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完洪洞大槐树景区,继续往贵州家的方向走,计划中的“关公故里”运城就在不远的前方。
从小就崇拜关公,长大后看了三国演义,解锁了更多的关公故事,就把他刻在了脑海里、骨子里。
走到全国各地,有关帝庙的地方都会去拜上一拜。这次到了关公故里,这里有他的祖庙,更是要来拜一拜。
运城是关公故里,除了有天下“武庙之祖”的解州关帝庙以外,还有一个必须要参观一下的景点就是“飞云楼”。
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东岳庙内,为纯木质结构,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是山西省万荣县主要景点之一。
飞云楼为元明风格建筑,建设年代现在好像还没有搞清楚,楼高23.19米,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与朔州的应县木塔并称山西省的“南楼北塔”。
景区附近的马路边就有停车位,这点很方便。
停好车在走去东岳庙入口的路上,就可以看到飞云楼,飞云楼没有彩绘,通体都是原木本色。
今天我的运气也很好,在这晴朗天气的阳光之下,整个楼体都散发着一种古老的原木本色光泽,吸住了我的眼球,隔着围墙急忙先给它拍了一个。
就是这么一撇,内心立马有了一份无以言表的喜爱。
东岳庙咱们后面再说。
进入景区大门后,就是直接面对飞云楼,整个楼体都是木制的,一楼两侧各有一壁砖墙,应该是后来砌建而成,用来稳定支撑保护楼体的吧?不过看起来也还是挺和谐。
飞云楼外观看起来应该只有三层,但好像又不是三层,真是数也数不清的结构。
屋顶是一座十字歇山屋顶,每一层的屋檐翘角有很多变化,每一层的四面又建有抱厦,整个楼体的斗拱叠叠重重、环环相扣。
这样使得飞云楼看起来是基柱挺拔、楼角飞扬,层檐叠拱即复杂又巧妙,透出的都是本色的精致,简直到美轮美奂。
不愧是“中华第一木楼”啊!
楼上的这块“飞云楼”牌匾,仔细看看,应该还是1952年维修时挂上去的,原来那个时候的万荣县还是叫“万泉县”哪。
今天,无论从那个角度拍出来的飞云楼,不但都是散发着一种诱人迷眼的光芒,还有一种无以言表的精美,真是令人为之着迷,叹为观止,拍腿叫绝。
哈哈……文化有限,词穷了。
楼面上都铺有五彩的琉璃瓦,色彩斑斓,和楼体的本色却非常和谐。
每个飞檐角上都有一个小小的武士雕像,武士的形态各异,不过看起来都是挺身向前,充满了斗志的样子。
每个飞檐角下都吊一个铜铃铛,可惜今天没有风,不能亲耳听一听风动铃响的美妙音律,想象一下,几十个铜铃在微风中一起摇动,那此起彼伏的铜铃声谁人能不心动呢?
今天的天气之下,阳光让飞云楼光芒四射,我围着它的周围欣赏了很久,也拍了很久。
太漂亮了、太漂亮了、太漂亮了。
拍完了外围。现在走进楼内看看,不准上楼参观,只能在一楼仔细观看。
楼的立柱上有一副对联:
登楼把北辰,舀东海,注南山,挽西河九曲,高标百丈灵毓秀;
聘目览秦月,眺汉关,觅唐塞,囊形胜一收,大地万荣又盛年。
慢慢的、悠扬的读起来,是不是能从中感受到了一种狂霸又传神的大气魄?
写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运城本地人,是现还生活在运城的一位现代诗人,这人真是不简单的厉害。
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斗拱,都是传统的榫卯结构,对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由衷的钦佩。
中国古建筑千变万化的屋顶之所以漂亮,都是这些斗拱衬托起来的。
不然怎么会有一个版本的传说,是鲁班造的飞云楼呢。
部分立柱有一些裂痕,都用铁箍给加固了起来,这些应该是近年来维修时加上去的。
飞云楼虽然是万荣东岳庙内最著名的建筑,但是名头却盖过了东岳庙本身。
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
东岳庙是一组建筑群,另外有午门,献殿、香亭,岱岳殿,和阎罗殿等。
首先是从飞云楼内就能看到的东岳庙“午门”。
午门的建筑结构也是全木制而成,一眼看去,也是给人一种宽敞大气的感觉。
其实寺庙里面建午门实属罕见。
午门本应是天子所居皇宫里的南门,为什么东岳庙的飞云楼后面便是午门?
因为黄飞虎生前是臣子,死后却被封为东岳大帝,那么东岳大帝的东岳庙,便可以采用宫殿的格局了。
午门进去就是“献殿”,献殿是用来陈放祭祀用品的地方。
东岳庙献殿用的柱子,都是通直浑圆的整根原木,有些稍有一点弯曲,还有两根原木拼接加长的现象,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粗犷之风。
香亭为四边正方形,大檐飞挑,展翅欲飞的感觉。
香亭也是十字歇山顶,一个亭子也建成这种屋顶在其他地方的并不多见。
香亭周围有一圈石护栏,每个石栏柱头上面都雕刻着一个小狮子。
小狮子形态各异,特别是表情更是丰富,几乎每个小狮子的表情都不一样,或呆萌,或威严,充分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非常值得细看。
香亭顶部的小藻井看起来也是很精致。
四角的四根亭柱都是刻着盘龙的浮雕石柱,但是有些损毁,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吧。
东岳大帝殿,乃是元代遗构,正殿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
正殿门前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牌匾“岱岳殿”。
跟据《封神演义姜子牙归国封神》文内记载: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
并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这样黄飞虎就被封为了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也被称为“东岳大帝”,祭祀他的地方就叫“岱岳殿”。
最后还有一个“阎罗殿”。
看完后面的几个殿,又回到飞云楼前。
围着飞云楼从不同的角度,又拍了一通,真心的喜欢飞云楼。
现在这个时辰的飞云楼,在光线的照射下又有了一些金属的光泽,如铜似铁,熠熠生辉。
直到走出景区大门,在墙外又回头拍了几张,才恋恋不舍离去。
再见!飞云楼。
解州关帝庙是中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因此解州关帝庙也被称为“天下武庙之祖”。
关羽,是一位有确切历史记裁的人物,把他神化是在隋朝年间,明代后被追封为帝君,历次加封为侯、王、帝、帝君、大帝等。
在佛教典籍中关羽是释迦牟尼的护法伽蓝,道教中被奉为关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民间还把关羽奉为武财神,后世尊称其为“关公”,他也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
所以关帝庙是个很特殊的庙堂,庙中不供奉佛教、道教偶像,而是围绕着关羽的忠、仁、义、勇进行设置。
关帝庙的建筑布局自成体系,既有浓厚的宗教建筑特征,又是具有纪念性和祭祀性的建筑。
历史上关羽兵败麦城后,被孙权所俘获,劝降不成,孙权便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杀害并斩首。
之后,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头安葬于洛阳“关林”。
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之礼安葬于当阳漳乡,即现在当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
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立了衣冠冢,即关羽墓,以招魂祭祀之用。
这就是世间所说的“头枕洛阳、身定当阳、魂归解州。”
现在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以及运城“解州关帝庙”被称为中国三大关帝庙。
从万荣飞云楼到解州关帝庙有七十多公里,可以走高速,也可以走国省道,我们走的高速,很快就到了解州收费站。
景区的停车场很大,有摆渡车送到关帝庙大门口。
进入景区大门后,先看到的是“结义亭”,正在围起来维修的样子,看起来焕然一新的样子,单檐卷棚歇山顶的结构,很是漂亮。
不能进入,顾名思义知道它的意义就算了。
再往前走就是“君子亭”,也是正在维修,只能隔着围栏拍个样子了。
然后是一个牌坊“结义坊”,也被围起来维修,都是焕然一新的样子。
也是非常精美绝伦的一个牌坊,难得一见。
终于来到了关帝庙的第一道大门,也就是“端门”,门前的照壁墙是一面“四龙壁”。
五龙壁和九龙壁都是古代建筑中的装饰性影壁墙,一般用于皇家或寺庙等场所的围墙、门楼、殿堂等处。
它们之所以被称为“五龙壁”和“九龙壁”,是因为它们的壁上分别雕刻了五条龙和九条龙的图案。
区别于的九龙壁和五龙壁,因为关羽是死后才被称为“帝”的,所以只能是四龙壁。
琉璃瓦装饰的四条龙颜色有些褪色,但看起来有些历史沉积感。
四龙壁烧制于明宣德年间,龙壁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周围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由上至下天、地、海三界,呈现出一片祥和如意。
现在这个照壁墙被搭了一个棚子保护起来了。
端门,又名山门,为关帝祖庙的正南门。
重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是一座古朴雄伟的砖结构宫门。
门楣正中镌刻有“关帝庙”三字,门洞背面上方有“扶汉人物”匾额,两边门洞上的横额,东边的为“精忠贯日”,西边的为“大义参天”。
端门造型看起来特别的古朴厚重,比例协调,造型端庄大气,感觉非常符合关公的气魄,堪称砖构大门中的上乘之作。
端门正面雕刻着人物、花卉、珍禽异兽、二龙戏珠。
这些雕刻给端门增加了几分气势伟岸,精美有佳的感觉。
位于端门与琉璃影壁之间的“挡众”,是由三根斜向交叉的铁柱组成,目测外露部分约一米,直径十厘米左右,斜向交叉而立。
铸造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
其学名“梐枑”(bi hu)。
古时这里是车马大路,东西向通行,由于关帝庙的尊严和威仪,凡过此地的官吏,需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并施礼后,绕过“挡众”才可前行。
端门前两侧各有一个铁铸并带有底座的大狮子,铁铸的底座看起来非常讲究,应该是等级不低。
公狮子脚踩绣球,母狮子怀里还有一头小狮子,姿态可爱。
再往前走就是雉门,这是为关帝庙第二道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专供帝王进出。
解州关帝庙之所以设有雉门,是因为仿紫禁城而建,庙内门庭是依照帝宫的制式。
雉门是木制建筑,雉门自明代以来,屡毁屡建,经过几次重修,现保存下来的是宣统末年(1911年)的建筑。
上有一块红底金字竖立的匾额“关帝庙”。
门柱前的龙子“椒图”石雕也非常精美,整个石雕透着古朴的光泽。
门旁边还有一通石碑,看起来历史久远,字迹已经模糊。
下面驼碑的龙子“赑屃”有些损毁,碑额上纹刻的龙子“负屃”也有些模糊了。
下图是与雉门平行且修建成较小的门,西边的这个门为武纬门,归武将拜谒关帝庙时出入。
武经门的西边,是明朝的明神宗加封关羽坐骑赤兔马为“追风伯”时,而建的“追风伯祠”。
再往西边是胡公祠,这是祭祀关羽岳父家的祖宗。现在正在维修不能参观。
西边的尽头是鼓楼。设置钟鼓楼这是借助了宗教寺庙的制式布局。
目前有一条从西可以一直通到东的林荫路。以钟鼓楼相对截止。
雉门的东边,与雉门平行且修建成较小的门,是“文经门”,供文臣拜谒关帝庙时出入。
文经门东边是部将祠,这里供奉了关羽手下三员大将王甫、周仓、赵累。
最东边的是钟楼,和鼓楼都是明朝所建,看起来都非常端庄大气。
这里的崇圣祠是清代所建,是供奉关羽三代先祖的神龛。
进入雉门有一个戏台,戏台中间上面有一块匾额“全部春秋”,也是红底金字,只是字迹已经斑驳,和戏台一样,看起来就是年代久远的建筑。
戏台两侧分别有一个“龙”、“虎”壁雕,都是琉璃瓦制作。
再往前走就是午门,又称五朝门, 是关帝庙的第三道门,规模宏大,居诸门之首。
现存的午门建筑是民国九年(1920)重建后的,是庙内最晚建筑。
午门内的匾额有好几块,题写的时间都是民国重建的时候。
午门东西两侧的山墙上,有关羽部下周仓、廖化作为门神的彩绘画像。
午门前台阶中间的双龙石雕。
雕刻图案以流云卷草作底,二龙戏珠于海面之上。
午门四周的圆雕石栏板,望柱头上雕刻有狮、猴、瓜、果、桃、石榴等形象,栩栩如生,表情生动,姿态万千。
一个个都被摸的包浆了。
午门过去就是一个木牌坊,南面额眉题“山海钟灵”,北面镌刻“如在其上”。
御书楼,又称八卦楼,是解州关帝庙中轴线上第一座大型楼阁式建筑,也是庙中的主体建筑之一。
1698年5月,清康熙皇帝在此御书“义炳乾坤”匾额 ,现在悬挂在后面的“崇宁殿”。
御书楼也是因此而得名。
御书楼门口的狮子是石雕的,个头虽然不是很大,可是神态表情细腻传神,因此看起来非常可爱,也被人们摸的满头铮亮。
藻井下悬挂的一块匾额“文武圣神”,是清道光十九年作品,是一个商人捐赠的。
该匾颂扬关公乃神乃圣,乃文乃武,文武双全。该匾从左从右开始念都可以。
御书楼上方梁架中心的建筑为八卦藻井,八卦楼名也是由此而来。
藻井外观轮廓为方形,中心与井底为八角形,置身楼下仰望,八角藻井叠加而上,直至顶层,故取此名。
北面楼内悬挂有横匾“绝伦逸群”。
字迹已经非常模糊,斑斑驳驳勉强可以辨认。
还有一块匾额是“协天大帝”,最早是明朝皇帝明神宗给关羽的封号全称是“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明神宗在万历十年将关公褒封为“协天大帝”。
在中国两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能够被封为“大帝”的仅关羽一人。
看完御书楼,再往里走就是“崇宁殿”,在御书楼的北部至崇宁殿之间有铁人、铁狮、旗杆、香炉等铁铸物件,都是明代的物件。
焚炉,是寺庙祠宇中举行祭祀典礼活动时的用具,用于焚烧表帛、纸币和纸糊猪、马、羊、牛等祭品。
解州关帝庙的焚炉位于崇宁殿前铁铸炉东西两座,每座高 8.95 米,其炉高 6.25 米,炉上刹座及刹高2.7米,直径1.61米,形状如同一座铁铸八角形塔式楼阁。
东炉比西炉早铸十年,东焚炉上可见“嘉靖三年( 1524 年)造”字样。
下图是西边的焚炉,铸造时间要比上边的东炉晚十年。不过外形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西边焚炉前的铁铸狮子和武士,虽然武士的右臂已经残缺,没有了兵器,可是武士依然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的感觉。
两边的炉前都有一根铁铸的旗杆,基座都是铁铸的大象,两只大象的鼻子是朝内对向弯曲。
下图是西边的旗杆和大象。
下图是东边的旗杆和大象。
这里还有清代增设的两座亭式建筑,平面六角形,为重檐六角攒尖顶。
钟亭位子崇宁殿前西角,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构,内悬铁钟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造。
碑亭位于崇宁殿前东角,内立诗碑为和硕果亲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敬留。
崇宁殿为解州关帝庙的主殿,位于庙宇中心,用于祭祀及其它活动。
崇宁殿为琉璃屋顶,正脊为狮子托宝珠的山字形刹顶,脊刹两侧设有“八仙”人物。
这些虽然也都是重要建筑的必须配置,但也都是常规所见。
唯有下图中的殿脊两侧的高大“螭吻”,跟平常看见的有所不同,一般一个螭吻都是一条龙组成,而这个是两条龙组成,这种很少见到,至少我是第一次见到。
设计的复杂中透着精巧,又体现了出高大气派的视觉冲击力。
注解:螭(chi)吻也叫鸱(chi)吻,龙的儿子之一,善于在房顶瞭望,也寓意着祥瑞与好运。
重要的古建筑把它放在屋脊之上两侧,即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贵与尊严,又可用祈求吞火避灾。
大殿前的御路是青石铺设坡道,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底背景为卷草流云,呈现出宋金时代的风格,是庙宇里现存最早的文物之一。
现在已经隔断禁止通行了,需从两侧进入大殿。
崇宁殿是关帝庙最重要的祭祀场所,所以香火也是最旺盛的地方。
宽大的香炉里每天都是香烟缭绕,从不间断。
这里也有一个铁铸的焚炉,现在保护起来了。
最著名又是最显眼的“神勇”牌匾,悬于崇宁殿前檐下,“神勇”二字,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高宗弘历敕(ce)赐关帝谥(shi)号时亲笔书写,丰满圆润,极具皇家气象。
此匾是形容关公非凡勇猛。
大殿的外围,是整块石料剔刻凸雕而成的26根圆形石质廊柱,都是浮雕的盘龙石柱,色彩端庄,雍荣华丽,稳重又气派。
制作于明嘉靖三十七 年(1558),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殿内中间有一个十分鲜艳华丽的神龛,里面关羽的塑像是明代所作。
“义炳乾坤”牌匾,悬于神龛前二立柱之间。
系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亲笔御书之作。
意为关公深明大义彰显于天地乾坤。(炳,光明,彰显之意)
神龛前两侧,悬挂“义炳乾坤”牌匾的木质浮雕盘龙柱,色彩搭配协调,尽显庄严沉稳气势。
“万世人极”牌匾,悬于崇宁殿前走廊上方。
为咸丰皇帝奕詝元年所书。
意为关公是千古万代最杰出的人物。(人极,人品好到极点,最杰出的人)
殿前祭祀用的大鼎,四平八稳非常庄重肃穆。
两侧各有一只站立的铁铸仙鹤,立足于一个龟形的基座上。
大鼎后面是一块祭祀用的铜供案,上层面板是用铜制作而成,隐约能看到刻有文字,面板上有一道似刀砍形成的裂缝,据说是关公试刀留下的。
殿前的围栏望柱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狮子,入口旁边的狮子也是被人们摸的满头铮亮,都带有包浆了。
殿前走廊两头各有一个刀架,分别插立着两把关公的青龙偃月大刀,肉眼可见的沉重,非常人可挥持。
崇宁殿后墙旁边还有一对铁狮子,这里的雄狮也是脚踩绣球,雌狮怀抱两只小狮子,狮子旁边各有一个铁铸人像。
崇宁殿后面就是寝宫门前的“气肃千秋”木牌坊。
该牌坊也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地方。
气肃千秋,形容关帝庙庄严肃杀、厚重浑雄的气质。
下图是寝宫门外两侧设置蹲狮一对,狮旁各站铁人一尊。狮子看起来比人都高。
两只狮子的怀里都有小狮子,分不清公母了。
麟经阁又名春秋楼。
创建于明万历元年至十八年(公元1573年至1590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
楼内二楼上有关云长夜观《春秋》塑像,故称春秋楼。
麟经阁是春秋的别名,该楼三檐两层,二层用吊柱伸出平座,修成走廊,在建筑艺术上有其独特的风格。
关帝庙多处也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如春秋楼的两处:
其一,是下图中,春秋楼为两层三檐歇山式屋顶,上层廊柱悬在空中,柱下端雕成垂莲柱头,上端与屋檐还有屋檐的围板相交,承担内外全部荷载,堪称天工奇迹。
其二,是后面介绍的第二层楼上的倒菊花藻井。
一楼内正上方有一块蓝底金字匾额“护世真君”。
中间处有砖砌方形台基,台基上建有殿宇式木结构面宽三间的神龛一座。
龛内有泥塑关公戎装坐像一尊,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 “威灵震叠”横匾悬挂在龛上,匾周围采用镂雕二龙戏珠等图案。
这个关羽坐像的服饰,是关羽被宋徽宗赵佶封为“武安王”,已及后来赐封为“义勇武安王”时的装束。
宋徽宗赵佶连续对关公封号的晋升,尤其是赐封“王”的爵名,超越了过去所有的爵位,这也为此后封“帝”、迈上“圣”坛,奠定了基础。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这是历代王朝赐封关公爵位的重要转折时期。
注意:春秋楼上二楼参观要另外交费。
二楼的案桌旁是关羽右手捻捋长髯,左手平放于腿上,全神贯注夜读《春秋》的塑像,其头缠官巾,身穿蟒袍,玉带系腰,侧身坐于床旁。
下图就是解州关帝庙春秋楼的第二个建筑奇观,这是第二层楼次间的倒藻井,宛若菊花倒悬,属于全国的孤例,因此这眼藻井在古建筑里非常出名,算是难得一见的艺术品,不容错过。
另外下图中,春秋楼二楼明间的这个八角形藻井,也是全国孤例。
景区敢于对上二楼来参观,要另外收费,最大的倚仗就是两例全国孤例的美丽藻井。
一楼走廊外的东西两侧建有石雕围栏,围栏望柱柱头上雕刻有蹲狮、金猴、化生童子等形象。
围栏板上还雕刻有各种动物和人物的历史故事。
印楼和刀楼,两座楼迎面对峙,印楼坐东向西,刀楼坐西向东。印楼内藏有“汉寿亭侯”印而得名。
关公最早的爵名为“汉寿亭侯”,这个爵名还是关公生前,曹操奏请汉献帝赐封的。
其实,“亭侯”比乡侯还要小,“汉寿亭侯”实为较低级的官名。
与印楼相对的刀楼内现收藏有一柄青龙偃月刀。
现在的青龙偃月刀放在一个由两条黑龙组成的刀架上,代表着它在人们眼中的不凡和对它的敬仰。
青龙偃月刀和刀架,已经汉寿亭侯印,都是用古沉木雕刻而成的,虽然是现代制作,但也价值不菲。
走出厚载门就是“御园”,是一个花园,从这里走向出口。
顺着御花园,慢慢就可以走出景区,快到出口时还有最后一个重要景观“万代瞻仰”石坊。
可惜今天正在维修,手脚架很是影响观看,无奈。
“万代瞻仰”石牌坊,上面有很多关羽的故事,用石雕刻的技法,把关羽的生平事迹融于建筑艺术之中,
石坊的中间坊柱上,雕刻有顽皮有趣的狮子一家子,看起来和谐自在。
万代瞻仰四个字已经不是很清楚了,看来的确需要维修一下了。
这一对狮子是石雕的了,今天看了太多的铁狮子。
石坊上还有很多人物和仙禽、瑞兽。每一个立面都没有留下空白,可见豪华精美程度叹为观止。
从两侧又拍了几张,万代瞻仰石坊的精美程度,真不是一般能比了的啊!堪称豪华至极。
参观完关帝庙时间还早,今天的计划是住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没有做过任何攻略,只是回家的里程节点比较合适。
在灵宝下了高速公路后,去酒店的路上看到有“函谷关”景区的指路牌,才赶快了解了一下。
原来今天误打误撞来到了,老子踏着东来紫气进入后,写下了“道德经”的函谷关,早就知道名字的函谷关就在灵宝这里啊。
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地处黄河中游,是人类最早活动和发祥地之一,古墓葬、古遗址遗存丰富。
“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等历史故事和传说也都源自这里。
据《史记》记载,老子在灵宝函谷关写下了被后世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
只是到了景区大门口的时间有点晚了,看到景区也像是才大力开发不久的样子,所以,在景区大门口打个卡就去酒店休息了。
正所谓:生活本就是一场没有确定目的地的旅行,我亦是行人,很多事知道就好,很多地方来过就好。
让老婆给我拍了几张打卡照,我又拍了几张景区大门的照片,满意的进入灵宝市区,入住定好的酒店休息一下。
在酒店休息了一段时间,我们出门找找灵宝的当地特色美食尝尝。
老婆攻略的第一家是烧饼夹肉,还有酸菜油泼豆面。
烧饼夹肉是灵宝比较出名的特色美食,必须来一个尝尝。
豆面是灵宝的地方特色美食,豆面是用黑豆面和面粉混合制作而成的面条,口感比较筋道。
我们要的是油泼豆面,还有酸菜豆面也是当地特色吃法。
油泼豆面吃起来有点干,店家都会给一碗煮面的汤,这样吃起来就顺滑多了,可能是有黑豆面的缘故,面汤有点黑黑的颜色,不过喝起来很够滋味。
灵宝美食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下面这个肉夹馍。
用酥到掉渣的炕烤烧饼,把肥瘦相间的肉块、青椒、还有剁碎的大蒜,往饼里一夹,如果喜欢也可以再稍微淋上一点汤汁,酥脆的皮加上浓香的肉,那叫一个得劲。
按照我们的习惯,一顿饭尽量多吃一家的原则。
第二家选择的是这家羊肉糊卜店,也是从没有听说过的食物,更是没有吃过的东西。
糊卜,是用先烙到七八分熟的单饼,然后切成丝,再和羊肉一起烩一下,最后就成了一碗糊糊塌塌的羊肉糊卜。
这种糊卜吃起来糊里糊涂,黏黏糊糊,但是饼丝中间还带有一些筋道。
由于汤汁比较粘稠,所以非常入味,吃的时候连吸带扒拉,简直就停不下嘴来。
要是在气温再低一些的季节,来上这样一碗糊卜,再淋入一勺油辣椒,就是妥妥的人生巅峰时刻。
下图是又要的一份爆炒羊血,味道咸香微辣,十分入味,用来佐食糊卜相得益彰。
今天在灵宝收获的都是很满意的意外惊喜:
函谷关、老子、道德经,
肉夹馍、糊卜、黑豆面。
这就是旅游的真谛:正如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好好的享受过程罢了。
这篇游记就到这里了,咱们下一篇荆州再见!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