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宝玉玲珑 显示图片

因为学校开运动会,所以有了一天的空闲时间,我决定去无锡江阴走走,主要是想登上远望二号近距离地观赏,先是在江阴澄远的公众号上预约好时间段,然后就是准备出发啦。

2024年5月6号,五一小长假过后的一天,大家都要上班了,这个时间段应该是人比较少的。一大早来到地铁站,乘坐地铁4号线的头班车6:18开往堰桥,地铁站几乎没人,为了去趟江阴也是拼了。



在堰桥站转乘地铁S1线前往江阴外滩,这条地铁又称“锡澄轨道交通S1线”,是无锡市第五条建成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于2024年1月31日开通运营,标志色为红色。当时地铁S1免费开放五天,真的是人山人海,地铁里被挤得水泄不通,江阴人终于可以乘坐地铁来到无锡市区,无锡市区的人也可以去往江阴走走了,江阴外滩也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



说实话,这条地铁的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樱花号的赶脚。从堰桥到江阴外滩一共9站。



5:55分出门,到达江阴外滩大概7:35分,交通的便捷可见一斑。“江阴外滩”北靠鹅鼻嘴山,南望君山,东临黄山及黄山湖公园,滨水生活岸线长约1.11公里。分为滨江景观区、城市功能区、城市生活区三个功能片区,以旅游休闲、商务办公、娱乐餐饮、文化会展、生活居住等功能为主导。




这是停泊在江阴外滩的已经退役的远望二号测量船的雄姿,中国航天与航海命运交织,其中的纽带便是“远望”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是我国远洋航天测控船队的名称,从1980年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到后来的“神州”载人飞船上天、“问天一号”发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等,这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就,都离不开“远望”号船队的精确跟踪和测控。


“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均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属的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发设计,江南造船公司建造。船队先后多次远征大洋,完成海上测控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创造了远洋航天测控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远望”2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船长192米,远远看去就像长虹横卧在江面上。


“远望”家族拥有“远望”1号到“远望”7号七艘测量船,以及“远望”21号、“远望”22号两艘运输船。目前,“远望”1号和“远望”2号测量船均已退役,“远望”4号测量船因火灾造成的主结构受损而报废,后当作靶船被击毁。目前中国的远洋航天测控船队由“远望”3号、5号、6号和7号组成。



因为预约登舰的时间是下午15:00(上午不开放),我先去鹅鼻嘴公园走走。






鹅鼻嘴公园是一座秀美的滨江公园。因山而势,将楼、亭、阁、廊等组成的建筑群落与山,水、桥、炮等人文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它也算是江阴的地标性公园了,以前的公园是要门票的,现在免费开放。我是从江阴外滩的方向前往鹅鼻嘴公园的,所以走的是公园的后门,也是出口处,相当于反向游览了鹅鼻嘴公园,听当地人说,以前的后门经常不开。


无锡江阴鹅鼻嘴公园因其山势蜿蜒多姿,形如天鹅伸鼻江中而得名。诗人王逢称它是“山环芙蓉城,私怪鹅鼻状”。一侧就是浩瀚的长江,临江有亭台楼阁等建筑,大多是喝茶观景的场所。这是“看云听潮亭”。





这块是鹅鼻嘴公园有名的“江尾海头”石碑,关于“江尾海头”的由来比较复杂,据资料记载:距今约五、六千年前,长江河口在扬州、镇江一带,入海口呈喇叭状,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公里,海潮可上溯至此,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广陵潮”。如今扬州以南瓜洲古渡口的高岗上尚有观潮阁,诗人李中也有诗句“潮平鹅嘴没,霜苦雁声残”描写江阴鹅鼻嘴的大潮。


地理学家丁文江说:春秋时江阴确实是处于江尾衔接海口的位置。

清代文学家赵翼就留下诗句:“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那时江阴黄山与靖江孤山隔江相对,江与海有一段不明显的交汇处,随着潮涨潮落而向东、西方向移动。长江每年夹带大量泥沙东下,到入海口部沉积,长江口外南北两侧慢慢堆成反曲形嘴,将水中分散,孤立的岛屿连接起来,逐步变成了一个大喇叭形海湾,才形成现在的上海等地。


长江流域在很长一段时期人口较少,自然植被保存较好,水土流失较少,后来由于兵灾、气候、灾荒等原因,大量人口从北方迁徙过来,长江流域农垦范围日益扩大,长江泥沙增多,把三角形喇叭湾逐渐淤填,于是长江口就演变成了目前的形状。《晋书•郭璞传》记载:“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郭璞葬母于江阴的事情间接的体现了这一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自隋朝开始,江阴依托滨江靠海的区位优势,逐渐成为南北漕运的中心之一,唐王朝的开放政策更是引得海内外商人渡海来到江阴经商。其后,南宋政府在江阴黄田港东侧光孝寺内设立市舶司,万国货物汇集在此地,江阴从此不断繁荣昌盛。如今的江阴已然成为长三角几何中心,江阴长江大桥横跨天堑,亿吨大港、百万标箱的江阴港直通海外。



鹅山栈桥全长800米,沿江由东向西蜿蜒曲折,连接大小江滩,江滩上散乱地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日夜接受江水的洗刷。




这就是“寒江独钓亭”,是江阴百姓为纪念姜太公而建。史记中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姜太公不肯为商纣效力,归隐东海之滨,“姜太公垂钓于东海之滨”,这个“东海之滨”就是指江阴,春秋时代江阴就是长江的入海口,江阴至今仍有钓台、钓鱼墩寺等地名。




这是“子胥过江亭”,此亭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伍子胥而修建的。楚平王受大臣费无忌挑拨,怀疑太子建谋反,并迁怒于太傅伍奢,也就是伍子胥的父亲。楚平王将伍奢和伍子胥的哥哥伍尚骗到都城杀死,只有伍子胥渡江逃到吴国,并帮助吴国迅速崛起。



登上山坡,江阴长江大桥的雄姿就一目了力了,这个耗时5年时间,总投资36.25亿元人民币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于1999年9月28号建成通车,北起靖江南互通,上跨长江水道,南至江阴北互通。线路全长3071米,主桥全长1385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沿着山路继续往上走,去寻觅峨山炮台的旧址。



鹅山有炮台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崇祯年间,小石湾修筑炮台,鹅山已筑有炮提,清末为防敌入侵,在鹅鼻嘴建有暗台数座。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共配置了两门炮(22.5厘米 20.2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各一门),现在在鹅山顶上的炮台是公元1947年重新改建加固的新台。



峨山炮台有两个,左右各一个。然而,炮台只有台没有炮,据江阴的朋友说,这里以前是有炮的。这是位于左侧的炮台。





这是位于右侧的炮台,同样只有台没有炮。



原路返回山下,山上也有其他路可以去往后门。


这个是鹅鼻洞的出口处,穿过鹅鼻洞就是公园的正门了。这个鹅鼻洞是当初国民政府为抵制日寇入侵,加紧长江防备,在沿江修筑炮台的同时,挖通修筑了贯穿鹅山南北这座山洞。


鹅鼻洞全长216米,洞高2米,宽1.5米,有11个弹药库,作为蓄存武器弹药、人员之用。后来国民党战败失利而一直封闭着,抗战胜利后,虽经历战争,这座山洞工事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如今为了完整的体现江阴要塞的江防全貌,这个洞重新向游人开放。



















这就是鹅鼻嘴公园正门,“鹅鼻嘴公园”五个欧体大字,由当代书界的泰斗启功先生所书。 


鹅鼻嘴公园不远处就是江阴要塞博物馆,即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许多年前我曾经来过,对这印象深刻,本来还想着重游一次,可惜该博物馆闭馆维修,不对外开放。


博物馆门前的这艘看似普通的木船可不简单,1949年4月21号,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发起渡江战役。船工王小弟驾船载着50名渡江战士,与上百名船工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从苏北正东圩出发,率先登陆,抵达南岸的申港徐村,于是成为江阴段的渡江第一船。


首次登陆后,王小弟又返回去参加战斗,来回六渡长江。第二天,成功渡江的第三野战军十兵团第二十八军二四九团坚守舜过山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500多人。以3个团夹攻国民党的申港守军,歼敌2个团,俘虏国民党军二三零师少将师长骆周能及以下官兵2000多人。战争胜利后,王小弟被授予“一等功臣”。仅在江阴地区,参与运送人民解放军任务的船工,就有上百人,有的牺牲在长江中。解放后,江阴地区被授予渡江特等功臣、一等功臣的船工,就有十六名。


博物馆旁边的山路可以去往黄山炮台的部分遗址,不过距离也不短,走走还是蛮累的。出租车及私家车都不能开进去。


这个古朴的休息凉亭与周边的环境很搭,座位也蛮干净的,来回我都坐下休息片刻。










“陈毅诗碑”几个字是叶飞将军所书,是陈毅在1933年夜过江阴时看到以前的国防废垒时所作。诗中写道:“江阴天堑望无涯,废垒犹存散似沙。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华。”碑后有叶飞书写的陈毅写诗经过介绍。






解放战争时期,黄山和长山之间的凤凰山、香山、定山、花山等皆列入要塞军事区的核心区域。因此,江阴炮台等军事设施规模大、历史价值高,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1840-1948年间,清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在山上修筑炮台和军事设施多处,现存鹅山炮台2座、小石湾炮台遗址、马鞍山炮台、东山大炮台、黄山炮台6座、国民党前沿指挥所1座、机枪哨4座、君山炮台2座、东山咀张之洞内炮台和西山咀张之洞炮台,为我国现存的颇具规模的军事遗址。


望江楼展馆也是闭馆状态,不能登临。



沿着山道继续前行,周围的植被还是比较养眼的,夏天的话就不能来了,太热。





第一个出现的是龙头山第六民国炮台旧址,黄山炮台旧址的范围很大,闭馆维修的博物馆范围内的炮台旧址以明清为主,我看到的则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炮台,也只看了六、五、四三座相连的炮台旧址,没有再往前走多远,一来天气热二来走累了,路上遇到一对夫妇,他们说其他炮台也只有台没有炮了,我就没有继续了。



龙头山第六民国炮台位于龙头山最西侧,钢筋混凝土浇筑,由圆形炮台、炮路和弹药库组成,弹药库就在炮路的两侧。



爬上台阶,炮台就出现在眼前,六号炮台顶部部署的是苏制37式122毫米加农炮一门,对于不太熟悉战争及武器的我来说,这门炮还是相当帅的。







路遇来自张家港的一对夫妇,请他们帮忙,我忙不迭地各种摆拍。






紧挨着六号炮台的是五号炮台,也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由圆形炮台、炮路和弹药库组成,弹药库就在炮路的两侧。







五号炮台顶部部署的是国产56式152毫米榴弹炮一门,五号炮台与六号炮台和四号炮台在顶部都是相通的,各有各的炮道和弹药库。




龙头山四号炮台也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由一个炮台、两个弹药库、两座营房组成。









看完四号炮台,我原路返回山脚下的大门,走得蛮累的。

看完黄山炮台旧址,我返回江阴外滩附近吃了个饭,就向远望二号的方向移动。登上远望二号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开放预约的时间是10:00,怕忘记我还开了闹钟提醒。每天开放的时间按理应该有上午下午两场,但我看了几次都只有下午场,上午估计都是团体参观。每场的名额是30人,还是比较少的。没有门票的费用,但却需要支付50元每人的讲解费,个人感觉小贵。



提前十分钟进入场馆,有个小姐姐带队参观讲解。



测量功勋——“远望”2号:为适应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导弹、卫星、载人飞船和空间技术发展计划,1965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宏伟构想。1968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研制航天远洋测量船的计划,历经风雨,“远望”1号和“远望”2号终于在1977年和1978年下水。


“远望”以毛泽东主席手书的叶剑英元帅七律诗《远望》命名,寓意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承前启后,也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



“远望”2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作为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承担我国航天飞行器的海上测量、控制、通信和打捞回收任务,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望”2号船长192米,宽22.6米,高38.5米,满载排水量2.1万吨,最大航速20节,续航力100天,上下共9层,400多个房间。甲板安装有航海、卫星测量控制等各种雷达天线80多座。


1980年5月1日,以“远望”1号和2号为主的远洋测量船队奔赴8000多公里外的南太平洋预定试验海域,执行我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测量任务。两艘“远望”号船及时捕获目标,成功完成全弧段的跟踪测量,准确引导直升机搜捕数据舱,仅用14分钟就完成了打捞,向祖国传回了成功喜讯,圆满完成任务。


船舱里面的游览标识还是比较清晰的,有些地方有警戒线拦着不能进入,大部分都是可以参观的。


中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远程运载火箭的国家,同时成为第四个拥有海上测控能力的国家。从此,“远望”号这支神秘船队也逐渐被世人所熟知。作为新中国诞生的第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2号于1980年首次远航太平洋,填补了中国卫星海上测控的空白,使中国航天测控网由陆地延伸到海洋。


在没有硝烟的海上战场,“远望”船队时刻保持着“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斗状态。1991年12月28日,“东方红二号甲”实用型卫星因运载火箭故障,未能准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远望”2号船临危受命,连续航行40多个小时奔赴千里大洋,并准确注入遥控指令,配合兄弟单位将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000多公里抬高到3万多公里。这不仅为国家挽回了重大损失,也突破“测量船不适合遥控”的观念束缚,在远洋航天测控事业的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4年12月2日,第一颗第二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发射升空50小时后,星上小火箭燃料突发泄漏故障,卫星有被毁危险。借助“远望”2号,科研人员首次大胆采用手动遥控发令方式,发出31条遥控指令,控制住了卫星。航天专家评论称,这是世界卫星抢险记录中少有的奇迹。





41年间,“远望”2号测量船先后35次勇闯大洋,27次成功停靠外港,累计海上作业2812天,安全航行52万余海里,圆满完成远程运载火箭、风云、北斗、神舟、嫦娥等47次国家级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在中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远望”2号创下了执行任务型号最全、出海频率最高、海上连续测控时间最长、任务转换时间最短、停靠外港次数最多、总航程最远的“六个之最”记录。
































“远望”2号测量船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贡献巨大,尤其是在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中,该船第一圈完成太阳能帆板展开监测,第五圈完成飞船变轨,第六圈保证了航天员杨利伟的天地通话,为飞船正常运行、顺利返回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05年1月13日,“远望”2号船被授予“功勋测控船”荣誉称号,这是国家给予“远望”船队卓越功勋的最高褒奖。



























远望二号测量船的甲板安装有航海、卫星测量控制等各种雷达天线80多座。







2019年4月28号,“远望”2号测量船在圆满完成41年海上测控和卫星长期管理任务后,正式退出海上测控序列,被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赠予江阴,开始了崭新征程。“远望”2号测量船停靠于鲥鱼港码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和科普教育新平台,进一步弘扬航天文化和海洋文化。























从远望二号上下来,我前往江阴外滩的地铁口,乘坐地铁返回温暖的家,结束了这一天江阴自然人文景观的游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