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塔,坐落在神通寺遗址东南方向的青龙山南麓,位于山东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东北方4公里处,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庭阁式石塔,与赵州桥同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之美名。其造型简洁,有中国汉代建筑的道风。它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和古代建筑建造特色都有着较高的价值,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
四门塔原属神通寺,该寺始建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是山东境内最早的寺庙,后来庙宇毁于清末大火,剩下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佛教遗址。
1961年3月4日,四门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位于泰山之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市南郊30公里的柳埠镇,山清水秀,文物荟萃,民风淳朴。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劳动生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四门塔旁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石斧,还发现过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并有唐高祖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时操练兵马的跑马岭为纪念黄巢起义驻兵的黄巢村、黄瓜峪、菜峪、车子峪、裁缝峪。
关于四门塔的建造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所建,有的认为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所建,1972年在对塔身进行大规模翻修时,才发现塔顶内有“大业七年造”(611年)的刻字,才解开这一千古之谜,确定塔的始建年代为隋代,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
四门塔的塔身通体由巨大的青石砌成,为一单层方形亭阁式石塔,平面为正方形,塔通高15.04米,塔身高6.6米,各边宽7.4米,四面各开辟一个圆形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
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四门塔呈平面四方形,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砌成,非常坚硬,一千多年来尚无风化侵蚀的情况。墙、门、柱、檐、石梁、拱板等外露处,全部采用几何图形做处理,使塔朴素中见大方,平面上有变化。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塔身上用石块垒砌挑出五层作为塔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上置石刻塔刹。
四门塔每面直观,墙体素面,除底部中央开辟拱券门外,无其它任何装饰,保持着大面积的素白。在它之上立即就出现了五层叠檐,接着又是二十三层迭收石,收向刹部,两收边给人以层层台阶而上之感,细密平行线同墙体素白形成极大疏密关系,使人视之既有对比又有统一,并且极大的突出了“门”的存在,强化了主体的“四门塔”。
塔内正中央有一个四方平台,平台上有一座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以十六块三角形石梁和塔身相联系住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萨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发肉髻,颜面丰润,细眉慈眼,隆鼻长耳,嘴角上扬,安详恬静。四佛各有名号,南面谓保生佛,北面渭微妙声佛,东面谓阿閦佛,西面谓无量寿佛。塔内四尊佛像,南北两尊,大体一致,东西两尊大体相同。这些佛像雕刻细腻传神、刀法流畅、文饰清晰,极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是珍贵的佛教艺术极品。
四门塔平面为正方形,心柱平而为正方形,外观每面墙体同样为正方形,这种方形、方正建筑方法的设计,给人以稳健沉着、大方厚重之感。
“济南四门塔是中国最早发现舍利的地方”——这是中新社2001年2月28日发表的消息。
中新社的报道说:“山东省济南市四门塔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今日在此间公布: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四门塔于一九七一年维修时即发现了舍利,比曾经轰动海内外的中国最早发现舍利子的西安法门寺早十四年。”“据当时文物专家鉴定,舍利铜函、石函分别被确认为国家一、二级文物。由于时值‘文革’期间的历史原因,这一本应极具轰动效应的重大发现至今鲜为人知。”“为了使世人了解这段历史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四门塔风景区管委会决定将这一历史公布于世,并将舍利石函、舍利铜函、舍利的复制品在四门塔展出,供人们观瞻。”
"古塔博物馆"——墓塔林:墓塔林,也称祖师林,在神通寺遗址西北方向,是自金朝以后历代高僧的墓地,是金、元、明三代所遗留,现存墓塔46座,墓碑15通。此处墓塔根据塔身和塔顶形状不同,可分成密檐式、阙式、幢式和亭阁式。这里的墓塔造型各异,刻工精细,式样繁多,可谓国内少有的古塔博物馆。
盛唐艺术奇葩——龙虎塔: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与四门塔隔谷相望,砖石结构,高10.8米,底座每边长6.6米,方形。塔身由4块石板筑成,雕有四大天王、迦叶和阿难、佛、菩萨、飞天、龙虎、云、莲花等。每面石板中央各开一宝珠券门,塔身内方形石柱上各雕盘龙、佛像、飞天等。整块石板,有人物大小21尊、龙6条、虎头2个、兽4个。塔檐用砖砌筑,仿木结构重檐,檐下有双跳华拱承托,上置覆莲、项轮、宝顶为塔刹。龙虎塔整座建筑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富丽堂皇,显示了盛唐造型雕刻艺术之精华,为我国稀有古建筑。
初唐佛教明珠——千佛崖造像:千佛崖位于神通寺遗址西北方向的白虎山山腰。摩崖高二十余米,长60多米,有大小石窟一百多个,现存佛像200多尊,造像题记44则,是唐初60余年内南平公主、驸马爷、赵王李福、宅民、僧侣等为父母、兄妹、儿女"祈福"而造。造像中大多面相半圆适宜,眉清目秀。造型构思之巧,雕刻刀法之精,艺术造诣之高,为古今人士所称道。
山东最早的寺院——神通寺:该寺初创时名曰朗公寺。创始人朗公(京兆人,俗姓李)和尚在当时统治者支持下,达到"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之规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杨坚敕令更名为神通寺。神通寺历经1600多年,几度兴废,至今尚保存下来众多闻名中外的珍贵文物,如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造像、唐台基、墓塔林、历代碑刻等,成为我们研究历史文物、佛教文化、雕刻艺术、建筑艺术的丰富的实物宝库。其中四门塔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造像(含龙虎塔、九顶塔)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