叨叨着,对不懂“小野汪”的我来说是会有些怕怕的。。。


整个姆茨赫塔火车站也没看到服务台,售票处之类的。。。


小心地避开狗子们,走出车站,路上有来回过往车辆,但也是看不到什么过往的人,从车站步行到城里教堂的距离也不近了,而且吧,路上还总能碰到跑来跑去的小野狗子们,咱们不通它们的格鲁吉亚汪语、也不敢惹的,看到可怜的就投喂一下,碰到凶的就不敢动了。所以说来姆茨赫塔的公共交通,还是选择中巴士车吧。


从火车站走到“生命之柱”大教堂,途中的景色倒是有种原生的感觉,空气很清新,毕竟没那么多车水马龙的,污染少。









关于格鲁吉亚篇,已经和您聊了第比利斯、巴统、哥里以及姆茨赫塔这几座城市了,时间允许的话,格鲁吉亚可以来个大环线的游法,如我在格鲁吉亚篇(一)中开篇提到的那样。

这期咱们就先说到这儿吧~

感谢您的阅读,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