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晚清百态》特展

作者:云水 显示图片

时间:2023年6月8日
在伦敦期间,恰逢大英博物馆推出“晚清百态”大型特展。这场特展汇集了大量文物,展品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文物,如宫廷、军事、宗教、艺术、日常生活等,共同构成了对晚清社会百态的全面展示。其中包括光绪幼年龙袍、慈禧太后凤袍、《南京条约》原件、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等都是代表性的展品。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还有外来侵略,最终导致了晚清时期中国的衰退和封闭。对于国人而言,这是一个令人心情复杂的展览,因为其中很多文物实际上就是西方列强在那些罪恶战争所掳掠的“战利品”。昔日帝王将相所拥有的物品被摆在展台上,是一种炫耀,还是一种羞辱?举办这样的大型特展实可谓意味深长。

从博物馆大门进来,就看到中庭大院正中圆形建筑上挂了一长幅“晚清百态”宣传宣传海报,上是一幅清代《李夫人像》,此画为清人所画,佚名。从画中人物可以看出衣着华丽,气质高雅,应是一位有身份的贵妇人。晚清时期,摄影技术已经传入我国,这幅画作采用写实手法,人物逼真。为什么用此画做海报,我想,大概就是李夫人的标志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上层妇人的典型代表。


在“晚清特展”中,《南京条约》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上一个名词,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这是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正如展品说明中写道“it was the first of China’s unequal treaties with foreign powers”(这是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当时,英方代表璞鼎查(后为香港第一任总督),中方代表为耆英、伊里布、牛鉴,共同在条约上签字。《南京条约》是对华夏文明与民族尊严的无情打击与摧残,一个曾经繁荣盛世的大清帝国从此走向悲惨屈辱的时代。站在这份条约前,让人不禁发出沉痛的感叹。


这幅地图原版诞生于1767年 (清乾隆三十二年),由黄千人绘制。之后有人制作了许多拓印版流传于世,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便是其中之一。这幅地图绘制的是当时清代的疆域。自努尔哈赤起兵兼并邻部至至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其疆域扩张数倍,在乾隆时期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比如今的960万平方公里还要大。


这幅水墨画图是清朝时期沿海七省海岸图,绘制于1800年至1840年间,显示了从渤海到南海海岸线上重要港口、岛礁等地理形态,这对地方以及沿海的防御至关重要。这幅图并没有按照比例科学绘制,它只是一个沿海概念图。


黄龙旗是1888年晚清政府正式颁布并使用的大清帝国正式国旗。“黄龙旗”最初设计于1862年,旗面黄底蓝龙戏红珠,呈三角形,但并非正式国旗,主要用于官船和海军船只,以区分外国舰船。随着与西方交往增多,国旗的用途逐渐增多,而没有国旗也造成许多场合的不便。于是,清朝诞生了第一面国旗,即长方形的“黄底蓝龙戏红珠”旗,一直使用到1911年清朝被推翻。


清代京师即北京。这张京师全图约制于1900年。当时的北京满汉是分开居住的,满人住在四方型的北部城区,汉人住在南部,有墙隔离。


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并定都南京。后来,在以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为主力军队的围剿下,于1864年收复南京。《南京得胜图》为木版年画,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艺术作品。这幅年画生动地描绘了清军破天京时的图景,通过细腻的刻画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这件皇帝袍服,制作于1800年(嘉庆5年)苏杭皇家工坊。清代皇袍上绣有九条金龙,寓意皇帝为真龙天子。这件长袍底部有一条带子,代表海洋的波浪。皇袍以丝绸为质地,使用五彩丝线和金线刺绣而成。五彩祥云预示着圣君在位,袍服还绣有12个皇家符号,分别为太阳、月亮、星座、山脉、双龙雉鸡、水草、小米、火、斧头和福字符号。


慈禧太后穿过的这件长袍是她非正式场合穿着之一。这件凤袍采用了缂丝工艺,融合了日本明治时期的和服设计,长袍前后各绣有一只凤。金缕凤袍,每一根金线的细微之处都流露着皇族雍容华贵的气息,它无疑将中国古代皇家的富贵与奢华展示给了全世界。



这是光绪皇帝少年时候穿过的龙袍,以金线刺绣制成,属于节日礼服。黄底龙纹的服装只有皇帝才能穿,它是皇权的体现。光绪年仅四岁即位,需为小皇帝制作龙袍。小龙袍极少传世,因此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下图是宫女服装,印有蝴蝶图案的红色长袍外衣是曾在宫中陪伴慈禧太后的宫女裕容龄所有。裕容龄是满族官员裕庚的小女儿,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国务院文史馆馆员。


这件服装是太平天国宫廷一位成员的丝绸刺绣朝服,制作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现收藏于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诏书也即圣旨。这份诏书用满语和汉语两种文字,发于1806年1月20日,内容是表彰贤德官员李立德,授予他的去世的父母二等爵位。



这张乡试题目来自1902年9月南京的晚清科举考试乡试。那时科举考试3年一次,每次分三场考试,这是最后一场考试的题目。中国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止。



洪秀全早期接受了基督教教义,他认为自己是耶稣基督的弟弟,并任命自己为“天王”。他主导编撰了《太平天国圣经》,下图信函是英国传教士约瑟夫·埃德金斯用大字体撰写给洪秀全的信函,洪秀全用红墨水手书修订。下第二图展示的是1853年在南京印刷的中文版《太平天国圣经》中的《创世记》和《出埃及记》, 这些卷册均盖有太平天国“皇帝批准”的印章和太平天国龙,并使用了太平天国历法中的日期。



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1861年赴任不久,遇上太平军进攻宁波,他向太平军要求保全英国侨民安全。太平军殿左军主将黄呈忠、范汝增给夏福礼复信,还随信送去21件门牌告示。其中,就有这件送给英国圣公会宁波牧师慕稼谷的告示,告示中盖有黄呈忠、范汝增的大印。


这是一幅中国民众喜欢和多见的宣传画类作品,作于1900年。此画描绘了1900年春发生在天津郊外北仓一场战役的场面,义和团与清廷军队一度击败八国联军的进攻。


晚清时期,国内开始引进西方现代交通技术。这幅《山东铁路潍县火车站房图》招贴画是山东潍坊火车站开通时(1905年)制作的宣传广告。


下图为康有为写于1914年的书法展作品,内容是:“蹑华颠,观浮云。风不摇,雨不薄。心安吉,无患咎。”此诗表达他领导的戊戌变法虽败却依然安详无悔的心态。旁边放了一顶官帽,帽上顶着花翎,这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康有为曾为工部候补主事和总理衙门章京(正6品),自然也有顶戴花翎,但这顶官帽是不是他的却很难说,因为变法失败他遭捕杀,早就流亡国外了。


鼻烟源于西方,17世纪时传入中国。在1860年以前,鼻烟主要是满族旗人、政府官员和广州富商的消费品,后来,鼻烟成为当时社会男人的时尚必备品。下图印着李鸿章头像的鼻烟壶是展览中的重要文物。在晚清,李鸿章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对景泰蓝掐丝珐琅龙纹瓶,是1911年溥仪送给英王乔治五世的登基礼物。


这尊大威德金刚塑像出自于雍和宫。塑像采用青铜鎏金以及红珊瑚等材料,制作于嘉靖年间制作。威德金刚是一尊重要的护法神,这件展品为常见的九头金刚形象,中间一头是大水牛形,头戴五骷髅冠,有三十四只手、十六条腿,身蓝色,拥抱着明妃。



这幅作品是慈禧太后亲笔所绘,作于1902年。该画上有慈禧的题字和印章,是晚清宫廷文化的珍贵遗产。自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试图改善与列强的关系,经常向国外来访的外交官和官员赠送这样的花卉图作为礼物。在1888年至1908年间,她创作的花鸟画有数千幅。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在作为晚清重要政治人物的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艺术才华和文化修养的女性。


这是一幅清代佚名艺术家于1842年创作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绢画像,题有“道光壬寅年(1842年)英吉利国犯金陵(今南京)”等字。


这是一位满族祖先的画像,展示了八旗高级将领盔甲武器装备。


这幅水墨肖像画叫《林则徐看剑引杯图》,作于19世纪50年代。画面中林则徐右手扶剑、左手持酒杯,勾勒出乡野之境中的林则徐,于恬适中蕴含着舞剑杀敌的豪情。这幅作品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特地借展于此。


这把中国传统圆扇制作于二十世纪初期。这款时尚园扇采用丝绸印花材质,上面复制了西方的地球仪,双面分别印制着东西半球,上面可以清晰的看出当时大清帝国的版图范围。


这幅展品由朱宸和仁勋创作于1872年。在四条屏中,既描绘了古董器物的精细与珍贵,又展现了花卉的生机与美丽。这种组合,体现了“吉金乐石”中金与石的坚固与珍贵,也通过花卉的描绘传达出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是中国最早的画报周刊。画作内容有消防员从着火的大楼里救人、现代潜水设备的使用、板球比赛和1886年英国默西河下启用的水下隧道以及在长城附近放牧马匹等。


这是一幅描述晚清时期北方一个官宦人家四代同堂的绘画作品,被放大复制在一整面墙壁。


这幅油画原名为《战利品》,是油画家弗里德里希受英国皇室以及维多利亚女王委托作的画。这只京巴犬是在“火烧圆明园”时英国士兵从圆明园中获得,被认为是属于清朝王室的宠物。这只京巴犬被英军99团的邓恩船长带回英国并赠送给维多利亚女王。


“改革”与“革命”,这是晚清动荡起伏年代中两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特展以此作为最后板块推出,主要展出中国近现代革命先驱秋瑾。大英博物馆是这样介绍的:“这是一位革命者、诗人和女权主义者,她毕生致力于鼓励妇女采取行动改变社会。”可以看出,尽管西方在意识形态上与我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对秋瑾的评价却是相当的一致。


“晚清百态”特展中所展示那时期的政治和社会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还有鸦片战争等,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晚清时期中国的衰退和封闭。虽然,很多中国同胞看完没能笑着走出,但是,通过这样一次展览,能让世界各国观众了解和认识19世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