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行5)海棠依旧 丰碑永存~邓颖超祖居

作者:隐水风帆 显示图片


从司马光故居出来前往邓颖超祖居,两者相距挺近。


胡同很深、很窄,车辆不好进去,我们只好步行往里走。大约走了500米,按指示牌所指的方向右拐之后,没走多远就看到一个看上去很有年头的古院落,这便是邓颖超的父亲及祖父居住的地方了。


开放时间:8:00-17:30
    详细地址:光山县司马光中路白云巷邓颖超祖居
   门票:免费(但需要刷身份证进入)


邓颖超祖居,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司马光中路白云巷内,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邓颖超祖居是原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同志父亲及祖父居住的地方。祖居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东、西、中三个院落,坐北朝南,前后两进,现存清代建筑房屋30多间,建筑结构严谨,格扇门窗古朴典雅,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南方特点的清代建筑。


东院前后两进(分门楼、正堂、厢房),中院为一完整楼阁式绣楼,西院为生活区(有书房、住室、园林)。


祖居内陈列有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生前文物及生平事迹展室、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艺界名流题词碑廊、具有徽派建筑艺术风格的晚清大家豪宅寝室陈列展、练武厅等景点。保护利用好邓颖超祖居,对于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颖超祖居建于清代,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邓颖超先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的生平和贡献,使这个祖居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

邓颖超祖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清代中原地区的传统建筑艺术。四合院的设计,精美的木雕和石雕,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院内的古树和假山,增添了几分宁静和雅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深沉和文化的厚重。


正门位于祖居东南侧,为双扇木门,门宽 2 米,高 2.2 米。由此进入祖居门楼,其东西长为4米,两侧分别有两间约30平方的房间,西侧为值班室及售票窗口,为单扇木门,向内开启,门的宽度约为1米,高度 2 米,东侧为临时陈展区域。



2004年,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笔题写了“邓颖超祖居”题名。


2023年在绍兴周恩来祖居。


迎面照壁墙上的这段话是邓颖超的亲笔手迹。内容是:“我愿意倾听人民和妇女大众的意见,好使我知道怎样为人民和妇女的利益去奋斗。邓颖超,12月”。这段话是1945年邓颖超在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时,受到《新华日报》的邀请,为其报社副刊《妇女之路》题词。


邓颖超从事革命工作长达70余年,其中从事妇女和儿童的工作就有近60年,这是她一生的座右铭,她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东院-正堂】

您现在来到的是东院正堂,眼前这尊半身汉白玉塑像是邓颖超同志生前秘书赵炜夫妇等出资在河北曲阳塑就,于2005年9月赠予祖居。两边是一副藏头藏尾对联,出自于光山籍书法家刘宝光,表达了光山人民对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的追思缅怀之情。



雕像两旁的牌匾上是光山县书法家刘宝光为其题写的对联:“恩泽秀穗先脱颖,来伴周公唤小超。”这是邓颖超和周恩来美好爱情的真实写照。


正堂右边


高梧引凤的牌匾
是指梧桐树的树冠形状像凤凰展翅,因此常常有说法“梧桐引凤”,寓意“美女领才子”,形容美女能够吸引英俊才子。是在歌颂她与周恩来总理坚贞不移的爱情。


正堂左边


东院正堂西厢房邓廷忠先生房间


邓氏家风文化
西厢房的门口则挂了邓氏家风文化,一共32字,“尚武世家,英勇忠义。勤谨务业,朴实待人。自立自强,志洁行芳。仁爱端正,重视教育。”字字深刻,给无数家庭以启示。从这处邓氏家族祖居可以看出,邓颖超的祖上就是一个比较殷实的书香门第之家,她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逐渐成为一名知书达理、富有理想报负的女性。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和有着同样家庭背景和志向的周恩来走到了一起。


邓颖超父亲邓廷忠先生事迹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西厢房,墙面是关于邓颖超父亲的一些介绍。邓颖超父亲名叫邓廷忠,自幼学文习武,22岁考中武举,28岁考中武进士,点御前侍卫,墙面上有当年的武科小金榜,邓廷忠榜上有名。后邓廷忠凭武绩战功升任广西南宁的镇台,并在此结识了湖南长沙籍的医生杨振德女士,俩人相识相知并结为伉俪,于1904年2月4日生下了邓颖超。邓颖超虽出生在南宁,但籍贯一直在光山,而且她不止一次说到:“我父亲是河南省光山县人,所以我也是河南光山县人。”


后来,邓颖超父亲邓廷忠因与新任提督在对外态度上发生意见分歧而受排斥和孤立,最终遭受陷害被朝廷发配到新疆充军。三年期满后,病死在返乡途中。灵柩运回光山,葬于城南5里邓氏祖坟——望水楼子。从此,年幼的邓颖超便和母亲相依为命。


东院正堂东厢房邓颖超祖父邓功显先生房间


这是邓氏的家谱,可以看到邓颖超祖父膝下共4子,长子邓良臣这一脉比较薄弱;次子邓慈臣这一脉人丁兴旺,后辈因工作留住吉林;三子邓俊臣这一脉现仍定居光山,四子邓廷忠膝下只剩下了邓颖超这一独女。


邓颖超祖父名叫邓功显,身材魁武,自幼练武,粗识文字,23岁进县衙当差,30岁担任巡检。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为躲避战乱携妻带子从江西安福县来到光山投奔表亲阮鼎,阮鼎当时在光山做县令,邓功显到县衙任职,担任教师爷,被尊称为邓公。次年邓功显的第四个儿子在光山出生,也就是邓颖超的父亲邓廷忠,所以邓颖超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光山人。


内里摆放着一张颜色陈旧的老式雕花木床,旁边依次是梳妆镜、洗脸架、木柜…



邓颖超祖父邓功显先生事迹



到中院,大家可以抬头看下整体建筑结构,明显能感觉到东院地势高于西边,因为光山盖房子讲究一个古老的习俗,“宁可东边高万丈,不让西边高一墙”,东边为重头重首。


迎面我们看到的是纳紫门,正对东方有迎接东方祥瑞之气,紫气东来之意。


一楼作祖居陈列,展出祖居当时家具及用品陈列


饭厅




这块寿字匾是邓氏家族一位老人做寿时亲朋好友赠送的。


祖居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是一线天,屋檐的水自上而下落在这个凹水池中,水在五行八卦中象征着财富,水池被看做是聚宝盆,就有着财富不外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同时一线天有着通风采光、水池起着排水系统的作用。


账房




是一座具有徽派建筑特点的天井院,它的院墙高而厚,用石头砌成,外高内低,因此叫马头墙。紧挨着墙下的水池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和马头墙起着防火防盗的作用。


东边书房





对面香案上供奉的是禄星,他手持朝板面向北方朝廷,意欲向朝廷力荐人才,庇佑这座房中的学子金榜题名。与之相辉映的是这对椅子,它形似过去的官帽,因此叫官帽椅。



通向二楼



二楼为生平陈列,现有邓颖超生平事迹展板40多块,主要介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的光辉一生。


左边👈🏻展厅


邓颖超(1904年2月4日-1992年7月11日),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广西南宁[1],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



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邓颖超同志一生追求真理。她少年时就立志救国,在天津读书期间曾发出“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的誓言。1919年,她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同周恩来等人共同发起组织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坚定的革命精神。1925年3月,邓颖超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此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她都勇于探索、不懈奋斗,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表现出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右边👉🏻展厅


邓颖超同志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人。她曾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第四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对妇女工作的关心和责任,一直承担到生命的终止。”她坚持“只有求得社会解放与民族解放,妇女才能得到解放”的观点,始终把推动妇女解放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她参与领导起草的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成为中国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等权益的法律保障。她很早就致信党中央提出节制生育的意见。她还参与制定并积极贯彻党的妇女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重视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培养妇女干部,热情鼓励优秀妇女和先进典型,号召广大妇女奋发图强,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邓颖超同志为增进中国妇女同各国妇女的友谊、推动世界和平运动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各国妇女的敬重。



邓颖超同志为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她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中央妇女部的工作,同部长何香凝真诚合作,联合和组织各界妇女投身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先后担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唯一的女参政员和唯一的女政协代表,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争取国内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她积极推动落实党关于民族、宗教、华侨和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致力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地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为开创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各界人士的信赖和尊敬。邓颖超同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协助周恩来同志积极开展对台工作。1979年12月,她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后,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和交往,为祖国统一大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邓颖超同志是实践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楷模。她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严守组织纪律,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她始终坚持严以律己,功高而不自满,位高而不自居,一贯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待人诚恳,严格要求亲属不搞特殊化,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出了表率。


邓颖超同志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协助周恩来同志保护了党内外一大批干部和知名人士,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通往南边展厅



邓颖超同志始终坚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以后,她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仍以顽强的拼搏精神继续为党和人民兢兢业业地工作。她积极参与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为确立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事业作出了巨大努力。“春天过后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你的生命要与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白发就上不了你的头”,这是邓颖超同志喜爱的诗句,也是她晚年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1988年,邓颖超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仍以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的精神,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关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院参观结束


走出中院大门



邓颖超祖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四周种植的名木和奇花异草,散发着淡淡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通往觉悟沙龙~邓颖超纪念室



西院-觉悟沙龙入口
邓颖超从事革命工作70余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她长期革命的开始。为了纪念邓颖超投身革命的开端,也为了号召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将西院第一间屋子设为“觉悟沙龙”,并邀约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亲笔题写了匾额,整个屋子以1919年天津觉悟社为蓝本进行相对的空间艺术化处理。








西院内设邓颖超纪念馆 ,内部展板布局按三个部分设置:


邓颖超纪念室-入口

邓颖超纪念室以翔实的文字,珍贵的影像资料以及实物展示了邓颖超光辉业绩和伟人风范,以及与周总理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革命爱情。入口匾额是邀约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亲笔题写的


邓颖超纪念室-第一部分第一单元

邓颖超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在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近60年是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第一单元中国妇女运动先驱,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这近60年间邓颖超在妇女工作方面的系列活动及影响。



邓颖超纪念室-第一部分第二单元

邓颖超同志始终坚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后,被推举走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1983年6月23日,79岁的邓颖超全票当选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为开创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各界人士的信赖和尊敬。







邓颖超纪念室-第二部分

邓颖超与周恩来的爱情诞生于美丽的海河之滨——天津,从1923年这张明信片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般的同志关系,朋友关系,而是相爱的关系了。1925年8月,邓颖超与周恩来在广州喜结连理。从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携手走过了50年风雨人生。无论是建国前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后和平建设时期,她都是周恩来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他们还总结出夫妻生活间的“八互”原则:互敬、互爱、互学、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






馆中陈列了数件邓颖超生前用过或相关的物品,每件都包含着其捐赠人对“邓大姐”深切的感激与怀念,送给邻居的毛衣、借给朋友的手套……一件件温暖的衣物充分展现了邓颖超深入群众的工作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也充分证明了她对党的工作的重视和坚持。






邓颖超纪念室-第三部分

邓颖超同志是实践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楷模。她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坚持严以律己,功高而不自满,位高而不自居,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出了表率。墙面选取了几则小故事,生动的体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








邓颖超祖居里内设的邓颖超纪念馆全面展示了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展示了她对党坚定的信仰和无比的忠诚,对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示了她与周恩来总理崇高的革命理想,对爱情,对革命事业无比的执着;展示了她艰苦奋斗、纯洁质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清正廉明的高风亮节!


棠满西厅

海棠是周总理和邓大姐一生的挚爱,解放初期周总理偶然看到中南海西花厅盛开的海棠花,便爱上了海棠花,选定了那个盛开着海棠花的西花厅来居住。棠满西厅整体是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影片内容从南宁、天津、延安、北京西花厅四个地点动态演绎邓大姐的一生。在影片结尾后,还有互动体验部分。大家可以一起感受下。



西园植物颇多,大部分是邓颖超和周恩来的亲人以及各界人士、各界团体莅临祖居瞻仰时亲手栽植的,因此每株植物背后都饱含着对邓大姐的思念缅怀之情。两棵西府海棠是2005年从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移植过来的。邓颖超同志虽未出生、成长于光山,但她却一向倾注桑梓之情,关心光山的建设和发展,这两颗海棠树仿佛像回到故里一样,一年比一年茁壮。



碑廊:演武厅正对面为碑廊,陈列着多位领导人及重要人士对伟人邓颖超的题词,其碑廊东西长约 39 米,南北宽约 3 米。


邓颖超祖居征集了李瑞环和李铁映等30多位副国级以上领导人,还有王铁成等文化名人的题词、题字。



在后院的碑廊墙壁上有一副1965年9月25日毛泽东给她的手书,其内容是“邓大姐,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来,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那么究竟是哪两首词让邓颖超压迫的主席两夜不睡,改了又改呢?                                                                    
      就是《念女娇·鸟儿问答》和《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大家应该更熟悉一些,其中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到如今都记忆犹新。特别是最后一句,我想今天60、70后人上学的时候,这应该是教室里必挂的警句之一吧。
       信中开头就称呼邓颖超为“邓大姐”,别忘了主席年纪要比邓颖超大11岁啊。“邓大姐”的称呼是邓颖超生前党和人民对她的敬称,主席开口也叫“邓大姐”,足以看出他们几十年的革命战友的情谊以及主席对她的尊重。                                  
         短短几行字,从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主席的幽默和对“邓大姐”要求他写诗的认真态度。
        其实伟人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友情、亲情世界。从此信短短几句话就看得出主席或娇嗔、或埋怨、或无奈的心情,仿佛是一个小弟弟面对大姐的要求无奈却又不得不做之举,读起来不仅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对主席又有了另一层认识。


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光山县邓颖超祖居题写的碑刻。



百米碑廊,珍藏了数十位国家级的领导人和文化界名流为祖居的题字题词,可以说是祖居的藏宝阁。




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邓颖超同志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事迹,不仅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也启示着人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真诚、勇敢的心。她的精神,将永放光芒,历久弥新。

前厅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