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越秀公园镇海楼(4A)

作者:念念 显示图片

免费入园。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五层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史上曾五毁五建。

镇海楼整体高28米,为歇山顶,复檐五层;首层面宽31米、深16米;东西两面山墙和后墙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筑,三层以上为砖墙,底层石墙厚3.6米,以上逐层递减。《镇海楼记》和《重修镇海楼记》碑刻分别在五层楼前东西两侧;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石狮有雌雄共2只,位于镇海楼前,由红砂岩石雕成,东西成对,雕饰简朴古拙;雌狮在西,左前足踏球,右前足微提起抚着小狮;雄狮在东,右前足提起踩一绣球,左前足直支于地。




光复纪念亭,起源于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各界人民立即响应,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随后,各地民军纷纷起义,全省光复,成立了以胡汉民为都督的广东军政府。当时,广州“义军云集,清吏宵遁,库藏如洗,饷粮告匮。”参加军政府组织工作的香港同胞李煜堂、杨西岩、 邓仲泽等30余人,为筹募军政府经费,组成港侨筹饷局,筹得款项300余万元,政府嘉之,乃于1929年在越秀山建光复纪念牌坊。光复纪念亭,位于广东省越秀山镇海楼东侧。1948年4月在原址重建纪念亭,钢筋混凝土结构,绿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亭高7米多,长、阔各为3.5米,台基下四边各有阶梯。



1922年1月12日,香港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为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的压迫剥削,要求增加工资,举行大罢工。1万多罢工工人毅然返回广州,在西濠口设立罢工总办事处。海员在各界人士支持下,经过56天斗争取得了胜利。

罢工期间,海员们在越秀山修筑了一条海员罢工路(即今从镇海楼前起经广州美术馆旁至山脚与吉祥路相接这段路),并计划在路旁山坡上建纪念亭,后因经费不足未成。1931年,广东海员支部委员梁国英、黄玉成、罗贵生、冼禄等发起筹款,1933年海员亭终于建成。


广州美术馆位于越秀山镇海楼东侧,是一座近代所建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文化建筑。其前身为仲元图书馆,1927年由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提议创建,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1930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式样仿北京故宫的文华殿,青砖绿瓦、重楼飞檐,富丽典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美感。1957年,经朱光市长倡议,广州市政府批准成立为美术博物馆,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美博馆之一。大楼后侧增建画廊.设有高剑父纪念馆和陈树人纪念馆两个分馆。



中山纪念碑是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位于广州市观音山顶上,循“百步梯”上蹑498级可通达。建于1929年,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纪念碑和中山纪念堂当时是一体化的设计,两者都建在广州市老城区的中轴线上,形成了前堂后碑的雄伟气势。

碑身用花岗岩砌成,高37米,外呈方形、尖顶。而37这个数字刚好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实际年数相一致;另外碑的主体高度,是由59块砖砌叠而成的,这与孙中山先生的寿辰吻合。登碑时从首层石拱门进入,内有旋梯直通碑顶,第一、二层外有回廊,四边可以凭栏俯瞰,其它每层都有窗可以向外远眺。碑基的四个面,上面共刻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着羊城。除了羊头石雕,在石碑的正面有一块高约7米的花岗石,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它的高度刚好在第15块砖的水平处,这与孙中山先生“执政”年数相符;而它的宽度又占据了5块砖,意为当时“五权宪法”的象征。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中山纪念堂于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