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山西博物院。 山西与陕西之行【19】

作者:小华 显示图片

记录从前,对抗遗忘,慢慢回忆,写给自己的游记。
2023年冬天,祁县乔家大院、山西博物院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出发时间,2023年11月5日。


太原至乔家大院58公里,坐K865太原至祁县的火车,早上7:43分发车,8:49分到达,车程1:06分,票价14.5元。



祁县站至乔家大院14公里,在祁县站有祁县6路旅游专线可达乔家大院,但等车时间不确定,而且还要绕路去祁县东站再去乔家大院。我们打车前往,车费20元。


今天下雨,冷。9:43分到达乔家大院。乔家大院牌楼正在维修,透过手脚架围网,依稀可看到牌楼五楼四柱,中间额匾蓝色金字为“乔家大院”。


穿过牌楼,到达检票处,检查处是一座仿古建筑,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单檐歇山顶。门票115元,60岁免票。





进入检票口,一条宽阔的步道直通桥家大院,经商的场景以雕塑形式呈现,排列在步道的两傍。我们穿越时光,与两百多年前的晋商对话。



迎面掩壁正中央为金色“福”字,楹联为“经济会通守记律,言词安定去雕镌”,楹额为“尊古”。



掩壁后,是乔家大院的大门,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拱门上正中嵌青石一块,上书“古风”。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百寿图”。百寿图由一百个寿字组成,一字一个样,字字皆精彩。百寿图为“在中堂”主人乔致庸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书写。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堂题赠的一副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为“履和”。



黑色的大门正中装有铜环一对,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副:“子孙贤,族将大;只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家主人的希望与追求。进门后是长长的甬道。


甬道的尽头是乔家祠堂,祠堂设在两级平台上,门前置护栏,面宽三间,三间门头饰木雕,檐不张扬,檐下大红灯笼上书“乔家大院”四个字,匾额为“绳其德”,据说出自李鸿章之手,“绳”有约束、管教、克制之意,即规劝人向善积德,注意操行。楹联为:“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


第一进院大门,檐头高举,木雕门眉,虽然颜色已退,但雕工精湛仍在。匾额为“毋不敬”,意为对长辈要孝顺,“毋不敬”岀自《礼记》:“毋敬,俨若思”,乔家以匾额这种特殊方式告诫后辈。


第二进院是在中堂,门头上斗拱堆叠,檐角高举,门楼下木雕虽然斑驳,但它的精美仍然清晰。门前的楹联为:“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门楼楹额为“在中堂”。对联字里行间体现了忠厚存家,率真处世是乔家的家训。门前两侧置小狮子一对,不张扬而实在。


乔家大院匾额“静怡”悬挂于三进院主楼一楼门眉上,寓意宁静、和悦。二楼雕花栏杆,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正中为慈禧太后面喻的匾额“福种琅环”。


第四进院的外门,有大牌坊建筑嵌于砖墙上,匾额上写着“赏心乐事”。里面是戏台,从这门进不去。


此门楼也是檐头高举,匾额为“碧琳”,楹联为“瑞日芝兰光甲第,春风棠棣振家声”。碧林是美丽玉石之意,楹联的意思是,家人优秀可以光耀门庭,兄弟和睦可振兴家业。做人的道理在乔家的匾额和楹联中比比皆是。


此楼是面宽五间的二层楼房,二层正方形花窗,一层为门洞式明窗,正面门楼高举,檐角高翘。门眉饰雕花。楹联为:“古今来无我无人不成大世界;天地间有欢有怨都是假因缘”,匾额为“勤贻”,屋内正中央横批为“天下公平”。



(左上)高举的门楼悬挂着“敦品第”牌匾,这里又称敦品第院。敦的意思是厚道、笃厚。“敦品第”可以理解为处事厚道、品行高雅人家。
(右上)此门楼匾额为“退思”,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门柱对联为“言必典彝行修坛宇;门无杂尘家有赐书”。


保元堂是乔家大院的主院,也是乔家大院最早的建筑。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乔家的创始人乔贵发所建。保元堂,门楼高举,卷棚顶,斜脊四龙昂首,门眉雕花精美,整座宅院建在两级平台上,门前有护栏,看似普通,但有等级。是一座典型的山西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持色。它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前院是主人的居所,后院则是家仆的住所和厨房等附属建筑。



在保元堂前大院当中,有日晷器一座。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指针和石制圆盘组成。指针又叫做“晷针”,圆盘叫做“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现代钟表的时针,以此来显示时刻。


乔氏家族简介。乔氏家族最早可考的人物是乔守纪,到发迹致富乔贵发已是第五世。乔氏一族在山西祁县乔家堡这片祖居之地不断繁衍生息,自明清绵延至今已有近四百年。乔氏族人从清乾隆初年轻商创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恢弘博大的胸怀、诚信为本的理念、多谋善断的智慧、先义后利的商道,历时两百余年,在中国商业、金融史上铸就了辉煌的一页。其富而为仁、扶危济困、泽被乡里,为世人所称道,被赞为晋商翘楚。




雄踞包头。清道光九年(1829年),乔家独资在包头财神庙街开设“复盛全”。清同治三年(1864年),又在财神庙街瓦窑沟设“复盛西”。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三大号皆下设典当、估依、草料、粮店、钱业等不同业务的店铺,共十九个铺面,雇员达五百人之多。
乔家还在包头开设复盛油坊,复盛兴、复盛和、通和长粮店,广顺恒、复盛锦、复盛协钱铺及复盛菜园等众多字号。此外,乔家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还开设有通顺南百货店、通顺北毛皮店、大德粮店、德兴粮店、德兴长面铺、法中庸钱铺等,当时人们把这些乔家所开设字号统称为“复”字号。




商号结业、茶票天下、西口创业等展厅。


德兴堂的展厅,有乔家大院的珍品《九龙屏风》。九龙屏风,清代,屏风高2.7米,长4.07米,用花梨木雕刻而成。中间镶嵌九条若隐若现的岫玉祥龙,此外还雕有七十二条小龙盘绕其间,或盘曲回绕,搏云戏珠,或昂首奋身,吞云吐雾,或蓦然回首,游搏祥云,整个屏风共九九八十一条龙,形体各异,疏密相间,相互呼应。雕龙活灵活现,气势磅礴。整个屏风工艺精湛,雍容大气,充满祥和富贵。相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从皇宫流落民间。


乔家大院是一座具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建筑群,其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彩绘闻名于世,其中匾额、楹联由为精彩,作为装饰元素之余更多的体现了乔家弘扬家族的道德观念和家风、家训,以提醒家族成员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商业史上,晋商乔家是一个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晋商”。200余年这些文化遗存与人文魅力闪耀至今,我们俯仰之间获益良多,受益非浅。


12点结速乔家大院的参观,在景区对出的路边刚好来了旅游专线车(乔家大院、祁县、祁县东站、祁县站循环线路),票价2元,12:48分到达祁县东站,我们昨天已买好14:21分祁县东至太原南的动车,现在时间尚早,1点至2点之间还有一趟D车,想改签,但票已售罄,只能等到14:21分昨天买的班车了。历时25分钟,14:46分到达太原南站。

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滨西路北段13号,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开馆时间,0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交通信息。



太原南站距山西博物院17公里,D车下车处至公交站场有一定距离,按指引找到公交站场。在太原南站有多路公交车可达山西博物院,车程约一小时,票价1元。


15:58分到达博物院,刚好赶上截止时间。



青铜猫头鹰胖乎乎,精致可爱!鸮卣,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二郎坡遗址出土。高19.7厘米,囗径长12厘米,短径8.6厘米,宽13.4厘米。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卣、尊、觥是三种很典型的酒器,也是青铜写实动物造型容器的三大器型。



兽形觥、雷纹提梁卣,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旌介商墓出土。



子匿方鼎,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酒务头商墓出土。
陶鬲,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古城南关商城出土。


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推崇和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下,佛教文化炽烈传播,北朝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开窟造像蔚然成风。山西作为北朝统治中心区域,至今仍存有石窟寺、摩崖造像等200余处。大型石窟以云冈石窟为代表,小型石窟和摩崖造像民间也有开凿,基本勾勒出北朝佛教发展面貌。


北朝早期佛像多为鼻梁高挺、薄衣贴体的外来风格。中晚期逐渐汉化,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时代特征。



释迦头像,北齐(550~577年),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邓峪石塔,唐.开元八年(720年),2016年台湾中台禅寺捐赠。




1957年秋,在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发现石刻窑藏,出土单体造像、造像塔和造像碑1100余件,年代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造像塔是北朝时期民间兴起的佛教礼拜供养形式。南涅水造像塔由大小不同的单层四面石刻逐层收分层垒砌而成,石塔每一级四面开龛,顶部安放塔刹。发愿文中自名为“图塔”“高举”“石级造像”等,是由民间社邑捐资建造而成。造像题材丰富,有佛本生、佛传故事和阿弥陀佛、弥勒菩萨、二佛并坐及千佛等,是研究北朝民间佛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释迦七尊像,北齐(550~577年),高46厘米。1954年太原市华塔村出土。释迦佛坐于仰莲座,全身贴金,施赭红彩。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底座雕莲花,化生童子手托博山炉供养。背面有彩绘佛像。




白石雕释迦立像,东魏(534~550年),山西省昔阳县征集。
菩萨立像,北齐(550~577年),2001年山西省榆社县福祥寺出土。
释迦立像,北齐(557~581年),山西省太原市征集。



菩萨立像,北齐(550~577年),2001年山西省榆社县福祥寺出土。
释迦立像,北齐(557~581年),山西省太原市征集。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唐(618~907年),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半身佛像,唐(618~907年),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文管所征集。
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唐(618~907年),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文管所征集。


铜鎏金绿救度佛母坐像,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西博物院藏。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北齐、隋、唐相继开凿,现有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
西山大佛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为佛教净土早期道场开化寺后山的摩崖造像。大佛高约60米,风化严重,头部遗失,佛像仅存身体轮廓。

瓷器脱胎于陶器,出现于夏代,早期为原始青瓷,至东汉发展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生产突飞猛进,北方釉陶独具特色。隋唐时期,白瓷异军突起,形成青、白并行局面。宋元时期,瓷窑遍布南北,产品种类繁多,制瓷工艺精湛,除青、白两大体系外,黑瓷、青白瓷、彩绘瓷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青釉弦纹双系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山西博物院藏。
黄绿釉贴塑兽面纹尊,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黄釉贴塑莲瓣纹尊,北齐.太宁二年(562年),山西省寿阳县厍狄迴洛墓出土。





青花缠枝牡丹纹灌,元(1271~1368年)山西博物院藏。
青釉菊瓣纹罐,元(1271~1368年),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出土。
钧釉双耳,元.至元二年(1265年),山西省大同市宋家庄冯道真墓出土。
黑釉剔花卷叶纹瓶,元(1271~1368年),山西省孝义市出土。
黑釉剔划花折枝花卉纹灌,元(1271~1368年)山西博物院藏。


三彩虎枕,金(1115~1234年),山西博物院藏。




青花缠枝莲纹双耳扁瓶,清.乾隆(1736~1795年),山西博物院藏。
青花釉里红人物纹天球瓶,清.雍正(1723~1735),山西博物院藏。
五彩碟纹盘,清.康熙(1662~1722年),山西博物院藏。
孔雀蓝釉蟠螭纹炉,明(1368~1644),山西博物院藏。




青釉刻花莲纹碗,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山西省晋城市扬匠村出土。
白瓷三叉提梁壶,辽(916~1125年),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白瓷执壶,唐(618~907年),山西省太原市磷肥厂出土。


青釉印花双鹤纹碗,北宋(906~1127年),山西省稷山县出土。
青釉刻花牡丹纹碗,北宋(906~1127年),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村出土。
青釉刻花双鸭水波纹碗,北宋(906~1127年),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村出土。


17:00分博物馆清场。山西博物馆馆藏丰富,内容精彩,一小时的参观只看了冰山一角,留侍下次太原行继续参观。
今天就写到这里,明天在太原,参观三晋名刹“双塔寺”,前往蒙山,参现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的蒙山大佛。

                                    写于2024年5月10日。



交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