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山+谭嗣同故居+文庙---家乡浏阳景点推荐之六

作者:等 显示图片

我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虽然目前工作和生活都在衡阳,但对家乡的那份热爱和眷恋,依然丝毫未减。接下来的游记里,我将带领大家一起畅游浏阳,让大家了解和感受浏阳的美。


浏阳市,湖南省县级市,属长沙地区。浏阳古属荆州,因县城位于浏阳河之阳而得名。浏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千年古县”;浏阳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世界闻名的花炮之乡,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享有中国花卉苗木之乡、中国蒸菜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是新进的国家卫生文明城市。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西湖山+谭嗣同故居+文庙。如果大家来到浏阳市内,那么首先建议大家去城西的免费的西湖山游玩。西湖山因临近市区,风景也不错,是市民常去登山、休闲的好地方。


西湖山是浏阳市城区西边一座不算大的山,山脚下流淌着著名的浏阳河。登西湖山可以徒步,也可以直接将车开到山顶,山顶建有免费停车场。西湖山古时称为巨湖山,说是山中有一个湖。据明清时代的县志记载:“三峰鼎峙,中有巨湖,其深莫测,大旱不涸。”那时,每到春夏之交,天气晴朗时,清晨,三山之间,白雾缭绕,雾入云霄,蒙蒙一色,俨若雨下,变幻万千,大有“海市唇楼”之状,古人因此以“巨湖烟雨”誉之,为浏阳八景之一。 如今,西湖山景色依旧,但巨湖早已不存在。也许是因为从前山上有个湖,山又是位于县城西边,故改名西湖山。


西湖山上,有清代进士周忠信、县丞徐日的诗词题咏。山上有包公祠,系元代兴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常登山祈祷,几毁而复建,旧址长存。2012年又经重建,庙貌一新。山麓有仙人石、老虎洞、别驾祠(为纪念晋代忠愍侯易雄将军而建立)、遗经阁(南宋学者朱熹、杨万里曾题有诗词)等诸多人文景观。



西湖山最有名的便是这楚文塔,浏阳城里人通常称为西湖塔,它伫立在山顶,是西湖山的标志性景点。  古时的楚文塔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6年)。在抗日战争时,毁于兵灾。 现在的楚文塔于2001年9月重建,2003年10月建成。塔高55点4米,为八角重檐九层阁楼结构。登上楚文塔可鸟瞰浏阳全城和浏阳河远景。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西湖山,一座浏阳市民休闲洗肺的山;一座矗立在我心中的山。


二、谭嗣同故居
从西湖山下来,大家可以去到是谭嗣同故居参观。谭嗣同故居又称“大夫第”,位于浏阳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区北正南路101号,谭嗣同故居始建于明朝末年,原为周姓祠宇,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曾任浏阳县吏)买下作为私第并改造成庭院式民居建筑。
谭嗣同(1865—1898年),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所著《仁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被誉为“19世纪末中国的《人权宣言》”。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创办时务学堂,主办《湘报》,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谭嗣同参与组织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因其思想上超前独到的见解与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这里是谭嗣同15-17岁生活的地方。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院布局,东侧有园囿,前栋临街,面阔5间,进深2间,二层硬山顶。中堂与后堂之间有一过亭,歇山顶,封火山墙,盖小青瓦,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整。


三、浏阳文庙
谭嗣同故居不远处,浏阳市一中内,有古老的浏阳文庙。浏阳文庙属儒教庙宇,位于浏阳市城区圭斋路,是仿曲阜孔庙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孔庙之一。该建筑群属仿曲阜孔庙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清式建筑、典型江南建筑风格。



浏阳文庙始建于宋,1843(清道光二十三年)改建成现格局。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石桥、棂星门、石阶、大成门、御道、祁阳石雕"卧龙抱珠" 、月台、大成殿、御碑亭。两侧为辕门、回廊、钟鼓亭和偏殿。大成殿居高临下,重檐歇山顶,琉璃筒瓦铺面,青花瓷砖作脊,中置葫芦宝顶。大殿由32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分3层排列。正面以雕花镂空的中堂门作屏,周围置石栏围廊。殿后御碑亭昔有康熙乾隆所题“斯文在兹”、“万世师表”等匾额。殿前月台高1.67米,花岗岩铺地,周护石栏。月台之东南、西南两隅耸立着四角重檐攒尖顶舞亭、乐亭,为旧时春、秋祭孔舞乐场所。纵观文庙,金碧辉煌,东西对称,回廊贯通,朱墙环抱,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风格。



1962年中共浏阳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大成殿召开,成立了首届浏阳县委员会,选举潘心源为首任书记。文庙曾辟为“浏阳县第一初级中学”,党中央领导胡耀邦、杨勇、李志民等先后就读该校,建国后为浏阳一中校址。




浏阳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精巧、布局完美、保存完整,在江南享有盛名,加上后山和奎文阁(历史上这都是文庙的附属部分),其规模更是国内少见。浏阳文庙的祭孔古乐曾独步海内,闻名天下。浏阳古乐是清代道光年间浏阳乐律学家邱之稑大胆冲破几千年来“非天子不议礼、不作乐”的禁忌、修正康熙皇帝所作《律吕正义》的乐律缺陷,在发掘整理古代“韶乐”的基础上创制而成,是古代“韶乐”的完美再现,被我国著名音乐家杨荫浏教授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乐律动听、舞姿优美、气势非凡,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体现,文化底蕴深厚,连曲阜文庙也曾前来学习。曾国藩曾赠予浏阳文庙“雅淡和平”、“精深正乐”两块匾额,历史上有“国乐古礼在浏阳”之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