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外面是晋祠公园,免费的!晋祠在里面!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难老泉、侍女像、周柏 被誉为“晋祠三绝”。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11:20晋祠入口
11:31水镜台(《西游记》)
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我国从唐代就有“庙会”活动,人们把那些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民间贸易活动称为庙会,而晋祠的传统习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赛社,祭圣母、祭水母等活动,这种活动最早始于北宋年间。而酬神演戏,是迎神赛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镜台匾额: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镜”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思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
11:37智伯渠/会仙桥
智伯渠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穿越晋祠馆区中部,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穿流而过。
春秋末期(-453年)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赵襄子晋阳城,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故名智伯渠。“智伯水灌晋阳”是春秋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结果导致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也是中国社会由所谓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会仙桥
在水镜台的西面有一座长约6米,宽约3米的石桥,中间高凸如弓形,东西各有石阶数级,它横跨智伯渠,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传说原为一座精巧木桥,后因明朝翰林院罗洪先与仙女相会,因其出言不逊惹恼仙女,仙女一怒之下将木桥焚毁。重建石桥,取名会仙桥。
11:41金人台
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就是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西南隅的铁人,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
11:46对越坊
位于晋祠中轴线上,东邻金人台,西邻献殿,创建于明万历四年 (1576)。属功德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
牌坊长12.5米,宽9.3米,檐高6.55米,占地面积115.8平方米,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牌坊上原彩绘有邑姜氏为虞命名、周成王剪桐封弟、智伯水灌晋阳、豫让石桥刺赵等有关晋祠历史的故事,后因年久湮灭,重新彩绘为八仙、杨戬、哪吒等人物。
11:47晋祠博物馆三大国宝:献殿
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11:47晋祠博物馆三大国宝 : 鱼沼飞梁(晋祠第二泉:鱼沼)
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位于鱼沼之上。
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原为晋祠第二泉。桥下鱼沼宽18.22米,长15.01米,面积为273.48平方米,沼中立有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径40厘米,柱高因位置不同分别为276.5厘米、250厘米、189厘米。柱底为覆盆莲瓣式柱础,础高24厘米。柱的上端有卷刹如殿宇之柱,上有普柏枋相互交结,中心石柱上置大斗和十字形华拱承托梁架,四面桥和沼岸相连。
沼上十字形桥梁为“飞梁”。古人云:“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故名。《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飞梁应是创建于北魏以前。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8.55米,宽4.91米。此桥高出地面1.3米,两侧做成坡桥下斜,与地面相接,形如鸟之两翼。桥上置汉白玉栏杆、望柱。飞梁东西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南北如鸟翼,整个造型像一只欲飞的大鸟。古往今来,世上的桥梁多为“一”字形,唯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可谓独具匠心。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11:52晋祠博物馆三大国宝 :圣母殿(“晋祠三绝":侍女像)
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四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
大殿前廊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蟠饰着八条蜿蜒欲活的木龙,完全的立体造型,各有名称,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分别是蟠龙、蛟龙和螭龙,虽经历千年,仍鳞片层层。
“晋祠三绝":侍女像: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些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苗裔堂
俗称奶奶庙,或称子孙殿。坐西面东,北倚七十二台,南邻圣母殿、悬山顶,前檐出廊,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占地132平方米。殿前古柏横卧半空。
苗裔堂创建年代不详,元致和元年(1328)重建,明正德六年 (1511)重修。1960年、2010年两次重修。大殿神龛内彩塑“送子娘娘” 七尊,皆妇人装束,左右列十尊送子神像,为明代所塑。门柱上挂楹联一副:“圣泽流芳椒,衍瓜绵时锡瑞;神灵毓秀凤毛,麟角永呈祥。”以喻繁衍多子,子孙兴旺。
台骀庙
位于圣母殿南侧,坐西向东,面宽三间,进深四椽。该建筑长10.8米,宽9.37米,檐高3.98米,建筑面积101.23平方米,占地面积191.9平方米,悬山顶,素瓦,雕花绿琉璃脊。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晋祠镇东庄人高汝行出资建造。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经高氏子孙屡次重修。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
据《左传》所载,上古金天氏有一个儿子叫昧,曾担任“元冥师”(治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允格,一个叫台骀。台骀继承父业,很善治水。当颛顼执政时,命台骀担任了水官。台骀在治理汾、洮二水时成绩卓著,保障了太原一带人民的生活。后人思其“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之功,便尊其为汾神,并建庙奉祀。殿内南、北、西三壁均满绘壁画。其南壁与西壁绘神像,北壁绘猎图。整体构图匀称,笔墨技法娴熟。
公输子祠
俗称鲁班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输子,就是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
读书台
位于半山腰,南连吕祖阁,北接三台阁,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邑人高汝行所建,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建筑长9.15米,宽6.22米,檐高3.08米,面积56.91平方米,坐西朝东,面阔3间,卷棚硬山顶,前廊深1.3米,檐下悬画卷式“读书台”匾额,为太原知县吴重光题写。
读书台最早建于悬瓮山欢喜岭上。相传是北齐名臣杨愔读书处,现仅存遗址。杨愔,字遵彦,祖籍陕西华阴,其父杨津,做过北魏的北州刺史,杨愔幼年随父来过晋阳,曾在这里读书学习。《北齐书》载:“杨愔随父之并州,性既能活泼,又好山水,遂入晋阳西悬瓮山读书。”后辅助高欢成就霸业,其文武双全,为北齐名相,对晋祠有“日落应归去,鱼鸟见留连”的感情。
吕祖阁
位于朝阳洞顶,长6.9米,宽6.2米,檐高3.5米,面积42.9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前就有吕祖阁。建筑坐西朝东,悬山顶,面阔三间,左右配有耳亭,前廊进深1.2米。阁内原塑吕洞宾身背宝剑坐像。阁南有王继贤题石刻“仙阁”二字,率真俗脱,飘逸潇洒。每当夏秋云雾缭绕,微微轻烟穿阁而过,忽隐忽现,仿佛置身仙境。“仙阎云梯”是晋祠内八景之一。
12:06晋祠三绝:难老泉
“晋祠三绝”之一,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的断层岩,水温恒温17℃左右,即使是在隆冬之季,水中特有的生长草仍然碧绿如茵。李白曾赋诗:“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麟莎草绿。”
难老泉亭建于泉眼上,位于水母楼东。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创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长4.2米,宽4.8米,为八角攒尖顶,高9米,面积85.17平方米。斗拱昂嘴的做法,突显明代特点,而间架依然保留着北齐风格。亭内泉眼深约10米,砂石砌筑。泉口围以木栏杆,游人可凭栏观赏晶莹透明的泉水。
亭内匾额很多,有傅山所书“难老”,有刘汇写的“晋阳第一泉”,有清代宁鹏年为泉亭作“昼夜不舍,天地同流”的楹联。其中傅山所写的“难老”立匾,笔力遒劲,引人注目,与“对越”、“水镜台”二匾合称晋祠三大名匾。
12:13不系舟
1930年,冯玉祥将军以“晋溪渔夫”之名为石舫书匾“不系舟”,并题联“碧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匾、联已不存。现存“不系舟”三字,为书法家刘永德先生补书。出自《老子道德经》:“巧者劳,智者犹……蔬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
12:32水母楼(未上楼)
水母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供奉的是晋祠水神。一层楼身为砖砌北方式窑洞三穴,供奉铜铸水母像,一副梳妆未竟的村妇神。二层为楼阁形式。塑有水母成仙像,在神龛两侧分列的八尊鱼美人塑像,被称作“东方美人鱼”,构思奇巧,堪称佳品。南北两壁绘有明代壁画,为水母出行仙仪图。
12:41善利泉亭
八角攒尖顶,立泉眼之上,既无片砖块石叠加,也无铜锢铆钉,加固,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我国具有木结构建筑技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2:45晋祠三绝:周柏
周初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是晋祠三绝之一。
12:45朝阳洞
“朝阳”二字出自《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三台阁
《晋书·天文志》载:“三台为天阶”也作三阶,又称泰阶。此阁建于悬瓮山腰,为晋祠最高处,天阶最高,故名“三台阁”。
云陶洞
初名“朝阳别一洞”,位于朝阳洞北侧,祖传是古代百姓躲避兵乱的地方,为天然石洞,清乾隆时期名“茶烟洞”,洞内筑有卧榻,背面有一浅洞。洞门处有傅山所书楹联:“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
明末清初,傅山曾在此隐居,作《宿云陶洞诗》:“雾柳霾花老眼憎,云陶隐睡拔鸡鸣。晋祠三日无吟兴,只忆观澜智勇生。”并书“云陶”二字,悬于洞门额上。后常有道士在此煮茶待客,茶烟云霞徐徐生起,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石洞茶烟”。刘大鹏先生《石洞茶烟》诗中有“岩腰古洞吐红霞,有客登临快品茶”之句,即是描写此处盛景。
松水亭
位于苗裔堂东,八角莲池西,创建年代不详。亭矩形四角,卷棚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长10米,宽6.5米,檐髙4米,面积为65平方米。前后明间辟门,两次间及两山面都砌筑低矮槛墙,四面通透。北绕善利泉,南荫长寿松。
据刘大鹏《晋祠志》载:“乾隆末望川亭圮,树木尚存,镇人议废望川亭而建此亭于松水之间,故顔之曰松水亭。”“松水”取自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水亭东面明间两柱挂有木制楹联“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一副,髙度概括了晋祠的地域风光,诗情画意,感情充沛,是晋祠楹联之中的上乘佳品。
12:51八角莲池
唐碑亭
在关帝庙门外西侧与唐叔虞祠庙门外东侧之间。唐碑亭又名“贞观宝翰亭”,原仅一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邑令周贾奉命,扩建为三间。此亭是为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而建的。
《晋祠之铭并序》碑
唐碑的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齐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额首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属罕见的龙头飞白隶书。碑阴列长孙无忌、萧瑀、李勣、张亮、李道宗、杨师道、马周等七位跟随李世民东征的初唐功臣的亲笔签名和官衔。
《晋祠之铭并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全文共计1203字,其中,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28行,44~50字不等。行文铿锵上口,自如纵横,引古论今,富有哲理。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四部分:
首先,提出“兴邦建国”必须亲信贵族,以作辅弼;“分圭锡社” 也要给予采邑,来把握军政要点。“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认为如果没有亲属辅佐,不亲信贵族,就不能巩固江山社稷,不施以仁政就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第二部分,赞美了唐叔虞的功德“承文继武,经仁纬义”,称唐叔虞不愧是周室的栋梁,晋国的先祖。文中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运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晋祠的山光水色做了人格化的描述:“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绛雪,皎冬夏之光。”又描写晋祠建筑的富丽堂皇:“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意思是指蓬莱与昆阆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美境,可与晋祠胜境相比还稍有逊色之处。至于月烛星桥,流光溢彩,更像在人间仙境了。
第三部分,揭发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以至神人共怒,四海腾波。他的父亲李渊顺天应民,得到拥护,从而统一了中国。他说,唐室政权固然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但“克昌洪业,实赖神功”,能够得到今天的大业还有赖于唐叔虞的神灵保佑,为此,刻石立碑,以报神恩,留下了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
结尾并祝“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他希望唐叔虞能够继续保佑李家王朝,期望唐室天下,千秋永固,得以万岁无疆。
12:51唐叔祠
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高大宏伟,长60.85米,宽20.1米,占地面积1223.09平方米,建筑面积813.85平方米。祠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院中设过殿,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为祭祀周初晋国开国诸侯、武王之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唐叔虞祠在《水经注》《魏书》《史记·晋世家》等史籍中都有记载。现存的建筑不在古籍所记载的位置,原建筑毁于何时,无从可考。
现存唐叔虞祠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虽经明、清屡次重修,但从结构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风格。大殿单檐歇山顶,前部抱厦,正面望去,大有重檐殿宇之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高12.4米。斗拱疏朗,前檐每间设补间铺作一朵,并且明、次、稍间补间铺作昂形各不相同。山面与后檐只设柱头铺作,简洁古朴。殿内减去后槽明间金柱两条,扩大了人们观赏祭祀的空间。平梁以上后人稍作修改,基本保留了元代手法。
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虽为明、清后世重装,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粗壮有力,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
大殿前廊下东西两侧各立大碑一通:东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汾东王庙记》碑,西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唐叔虞祠记》碑。大殿廊柱上对联:“悬瓮庆灵长锡兹难老;分圭遗厚泽惠我无疆。”
前院碑廊四绕,古木参天,优雅清静。两廊内嵌有石碣40余块,为宋、金、元、明、清历代名人学者题咏,是有关晋祠历史、建筑、风光的珍贵史料。这些石碑无论真、草、隶、行,均为书法艺术的佳作。
13:11钧天乐台
位于昊天神祠南侧,坐南朝北,是专为祭祀关帝演唱戏曲的戏台,清乾隆年间建造。“钧天”取自《列子•周穆王传》“钧天广乐,帝之所居”。“钧天广乐”比喻仙乐袅袅,闻之使人如临幻境。
乐台高1.5米,台基前部及两侧围以低矮的石雕栏板。前部为三面开敞的卷棚歇山式建筑,高7.5米,后部为面宽三间的单檐歇山顶乐楼,高10.1 米,屋顶用勾连搭形式连接为一体。前部平面采用了移柱法,明间扩大到 4.51米左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演出的需求。前台柱头上皆施圆形大额枋承重,枋上设斗拱。拱头皆雕成下昂,并刻三幅云。柱头科及平身科后尾部采用镏金作法,从台上仰视,有华美之感。前檐明间巨大的雀替镂空层雕,拱眼壁上的矮雕龙凤装饰,使得整座乐台显得格外精美,为祠内清代建筑的代表作。
钧天乐台选址颇有情趣,把一座玲珑剔透的乐台巧妙地安置在智伯渠之滨。观者从会仙桥眺望,钧天乐台临水泊岸,犹如一座水榭高台。每逢演奏,丝竹笙簧声、高歌低唱声、潺潺流水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情趣盎然。台内高悬当代学者张颔书“钧天乐台”横匾,两旁挂有现代书法家王遐举于1980年书写的楹联:“音入妙时,如蟾宫绝调;像传神处,拟才子奇书。”
东岳祠
又名泰山庙。奉祀东岳大帝黄飞虎。祠坐北朝南,东邻文昌宫,西北隅接昊天神祠。创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五年(1825)、光绪三年 (1877)重修,2010年揭顶维修。
东岳祠长12米,宽9.9米,檐髙9.5米,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占地面积466平方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殿前有方形享堂,歇山顶,四面明间辟门,次间砌筑方心墙。享堂前建有门楼,为两柱一楼卷棚悬山顶式牌楼,牌楼至正殿围有低矮的砖砌花墙,形成独立小院。
昊天神祠
东连东岳祠,西邻唐叔虞祠,东西29.2米,南北75.6米,前后两进,占地面积2207平方米,规模宏大。过殿关帝庙,大殿三清洞,洞上为玉皇阁,创建年代均不详。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缮唐叔虞祠时, 三处建筑尚各自独立,各称其名,均已废倾。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六年(1801)将三者合而为一,在关帝庙旧址处辟前后两院,前低后高,正殿仿文昌宫下洞上阁的规制而成,称“昊天神祠”。
关帝庙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出前廊,单檐歇山顶,内祀关帝坐像一尊。两山及后墙绘有关羽生平壁画80幅,故事连贯,情节生动。画幅之间不设界格,以山水云树隔断,是清代关帝庙壁画中的佼佼者。昊天神祠关帝庙正殿石洞五间,中三间内塑三清神像,即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原像已毁,1982年补塑。移玉皇阁于三清洞上祀“玉皇大帝”。后院左右配以厢洞各三间。
文昌宫
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据杨二酉撰:“晋祠移建文昌阁碑记”说,晋祠原有文昌祠,在智伯渠南岸,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议“移建”之事。1773年,移建成功。文昌宫正殿明间额上有一砖刻大匾:篆文:“紫垣六府”,文昌宫又成“六府”,“垣”是院墙之意,大意是:这里便是紫微宫附近文昌六星所居的六府——文昌宫。
14:06真趣亭
真趣亭,建于民国初年,位于难老泉东北的石塘北岸,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面积25.7平方米。亭下石券门洞,名日“洗耳洞”,有石磴可至难老泉。基址原为石梯口,后改成石洞,上置台基,基上筑凉亭,亭平面呈长方形四壁敞空。
亭北面明间檐下有匾“真趣亭”,楹柱有联“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 蜓款款飞”;南面明间檐下有匾“清潭写翠”,楹柱有柯璜题联“此地饶山中兴趣,到处皆水面文章”。亭东西两面明间迎风板上分别有匾“迓旭”、“挹爽”。
白鹤亭
亦名小兰亭,俗称水亭,明嘉靖年间由太原知县龚仲敏创建,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清道光二年(1822)两次重修,1956年改建。位于傅山纪念馆之北,会仙桥与双桥之间。
据《晋祠志》记载“跨北河上,一名水亭,一名小兰亭,南向, 左右辅以耳亭”,是一组造型十分别致的建筑。正亭原坐北向南,现朝南跨北岸。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卷棚歇山顶建筑。南北檐下均挂有“流碧榭” 匾额;两侧小亭面阔三间,悬山顶,位于南岸。
14:10 胜瀛楼(游客中心)
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西南悬“栖云”匾额。东西挂“胜瀛”,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
傅山纪念馆
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清乾隆书法家杨二酉《同乐亭记》写道:"里人岁时宴飨,来会于斯,无移樽择胜之劳,有少长咸集之盛,故颜其亭曰同乐。"刘大鹏有联“同声相应、同会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1964年,经太原市政府批准,在同乐亭原址上,向西扩建三米,其名由同乐亭改为"山西历代书画馆",此名匾由郭沫若题写。后又改为"博山书画展览馆”、"傅山纪念馆"。
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人,不仅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而且是在文、史、哲、医、书、画诸方面均有卓越成就的文化巨人。
在1989年至1990年间,博山纪念馆恢复建立。在馆内墙壁上悬挂大型展览板面长达九十二点三米,高一点八二米。展览开头有"前言"与"傅山画像",展览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一)傅山生平:①家世与家教;②赴京请愿;③奔走反清;④朱衣道人案;⑤松庄隐居;⑥拒绝征辟。(二)傅山的思想和学术成就:①傅山的爱国主义思想;②傅山的哲学思想;③傅山的治学精神和诸子研究;④傅山的文艺思想和诗文;⑤傅山书画;⑥傅山的诊术和著作。(三)傅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院中央雕刻有傅山先生汉白玉浮雕像一座,是在1990年由太原市雕塑研究所陈述雄先生亲自设计而后雕刻,院内分别悬挂有傅山题写的楹联匾额。正前门出廊上正中悬挂有"傅山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的大型厨额,于1989年由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题写,赵宝琴设计、摹刻与装饰。在门前的檐柱上悬挂有傅山行草木刻楹联一副:"万竿逸气争栖凤,一夜凌云看箨龙。"此联书法,可以看出源于晋、唐,并有自家风格,气势雄浑,点画圆而厚,行笔百率、宽舒,犹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而刚柔兼备,对仗工整,贴切而奇特,读来使人有生气勃勃的感觉,其书法也表现出了他的艺术主张与如竹的高贵品格与气节。
14:36三圣祠
坐南朝北,向西俯视难老泉水塘,仰视悬瓮山翠岭,东邻傅山馆,面阔三间,建于1.5米高的平台上。祠内所供奉的是传说中的药王、真君、黑龙王,称三王或三圣。
14:40落碧天亭
匾额“落碧天”三字,1985年由晋祠博物馆书法家赵宝琴亲自隽字、设计、并用月牙形阴刻,刻制及装饰而成。
王琼祠
建于明嘉靖十二年,王琼曾任户部、吏部、兵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晋溪书院为王琼所建。
14:42西湖
14:43大钟亭
位于西湖(留山湖)东畔,翰香馆北侧,平面正方形,台高1.26 米,亭高8.5米,面积74.8平方米。每面三间,重檐歇山顶,椽飞出檐适度,黄绿色琉璃雕花脊饰,孔雀蓝琉璃瓦剪边。四周檐柱十二根,内设金柱四根,其位置与各面明间两柱平行布列,从而在平面上形成井字形柱网。金柱柱头直承上层屋檐,檐柱髙3.3米。
钟亭内悬挂6500公斤大铁钟一口,为金天德五年(1153)清徐县集义乡东社大历寺遗物。元代在徐沟建萧何祠,将此钟悬于其山门旁钟楼内。后萧何祠毁,此钟1957年从废址上迁到晋祠,特盖大钟亭以保护。钟高2.61米,钟口直径2.24米,周长6.65米,螭首钮,周围铸有八个传声孔。钟呈圆顶直口,钟身分四层铸造,钟口原有风耳十个,现缺一个,损坏两个。钟身一层周围铸莲花纹饰及通经法器,钟上有金天德五年(1153)铭文,锈蚀严重,多处字迹不清。
14:44舍利生生塔(浮屠院)
浮屠院,也称塔院,浮屠为梵语音译即“佛塔”的意思,始建年代不详,现大殿与东、西两厢均按《晋祠志》记载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殿五间,前廊深1.5米,两边各设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廊深1.1米,建筑面积538平方米,占地面积1692平方米,与十方奉圣禅寺共同构成晋祠佛教建筑群的主体。
浮屠院中央耸立的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一说创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宋宝元三年(1040)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2012 年局部维修。舍利生生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总高37.8米。塔身逐层适度收分,使得整塔造型稳健挺拔。砖砌台基每边长6.35米,髙1.4 米,上置大型条石砌筑的八角须弥座塔基。塔基每边长4.25米,髙1.58米。塔一层朝南开门,塔内有石蹬,盘旋可至塔顶。二层以上每面设拱窗,虚实相错,每间拱窗上都有砖雕横匾。每层檐下均有砖雕斗拱椽飞,其上出平座,琉璃脊饰代替了小型勾栏,可供凭倚,晋汾美景,皆收眼底。
院西南开有月洞门,通柏月山房,院南辟“通幽”小门一座,与奉圣寺后院相连。东南设垂花门一座,檐下石刻“浮屠院”匾额,门周围绕透空景窗。
留山园
20世纪80年代在原伴云洞与柏月山房旧址扩建而成。
月门门楣上有现代著名诗人汪国真题“留山”二字。西北隅建一小亭,曰“留山亭”, 朱柱重彩,平面六角形,圆形攒尖顶。留山亭原为柏月山房内的建筑。檐额原有傅山题书“留山”二字匾额,匾末题有小字:“山可留乎?不移则留,谓之留山,其然其不然。”现存留山亭为1982年新建。西南隅假山之上建有“伴云亭”,平面云形, 四角攒尖顶,亭上梁柱不施雕琢,亦不施彩画,保留原木形态,颇具特色。伴云亭与留山亭同时建成,因在伴云洞旧址,故名“伴云亭”。两亭之间,筑一小池,一条弯曲小路贯穿其中。
园内北侧有房屋三间,左右耳房各一,建于2007年。明间辟门,门楣有匾,名日“柏月山房”,现代书法家沙孟海书,门楹悬傅山书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园内南侧有方形砖砌巨型照壁一座,宽7米。壁上有砖刻《柏月山房记》一篇,全文186字,13行,字5五寸有余,行草,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晋祠邑人杨二酉撰文并书。
伴云亭
此匾于1984年,由晋祠博物馆篆刻家赵宝琴亲自设计、摹刻与装饰。
14:58十方奉圣禅寺
原为开国功臣尉迟恭别墅。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两进院落,由弥勒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大雄宝殿组成。两侧碑廊中,陈列着唐译八十华严的石刻祖本,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是融佛学、史学、文学、书法于一炉的珍贵文物。据《太原县志》卷三载“奉圣寺在晋祠南,唐武德五年,尉迟恭礼释智满捐别墅创建,高祖赐额 十方奉圣禅寺’,公遗像在焉。”“十方奉圣禅寺“匾额为唐武德五年(622),高祖皇帝赐匾,已佚失。
原奉圣寺规模宏大,寺内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还有钟、鼓楼和藏经楼,组成一座三进院落,后因历史原因损毁。现奉圣寺重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坐西向东,东西长126米,南北宽33米,占地面积4158平方米,主要由山门、过殿和大雄宝殿组成。
景清门:为晋祠原大门,创建于元代,单檐歇山顶,高10.5米。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山门明、次间宽敞,稍间及两山筑以墙壁。殿顶琉璃为明代烧制。景清,取自唐代窦庠《太原送穆南游》诗句:“今朝天景清,秋入晋阳城”。
过殿:由汾阳二郎庙迁来。二郎庙创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脊下有题记为证。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高9.2米。前檐出廊,廊柱粗壮,柱头卷刹明显。前廊柱头斗拱四铺作,当心间补间用45度斜拱一攒,次间外檐的补间与柱头铺作相同。殿内彻上露明造,平梁和三椽栿均为稍加砍削即用的草栿作法,木材引用天然弯曲原木作主要的构架,当为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手法。
大雄宝殿: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来。据《阳曲县志》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芳林寺碑记》载,此殿创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明代重修,清代屡有修葺。现大殿位于宽阔的高台上,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八椽,殿高13.50米,颇为壮观。梁架为六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殿内后槽用内柱一列,山面两缝梁采用穿斗式结构。斗拱五铺作,重拱计心造。补间斗拱每间用一攒。斗拱用材较大,简洁舒朗,承挑着两米的出檐。大雄宝殿内塑有释迦牟尼、普贤、文殊菩萨等佛像九尊。殿内两山及后檐墙饰壁画,为释迦牟尼一生佛教传奇故事三十六幅,后檐墙为西方三圣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南北新建地藏殿和观音殿,内实彩塑。
前院南北两廊内耸立着唐译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经幢,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书法艺术价值。唐圣历二年(699),高僧什刹难陀到长安翻译佛经,译成《华严经》八十卷。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当朝著名诗人宋之问协助经办,吕仙乔等多位书法家以隶书、小楷刻于石幢,北汉天会年间又补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企图盗走这批珍贵文物,当地群众奋力保护,将其置于离晋祠八里多的风峪石洞,故幸免被盗,重建奉圣寺时移于此。
翰香馆
建于1983年,与奉圣寺前院及浮屠院相邻,负北向南,四周回廊,围成一处方形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深36?5米,占地面积1095平方米。院内靠北建主殿一座,面宽三楹,硬山顶,系从太原市省政协院(傅公祠东)迁来。殿后沿院增建房六间,东西南构半壁回廊,卷棚顶。整个庭院宽阔敞亮,整洁幽雅。
晋溪书院-王氏宗祠简介
晋溪书院初名晋溪园,明嘉靖十一年(1532)由王琼创建,原属晋祠祠垣外南侧,东向。书院西侧为王琼祠。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后因年代久远而渐至圮倾。民国三十四年(1945),晋溪书院曾重修,后渐残破。1993年6月,晋溪书院重修落成,格局稍改,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占地2881.6平米。过殿“太原堂”前立王留鳌所书《重修晋溪书院记》。
晋溪书院现为海内外王氏后裔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子乔祠”是“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也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正殿中奉王氏祖先“子乔”像,殿内南北山墙和后墙绘有壁画,内容为太子晋之生平,共计24幅、62平方米。南、北两厢房及太原堂内陈列着太原王氏历代名人。正殿、两厢及过殿檐下,挂满了海内外王氏后裔敬献的楹联匾额。
董寿平美术馆
1983年3月,董老为回报家乡养育之恩,准备将200幅书画捐献给山西人民。1989年第一期工程完成。1990年初馆内外装潢、彩画、园林规划等工程也全部竣工。
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展线200米。北院中央雕刻有董寿平先生汉白玉浮雕像一座,由太原市城市雕塑研究所设计,碑阴刻有袁旭临书、赵宝琴亲自设计并摹勒刻石的《董寿平美术馆碑记》全文。馆的西面正门亭上刻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赵宝琴设计摹勒刻石的"董寿平美术馆"大型石刻巨幅门额。
董寿平美术馆现珍藏董老书画精品200余件,其中书法82件,绘画119件(梅、兰、竹、牡丹、松、山水、葡萄),董老遗物有80多件(桌、椅、床、柜、衣物、笔、砚、证书等),有关董老文献资料《董寿平先生纪念文集》(40万字)、《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董寿平》、《书画大师董寿平》、《董寿平谈艺录》、《董寿平书画集》、《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等达100多册,此外还有录相带、影碟光盘宣传资料等。另外收藏的礼品有:1994年,当时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赠送给董老的"寿石斋燕子石"一盒,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中曾根康弘赠送精制《时钟》与书法各一件、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赠送的《日本国全外景镀金盘》、日本国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授予 "富士艺术奖章"、"富士文化奖章"、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著名画家平山郁夫特赠的《绿松图扇》、《泥金观音画像》和《布人物》工艺品等。除此以外,还收藏有:乔石、彭冲与徐悲鸿、启功、溥杰、高占祥、刘炳森、杨力舟、王宋大、村上三岛、戴泽、焦可群、王迎舂、米景扬、刘恪山、王文芳、杨华山、苏士澍、赵望进、王朝瑞、田树苌、大野宜白
等数十位国内外著名书法艺术家为董寿平美术馆贺赠书画精品达80余件。1997年6月21日董寿平先生去世后,日本国原历届首相顾问四元义隆、日本书法巨匠村上三岛与我国著名书画家范曾、王成喜等各界人士赠送的挽联、书札墨迹等。
花园别墅:民国六年(1917)至民国十九年(1930)是晋系军阀形成和发展壮大时期,在这期间晋系军政要员纷纷购置土地,营造公馆私第,构筑山石池亭,在晋祠也修建了几处花园别墅。
在田别墅:又称周家花园,位于陶然村西南,是民国年间晋祠有名的花园。园主人是晋绥军炮兵司令周玳。2003年1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载:民国十七年(1928)周玳用2000银圆购得20亩地,在这片土地修建花园。此后周家陆续收购土地,最后达到200余亩。这个别墅花园也是陆续修建的,直到30年代才告停。
陶然村:位于仙翁阁东北,是荣鸿胪(民国时期先后任晋绥军北方军校校长、太原警备司令)的别墅,当地人称之为荣家花园,占地面积17亩,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据说这个别墅是为荣家大小姐而建的。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别墅并入晋祠公园。主建筑坐北向南,但院中套院,自西向东存有西大厅和觉愚轩、厨房院、正院及东西花园。
15:43龙兴晋阳群雕:雕塑于2003年,是李世民及其功臣的塑像。雕塑讲述了李世民的戎马一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勣,前面为尉迟敬德,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群雕由省雕塑协会主席张熙玉历时3年设计完成,大连金世家青铜艺术公司制作。雕塑高6.99米,代表六六大顺,九九归一,宽9.5米象征九五至尊,重2.5万公斤,寓意太原建城2500周年。
陈家息庐:位于晋祠公园西北部,仙翁阁的南侧。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民国时期陈学俊的私人别墅。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收回,合并成为晋祠公园的一部分。陈家息庐坐东朝西,北边建有砖木结构平房一排,东、南各建二层楼一座。属于方方正正四合院的结构,1990年进行改造重建。在别墅的东、南各建起一座二层楼。南楼为歇山式仿古建筑,砖混结构,二层四周围栏,围栏外有垂柱,显得富丽堂皇。东楼为卷棚顶式,砖混结构,两层均有檐廊。
东门牌坊:始建于明代,为四柱三楼式建筑。1984年,从太原郝庄乡马庄迁于此。正面牌匾“晋祠胜境”由中共山西省委原书记李立功于1984年亲笔题写。背面匾额由姚奠中(原名豫泰,字奠中,别署丁中,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题“唐晋斯源”。意为古唐和晋国的历史起源于此。
十字桥:重建于2007年,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9米,宽2.9米,高出地面0.9米,沼中立12根石柱承托十字形桥面,有“四通八达”之意。仿鱼沼飞梁而建。
唐园:重建于2007年,单檐歇山顶,东、南、北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连半弧廊,北接曲廊。包括飞龙阁、长守厅、流珠楼、望月楼、御井亭等建筑。因晋阳是唐朝的发源地,故名唐园。是晋祠公园的园中之园。园门前的一对铁狮子,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铸造这对狮子的功德主、化缘人均为女性,且助缘人也大部分是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值得一观。
15:45飞龙阁:又名主景阁。重建于2007年,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围栏,整体建筑坐落在假山石洞上。根据北京圆明园绘画中画作仿建的(唐代古晋阳城就建有飞龙阁,被誉为唐代第一楼)。所挂楹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最初是由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所题,后人刻匾悬挂于此。他5次游晋祠,对《晋祠之铭并序》碑赞不绝口,流连忘返,这副楹联既表达了作者对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贞观之治的仰慕之情,也总结了历代统治者武力夺取天下、文教巩固政权的必然规律。
长守厅:重建于2007年,单檐歇山顶,东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四狮鼓镜柱础,四周围栏。 “长守”二字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期望唐室天下千秋永固,永远得到唐叔虞的神恩庇佑。唐王李世民在《晋祠之铭并序》中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和期望政权永固。
望月楼:重建于2007年,坐南向北,青瓦卷棚顶二层,面阔三间,四周围栏。南侧设一座望月平台。“庭院花香鸟语,楼台月满云开”“花香鸟语群生乐,月霁风清造物心”“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四美亭:重建于2007年,青瓦卷棚扇形亭,面阔五间,西壁设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砖雕,三周勾栏,设美人靠,为游人休息凉亭,在此观景畅抒幽情,景致最佳,故有良辰、美景、赏心、乐趣“四美”的雅称。
天池:又名饮马泉,扩建于2007年,面积20余亩。传东魏高欢、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均饮马于此,留有“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诗句,故也称“御井”。现存有直径1米的六角形(里口为圆形)大石圈1个,泉水缓缓从其下的泉眼中涌出,池边有大唐李世民饮马塑像。
15:51 东大门:重建于1985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柱辟门,南北两侧配有半壁廊,为进入晋祠景区的主要入口。正面牌匾是集李世民写的《晋祠之铭并序》中“晋祠”二字,对联是该序文中的“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一句。降祉:降福。意为在汾水之滨,依山傍水建造了唐叔虞之神庙,唐叔虞的神灵就在这里为人们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