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日冷风 显示图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浇灌塞上山川的“生命河”。自古以来,黄河水滋养着宁夏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曾经黄沙裸露、洪水侵蚀的黄河古城湾段,如今草木威莲,绿树成荫。“天下黄河富宁夏,最美还是青铜峡。” 九曲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在吴忠过境69公里,孕育了美丽的塞上江南田园风光,为吴忠赢得了“中国十大新天府”和“世界排灌工程文化遗产”两块金字招牌,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位于世界灌溉工程文化遗产核心地带,是一处极具黄河流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




       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青铜神斧劈开高大的石山,两岸奇峰对峙,黄河一泻千里,九曲回肠,造就了十里长峡、黄河之魂的壮美奇观,青铜峡由此而得名。1958年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年发电量13.5亿千瓦,灌溉面积近千万亩,结束了宁夏平原无坝引水的历史。峡谷中的108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西面东、背山望水,见证着宁夏平原上的金戈铁马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的首善之地。




       青铜峡“居山河聚会之处,雄银川锁匙之要”,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九曲黄河穿境而过,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是镶嵌在黄河流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核心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地处贺兰山下,黄河岸边,是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景观更是秀美奇绝。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宁夏引黄古灌区,是黄河干流上的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十里长峡,黄河之魂”,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是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贺兰峻岭与牛首奇峰,构成了山的画卷,高峡平湖与深谷湍流,汇成了水的交响。曲折的黄河大峡谷水流湍急,气势磅礴,两岸山壁耸立对峙,奇景纷呈,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古老神秘的一百零八塔、庄严肃穆的大禹神像、壮丽秀美的峡谷风光等众多景点分布两岸,使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成为黄河文化精品景观最靓丽的风景线。


       青铜峡,唐代之前,称为“铜口”或“峡口”,地处宁夏平原中部,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形成,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峡谷,长约10千米。峡谷山高水深,两岸悬崖峭壁。传说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劈山成峡,黄河水一泻千里,此时正值夕阳西下,晚霞与河水互映在峭壁上,呈现出一片青铜色,青铜峡由此而得名。


       “塞上驿站,青铜古镇”位于旅游区入口处,秦、汉渠以西,是宁夏仿明清特色小镇,是黄河金岸标志性建筑,也是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配套的关键项目。青铜古镇依托青铜峡市秦汉古渠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越的黄河水系生态环境资源,打造“塞上驿站”品牌,是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上的全新节点。青铜古镇由徕·汤泉、古渠市集、萌宠亲子乐园和圈子艺术酒店四大板块构成,可满足游客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求。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有两条线路,分A线和B线,A线为十里长峡全景游,B线为108塔游线,救只到大坝、坐船到108塔,后坐景交车到黄河铁桥,过铁桥就是出口。A线和B线景交车价格不同。不巧的是,我们去的那天,正好碰上景区要拆除当年“高空王子”阿迪力携徒弟沙特尔及团队在宁夏青铜峡市黄河大峡谷表演“高空走索”的钢丝,大禹文化园及大峡谷封闭,只能玩B线。大禹像和峡谷及石刻等没去成,有的遗憾。



        青铜峡“居山河聚会之处,雄银川锁匙之要”。它与兰州、西安几乎是等腰的三角形,历来是兰州、西安向北的拱卫,对版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年为防止蒙古人自东而来,越过贺兰山,在贺兰山的一些关口,修筑了大量的长城,青铜峡北岔口长城就是那时的杰作。相传汉代名将马贤和唐代名将李靖都曾在此作战。


        青铜峡大峡谷素有“塞上三峡”、“黄河小三峡”之誉。景区内有青铜峡拦河大坝、宁夏水利博览馆、一百零八塔、大禹文化园、十里长峡、鸟岛、牛首山西寺等众多景点,集中展现了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以及塞上江南风光。



        九渠广场由九龙戏珠和九龙图腾柱组成,它们是黄河大峡谷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它们都与9这个数字有关,在道教里,9为最大的数字,一般是皇亲贵族才能使用,而眼前的九龙戏珠和九龙图腾柱又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因为在青铜峡有着九大干渠,这里可将黄河九大干渠比喻为黄龙,代表了回汉人民团结进取,引黄河水发展农业振兴经济,成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景。九龙柱以石刻九柱的形式分别展现了青铜峡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的历程,对于青铜峡来说,它已不仅仅是一个雕塑作品,更是青铜峡风貌的缩影。






       青铜峡拦河大坝——新中国重点工程之一,黄河上第一座河床闸墩式水电站。青铜峡拦河大坝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8月26日工程开工兴建,1967年第一台机组发电,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闸墩式水电站,总长693.75米,最大坝高42.7米,宽46.7米,大坝有6个河床闸墩式水电站,2个渠首电站。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由河床闸墩式电站、混凝土重力坝、溢流坝、河西和河东渠首电站等组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30.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3.5亿千瓦时。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国初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起的第一个水利工程,他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水电基地之一,也是民族自尊自强的象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因此便也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美誉。


        青铜峡拦河大坝在蓝天白云下,贺兰山、牛首山隔河相望,黄河宛如金色的丝巾从这里蜿蜒而过。青铜峡拦河大坝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已融入这一方土地,如同一扇巨大的闸门,镶嵌在两山之间,把汹涌的黄河水拦截于此。


       青铜峡水电站枢纽工程即青铜峡水电站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黄河上游建立最早的工程之一,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治水工程,“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之一。青铜峡拦河大坝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宁夏川”的美誉。2010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青铜峡发电厂房为闸墩式厂房为半露天布置,每个闸墩内安装1台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每个机组段设有1~2个排沙底孔,以减少水库淤积和过机泥沙。半门式起重机布置在坝顶,在机组安装、检修时,用以起吊搬运厂内重件。1~7号机组单机容量为36Mw,水轮机转轮直径5.5米,额定转速107r/min,发电机为半伞式室冷型,额定电压10.5kV,定子铁芯内径9米。8号机单机容量20Mw,水轮机转轮直径5米,额定转速125r/min,发电机为半伞式空冷型,额定电压10.5kV,定子铁芯内径7米。1号机尾水排入河西总干渠,2~7号机尾水排入黄河主河道,8号机尾水排入河东总干渠。




        泄洪设施:7孔溢洪道采用面流消能方式,堰顶高程1149.4米。其中2孔的孔口宽14米,高8米;其余5孔的孔口宽14米,高7.5米。总计最大泄量3255立方米/秒。泄洪闸3孔,底坎高程1140米,孔口宽10米,高5.5米,最大泄量2205立方米/秒。1~7号机组段,每台机组有泄水排沙孔2孔,孔口宽6.5米,高1.5米,底坎高程1124米;8号机组段有1孔,孔口宽4米,高2米。15孔排沙孔总计最大泄量2240立方米/秒。8台机组最大引用流量1860立方米/秒。















        “黄河之水天上来”游客步道长廊,从青铜峡水电站上方穿过,站在桥上,可以俯视青铜峡大坝全貌。长廊两边为青铜峡水利工程枢纽建设过程宣传图片,让你快速了解建设的艰辛过程。







        青铜峡水利枢纽经历了前期论证决策期,1954年编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的第一期开发项目;1955年着手实施青铜峡灌溉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的前期工作;1956年3月水利部批准的《青铜峡灌溉工程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计划任务书》;1958年8月提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58年8月开工建设。





         1958年8月26日开工。1959年11月水电部批准初步设计方案;1960年2月工程截流;1967年12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以后随着宁夏地区电力负荷的增长,逐年安装机组;1976年8台机组投产并网发电;1993年增加1台机组。


































         幸福桥为东干渠的跨渠桥,桥下是东干渠,滔滔黄河水从这里流向宁夏平原,灌溉塞上江南的肥沃土地。





        青铜峡水枢纽的输水工程三大灌溉渠道,由秦汉渠、唐徕渠、东高干渠组成,灌溉面积36.67万公顷。枢纽的兴建结束了宁夏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青铜峡灌区是古老的灌区,“自古黄河富宁夏”之说。青铜峡峡谷出口处,距银川80公里,保证扩灌面积最终达550万亩,由此可见青铜峡枢纽工程建设的主要现实意义与深远战略意义。






       “青铜峡”字样的石碑,是1935年8月宁夏省政府开辟青铜峡公路而立,为四龙盘首赑屃驮碑,由民国大佬邵元冲题字。





          后来青铜峡水利枢纽蓄水时淹没,2018年重修青铜峡碑记。













       “十里长峡· 黄河之魂”——黄河上游第一峡谷。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十里长峡)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峡谷,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成,全长10公里,谷宽800—1000米,两侧的崖壁高80米以上,具有典型粗犷雄浑的北方黄河特色,被誉为“黄河中上游第一峡谷”。十里长峡十里景,十里画廊在青铜。曲曲折折的黄河大峡谷水流湍急,气势磅礴,两岸山壁耸立对峙,奇景纷呈。有秦王古渡、观音神像、天书雄阁、贺兰睡佛、青铜禹迹等众多景观镶嵌在黄河两岸,可谓前后左右都是景,一路上定使您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乘船溯流入峽,黄河雄浑汹涌,滚滚而来。船左侧的牛首山,近观山平色单;远望却见层山重叠,横云压顶,色彩浓淡渐变,山坡上的大禹塑像点缀其间,汇成了一幅绝佳的水墨画卷。


















       慈祥母亲河,佛祖百塔林。位于青铜峡大坝西面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一百零八塔,塔群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分十二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总计一百零八座,因塔数而得名。是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历史和深远的佛教文化闻名遐迩。





        一百零八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喇嘛塔群。一百零八塔地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西岸唐徕古渠引水口,是宁夏河套地区西夏时期重要的古塔建筑群,为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108塔依山势凿石分阶而建,整体建筑按奇数排列成12行,呈等腰三角形状。该塔群历经元、明、清数次修缮,从土坯塔演变成砖砌塔,其总体布局和基本形制仍保存着西夏始建时的建造风格。塔内出土的西夏绢质彩画、泥塔模、彩绘造像、西夏文残经等文物,见证了宁夏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研究西夏历史文化、黄河文化、水利灌溉等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百零八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塔群之一,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游人所瞩目,整个景区内以108塔为主体,建有三个专题区:南边为塔林寺,中为保护核心区108塔,北边为塔林博物馆,总面积:6980平方米,通过古塔群遗址、雕塑和室内的彩绘、题词文字说明等方式浓缩西域佛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构成佛教文化的整体景观体系和文化体系。



       108塔始建于西夏时期的佛教纪念性的建筑,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建立后,佛教成为其主要的宗教信仰。不足二百年历史的西夏佛教,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西夏佛教深受中原影响,在与吐蕃交往中,藏传佛教在西夏又得以迅速传播和弘扬,特色鲜明的西夏佛教,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蕴。




       一百零八塔是由108座覆钵塔组成的大型塔群,因塔数而得名,塔群依山势凿石分阶而建,按1、3、3、5、5、7、9、11、13、15、17、19奇数排列成12行,呈等腰三角形状。该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一百零八塔所有的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单体结构略有差异,有十字折角形和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两种。塔身整体有覆钵式、葫芦形、圆筒状和折腹式四种,塔刹通为相轮伞盖宝珠顶。


        108塔寓意是108这个数字在佛教中是最吉祥的数字、它取自36天罡星、72地煞星,两数相加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年十二个月,24节,72侯。三数相加也为108,佛教就有人认为,人的一生中有108种烦恼,观108塔,可解除人们的108种烦恼,为了去除众多烦恼,善男信女还会戴108颗贯珠,诵经108便,敲钟108响。据说,只要上了塔,围绕塔转三圈,便可消除烦恼,带来吉祥和好运。古往今来,建塔立庙皆有一定来由,那么108塔为何而建。传说古代这一段黄河有凶龙出现,兴风作浪,破坏庄家,淹没房屋,殃及百姓,于是人们不惜一切代价,集资建立了108塔,以镇龙为凶,建塔是想化凶为吉,变害为利,但愿风调雨顺。



       一百零八塔第一层仅有的1座、第十二层的全部19座共计20座塔,其基座呈十字折角形,塔身为覆钵形;第二层至第六层全部23座塔,基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呈葫芦型;第七层全部9座塔,塔基均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呈圆筒状;第八层至第十一层全部56座塔,塔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折腹式。一百零八塔初建时塔心正中立一竖木,土坯砌筑,外施粉彩。后代重修时,在土坯塔体外另用砖包砌,并抹泥皮和粉妆。






       一百零八塔的砖结构塔身仅有最外面一层,里面包裹着的是土坯塔,共有28×15×5、30×16×4、30×14×5厘米三种规格,所有规格的土坯塔正中心都有一根木质立柱。1987年开始维修时,塔内的土坯塔已经全部损毁,部分砖塔外面抹有白灰泥,部分在损毁后里面露出三层白灰皮,不同层的白灰皮上有用朱砂等颜料画出的不同图案,其中有些残塔的最外层所绘的是“用朱砂彩绘的莲瓣花纹图”。








         一百零八塔塔群中最上面一座形体较大,高 5米,塔基呈方型,为过洞式喇嘛塔,面东壁有龛门。2~12层高2.5~ 3米,均为实心喇嘛塔。




       一百零八塔塔中位于最高处的塔较为高大,1987年时残高为5.04米,塔底直径为3.08米,有塔心室,其他107座塔的大小基本相近,均为实心塔,残高在2至2.5米之间,塔底直径在1.9米至2.1米之间。塔身多使用半块残砖,而基座多使用整砖。



        一百零八塔塔座平面有八角或亚字形的须弥座,上建塔身,刹顶施相轮伞盖宝珠。
        一百零八塔塔体分为4种类型:第 1 层塔身覆钵式,2~4 层为八角鼓腹锥顶状,5~6 层呈葫芦状,7~12层呈宝瓶状。















       佛教把人生烦恼归结为108种,为清除烦恼,规定贯珠108颗,念佛诵经108遍,晓钟108响。建筑108塔意为消除烦恼。108塔也是这种思想的产物,据说,来这里游览的人们,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烦恼,带来吉祥和好运。数一个塔即除一种烦恼,如能一口气数清所有的塔,则可尽除人生烦恼。不少游人至此都要数塔。







































































        青铜峡黄河铁桥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入口处,是宁夏境内第一座黄河大桥,1959年7月1日竣工通车,由兰州铁路局桥梁工程队设计搭建,主要是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铁桥上部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制造的上承式钢桁架梁,下部桥墩采用木桩及铅丝笼块石结构,全长292米。铁桥承载着宁夏创业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厚重历史,作为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产,2010年1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青铜峡黄河铁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第一座黄河大桥,于1959年7月建成通车,桥长292.3米,桥面宽4.5米,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是我国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之一。2010年12月,该铁桥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5年,政府投资409万元,对铁桥进行维修加固。2015年07月15日,拥有56年历史的青铜峡黄河铁桥修缮加固工程全面竣工。工程以“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工业遗产保护理念,使这处曾经老旧过时的城市“疮疤”,变身为装点城市特色的美丽“项链”,唤醒了曾经的工业文化记忆。工程完成后,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方便游人通行。






       该桥为半永久性桥梁,桥长292.3米,桥身有七孔折穿式花梁和折装式桥梁等组成,桥墩采用木桩及铁丝笼片石结构。为单车道。桥两端边跨采用美国卡耐基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加拿大阿尔哥玛制造钢桁架,每组长49米,自重185吨。中跨采用5组英国多门朗公司制造的ESTB军用钢梁(英国多门朗公司是从事大型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历史悠久的一家世界知名企业)。


       青铜峡黄河铁桥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下游1.3公里处,是宁夏第一座黄河桥梁,1959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主要是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有着50年历史的铁桥却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是宁夏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产,2010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该铁桥公布为自治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黄河岸边,透过铁桥层层钢架,看到不远处的青铜峡拦河大坝,它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闸墩式水电站。铁桥就是为青铜峡水电站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的。铁桥全长292米,桥面宽4.5米,桥面两侧辅道分别铺设宽0.8米的木板人行道。桥身有七孔折穿式花梁和折装式桥梁等组成,6个桥墩采用木桩及铁丝笼片石结构。桥两端边跨采用美国、加拿大制造钢桁架,每组长49米,自重185吨。中跨采用5组英国制造的ESTB军用钢梁(半穿式),每组长35米,自重110吨。漫步桥上,铁桥钢梁上镀着的美国、英国、加拿大钢铁生产厂家的英文及年份铭牌依稀可辨,这些让人肃然起敬。铁桥钢梁上的3.5万个铆钉坚实如故,半个多世纪前的二战军用钢梁辗转架设在青铜峡黄河之上,让人对当年设计搭建的兰州铁路局桥梁队的建设者们十分敬仰。



        青铜峡黄河铁桥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记忆,见证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对我国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对于长期生活工作在此的人们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铁桥将以其无法替代的工业遗产价值,重新担负起展现时代风采的重任,继续书写着新的历史。铁桥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世界桥梁建设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也记录了我国工人群体在钢梁组装施工建设、吊装设备、焊接生产工具的改造等方面创造的科技价值,体现完整的钢桥建造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









        青铜峡灌溉古渠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与古代的都江堰并列,素有“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的美誉。自秦、汉以来,青铜峡渠系纵横、奔流不息,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之首汇集于此,主干渠总长超过1200公里,润泽黄河两岸,灌溉沃野千里,滋养亿万百姓。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变化,黄河母亲对宁夏的恩赐从未中断。青铜峡引黄灌溉的独特工程技术和文化内涵,具有世界性科学研究价值,2017年10月,被国际灌排委评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黄河干流上的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实现了宁夏“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青铜峡市位于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之地,黄河穿境而过58公里,年过境水量400亿立方米,年均引水140亿立方米,闻名遐迩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坐落于此,自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古干渠,有“九渠之首”、贡米之乡、塞上明珠之美誉。








        在吴忠市区坐29路公交(吴忠高铁站——铝厂一村)在青铜峡镇(十字路口)下车往前走即到,就是公交车为定点班车,约1小时左右一趟,注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