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中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
周为弦子封国,称弦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光山,沿用至今。北国江南、智慧之乡的光山,走出了司马光、邓颖超等伟人,是“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发生地。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沪陕、大广两条高速在此交汇,有净居寺、紫水塔等历史古迹,王大湾会议旧址等红色景点和大苏山、五岳湖等自然景观。光山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产粮大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生态魅力县。
司马光故居景区位于河南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出生地、司马光砸缸故事发生地。
北宋真宗时期为县署官余,宋真宗天喜三年(公元1019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此。据县志载:官舍面南二进,院为四合院落,大门门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厅、厢房、书斋、后堂等。都为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院中植柏树、胡桃、梧桐、中置一井(司马井)。此处为免费景点。
故居经过全面整修,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现有东、西两门,四合院落格局。南设有司马光生平展室,北为后堂民俗展室,院中心为司马井、养粹亭,西院墙下有“司马光砸缸”群塑像,千年古柏植于东门外边,院内曲径通幽、花草繁茂、小桥流水,典雅秀丽。故居内收藏有宋代石碑刻、元代石狮等珍贵文物。
司马光故居的开放时间为 :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 具体地址是: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正大街司马光故居。 该景区无需购买门票,对游客免费开放。
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县衙早已不复存在,但因为司马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他当年出生的“司马府”被保存了下来,就坐落在如今的司马光司马光宾馆院内,是信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课文,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在孩子们的眼里,司马光是一个非常聪明、勇敢的好孩子。老师讲,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最大贡献,就是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尽管那时候年纪小,对这部书的内容及重要价值并不太懂,但后来听说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在研究这部书,并把它放在自己卧室的床头。从那时起,我便对司马光特别崇敬。
司马光的祖籍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夏县,古称“安邑”,至今还有司马光家族的墓地和司马温公祠。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北宋时期的七品官员,任光山县令。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父亲根据光山地名,并希望他将来能够光宗耀祖,为其取名“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神童,从小就博闻强记,6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无论到哪里手不释卷,废寝忘食;7岁时不仅能够畅读《左氏春秋》了,而且还可以明白书中之意。
宋嘉定十年(1217),县城遭金兵袭扰,官余舍毁而再复。明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间,知县黄德昭迁治另建新署,自此,县署及官舍移办学宫所用。清初,官舍在学宫之内为训导署,之后,训导署圮,井亦随址弃于学宫西墙外为民间所用。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在清理学宫故地时,将井、地收归旧制。1980年,司马光故居被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对故居进行了修复;2004年,故居被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葱茏之地,一株千年古柏,虬枝苍劲,柏枝森森,似有墨烟,古意盎然。故居座西朝东,面积不大,显得十分紧凑。
整个院内,亭台屋榭,小桥流水,花红树绿,青翠环绕,不失为袖珍的江南园林。
院子里有一口井,上边建有井亭“养粹亭”,井的旁边有“司马浴泉”石碑。
据说光山有“洗三”的习俗,就是小孩出生三天后要举行一个洗澡的仪式。传说司马光就是用这口井里的水“洗三”的。
这口井过去叫做“司马井”。令人称奇的是,这口井至今依然水位很高,水质清澈。在清凉的天气,围绕在司马浴泉边边,在养粹亭下读一本书。时光似乎凝固,仿佛吹来的是宋朝的风。
在院子堂屋门前坐落着一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元代石狮,石狮为一雌一雄,高约2米,比一般的把门狮大一些。
由于风雨的剥蚀,这对已有600多年的石狮裂缝纵横,斑驳脱落,但是这对石狮背上镌刻着的字还依稀能够辨认清楚。这就是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的题词,雄狮背上镌刻着:“国将不国,尔速醒悟。”母狮背上刻着:“睡狮猛醒,领导民众。
古官衙庙堂,门前大都摆放两尊威猛石狮,图镇邪、祈吉祥,至今仍见一些豪门承继遗风,并不稀罕。一对石狮何以令我顿然止步?在于石狮的背上镌刻着抗日将领吉鸿昌的题词。
“国将不国,尔速醒悟”“睡狮猛醒,领导民众”。久久凝望白色大理石上风雨剥蚀但仍射剑影刀光的雄健题词,领悟悲壮的我,似乎穿越到国家山河破碎的凄苦岁月。题词镌刻的日期定格在“民国二十年三月一日”。此时的中国陷入内战,百姓灾难深重,仅仅半年过后,倭寇铁蹄悍然践踏肥沃的白山黑水,血色松花江从此难洗被蹂躏的污秽和耻辱。
看狮如人。有狮如舐,缺乏刚烈,媚骨如犬;有狮如饰,装点门面,威风八面;有狮如诗如史,有民族大义,具侠肝义胆。它们才真的可歌可泣,日月可鉴。也就是在倭寇刀丛如妖林时,这些怒目切齿的醒狮望卢沟晓月,似怒发冲冠,飞泪狂吼,唤不愿做奴隶的民众——起来,起来,都快快拿起同仇敌忾驱豺狼的猎枪!
头颅高昂、双肩如山的吉鸿昌,你在家国兴亡时的雄健题词,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血液,它不是镌刻分明就是“输血”,从此让这对古老的狮子因英雄之名而苏醒,至今仍还活着。
一个民族,因多了吉鸿昌这样刚烈的醒狮,才吉星高照、才鸿运当头、才昌盛繁茂。
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司马光七岁时,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当时的宋朝,经济繁荣,小报也开始发展起来,小报每天都报道一些奇闻异事,司马光的这个事件也迅速地被传开,司马光也开始闻名天下了。
2004年6月1日,国家邮政局在故居成功举办了“司马光砸缸”特种邮票首发式,算是对司马光故居地的一个认可的注解。
早在十多年前,光山县委、县政府秉承“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的理念,利用司马光的名人品牌优势,大做司马光这篇智慧大文章。
在建造智慧博览园、办好司马光研究会、做大做强司马光教育基金会的同时,还拍摄制作了大型启智三维动画电视系列片《少年司马光》,共26集,总时长338分钟。
该片遵循史实,传统与时尚并重,以宣扬司马光智慧为主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用现代科技演绎少年司马光智慧、仁爱、机智、勇敢的形象,打造中国的智慧之乡。
光山人对司马光有着特殊的情怀,司马府、司马光家筵等都满含着光山人对司马光的纪念与骄傲,而司马光的机敏好学、智慧通达也激励着光山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在司马光故居,举办了“司马光砸缸”特种邮票首发;在司马光火车站,举行了 “司马光号” 首发号列车;在司马光广场,发布了“司马光家筵”菜谱,中国烹饪协会2018首次向世界发布《中国菜——全国省籍地域经典名菜、主题名宴名录》,“司马光家筵”与洛阳水席、汴京御筵等一起入选“河南十大主题名宴”。这套家筵包括24道菜肴,其中光山四大名菜包括香椿炒鸡蛋、甲鱼下卤罐、黄鳝炖腊肉、泥鳅拱大蒜(有机会来品尝品尝哦)
以童年司马光的卡通形象为主题,搭配幽默诙谐的简洁语言,结合光山近年来的发展元素、网络流行语和地道光山话等特点而精心制作的一款专属于光山人的微信表情包——童年司马光动漫表情包2018年6月正式对外发布,这也是河南第一家官方发布的表情包。
珠山村有个村民名叫黄镜升,在外打拼多年后返村创业。他先后流转土地720亩,发展水产养殖100多亩,种植鸡头米50多亩,用“有德有善”之心建设家乡。为了保护曹畈寨古文化,他投资400多万元,在家乡打造建设司马光小镇,已完成了西南两个寨门、司马光池塘、豫南民俗农耕和种子文化展览馆、休闲广场、休闲步道、小杂果采摘园等项目建设。
司马光诞辰千年之际,通过访司马府,景仰司马光智慧历史;游司马光小镇,体验司马光少年生活;看司马光油茶园,发展司马光智慧产业;到司马光文化传播学院,研讨司马光智慧文化。进一步弘扬司马光文化,全面建设中国智慧之乡
精心打造的四个司马光文化传播路径点:一是访司马府,感受智慧历史;二是逛司马光小镇,体验童年生活;三是游司马光油茶园,发展智慧产业;四是进司马光文化传播学院,弘扬智慧文化。通过此行参访团对司马光文化在光山的传承有了最亲近最直观的印象,并赞叹于光山县作为司马光出生地,在传承与发扬司马光文化,推进和繁荣司马光学术研究事业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
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决辞去枢密副使的任命,隐居洛阳十五年,专心编撰《资治通鉴》。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回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他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在为相八个月后,于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后配享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又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在史学、哲学、经学、文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代表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游山行记》《注古文学经》《家范》《医问》等。其在文学上明确反对辞藻堆砌,提倡“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在宇宙论上认为“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在人性论上坚持“善恶混”;在道统论上推崇荀(况)、扬(雄)而对孟子则颇多微词;在王霸论上,持“王霸无异道”立场。司马光为人忠直严谨,低调淡泊,有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等逸事,为世人乐道。
早年经历
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1019年11月17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步入官场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在此期间,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宝元元年,1038年),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
在居丧三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庆历四年(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雎》《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二十九岁,贝州士兵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皇祐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
皇祐三年(1051年),司马光三十三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皇祐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治理地方
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
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二、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选择了沉默。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并州乡贡进士刘邕对边事很有研究,写成《边议》10卷,议论很有见地,司马光便予以推荐。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重回中央
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司马光坚决推辞,连上五状,他认为自己“实非所长”,但仁宗一直不收回成命。
不久,仁宗下诏,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五年期间,前后向皇帝上奏疏170余份,先后向仁宗上书“三言”、“五规”,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的问题,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遂将奏折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亲自到中书省催办,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
司马光四十四岁时,擢为知制诰,但司马光不愿就职,他认为这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为此,他在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连上九《辞知制诰状》,说明不适宜任此职务;仁宗皇帝收回诏令,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四月赵曙即位,即英宗。两宫矛盾加剧,司马光看到这种情况,四月十三日进《上皇太后疏》,四月二十七日进《上皇帝疏》,力陈国家当务之急应君民同心、内外协力的道理。六月二十二日,他又上《两宫疏》,指出:“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皇帝没有太后支持“无以君天下”,太后离开皇帝“无以安天下”。十一月二十六日,又写了两封章奏,一封给皇太后,一封给皇帝。在奏章中,讲历史,摆利害,晓明大义,从全局出发,苦苦相劝,终于得到效验。加之英宗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使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从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到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在五年的谏官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嘉祐六年(1061年),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他上《言遗赐札子》,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
留任谏职
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但这些正确的谏言,因为朝廷腐朽,又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者,当然不能被采纳。司马光只好从自己做起,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他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当朝廷不予采纳时,他又写第二封札子,并亲自上殿面见英宗,他说:要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一味拉夫凑数,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英宗这次略有所动,并把上殿札子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商量,但一经商量,方知此事拟议已久,难以更改。他又连上六疏,并和宰相韩琦进行辩论,韩琦虽然无言以对,但手中有权,司马光也拿他没办法。这次谏言失败后,司马光连上五状,要求黜降。
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他在奏章上说:“臣从事谏职,首尾五年,自本朝以来,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资质愚戆,惟知报国,竭尽朴忠,与人立敌,前后甚众,四海之内,触处相逢,常恐异日身及子孙无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新旧党争
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5]
宋神宗希望司马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因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十五年。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六十六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
尽废新法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但司马光上疏辞谢,以自己“龄发愈衰,精力愈耗”,请求只任知陈州。以后在周围亲友支持下还是到任就职了。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司马康),国事未有所付。”切望吕公著能够完成他的宿愿。同时,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病逝相位
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
元祐元年九月初一(1086年10月11日),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5][69]
司马光死后,哲宗将他葬于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觅食~30年老店~泼河锅贴,紧邻司马光故居。
锅贴都是现包现烙,原料和过程都在眼前进行,干净又放心。快熟透的时候“滋啦”浇上一些水,蒸腾成水汽,让锅贴上层更加水嫩,与锅底接触的地方仍然保留着焦香酥脆。
一份锅贴,刚出锅端到桌上,油香、面的焦香和馅料的香气就扑鼻而来。
锅贴用料扎实,满满的馅料填充锅贴的饼皮,带着乡镇特有的淳朴与厚实,每一个锅贴都鼓鼓囊囊的,像是随时都有可能冲破包裹。
在饥饿的时候,能够吃上几个用料扎实又美味的锅贴填饱肚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故居经过全面整修,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现有东、西两门,四合院落格局。南设有司马光生平展室,北为后堂民俗展室,院中心为司马井、养粹亭,西院墙下有"司马光砸缸"群塑像,千年古柏植于东门外边,院内曲径通幽、花草繁茂、小桥流水,典雅秀丽。故居内收藏有宋代石碑刻、元代石狮等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