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没有改动,温馨回忆。
D6:(11—05—27)
行程:嘉峪关—瓜州—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行驶:419公里。
我是对饮食不很挑剔的人,但泰和酒店的早餐实在太难吃了。呵呵。
早8时退房,上G30高速前往敦煌。
途经一个雅丹观景台,很一般,有点唬人呀。其实后来进入新疆后,最不缺的就是雅丹地貌。
G30出瓜州收费站,左转上314省道,直奔敦煌。
2006年8月16日,安西县正式复名,改称瓜州。瓜州是唐朝以来的名称,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因为设立安西府,而称安西。现在复名,是不是为了打经济牌方便,瓜州县在历史上因其生产蜜瓜独具特色,在春秋时期就谓之瓜州。但一般提起瓜州,人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扬州的瓜州渡吧。
314省道上的瓜州收费站。按规定这种二级公路是不应收费的。新疆这方面做的特别好。
离敦煌收费站约800米左转就是莫高窟了。建议如从嘉峪关方向来,先去游览莫高窟。否则过敦煌收费站一进一出就是10元。
左转前先去看看路边的敦煌火车站。
小资料:1958年,兰新铁路修建到柳园,柳园火车站也因此得名。柳园在地域上属甘肃,该火车站吞吐的客流主要以敦煌为目的地,但其运输业务又属乌鲁木齐铁路局管辖,是一个性质较为特殊的车站。这是全国距市区最远的火车站。
因为敦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0年7月1日,柳园火车站更名为敦煌火车站。敦煌铁路开通后,敦煌建成新的火车站。从2006年1月1日起,原敦煌火车站已经恢复使用原名—柳园火车站。
先去售票处购票。门票160元。
进入景区先找王道士塔。
很多游人从塔旁匆匆而过,甚至不正眼看一下。孰不知,这里埋葬的王道士,因他不经意的发现,不仅引发一段历史公案,还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敦煌学。
步行到石窟途中景观。
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当时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时期,有史书把这段时期称为“五胡乱华”,战火纷飞。历史上这一时期也是佛教最盛行的时候。
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
敦煌多年徒民为多,各民族杂处融合,对东来西往的文化风气和生产技术均易兼容接受。因此说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在敦煌登陆应不为过。
唐朝时代的敦煌、瓜州的繁华,仅次于当时的扬州、成都。唐朝的扬州、成都是除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之外最繁华的城市。正因为如此,民间才有如此财力在莫高窟建造佛像,描绘壁画,顶礼膜拜。
讲解员的援例最为形象,她说,唐时敦煌正月十五的民间灯会规模,仅次于长安,为全国第二!
参观莫高窟必须存包(两个入口都有存包处),尤其是相机,因为里面是禁止一切的拍照,不过可以自带手电,这样你在参观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时间可以自己去仔细看莫高窟洞内的壁画了。所以在里面只能带上眼睛和耳朵。莫高窟由于门口都有专门的大门防止阳光照射进入造成壁画的伤害,所以洞内还是很暗的。
进入莫高窟的检票处后,工作人员会安排一个2、3十人左右的团队,由一位导游统一进行讲解,并且每人一个无线耳机,导游手中有个小麦克风,这样她在讲解的时候不用很大声的说话,你听的也很清晰。
导游一般自己挑选10个窟给你看,因为不是所有石窟都能进入,每个石窟上都要锁门。所以只能跟着导游走。基本都会看的就有5个,剩下的5个就看导游的安排了。
出行前看了太多、太多莫高窟资料。但身临其境,看到那些精美壁画时,我还是深深被震撼了。特别是那幅飞天的壁画,看真迹与看图片,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中华文明最灿烂的一部分得以在这里被保存和记录了下来;鼎盛时期的雕塑、绘画艺术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展现;真实洞窟远比展览更有艺术感染力。
在跟随讲解员进行了一番视觉盛宴后,意犹未尽的开始在外围拍照。
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也称为“大佛殿”。“九层楼”高45米,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考古发现,洞窟内有从先秦到西夏的各年代的土层,实在难得。
最后说说王道士。
兴盛了千年的丝绸重镇,默默地掩埋在大漠风沙里。直到晚清的道士王圆箓,当他在无意间开启收藏有堪称世界顶级艺术瑰宝的藏经洞的时候,也肯定想不到,他会被历史钉在笑骂不一、多面评价的标杆上。
如果不是1900年藏经洞,即现在编号为17号的洞窟被王道士打开重见天日,怕莫高窟还会继续默默无闻下去吧?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号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号窟)。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像,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关于洪辨,解说员说洪辨又是当时朝庭命官,相当于当下宗教事务部门负责人吧。是他出资开凿了第16号窟。后人又在第16号窟内开凿一个小洞窟,塑了他的坐像。这就是第17号窟即藏经洞的由来。
洞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这一发现使敦煌重新被世人瞩目,以至17号窟洞藏的几万件文物,竟引出来个“敦煌学”!
王圆箓,这个来自湖北麻城的农民道士,在小小的一方洞窟里,发现直摞到窟顶的海量经卷文书和绘画作品,他的小眼睛里,也曾注满了惊叹吧?发现宝藏之初,他曾把部分经卷送给当地的长官,希望能引起他们的注意,然而,当地的官员却认为,这些字写得还没有自己写得好!
消息终于上达天听,然而,慈禧除了责令王道士好好看管莫高窟藏经洞外,没有下拨一分钱的经费。
然后,斯坦因来了,用谋略和70块银元,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藏经洞最多的文献,它们被装上了马背,整整装了29大箱,运回英国;然后,伯希和来了,栖身于阴暗狭窄的藏经洞中,把所有剩下的文献全部浏览一遍,挑走了他认为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仔细地打包装箱,运回法国;然后,日本人来了,俄国人来了,美国人来了……
伯希和带走了6000件,顺官道运到北京,即天子的眼皮底下。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在北京他还裱了其中一部份,并且在六国饭店办了一个展览会!没这一次展览,中国当局还不知道藏经洞内有这么多宝贝呢。
然后,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奔走相告。在他们的努力下,清廷下旨将剩余的藏经洞文献全部运到北京。而这千里迢迢的跋涉,文献没有打包装箱,只是放在一辆辆车里,草草用席子盖上。一路上,遗失无数。
然后,到了北京,经手的有关官员为了分一杯羹,将许多文献粗暴地一撕为二,一半上交朝廷,一半私藏在家。
王道士委屈地告诉斯坦因,1910年藏经洞卷子具解北京后,中央曾拨款奖励,但都被官府上下克扣光了。
藏经洞出世文物,约有五六万件,斯坦因、伯希和、俄人奥勃鲁切夫、柯药洛夫、日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一干文盗,在1905—1915这十年间先后掠走藏经洞文物约3100件,中国北京图书馆及各地博物馆存1万件。其余俱失落民间。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
所以说,敦煌藏经洞文献,最多者在英国,最精者在法国,最残破最凌乱者,在中国!
后人评论藏经洞文物流失这段公案,最为痛恨的是洋人,而最怪罪的,是王道士!
王道士将“卖”经卷得来的钱,花了大部分重塑洞窟内的彩塑。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国的学者屈辱地远越重洋、用高价从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手里,买来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藏经洞文献的缩印胶片,回来进行研究。
我却常常斗胆揣测:如果当年,这些文献都没有流失他国,都留在敦煌。在腐败清廷的统治下,在经历了多年军阀割据和纷飞战火后,这些文物最后的结局也是散失四方,或湮灭于战乱之中,或进了贪官污吏私囊。又能剩下多少被今天的学者研宄?又有多少被人们看到?
离开莫高窟前往敦煌市区。途经敦煌研究院。有著名敦煌学研究者常书鸿塑像。
老吉普同学游记中提及的敦煌收费站。
过了敦煌收费站,全程限速40公里。有JC在路旁测速,司机们都是小心翼翼。
下午16时到达预定的莫高宾馆。标间158元。住两晚为142元。兔费上网,院内停车。房间整洁、服务热情。敦煌市鸣山路12号 0937-8851777 可携程预定。
17时走出宾馆,穿过一条小巷子,乘3路公交去鸣沙山。票价1元。车上人不多,有座位。
鸣沙山门票120元。
鸣沙山位距敦煌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
鸣沙山为流沙积成,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进入景区大门,巨大的鸣沙山扑面而来。原以为鸣沙山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山头,到了才知道,原来这里大大小小的沙丘山头都属于鸣沙山。
进景区大门后有两种玩法供你选择。1:骑骆驼(80元)先上鸣沙山,可滑沙(另付费),再去月牙泉。最后返回大门。2:乘电瓶车(10元)去月牙
我选择了骑骆驼。5头骆驼编为一队,前头由驼工引领。
出发了喽。前面是4位娘子军,我殿后。
路遇对面的驼队。
骑在骆驼上拍照,要靠铁臂功。我是左手紧握骆驼背上铁环,右手举相机……大家都没闲着,左顾右盼、频频拍照。
到了滑沙点。582号是我的座骑。
远处帐篷处是卖滑沙票的。
骆驼们也歇会儿。骆驼票80元,骆驼主人(驼工)只能得到一半。骆驼一早来上班排队,全天是不吃东西的。只有晚上回家后,才能吃上二十多斤骆驼刺和饮水。
通过这条木梯道可达山顶。
滑下来了。
在沙漠上行走的游人。
周边大漠风光。
骆铃阵阵,由远至近的骆队。
美女带着女儿骑骆驼三部曲。
1:骑上卧着的骆驼。
2:骆驼站起来了。
3:娘俩准备出发了。
坐电瓶车去月牙泉的人们。
月牙泉旁也有滑沙的。长焦拉过来,几乎全是女孩子。这次出游有个感觉,景点里女性居多,帅哥们都哪去啦?呵呵。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清代始称月牙泉。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边,除了树木外,还有长廊和亭台楼阁。最有名的就是月泉阁了。
据说由于水位下降,依靠人工补水保侍月牙泉现状。
月牙泉西大门。
月牙泉东大门。
月泉阁。
月牙泉周边风光。
走出景区大门,仍乘3路公交原路返回。
敦煌古称“沙州”,是一座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敦煌市的标志性建筑——反弹瑟琶。