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是安徽省中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桐城最初是周代在此设置桐国,为楚国附庸。西汉,在此地设置枞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隶属同安郡。
唐至德二年(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去掉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一直沿用至今。
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文都”盛誉,是著名的“桐城派”的起源地。5月11日的周末,前往安徽爬天柱山,中途路过桐城,特地在此停留三小时,
5月11日,乘坐C3691次于10:25抵达桐城东站。出站乘坐3路约20多分钟即可抵达桐城老城区。
在市民广场车站下车,这里集中着桐城文庙,桐城博物馆和六尺巷等最重要的景区。眼看快要下雨了,先参观桐城文庙,桐城市区仅存的全国重点文保。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年间(1314—1320年),元末毁于兵乱。 明洪武初年(1368年)重建。
明清两代修葺多次,特殊时期,破坏极为严重。1987年仿明清图式重修。桐城文庙免费参观。
桐城文庙布局与其他城市文庙大同小异,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
棂星门同样是近代新建。
后方泮池泮桥。
大成门,修得很新啊
大成殿,前方的棚子实在碍眼。文庙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看多了山西古建,这样级别的确实难以入眼。
塑像为现代作品。
文庙乏善可陈,院落内的西北角还有个桐城派文物陈列馆。
陈列馆所在的这幢楼名为“告春及轩”,为邑人左挺澄宅第。建于民国九年(1920),为桐城民居典型建筑,分“轩”和“楼”两部分。
左挺澄为清末民初桐城文人,熟文谙史。
“轩”为一进,位于楼西侧,有门相通,分四开间,前后均有院落。前有“花瓶形”月门,上有石匾——“告春及轩”。
“楼”为整体建筑,前后进各为五开间2层,东西均有走廊,称为“走马通楼”。
内部展厅主要介绍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兴衰。当然这里的布展已经非常陈旧了,也没有多少文物。亟待改进。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文派以城为名,以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均为江南安庆府桐城(包括今安徽省县级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及安庆市宜秀区一带)得名,其四人被称为桐城派“四祖”。桐城派统领清代文坛200余年,这也使得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桐城获得了“文都”的美誉。
本人对文学兴趣不大,看了半天也没弄明白桐城派有何特点。
从文庙出来,隔壁便是桐城文化博物馆。实际上就是桐城博物馆,介绍桐城历史,展示出土文物。
史前遗址也算数量众多。
这件单独展柜的青铜器,应该是镇馆之宝了。
这件形象独特的青铜器出土自群舒古国。兽首鼎和曲柄盉也都是群舒最具特色的青铜器之一。
群舒,指的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偃姓皋陶的后裔在江淮一代建立的小诸侯国联盟,有舒、舒庸、舒鲍、舒龙、舒鸠等,由于都是小方国,实力弱,勉强立国,由于处于长江淮河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一度成为大国争霸的焦点。
群舒出土的曲柄盉不同于常见的盉,尤其是其极长的手柄,而且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多数曲柄盉的柄是断裂的,这显然并非是在制作工艺出了问题,而是刻意为之。据推测,断裂的部分可能是用某种木构件连接,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对曲柄盉的隔热的要求如此之高
这很可能是因为放在曲柄盉里加热的东西并非寻常之物,至少不应该是酒。正因为如此,曲柄盉是研究群舒文化的一把钥匙。
群舒青铜器纹饰都比较简单,甚至光素无纹,如群舒出土的各类缶,外观近似陶罐。
器形小、注重实用性、纹饰简单、无铭文,群舒青铜器的这些特点无不显示了群舒各国的弱小。
《左传》中关于它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却基本都关乎群舒各国的生死。历史是大国的历史,像群舒这样的小国,在被大国吞并后渐渐被遗忘。好在它留下的器物得以被发掘,使其得以重新走入今人视野。
其他藏品就显得比较平庸了。
明清时期,桐城也是座有城墙的古城
城池近乎圆形,后来也被拆得差不多了。
从博物馆出来,步行前往附近的六尺巷。
六尺巷算是桐城古城最知名的一条街道。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实际上很小一条巷子,两分钟就走完。
巷子看着一般,使它出名的是清代流传下来的一段佳话: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这个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从隔壁的小巷子回到大马路,打车前往高铁站。
走得时候雨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