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夏,带部门一行7人去贵州团建,老板给的福利(感谢老板),也犒劳2023年辛苦的团队和自己。7个人,选择两条路线:除了我,对,6个人选择了西江千户苗寨;只有我,1个人选择“离群索行”:安静,不商业就好。(希望老板不要骂我:丢下小伙伴独自出游,实在是我太不喜欢去太商业化的网红地了,做不到人云亦云。)
第一天:高铁在下午一点到达凯里,下午去到镇远古城,晚上住镇远古城;
第二天:早上与团队分开,从镇远古城拼车到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看苗绣,下午拼车到下司古镇,夜宿下司古镇;
第三天:清晨下司古镇拼车到朗德上寨,中午公交+拼车+高铁+的士从朗德上寨—凯里—都匀—都匀东—从江—肇兴侗寨,深夜公交+高铁+顺风车从肇兴侗寨—从江—都匀东—凯里,到酒店已是近12点了;
第四天:与团队汇合,逛老街,高铁返程。
提到苗绣,就要说到苗族的历史与风俗。苗族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苗族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传说苗族先祖是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耕作。而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通常把蝴蝶视为人的始祖,祭祀的就是“蝴蝶妈妈”。他们把这种信仰投射到极其重要的风俗上:穿,所以我们现在可以黔东南的苗族着装上看到很多与蝴蝶有关的故事。而最精美的苗服要花好几年才能绣好,一生只穿在几个最重要的节日里(比如结婚、13年一次的鼓藏节等),所以一件精美的苗服是要传承好几代的。保存好的老绣片,越老越值钱;看起来好像是脏脏的,但苗家奶奶给我说:这不是脏,是旧!是呀,岁月的痕迹,我顿感自己的浅薄与世俗。
在绣里淘非遗集市上,我看到了最贵的“地摊货”:几百几千几万的绣品就这样摊在地上。巴掌大的一块绣片,我问过的最低价:900。根本没有几十元的绣品叫价。不过,苗族奶奶敢问,我就敢砍!终于被我砍下来四块绣片,其中有一块最夸张:叫价380,我还价80,成交!
毕竟,喜欢是诗情画意,砍价是人间烟火,一半诗意和一半烟火我都想要。
夜宿舞阳河畔的镇远古城,这座云贵高原的“东方威尼斯”,大红灯笼与河两岸的酒吧宾客,显得有些喧嚣,连河水都有些光怪陆离,五色斑斓。古城千年前的繁华三千,也许就是这样的吧!
波光粼粼的河水,美丽的姑娘,在摄影师的引导下更加漂亮,而这一刻又成为我眼中的风景,就像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刻,我是那个看风景的别人。
夜晚会放大每一个有故事的人,或者说是夜晚让每一个晚归的人都有了故事。
清早,一切的繁华落幕,岁月静好。一朝一夕,在这个2000多年的古城,不平行的时空交替上演。
一个人初到下司,恰逢雨天,恍若走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现实中的真正的边城已不再如沈老先生写的那般美好,而在下司我已经看到了我的边城。
600多年的历史,凝结在眼前的每一帧画框里: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满花格窗。
青石板路泛起的微光,吊脚楼的吱吱木音,潺潺流过的清水江,古朴的禹王宫,静谧的鼓楼,让原本想寻觅一片天青色的我,叹下司的烟雨,叹自己可否成为戴望舒笔下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而无意中走进的阳明书院,让我想起“知行合一”的教诲,也想起教我语文课的老爸,是老爸告诉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离别特别的不舍:木格楼的一方小窗,锁住了缓缓的下司烟雨。当小船划破青山、古楼、小桥的倒影,沈从文先生的起笔,穷尽温柔秀美的《边城》在下司古镇具像化,这是文字走进现实的浪漫;落笔不再是一生只等一人的翠翠,而是即将下一程远行的我们。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翠竹遮掩的木制吊脚楼,薄雾未散,早上8点,整个寨子还没有苏醒,像被时光凝固一般。
沿着石块铺就的小路,一个人在寨子里乱走。怕是惊扰到别人的梦,我走得很轻很轻,很慢很慢。
小孩子忘记带回家的玩具,就这样散落在门口的石梯上。
偶有一位白胡子老爷倚坐在家门口。
登高远望,天光云影,炊烟袅袅,一碗冒着热气的鸡蛋面是苗家人好客的虔诚。
人们穿着最朴素的衣服,背上一筐秧苗,要去附近的田里插秧。
早上10点半,寨子里的广播响起,没错,是广播!寨子里很多老人没有手机,所以通知全是靠广播。苗家妹妹告诉我,是通知大家要回来啦!外出干活的人们顺着羊肠小道缓缓归家,孩童们在石板路的尽头肆意玩闹,阳光穿透淋湿的发丝,空气里满是清润。
11点,穿戴盛装的苗族女人和统一湛蓝装扮的苗族男人齐聚寨门,芦苼响起,村民们换上了一生中最美的一套衣服,12道栏门酒是最盛情的迎宾仪式,让本不喝酒的我也尝试喝了一碗。酒不烈,意最浓。其中年龄最大的奶奶83岁,吹芦笙的白胡子爷爷93岁,步履蹒跚,恍惚间能看见几十年前那个飞扬的少年和如花美眷的少女。我在寨门与盛装的苗族姑娘合影,夸笑意盈盈的苗族奶奶穿得好漂亮,问93岁的白胡子爷爷可否拍照,他们都好友善。
11点半,寨子的中央,芦苼再次响起,在雨中载歌载舞,让我这个喜欢安静的人,最后也加入了团结舞,第一次感觉到古村落那种很纯粹的快乐:我们在雨中起舞,在古寨里相遇,又在古寨里分别,我们在山林里获得,也在山林中失去;会在一个薄雾的清晨,炊烟升起时,想起那一碗给我温暖的鸡蛋面,至真至善。
实话说,这是我此行不太满意的地方。看过网上的介绍,说是比西江千户苗寨原始,但真正到了才觉一样的喧嚣,太过商业化的包装,的确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但没有时间线的沉淀,就少了那一份纯粹。随处可见的精美民宿,网红打卡拍照地,是可以复制的,而我要的却是唯一。于是只有几张相片作为“到此一游”吧,也算对得起这一路唯一收门票的景点。
我选择这一路的宁静,时间不慢不快,领略黔东南的民族风情,在凡俗的烟火里,愿以素心,阅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