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 沈阳最美】“苏区”特种兵式景区考察

作者:小雷の筑梦之旅 显示图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沈阳人,说实话对沈阳“苏区”还是不甚了解,只去过一个沈阳水洞,不免有些尴尬。正值苏家屯旅游局组织苏家屯内几大景区的考察,这是一个了解苏家屯的大好时机,必须不能错过呀。

景区地址: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8号
景区门票:50元
开放时间:每周二~周六9:00~15:30


【景区简介】
沈阳铁路陈列馆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展馆总占地面积2.85平方公里,核心区展馆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陈列馆记录了从1891年至今,一百多年的东北铁路的变迁,是集铁路工业文明发展史、火车头实物展示、机车艺术雕塑于一体的科研科普教育展馆型旅游景区。
陈列馆以全景化、立体化的形式,浓缩了沈阳铁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弥久动人的百年力量,蕴藏着几代沈阳铁路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成为对内安全文化教育、凝聚攻坚力量,对外弘扬铁路文化,展示发展成果的品牌窗口。这里凝结铁路历史、凝结工业文明、凝结机车文化、凝结奋斗传统,可谓是铁轨上的历史教科书吧,更是广大游客认识铁路工业文明和机车发展历程的科普教育基地。
展馆分装备陈列展和史料图片展,展陈各类装备800多件,图片1500余幅。馆内陈列有最珍贵、最丰富、最令人震撼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火车头、特别是来自美国、捷克、日本、前苏联、德国、罗马尼亚、波兰、中国8个国家的蒸汽机车,型号之丰富、稀有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丰富翔实的史料图片记录了清政府开工兴建关东铁路的史实,日伪统治时期满铁对东北经济的掠夺,再现了沈阳铁路职工为东北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下的不朽功勋,展示了沈阳铁路加快路网建设、确保运输安全、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奋斗历程。
机车已成为令人惊叹的史实艺术文物,成为走向世界的一种语言,一种符号,一种见证。




【留住历史根脉 保护铁路文物——沈阳铁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题展】
中国铁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遗留有一定数量的文化遗产资源。铁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象征,其设施如机车、车辆、车库、转盘、水塔、钢轨、车站、桥梁、建筑物或构筑物、隧道、编组场等,在国家文化遗产中,形成了独特的遗产种类。
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存在铁路文化遗产400余处,奉天驿旧址、本溪湖站、吉海铁路总站旧址、鸭绿江断桥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不仅记录了中国铁路的沧桑与变化,而且见证了中国社会及中国人民的苦难与辉煌。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铁路文物,对于研究中国铁路发展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及铁路科技知识、促进铁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多年来,党中央、铁路总公司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铁路文博事业带来曙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求的观点。中国铁路总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印发了《铁路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清晰界定铁路文物的范畴和种类,制订具体的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构建铁路各单位、各级组织合力共为的工作格局,铁路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此次专展,仅以沈阳铁路局管内的铁路不可移动文物为代表,通过追溯其历史根源,讲述背后的历史故事,剖析珍贵的历史价值,旨在明确铁路文物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唤起公众对铁路不可移动文物的关注,引导全社会共同保护铁路文物,助益铁路文博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沈阳铁路历史悠久,伴随着铁路而衍生的铁路文化遗产,星罗棋布的镶嵌在两条平行的钢轨沿线上,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文化遗产根植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壮丽史诗中,见证了铁路的建设与发展中的沧桑与荣辱,拥有着丰富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还成为了可以永续利用的文化资源。
正值我国文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任重道远。透过车站、水塔、故居、旧址、建筑群等部分铁路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折射出中国铁路一百多年的厚重底蕴,以专题展览的形式来展现铁路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旨在呼吁我们共同保护盒传承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希冀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和保护铁路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让保护珍贵的铁路文化遗产成为每一名公民的 义务,而不仅仅是铁路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所肩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为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提高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蒸汽机车动感体验



【沈阳铁路历史陈列】
铁路作为世界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沈阳铁路是中国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铁路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清晰印证了中国铁路历史的发展轨迹。
沈阳铁路历史悠久,从1891年清政府修筑关内外铁路算起,迄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岁月。经历了解放前的屈辱与抗争,建国后的修复与建设,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铁道部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促进了沈阳局又好又快发展。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本馆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回顾沈阳铁路厚重历史、再现沈阳铁路发展成果、憧憬沈阳铁路美好未来、展示铁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铁路光荣传统,激发构建和谐铁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谱写沈阳铁路局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
◆清末、民国及伪满时期的沈阳铁路
沈阳铁路历史与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历史密不可分。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国、沙俄、日本等国家直接入侵东北,沈阳铁路经历沙俄、日本的殖民统治,他们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侵略活动是以“开发铁路”、“经营铁路”为名,通过铁路扼制经济命脉,疯狂地掠夺东北资源。坚贞不屈的中国人民不甘忍受帝国主义的奴役,沈阳铁路工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前赴后继、奋起抗争。



























◆解放战争时期的沈阳铁路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指出:东北是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胜利的基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8年11月东北全镜解放,沈阳铁路工人在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和极其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修复铁路设备、运送部队和武器弹药,有力支持了东北解放和支援了全国解放,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美援朝和中长路时期的沈阳铁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沈阳铁路职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铁路修复建设和紧张繁忙的运输生产之中,确保了共和国大动脉的畅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沈阳铁路全力以赴保证军事运输,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铁路学习推广中长线铁路经验,加强经营管理,开展劳动竞赛,超额完成运输生产任务,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先行官作用。






















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奖励“李锡奎青年调车组”七名成员每人一台前苏联产自行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沈阳铁路
1953年国民经济开始步入有计划发展时期,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从1956年末到1978年,国家经历了“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等历史阶段。沈阳铁路在保证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在曲折中发展,在整顿中前进,努力完成运输生产任务,铁路运输生产开始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铁路制服作为一种职业标识服装,由来已久。195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开始在全体职工中实行统一制式服装,“文革”期间一度中止。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先在运输职工中恢复统一制服。1982年在全路职工中恢复穿着统一制服。









◆走向改革开放推进全面发展的沈阳铁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沈阳铁路局推进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按照全路统一部署,实施了四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使沈阳铁路局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改革发展砥砺奋进的沈阳铁路
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局集团公司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国铁集团党组和经济吸引区内省委、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保障国家战略、国民经济运行和服务人民群众为己任,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深化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改革创新、节支降耗,确立高标定位、依法治企、众智创新、实干强局的工作要求,科学推进运输生产、经营创效、管理创新、路网建设、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迈向伟大征程、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彰显了国铁企业的担当作为!



















景区地址: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街道杨城寨村
景区门票:免票

【景区简介】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位于苏家屯区大沟街道杨城寨村,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而建立,于2009年动工,2011年7月1日正式落成,2018年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纪念馆依照时间脉络,主体分为三大部分:觉醒 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 逐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另有序篇和专题展区,运用图文展板、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等手段,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家屯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是全省知名的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活动阵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革命建设史展览】
初心之地,红色之源。
历史永远铭记,1932年7月,沈阳城南第一个党支部光荣诞生。红色火种从这里熊熊燃起,以星火燎原之势拉开苏家屯的红色序幕。
岁月峥嵘,它是航行的灯塔。辉煌征程,它是向前的旗帜。从此,勤劳勇敢的苏家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当中华民族走进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段缘起于苏家屯的红色记忆已积淀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苏家屯正在这片孕育出红色梦想的沃土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序篇 历史 印记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苏家屯就曾经留下先民的足迹。尽管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我们仍然能从那些古城遗址的断瓦残垣中,从那些考古挖掘文物中找到先民繁衍生息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市考古工作队在苏家屯区域内,经过系统发掘和全面普查,在陈相、姚千、沙河、白清、十里河等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辽、金、元、明、清时期的古遗址64处、古城遗址5处,出土石斧、石刀、敲砸等石器以及各类陶器、铜器、铁器、瓷器等文物100余件。较完整的文物,已交由辽宁省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保存。





◆第一部分 觉醒 革命
自鸦片战争开始,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接踵而入,古老的中国一步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在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强盗为争夺中国东北殖民权益而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血腥厮杀中,苏家屯人民惨遭战火涂炭,蒙受了巨大牺牲。
神州破碎,倭寇横行,饥寒交迫,民不聊生。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和封建主义的深重压迫,人民在觉醒,反抗的精神在凝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家屯人民举起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大旗,毅然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滚滚洪流。为抵御日寇的侵略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英雄的苏家屯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苏家屯人民终于在1948年10月31日迎来解放,获得新生。
第一单元·屈辱历史
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爆发“日俄战争”。其间,日俄双方共投入近60万的兵力在苏家屯沙河一带展开“奉天会战”,致使大片农田被毁、房屋被焚,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最后,在清政府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战败的沙皇俄国将其在中国东北所霸占的部分权益让与日本。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进一步深化。同时,称霸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横征暴敛、搜刮民财,以支撑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苏家屯人民,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境遇都是极其悲惨的。





日俄战争后,日本对苏家屯实行政治统治,制定“律法”、发布“条例”“条令”,残酷压迫苏家屯人民。发展铁路、建立工厂、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商业,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工商业及社会各业。开办学校进行奴化教育,有计划地实施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第二单元·奋起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在东北及沈阳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尤其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连续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号召全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影响下,苏家屯地区的各阶层民众及一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和绿林队伍,纷纷组织起救国军、自卫军、反日总队等各种抗日武装,义无反顾地冲向保卫家园、抵御外敌的抗日战场。这些由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统称为抗日义勇军。


誓做中华之主:少年周恩来在苏家屯
1910年至1913年,少年周恩来在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期间,正值清末民初,政治动荡,周恩来不仅在这里接触了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还与苏家屯结下了不解之缘。东关模范学校时任校长魏凌阁(一说陵葛)是苏家屯红菱堡人,周恩来还三次到沙河镇魏家楼子村度假,一次到永乐乡天赐堡村(现永乐村)会友。
人事沧桑,岁月如流,一百多个春秋弹指而过,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却清晰地留在苏家屯人民的记忆里。









第三单元·星火燎原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北平市委、中共河北省委以及中共奉天特委先后派遣共产党员、共青团艳来到苏家屯宣传和推动抗日救亡斗争,培养大批积极分子,发展革命力量。193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苏家屯地区的第一个支部正式成立,并开始在苏家屯地区宣传革命斗争形势,开展革命工作。由于当时的斗争环境极端恶劣,这个党支部仅存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即遭到日伪特务机关破坏,但党在苏家屯地区点燃的星星之火没有熄灭并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苏家屯地区的共产党人和各界民众不屈不挠,坚持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抗争,直至抗战最后胜利。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1932.07-1932.10)
中共北平市委、河北省委和奉天特委派来的共产党员在苏家屯大洼村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该村反帝大同盟支部负责人张寒、盟员张俊庸工作热情主动,积极参加散发传单、组织罢锄斗争、团结群众等革命活动,革命态度坚决,表现非常突出。经过在实际斗争中考察,1932年7月,经王一青介绍,张寒、张俊庸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成立党支部,临时指定张寒任支部书记。十几天后,王一青带着特委批示,决定张俊庸任支部书记,张寒负责宣传工作和青年工作,支部名称为“辽阳特支”(虽然两名党员都是沈阳县大洼村人,但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在辽阳县小堡村,因而在奉天特委文件中涉及此支部时,皆称其为辽阳特支),受奉天特委领导。这是苏家屯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
张寒、张俊庸入党以后,更加满腔热情地投入革命工作。他们在大洼村发展了少先队员5名,组成一个小组;还培养了本村一名矿工出身的王老歪,准备介绍他入党。后由于形势所迫,未及发展。
1932年8月末9月初,沈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转入低潮。根据奉天特委指示,张寒、张俊庸转移到沈阳市内。10月6日,张寒、张俊庸到沈阳小西关马泡子沿胡同20号民乐铁工厂参加奉天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由于叛徒告密,下午3时20分,奉天特委书记郝培壮、组织部长黄哲焕以及张子和、张寒、张俊庸等六人被捕。由于黄哲焕被捕后叛变,致使特委很多同志被捕。奉天特委遭到破坏。
被捕后,张寒和张俊庸经历了不可言状的严刑拷打,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表现出共产党员高尚的革命气节,宁死也不泄露党的秘密。出狱后,张俊庸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张寒于1949年2月重新入党。















第四单元·迎接解放
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先遣部队于1945年9月6日挺进沈阳。随后,八路军独立大队进驻苏家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家屯人民努力抚平14年的亡国伤痛并开始筹划未来的美好生活。然而,国民党破坏国内和平的阴云又席卷而来。
由于时局变化,中共沈阳市委于11月25日分两路分别撤往北郊和南郊。沈阳市民主政府撤到苏家屯地区的陈相屯,同时成立中共沈阳市东南郊分委。1946年3月,东南郊分委和市民主政府奉命继续南撤,中共辽宁省委在苏家屯地区组建中共沈阳县委。这一时期的苏家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反奸除霸和减租减息斗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党领导的地方人民武装在敌后展开游击战,还有一些地下工作同志在特殊的战场坚持战斗,以特殊的斗争方式迎来苏家屯的黎明。
















◆第二部分 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8年10月31日,苏家屯宣告解放,由此掀开了苏家屯历史的崭新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家屯各级党政组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积极推进各项民主改革,不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勤俭建国,艰苦创业,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顺利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苏家屯人民开始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征途,并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经过近30年的奋斗,苏家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业体系,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同时推动了交通、商业、城乡建设、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苏家屯大地绘制出一幅幅旧貌换新颜的历史画卷,为今天苏家屯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百废俱兴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和国民党的破坏,解放前夕的苏家屯百业调零,破败不堪,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解放后,获得新生的苏家屯人民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起步,踏上建设新家园的艰苦征程。
在党的领导下,苏家屯人民将革命和建设并举,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努力发展生产,仅用3年多的时间即全面恢复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苏家屯人民在继续取得经济建设重大成就的同时,顺利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单元·励精图治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和全国一样,苏家屯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艰辛实践中,苏家屯人民以空前的热情和冲天干劲,不辞劳苦,团结奋斗,为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作出重要贡献。虽然,由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我们党因为缺乏经验而经历了严重挫折,苏家屯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走了一些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第三单元·风雨十年
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调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然而,由于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了完全错误的判断,使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十年内乱的发生。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下,苏家屯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遭受巨大损失,苏家屯人民历经严重挫折和各种坎坷,但并未中断工农业生产,使国民经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而是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采取的的。



第四单元·走向转折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和国家逐步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重要阶段。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苏家屯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揭发批判“四人帮”的斗争取得重大成果,拨乱反正的工作开始进行,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实现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家屯人民踏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继续向着新的伟大目标迈进。


◆第三部分 改革逐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苏家屯区各级党政组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开启了苏家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纪元。40年来,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苏家屯区从工厂到农村,从经济发展到社会事业,从城乡面貌到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苏家屯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正确抉择,也是苏家屯走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4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家屯人民才有幸福美好的生活,苏家屯才有光明的前途。
第一单元·开辟新路
由于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沿袭了近30年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抑制了各种社会活力的生长和发育,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起点,从困难和挫折中奋起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苏家屯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艰辛探索,大胆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从农村改革的突破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从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到外向型经济的崛起,从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家屯人民书写出改革开放的时代华章。




第二单元·继往开来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严峻考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胜利前进。
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苏家屯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迅速掀起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浪潮。在重大战略发展机遇面前,区委、区政府以非常的决心和气魄,采取超常措施,继续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不断壮大乡镇经济,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等新的生产力增长点,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奋发进取,真抓实干,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奔向21世纪。



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就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苏家屯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聚力解决“三农”问题,扎实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苏家屯区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第四单元·进入新时代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几十年的努力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家屯区委、区政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状态,将深化改革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部分 专题展览



每一段厚重的文字,都承载着优秀的红色传统。每一幅珍贵的影像,都镌刻着伟大的红色基因。曾经遍布沈南大地上的每一个红色足迹,发生在苏家屯地区的每一次巨变,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奋斗历程。
初心不变,开辟未来。建设好、守护好这一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沈阳城南第一个党支部的永久使命。引领人民群众步入小康时代,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更是苏家屯区共产党人的无上荣光。
让我们继续沿着红色征程,携手再铸红色辉煌!
【中国革命展和东北革命展】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党员政治生活体验中心位于苏家屯区大沟街道杨城寨村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内,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体验中心以“信仰”为主题,将地域特色、历史情怀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运用情景体验、历史再现、智慧党建等方式,营造党建文化氛围,展现党建辉煌成果,是沈南地区优秀党建活动示范基地。
党员政治生活体验中心分为“历史再现”和“智慧党建”两大区域。历史再现区以怀旧风格为主,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展现党建的光辉历程;智慧党建区以现代风格为主,将高科技元素注入其中,展现新时期我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本馆以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为出发点,旨在增强党组织向上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教育党员的红色基地、凝聚支部的红色阵地。


信仰之本·马列室
夯实马列根基,点燃奋斗激情。



信仰之光·宣誓室
岁月变迁,唯初心不变;征程万里,独忠诚不改。










信仰之路·时光隧道
承袭历史洗礼,续写精彩华章。






杨城寨采摘基地位于杨城寨生态旅游区内,是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基地,草莓分别种植在一百多个温室大棚里,草莓品种大部分为“全明星”优良品种,可供2000人同时采摘,极具农家特色。此外,杨城寨同时也种有野樱桃、杏、南果梨、葡萄、苹果、山楂等水果,是沈阳农事体验、生态采摘、休闲垂钓和品尝农家风味的理想胜地。





























杨城寨生态旅游区拥有沈阳地区最大、最负盛名的草莓采摘基地,且有“中国玫瑰香葡萄第一乡”等称号,已成为沈阳乡村游第一目的地。

辽牙军旅研学拓展基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白清寨路康宁营村,占地面积680亩。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素质拓展、亲子教育、研学旅行、野外生存、冬夏令营等为一体的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基地设施完善,规范的教学、一体化的服务。拥有最新型的培训教学设备,大型的国防教育设备,东北地区独家的红色故事教学设备等。同时基地配套设施齐全,良好的住宿环境,营养配比的餐食,宽敞的会议大厅,为基地的接待提供了优质的体验及服务。






















马耳山位于苏家屯区姚千街道,为千山余脉,因山有两峰,并排矗立,酷似马的两个耳朵,因此得名。主峰海拔330.8米,是沈阳南部最高峰。
由于时间原因,没有选择爬山,只是在下面转了转,下次有机会一定要来爬下,一睹真颜。据说,山上有自然形成的石人石马、朝阳洞、背阴洞和石棚、石棺及老虎洞,还有历史形成的烽火台遗址,南山脚下有一药王庙遗址。山上有自然形成的石人石马、朝阳洞、背阴洞和石棚、石棺及老虎洞,还有历史形成的烽火台遗址,南山脚下有一药王庙遗址。










沈阳水洞位于苏家屯区白清寨乡,是金三角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唐王洞、白虎洞、藏军洞三个天然洞穴组成。
核心景点藏军洞,因相传唐初元帅薛仁贵征东时在此避难而得名。洞内蜿蜒进伸八百余米,清爽宜人,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沈阳水洞是我最为熟悉的了,前前后后已经来过好多次了。不过,景区真的应该好好修缮一下了,景区内给人的感觉就是杂乱不堪。因为景区缺少宣传,再加上残破,导致景区基本没啥人,走在景区的大路上,也感觉像在荒郊野岭一样。
趁着这次考察的机会,我们也向苏区文旅局的负责人反映了情况,希望可以改善到景区的环境,如果景区加以整顿、修缮,这里将会是沈阳一个非常不错的游玩去处,因为这里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故事。

提到劈柴院,大家一下子就想到了青岛,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就在我们沈阳市苏家屯区白清姚千街道蔡屯村,也有一个劈柴院。
劈柴院是一处由9座茅草房和一个餐厅构成、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的特色民宿,可同时接待50人住宿。小火炕、花被单,浓浓的东北风,是一个你来了就会深深喜欢上的地方。



















酒足饭饱,特种兵式的一天到此圆满结束了,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去了很多从前听都没听过的地方,也了解到在我们沈阳还有这么多的景区。走马观花的一天对各个景区也是了解了个大概,希望有机会可以再去到这些地方,好好游玩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